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说文解字》之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第六讲:己

要写字,就离不开书写的工具。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我们先看看书写工具发展的历史:人类早期是用“刀子”刻字,我们中国人刻石头、刻青铜器、刻竹简、刻龟甲、刻牛骨头,还往人脸上刻字,那叫黥刑,又名墨刑。武松和宋江都“享受”过这种酷刑。

中国人为什么能篆刻?能发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这都跟喜爱刻字有很大的关系。后来发明了笔,开始是“硬笔”,后来发展到毛笔,再后来就是我们现在的硬笔。

可不要小看毛笔的出现,它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叫做“书法”的艺术。从《说文解字》对毛笔的描述来看,先秦以前,笔的名称还没有统一,六国各有各的称呼。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比如楚国人把笔叫“聿”。从篆书的写法上来观察,“聿”字就是“用手抓着一只笔”的象形表达。“聿”下边加个“曰”字,就是“书”的繁体字(書),意思是“用笔把人说的话书写下来”。这个“书”开始是当作动词“书写”,后来才成了名词“书籍”。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聿”字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书”字


燕国人把笔叫做“拂”,也就是老道士手里常拿着的那个拂尘,俗称叫苍蝇甩子,可能是燕国道士太多的缘故吧。拂尘一般用的是牦牛尾制作,也有用鹿尾或者马尾制作。牛尾巴它天生就具备隔离苍蝇、驱赶蚊虫的功能,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古代读书人的房间里有个胆瓶,里边一般都插着一个白色的牦牛尾,有了它,这屋里就没苍蝇。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这个“笔”字是秦国人的称谓,秦有“蒙恬造笔”的故事。蒙恬是秦始皇的大将军,曾领兵戍边,督造修筑万里长城。

但是毛笔在他之前就有了。最新的考古证据显示,陕西临潼姜寨的五千年前的古葬墓里就发现了毛笔。不但有毛笔,还有砚台,还有矿物质的颜料。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墨水”。除了颜料以外,还有把颜料磨成粉末的工具。这一发现,一下子就把“造笔”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2700年。

因此,说“蒙恬发明毛笔”有些欠妥,应该说,是蒙恬改进了毛笔。蒙恬常年在塞北抗击匈奴,打狼捕猎是常有的事,很可能是他发现将狼毫与羊毫结合在一起,既柔软又挺直,更适宜书写,于是发明了狼毫的“秦笔”。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笔就可以作为一个证明,那是什么笔呢?它的笔锋是黑紫色的狼毫,外面覆以黄褐色的羊毛,与蒙恬改良毛笔的说法正好吻合。可见,用“蒙恬改进毛笔”的说法,更准确些。

有人说,西方的绘画也用毛笔呀!

西方的毛笔像“刷子”,是平头的,中国的毛病像“锥子”,有个尖,叫“笔锋”。毫毛是围绕着“笔锋”旋转的,一圈一圈地向外缩短,最后形成圆锥状的毛笔。

我们今天这一讲要解的字是十天干中的第六个:“己”,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个“己”字,在甲骨文、金文、篆书里边,都是象形字。

我们先来认识两个人:清朝的罗振玉和王国维。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罗振玉先生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王国维先生


罗振玉是民国时期中国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甲骨文研究的权威,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

他和王国维是儿女亲家,罗振玉研究甲骨文的字形字义,王国维是通过甲骨文来考证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两个人共同完成了一部巨著叫《殷墟书契考释》,为后世的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罗王之学”。所以我们今天讲甲骨文,有很多是用了罗振玉的研究成果。

王国维先生,相信大家都不太陌生,他也有一部巨著叫《人间词话》,很值得一读。书中的“三境说”广为流传:“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三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希望大家能好好感悟一下。


神秘的“天干地支”二十二字详解之“己”


罗振玉先生就认为,自己的“己”这个字,是拴在箭上用来射飞鸟的弯曲状的丝绳,应该是“弋”的本字。

它的意思是:用拴着丝绳的箭射鸟,鸟和箭都射出去,鸟被射下来,射出去的箭因为有绳拴着也跑不了,所以二者都能归我,所以用“己”字就代表“自己”、“ 自我”的意思。

《论语》里边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现代学者认为“己”字是从“乙”字变形过来的。

“乙气,潜乙而下”。我们在十天干第二讲的“乙”字里讲过,“乙”是代表了一种生命之气,也可以把“乙”理解成脖子,顺着脖子再往下走就是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自身。自身就是“己”,就是自己的意思了。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己”都有自己的意思,这是第一个意思。

另外这个“己”字还被借用为天干的第六位。

《说文解字》里说:“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这里的“诎”是弯曲的意思。

释意为:己,定位在中央。像万物因回避而收藏在土中弯弯曲曲的形状。己承戊,字形像人腹。

戊和己,在五行里面属土,为中宫。引申的意思就是印记、痕迹等等可以追记的东西,所以在左边加一个“讠”字边,变成了“记载、记忆”的“记”了。

儒家主张做人要“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要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印记,有“记”则有“己”。老子叫做“死而不亡谓之寿”,人生一世,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让后人“追记”的,那么“己”在死后也就什么都不存在了……

希望通过此讲,能让大家更了解汉字中蕴藏的奥秘,更喜欢汉字。欢迎大家点赞、转发与收藏。

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广老师讲国学”头条号,我会不断的更新,同时也欢迎大家在文下留言评论,因水平有限,难免讹误,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