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1962年,一本书的出版给作者招来了无尽的冷言恶语,那情形丝毫不亚于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后,“进化论”对世人思想和认知造成的冲击。

更由于那位作者是女性,很多人的抨击甚至脱离作品本身,换作对“性别”本身的非议。值得庆幸的是,时间是考量真理的标准之一,时至今日,每当人们谈起“环境保护先驱”或者“女科学家”时,就会想起她,她就是蕾切尔·卡森,而那本书就是《寂静的春天》。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作为科学研究者的蕾切尔·卡森

蕾切尔·卡森最为人所知的是身份是作家,所以人物介绍中通常会写“蕾切尔·卡森,代表作《寂静的春天》,关注杀虫剂滴滴涕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她也是位海洋生物家”,其实这个介绍应该前后颠倒一下,因为正是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让她察觉到了海水变味、鱼类死亡等变化,从而萌生了写《寂静的春天》的念头。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从小在农场长大的蕾切尔·卡森对自然充满好奇,而且非常善于记录,所以在大学期间,她先是学了文学,随后又改为生物学,在马萨诸塞州伍兹豪美国海洋实验室攻读博士时,因家中变故而放弃学业。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但是,蕾切尔·卡森并未从此离开生物学专业,她先后在美国渔业局和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就职,她的工作一方面是非常专业的海洋生物研究,另一方面是撰写面向大众的科普文章,研究是她写作的资料来源和基础。从1941年到1951年,蕾切尔·卡森出版了三部著作,分别是《海风之下》《环绕我们的海洋》及《海的边缘》,在书中,她从海洋历史讲到海洋生物,又从海洋生物扩展到海洋生态系统,再从中回溯海洋环境的变化,书籍越来越畅销,收入逐渐丰厚,蕾切尔·卡森因此有机会转向新的研究,即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制剂对整个生态链造成的影响。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所以,蕾切尔·卡森一直生活在科学和写作之间,在成为作家之前,她是位不折不扣的科研工作者,希望在生物学领域有所作为;在成为作家之后,她利用从无数农场获得的一手资料,写成了《寂静的春天》,成了生态环境的无畏斗士。

杀虫还是杀生?

1958年,蕾切尔·卡森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一位马萨诸塞州的农妇寄来的,她在信中无助的表示“大量的鸟类在死亡”,正是这封信真正促成了《寂静的春天》。

这是一本有关事实的书,光是书后罗列的参考资料,就占据了全书1/4的内容,书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在证明滴滴涕(DDT)等化学杀虫剂、除草剂对于生态链的负面影响,很多人最初使用滴滴涕时,并不知道它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沉浸在滴滴涕快速灭虫的喜悦中,直到越来越多不明原因的牲口、家禽甚至人类死亡,才追根溯源到了杀虫剂上,但却为时已晚。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滴滴涕(DDT)是1939年由瑞士化学家保罗·穆勒(Paul Hermann Müller)发明的,学术名为“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ClC₆H₄)₂CH(CCl₃)”,其极强的杀虫能力让它一举成为了“农业救星”,穆勒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作为那时最有效的杀虫剂,它不仅遏制了农业害虫,还让可能引起疟疾的蚊子得到了控制。因此,滴滴涕一度成为美国农民们的必备。之所以敢放心使用,一方面,由于在战争时期,粉末状的滴滴涕曾经被用来消灭士兵、战俘身上的虱子,另一方面,人们短期内并未看到人类受到滴滴涕的影响。但其实,这两点“让人放心之处”从科学角度分析都有极大的问题。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首先,粉末状滴滴涕和滴滴涕杀虫剂有很大的区别。粉末状滴滴涕不容易被皮肤吸收,溶在油剂里的滴滴涕则会经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进入生物体内。比如向土壤喷洒了杀虫剂后,虫子因为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受损而亡,死后的虫子聚集在表层或者浅层土壤中,家禽非常善于刨出这些位于土壤下不深处的“口粮”,虫子对鸟类来说也是不折不扣的“美味”,由于“累积效应”,虫子体内无法分解的有毒化学残留就进入家禽和鸟类体内,它们可能无法产蛋,产出的蛋也可能无法孵出后代。最终,食物链上的每种生物都将会受到影响,最初存在于杀虫剂中的有毒物质,随着漫长的传递,储藏、堆积在动物和人类那些消化脂类的器官中,不知何时会发生恶变。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第二,短期内没有问题不等于不会有问题。因为喷洒了滴滴涕后,在清除了“农业害虫”的同时,有毒的化学物质进入土壤、河流、庭院、树木上,接着就会出现翻了肚的鱼、不再飞翔和鸣叫的鸟、敷不出小鸡的蛋、无法产崽的猪、结不出果子的树、莫名死去的人……又由于“放大效应”,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越高,杀虫剂中的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也随之变高,到达人体有害物质浓度高,人类最终成为了自己的受害者。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除了这两点,虫子在杀虫剂的影响下,发生了适应性的基因变异,此时就需要杀虫剂更强、更狠、更高效、更具有破坏性,于是除了滴滴涕以外,人们合成出了更强劲的杀虫剂。更可怕的是因为快速高效的除虫需要,即使人们已经知道其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但依然不计后果的使用着,而且对解药一无所知。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生态平衡一步步发展成了无法扭转的失衡。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事实上,昆虫作为地球上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动物群体,有上百万种,“害虫”是一个被定义的概念,它们或威胁到了农业的发展,比如蝗虫造成的蝗灾;或可能传染疾病,比如蚊子叮咬传播的登革热、寨卡病毒等等。有效的控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简单、粗暴、不计后果使用杀虫剂“消灭”,就意味着某个时刻不可控的灾难,蝴蝶效应就是从一个个决定或者一个个行动开始的,一场“杀虫”也就变成了“杀生”。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蕾切尔·卡森想通过这样确凿的“事实”,将矛头直指利益团体,而她所希望唤醒的是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就像电影《黑水》所演的那样,比污染本身更可怕的,是视而不见。选择对杀虫剂和除草剂可能存在的危害视而不见,就可以大肆推广,并从中获利;选择对杀虫剂和除草剂已经出现的危害视而不见,那就是毫无责任,毒害生命。视而不见的结果是整个食物链上的生物在劫难逃,人类最终面临的将是一个寂静的春,进而成为万籁俱寂的四季。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不寂静的春天

在描述美好的事物时,蕾切尔·卡森是柔情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让人感动;在述说可怕的行为时,她又是极度锋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需要审度。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她提醒人们不要忽略自然原本的修复力,以及物种之间和谐相处的依存关系。比如玫瑰和金盏草,金盏草是一种野草,但是当它和玫瑰一起种植时,就会分泌出一种能够杀死土壤中线虫的物质,帮助玫瑰清除了阻碍其生长的线虫,玫瑰就会长得很好,作为野草的金盏草不仅无害于玫瑰,反而促进了其繁盛。生物的多样性本就是自然所赋予的,那种平衡不能也不应该被打破和简化,当习惯了以“主宰者”自居的时候,作为地球匆匆过客的人类,就会以利己为目的,用毁灭做手段,最终承受失衡的结果。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可想而知,蕾切尔·卡森的书引起了多大的震荡,她认为“事情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糟”。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到她1964年去世,蕾切尔·卡森都处在风口浪尖,既有杀虫剂和除草剂生产者的诋毁,也有渐渐出现的对有毒化学制剂的抵制。自然平衡、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成了最热的词汇。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蕾切尔·卡森去世后,她以及《寂静的春天》所引发的环保热在美国并未褪去,先是滴滴涕被禁用,接着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保护署。虽然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环境不是个触不可及的概念,自然也不是漫无边际的存在,它们可感可知,人类身处其中,只是过客。如今的我们,频率越来越高地感慨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南极“红雪”、物种灭绝、雨林消亡、生态崩溃……而这些,本不是想杀死罪魁祸首的“巨型猛兽”,而是维系着生态平衡的“一环一环”,当环环相扣变得支离破碎,我们才猛然地恐惧起来,在不安中寻求解决之道。

为什么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能让看过的人都为之触动?

《寂静的春天》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当然也不是拯救一切的灵药,但或许它能让处在恐慌中的人,静静地思考自然生态,客观地审视自身行为,并找到字里行间,那些聊以抚平心绪的微小闪光,那些启发人重新思考“生命”的念想,以及那些触动人为了“平衡”而做出小小改变的提倡。愿春日万物苏醒,盼夏日的午后,始终能听见窗外的蝉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