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說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六講:己

要寫字,就離不開書寫的工具。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我們先看看書寫工具發展的歷史:人類早期是用“刀子”刻字,我們中國人刻石頭、刻青銅器、刻竹簡、刻龜甲、刻牛骨頭,還往人臉上刻字,那叫黥刑,又名墨刑。武松和宋江都“享受”過這種酷刑。

中國人為什麼能篆刻?能發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都跟喜愛刻字有很大的關係。後來發明了筆,開始是“硬筆”,後來發展到毛筆,再後來就是我們現在的硬筆。

可不要小看毛筆的出現,它讓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而且還產生了一種叫做“書法”的藝術。從《說文解字》對毛筆的描述來看,先秦以前,筆的名稱還沒有統一,六國各有各的稱呼。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比如楚國人把筆叫“聿”。從篆書的寫法上來觀察,“聿”字就是“用手抓著一隻筆”的象形表達。“聿”下邊加個“曰”字,就是“書”的繁體字(書),意思是“用筆把人說的話書寫下來”。這個“書”開始是當作動詞“書寫”,後來才成了名詞“書籍”。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聿”字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書”字


燕國人把筆叫做“拂”,也就是老道士手裡常拿著的那個拂塵,俗稱叫蒼蠅甩子,可能是燕國道士太多的緣故吧。拂塵一般用的是犛牛尾製作,也有用鹿尾或者馬尾製作。牛尾巴它天生就具備隔離蒼蠅、驅趕蚊蟲的功能,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在古代讀書人的房間裡有個膽瓶,裡邊一般都插著一個白色的犛牛尾,有了它,這屋裡就沒蒼蠅。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這個“筆”字是秦國人的稱謂,秦有“蒙恬造筆”的故事。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將軍,曾領兵戍邊,督造修築萬里長城。

但是毛筆在他之前就有了。最新的考古證據顯示,陝西臨潼姜寨的五千年前的古葬墓裡就發現了毛筆。不但有毛筆,還有硯臺,還有礦物質的顏料。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發明“墨水”。除了顏料以外,還有把顏料磨成粉末的工具。這一發現,一下子就把“造筆”的歷史向前推進了至少2700年。

因此,說“蒙恬發明毛筆”有些欠妥,應該說,是蒙恬改進了毛筆。蒙恬常年在塞北抗擊匈奴,打狼捕獵是常有的事,很可能是他發現將狼毫與羊毫結合在一起,既柔軟又挺直,更適宜書寫,於是發明了狼毫的“秦筆”。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筆就可以作為一個證明,那是什麼筆呢?它的筆鋒是黑紫色的狼毫,外面覆以黃褐色的羊毛,與蒙恬改良毛筆的說法正好吻合。可見,用“蒙恬改進毛筆”的說法,更準確些。

有人說,西方的繪畫也用毛筆呀!

西方的毛筆像“刷子”,是平頭的,中國的毛病像“錐子”,有個尖,叫“筆鋒”。毫毛是圍繞著“筆鋒”旋轉的,一圈一圈地向外縮短,最後形成圓錐狀的毛筆。

我們今天這一講要解的字是十天干中的第六個:“己”,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這個“己”字,在甲骨文、金文、篆書裡邊,都是象形字。

我們先來認識兩個人:清朝的羅振玉和王國維。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羅振玉先生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王國維先生


羅振玉是民國時期中國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學家,金石學家,古文字學家,甲骨文研究的權威,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

他和王國維是兒女親家,羅振玉研究甲骨文的字形字義,王國維是通過甲骨文來考證殷商時期的社會歷史。兩個人共同完成了一部鉅著叫《殷墟書契考釋》,為後世的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礎,被稱為“羅王之學”。所以我們今天講甲骨文,有很多是用了羅振玉的研究成果。

王國維先生,相信大家都不太陌生,他也有一部鉅著叫《人間詞話》,很值得一讀。書中的“三境說”廣為流傳:“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三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希望大家能好好感悟一下。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詳解之“己”


羅振玉先生就認為,自己的“己”這個字,是拴在箭上用來射飛鳥的彎曲狀的絲繩,應該是“弋”的本字。

它的意思是:用拴著絲繩的箭射鳥,鳥和箭都射出去,鳥被射下來,射出去的箭因為有繩拴著也跑不了,所以二者都能歸我,所以用“己”字就代表“自己”、“ 自我”的意思。

《論語》裡邊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現代學者認為“己”字是從“乙”字變形過來的。

“乙氣,潛乙而下”。我們在十天干第二講的“乙”字裡講過,“乙”是代表了一種生命之氣,也可以把“乙”理解成脖子,順著脖子再往下走就是自己的身體,也就是自身。自身就是“己”,就是自己的意思了。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己”都有自己的意思,這是第一個意思。

另外這個“己”字還被借用為天干的第六位。

《說文解字》裡說:“己,中宮也,象萬物闢藏詘形也。己承戊,象人腹。”這裡的“詘”是彎曲的意思。

釋意為:己,定位在中央。像萬物因迴避而收藏在土中彎彎曲曲的形狀。己承戊,字形像人腹。

戊和己,在五行裡面屬土,為中宮。引申的意思就是印記、痕跡等等可以追記的東西,所以在左邊加一個“訁”字邊,變成了“記載、記憶”的“記”了。

儒家主張做人要“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要給後人留下點有價值的印記,有“記”則有“己”。老子叫做“死而不亡謂之壽”,人生一世,如果沒有什麼可以讓後人“追記”的,那麼“己”在死後也就什麼都不存在了……

希望通過此講,能讓大家更瞭解漢字中蘊藏的奧秘,更喜歡漢字。歡迎大家點贊、轉發與收藏。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我會不斷的更新,同時也歡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評論,因水平有限,難免訛誤,還望大家不吝賜教,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