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疫情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2020年恰是中国实现GDP总量较2010年翻一番目标的重要年份,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已经对第一季度经济造成影响,实现2020全年宏观经济目标也受到一定挑战

从产业上来说,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最为明显。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2019年对GDP贡献高达54%。高传染性的新冠疫情大幅度减少人们外出消费,交通运输,旅游,餐饮,零售和娱乐行业首当其冲。预计第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增速将显著放缓。

回顾宏观经济的历史数据,从2003非典到2009甲流,只要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疫情对于经济的影响通常都是短期的。疫情过后,大量压抑和滞后的消费和投资会得到释放,经济从而逐渐复苏。

我们相信,新冠疫情虽然对中国的短期经济走势有影响,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态势。

1、社交电商

冲击:★★☆☆☆

利好:★★★★☆

疫情期间,以社区为单位的微信社群等团购形式迅速崛起,倍受消费者青睐。很多居民自发行动起来,利用微信建立“卖菜群”,依靠郊区的菜农菜贩,实行“套餐制”,团购同时不忘互通信息;便利店、连锁超市等有条件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开通线上销售,通过设立APP、公众号等方式,让顾客就近线上下单,商家线下配送,使消费者不出门就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社交电商产业链图谱)

相信在疫情结束之后,社交电商以及门店数字化导购湖成为传统品牌企业开创消费战场,持续实现消费者拉新,增强客户粘性的有力途径。

2、医疗

冲击:☆☆☆☆☆

利好:★★★★★★

医疗器械与医用物资需求激进,医疗机构加大相关产品的采购与储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使用标准的提高。

医疗防护用品、消杀用品、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五大类100多个品种包括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心电图机、CRP、消毒产品线、雾化器、血氧仪、口罩、手套、鼻喷雾等产品需求量猛涨。预计相关产业将在短期内迎来繁荣发展。

互联网医疗为代表的无接触式医疗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截止2月7日中午,互联网医疗龙头企业微医集团,累计在线访问量超9,200万人次,线上医疗咨询量破100万人次,京东健康的日均在线问诊量达到10万人次,阿里健康每小时的咨询量近3,000人次,帮助不便于在特殊时期拜访医院的病患们在家问诊。预计经历此次疫情,线上问诊将走向普及化,成为患者在线下求医之外的新选择。

医药电商和医药O2O将成为了消费者即时用药的不二选择。

疫情期间,京东3天售出1.3亿只口罩,叮当快药的日均单量翻了七至八倍。相信疫情过后,消费者的线上购药行为会得以延续,药企会更加注重互联网医药的发展,线上药品的种类将更加丰富和多样,线上配药业务也将日趋规范和完善。

医疗社区将成为民众了解医疗行业的主要窗口,发挥诊疗、科普与监督作用。

这次活跃在一线的还有丁香医生等医疗社区,他们通过疫情实时播报,及时辟谣,科普宣传等形式有效地缓解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疫情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均突破10万条。

分级诊疗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力量在本例疫情中作用凸显,疫情后可能成为就医流程改造的范例,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此次防疫工作中,社区初筛,确诊转诊,分级诊疗的体系在武汉逐步建立起来,有效的减少了定点医院的医疗压力,提高了医院的运作效率。

商业医疗保险伴随着民众忧患意识的高涨将迎来一段时间的上升期。

疫情让更多的中青年更加关注医疗保险和疾病险,而子女则将关注老年险,保险成为疫情下家庭保障类资产的一部分。

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在我们打赢这次疫情阻击战后,中国的医疗体系会迎来变革的大潮,整个医疗体系以及牵涉其中的各细分业将会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3、汽车

冲击:★★★☆☆

利好:★☆☆☆☆

大规模停产对于规模较小、抗冲击力不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影响更加明显。我国销售收入在2,000万以上的零部件企业约1.3万家,占比10%左右,更多的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国内外车企采购需求量下降、资金链紧张等一系列压力,形势更加紧迫。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零部件供应链失序加剧了国际汽车制造业震荡。

更重要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关系着全球汽车产业链。现代汽车自2月4日开始,逐步暂停其韩国工厂的生产工作,起亚汽车也从10日停工,中国零部件厂商 “断供”是车企停工的主要内因,而疫情带来的行业焦虑已经波及全球产业链。

从消费端来看,疫情会引发大家对未来出行方式的重新思考,未来可能激发人们的购车欲望。但目前汽车市场仍属存量市场,疫情对于车市的拉动效果不会太显著,如果疫情需要较长时间恢复的话,高端车型的销量或更容易受到冲击。

4、房地产

冲击:★★★★☆

利好:☆☆☆☆☆

中国房地产协会号召全国楼盘在疫情期间暂停楼房销售,土地拍卖被取消、开发项目停工、施工进度受影响、大批项目延期交付,预计未来三到六个月内,中国楼市的发展可能将会进一步走低。

大量商场、购物中心缩短营业时间或直接闭店,包括万达、华润、龙湖在内的超85家房企商企对商户主动减免租金,与品牌商一起迎难战疫,预计仅万达减免租金就达30-40亿元。

同样,以蛋壳公寓领头的长租公寓也推出了租客租金减免的补贴措施,也有个体房东愿意为商户主动减免房租。不过大部分房东自己也受房贷压力,一线城市愿意减免房租的房东仅占12%。预计整体房屋租赁业短期内受挫,如疫情战线持续拉长,不少中小公寓企业将面临重大考验。

5、文化娱乐

冲击:★★★★☆

利好:★★★☆☆

疫情之下,被热烈期盼的“最强春节档”遭遇被迫撤档的尴尬境地。相比2019年大年初一14.58亿元的票房,猫眼数据显示,今年大年初一票房仅有181万元;春节七天的院线收入至少损失74亿元。

除了影视制作和综艺节目录制全部暂停,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也都暂停展览。疫情期间,线上虚拟展厅应运而生,成为广大艺术爱好者的一条安全观展通道。

线上虚拟展厅此次疫情中的优势凸显,疫情过后或许成为众多展馆的服务标配。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故宫线上博物馆)

同样受到波及的还有主题乐园行业。迪士尼首席财务官Christine McCarthy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暂时关闭上海和香港的两个主题乐园,这将会对第二季度的总收益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疫情可以在3-4月结束,预计迪士尼乐园可能在五一小长假和暑假旺季迎来业绩的反弹。

7、个护美妆

冲击:★★☆☆☆

利好:★★☆☆☆

在疫情影响下,美妆实体零售门店暂停营业,工厂延迟复工,销售和供应链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其中线下实体零售是重灾区,线上业绩受影响较小,但疫情可能会在短期抑制住一部分的冲动消费,对春节、情人节、甚至三八妇女节的整个二三月份旺季的销售有一定负面影响。

从消费者需求来看,由于长时间居家,消费者彩妆使用的需求和频率在短期之内大幅下降,包括唇膏、唇釉等唇部彩妆,粉底液、隔离等底妆、防晒产品受影响较为明显。不过,暴露在口罩外的眉笔、眼影、眼线与睫毛膏等眼部眉部单品将更受欢迎,销量或能逆势成长。

美妆巨头们对于疫情产生的影响持不同态度。欧莱雅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安巩相信动荡过后,消费会比以往更强劲,并表示看好2020年的市场发展;而雅诗兰黛全球CEO傅懿德则认为疫情将较大程度影响中国及韩国、日本等地的旅游零售业务,并下调了2020财年的销售预期。

我们相信,疫情不会改变消费者对美的追求,但可能会改变消费者对美的定义;消费者的基础护肤需求不会改变,但是健康之美可能会是一种新需求。个护美妆品牌还需要在疫情之后重新评估消费者在个人护理和美妆产品的诉求,回顾自身在渠道建设、线上线下融合,数据打通的能力。在新营销上走的比较超前的个护美妆品类有可能在疫情之下有一次新的升级和发展。

8、奢侈品

冲击:★★★★☆

利好:★☆☆☆☆

中国的消费者贡献了全球奢侈品市场三成以上的消费,中国本土门店也贡献了各奢侈品牌10%-20%不等的销售,而春节又是中国消费者境外行和奢侈品消费的旺季。 此次新冠疫情的爆发可能是奢侈品行业近些年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黑天鹅”事件。

疫情一出,香港、北上广深等重点城市奢侈品门店客流骤减。不少奢侈品品牌的门店暂停营业:Burberry在中国内地64间分店中有24间需要关闭,其余分店的营业时间有所缩减,顾客到访量锐减了80%。原定于6月租约届满不再续约的Prada位于香港铜锣湾的旗舰店已比原计划早4个月提前结业。历峰、开云等多家奢侈品集团的股价从1月17日即出现下滑。

奢侈品行业在中国市场的双位数增长或被新冠疫情打断,甚至会波及全球奢侈品行业的走势。更重要的是,比起短期的销售表现,此次疫情对于消费者价值观的重塑以及消费心智的改变或是奢侈品品牌在疫情之后更需要深入探究的话题。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疫情之下也存在着奢侈品行业的变革机会。奢侈品不同于其他品类,注重极致的门店体验和消费环境,销售极大程度上依赖实体门店。而疫情过后,奢侈品消费需求可能会转移至线上,奢侈品电商、跨境电商奢侈品专区以及奢侈品自营官网以及微信商城的销售可能在未来迎来增长。奢侈品牌也可能顺应重新调整其消费者策略,通过全方位的内容打造、沉浸式的场景体验、VR商品展示、一对一专属导购,线下VIP物流配送来打造新的消费体验,或许此次疫情会成为传统奢侈品牌互联网化的起点。

9、视频

冲击:☆☆☆☆☆
利好:★★★★★

每年春节假期都是各大视频平台跑马圈地的关键节点,今年各大平台更是迎来短暂繁荣期。 为抗击疫情,人们隔离在家,把视频平台推上了一个流量高地。

乏味的“禁足”生活让许多用户把注意力投向了轻松娱乐的短视频。所谓“抖音一分钟,人间两小时”,作为“时间杀手”的抖音成为了众多人的选择。1月26日至30日快手和抖音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较节前增长近1亿小时(1月1日至23日)。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还成为许多消费者获得疫情资讯的重要来源,同时用户的创作热情也在疫情期间得到了空前释放,截至本文发稿前,抖音话题#我的平淡假期#投稿量多达13.3万,播放量超71.8亿次。

疫情让消费者有了长时段的空闲时间,也让长视频平台在这场流量之战中站稳了脚跟。1月25至1月30日(初一至初六),爱奇艺用户人均使用时长的日平均值为2.8小时,韩剧TV也因《爱的迫降》的热播,2月1日晚有高达118万人同时在线,将服务器挤崩。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韩剧tv崩了)

“视频平台之战,终会是内容之战”。疫情期间长时间、高密度的长短视频内容更容易造成消费者短期内的视觉疲劳,在疫情之后平台需要持续输出更多优质的内容防止用户流失。

10、

在线教育

冲击:☆☆☆☆☆

利好:★★★★★

为控制疫情,全国各地延迟开学时间,停止开展各类线下教学活动,这让原本就火热的在线教育行业在疫情中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

专业在线教育平台选择学校作息“无缝对接”,迅速上线全天候式的免费校内同步直播课。1月25日作业帮上线“春季加油站计划”报名入口,2月2日,作业帮公布了免费直播课程的课表,覆盖K12各个年级的主要学科,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40分,每40分钟一节课,课间还安插眼保健操和室内操,仅开播当天,作业帮免费直播课的报名人数就增长了150万人。2月3日,猿辅导向全国中小学生开放了70余门免费直播课,课程覆盖小学到高中全年级全科目,开课首日同时在线听课人次达到500万。

教育部也将于 2 月 17 日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实现“停课不停学”,供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网上学习。而多家视频平台则开辟了集合专区,汇集了多个教育品牌的直播频道,例如快手连同跟谁学、VIPKID等40余家企业合作,在App侧边栏上线“停课不停学”专区。

随着第一波开课,不少在线教育公司的确在疫情间凭借快速的产品迭代吸引到了大批免费用户,据网易科技披露的数据,疫情前在线教育公司的平均获客成本高达1,000元。

不过,激增的流量是否在疫情过后能转化为付费用户则需要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授课内容来支撑,但是可以预见这场“战疫”将会加速线下培训机构向在线教育转型的速度,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习惯在线教育这一新的学习方式。

11、远程办公

冲击:☆☆☆☆☆
利好:★★★★★

随着疫情发展,多地发布延迟返工并鼓励各企业在家办公,据钉钉数据显示,2月3日起中国上千万企业、近2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

在家办公模式直接推动办公类应用产品下载量飙升,华为云WeLink数据显示,2月2日当天有1.5万企业新开通使用WeLink。2月5日,在苹果App Store排行中,钉钉和企业微信下载量分别占据了免费排行榜第一名和第二名,钉钉成为苹果应用商店历史上第一个占据榜首的办公类软件。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同时,多家远程办公软件企业迅速推出免费产品,例如腾讯会议开放300人会议系统能力、阿里钉钉提供“在家办公”全套解决方案、Zoom开放不限时长的免费在线视频会议服务等等。

远程协作软件也在疫情期间成为了企业项目管理和协同工作的办公刚需。据七麦数据显示,截止1月29日-2月4日,在线办公软件金山WPS 的IOS预计累计下载量达92万次。不过在疫情间集中爆发的需求和平时不尽相同,平时的在线协同,大部分还是三方左右的同时在线,这次是几百人、几千人甚至是上万人需要同时实时在线协同,这对于相关产品在系统扩容和技术升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疫情之下,远程办公软件得到大规模使用,用户数量和应用范围均有了极大的拓展,同时也打开一扇新的窗口,让大家看到在家、在线办公的魅力:只要工具合适,是有可能做到像集中办公一样的高效。相信每天上亿人在线办公或将催生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12、咨询行业

冲击:★★☆☆☆

利好:★★★★☆

疫情发生以来,咨询行业密切地关注疫情发展,审慎地研究疫情对市场与客户的影响。

短期内,咨询行业的主要客户或将集中精力恢复生产与服务,追赶业绩目标,部分咨询需求可能因此暂时搁置。

但疫情过去之后,诸多现有及潜在客户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企业战略,根据最新市场情况和消费者变化、调整企业2020年以及未来3-5年的战略方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将尤为关键,咨询业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
其中,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战略咨询服务需求将增长迅猛。

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咨询解决方案必须依托数字化手段和消费者数字资产(自有或平台),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VR与AR技术进行消费者研究,并从品牌与文化角度深入理解客户的目标消费者,提升战略实施与落地的能力,通过提高客户的核心能力以驱动业务的持续增长。

催化“宅”经济

宅在家里人们如何如日?此次疫情是否会加快“宅”经济的发展?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疫情也改变了人们对媒体的使用习惯。有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使用短视频和视频网站的时间明显高于疫情爆发之前,其他增长明显的媒体接触点还有数字新闻资讯平台(37%)、社交媒体(34%)、电视广告(33%)、在线音乐(26%)。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疫情推动了很多消费者第一次尝试新事物,为很多新兴行业的渗透率提升提供了机遇。在所有受访者中,有84%的人都表示至少尝试了一种新的服务,其中提及最高的是网上问诊(34%)和在线教育(33%),其次是远程办公(29%)和第一次为数字娱乐服务付费(26%)

2020年各行各业的危与机

写在最后: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此次疫情既是大挑战,也是大练兵。在此次严峻考验之后,我们相信,各行业的整体发展将仍然向好;企业若能抓住相关的转型与升级机遇,或能迎来一轮新的增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