“江西院士”蔡方荫:清华毕业、留美回国,曾创造一汉字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

当时的中国,在科技领域同样是一穷二白,根本没有任何底子。不过幸运的是,当时我们拥有一大批热爱国家,勇于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们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一点点为国家的科学大厦添砖加瓦,为我们后来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已故院士蔡方荫,就是这些科学家当中的一个。

“江西院士”蔡方荫:清华毕业、留美回国,曾创造一汉字沿用至今

1901年,蔡方荫出生于江西南昌。少年时期的蔡老,勤奋好学,终于在19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年之后,蔡老从清华土木科毕业,同年获得公费留学美国的资格,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

蔡老的少年和青年经历,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当时一大批爱国青年共同的选择。

众所周知,上个世纪的前五十年里,中国一直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从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到后面的军阀混战,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国家经常处于战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我们想要去发展科学,一样有心无力。

面对这种局面,当时一大群爱国青年,纷纷用自己的行动,去投入到国家的科学建设当中。当时国内很多科学领域一片空白,大家就留学海外,去国外学习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后,再回来建设祖国。

“江西院士”蔡方荫:清华毕业、留美回国,曾创造一汉字沿用至今

1928年,蔡方荫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两年之后回国,先后在东北大学、清华大学执教。抗战爆发后,蔡老满怀着爱国热情,退到大后方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

蔡老在学术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遗产。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常用一般刚构分析方面的各种“力矩一次分配法”,并提出了更简化实用的方法,同时提出了计算变截面梁、柱的“Io/I图矩面积法”来计算各挠曲常数。

在对横梁为桁架的刚构方面,采取了简便而切合实用的“柱顶力矩作用”和“桁架跨变影响”两项准则,简化地按一般刚构分析方法进行计算,能获得与“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样精确的结果。

当然,这些成就,对于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应该是鼎鼎大名,知晓其意义的。但对于不从事相关工作的大众来说,对于蔡老的这些成绩,可能感受的并不是那名清晰。

但是,我们可以举另外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例子。

“江西院士”蔡方荫:清华毕业、留美回国,曾创造一汉字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蔡老为了方便工程人员使用,自己造了一个‘砼’字。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混凝土。因为混凝土这种东西,在工程建设当中极为常用,但写起来却很麻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蔡老才简化造出了这个字。而这个字被造出来以后,立即推广开来,得到广大技术工程人员的青睐。

直到今天,这个字在工程施工当中,依然非常常见。很多人或许都曾经在一些混凝土搅拌车上见过这个字,车上一般都有‘商砼’这两个字,意思就是商用混凝土。

蔡老造字这件趣事,或许可以从很大一方面,说明蔡老对国家科技事业的贡献了。

1955年,蔡方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63年12月13日,蔡方荫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

让我们向蔡老致敬!向当年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大量贡献的科学家们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