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院士”蔡方蔭:清華畢業、留美回國,曾創造一漢字沿用至今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國家還很落後。

當時的中國,在科技領域同樣是一窮二白,根本沒有任何底子。不過幸運的是,當時我們擁有一大批熱愛國家,勇於為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作出貢獻的科學家。在後來的幾十年裡,他們用自己的全部精力,一點點為國家的科學大廈添磚加瓦,為我們後來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已故院士蔡方蔭,就是這些科學家當中的一個。

“江西院士”蔡方蔭:清華畢業、留美回國,曾創造一漢字沿用至今

1901年,蔡方蔭出生於江西南昌。少年時期的蔡老,勤奮好學,終於在19歲那年,考入清華大學。五年之後,蔡老從清華土木科畢業,同年獲得公費留學美國的資格,赴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學習研究建築工程和土木工程。

蔡老的少年和青年經歷,並不是一個特例,而是當時一大批愛國青年共同的選擇。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的前五十年裡,中國一直處於相對混亂的狀態。從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到後面的軍閥混戰,再到後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國家經常處於戰亂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我們想要去發展科學,一樣有心無力。

面對這種局面,當時一大群愛國青年,紛紛用自己的行動,去投入到國家的科學建設當中。當時國內很多科學領域一片空白,大家就留學海外,去國外學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後,再回來建設祖國。

“江西院士”蔡方蔭:清華畢業、留美回國,曾創造一漢字沿用至今

1928年,蔡方蔭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併成為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通訊會員。兩年之後回國,先後在東北大學、清華大學執教。抗戰爆發後,蔡老滿懷著愛國熱情,退到大後方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土木系主任。

蔡老在學術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知識遺產。分析和總結了國內外常用一般剛構分析方面的各種“力矩一次分配法”,並提出了更簡化實用的方法,同時提出了計算變截面梁、柱的“Io/I圖矩面積法”來計算各撓曲常數。

在對橫樑為桁架的剛構方面,採取了簡便而切合實用的“柱頂力矩作用”和“桁架跨變影響”兩項準則,簡化地按一般剛構分析方法進行計算,能獲得與“最小功法”和“冗力法”同樣精確的結果。

當然,這些成就,對於專業領域的科研人員來說,應該是鼎鼎大名,知曉其意義的。但對於不從事相關工作的大眾來說,對於蔡老的這些成績,可能感受的並不是那名清晰。

但是,我們可以舉另外一個非常顯而易見的例子。

“江西院士”蔡方蔭:清華畢業、留美回國,曾創造一漢字沿用至今

新中國成立後,蔡老為了方便工程人員使用,自己造了一個‘砼’字。

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混凝土。因為混凝土這種東西,在工程建設當中極為常用,但寫起來卻很麻煩。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蔡老才簡化造出了這個字。而這個字被造出來以後,立即推廣開來,得到廣大技術工程人員的青睞。

直到今天,這個字在工程施工當中,依然非常常見。很多人或許都曾經在一些混凝土攪拌車上見過這個字,車上一般都有‘商砼’這兩個字,意思就是商用混凝土。

蔡老造字這件趣事,或許可以從很大一方面,說明蔡老對國家科技事業的貢獻了。

1955年,蔡方蔭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63年12月13日,蔡方蔭在北京病逝,享年62歲。

讓我們向蔡老致敬!向當年為國家科技發展做出大量貢獻的科學家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