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明撰-何树华先生画作浅酌

吕大明撰-何树华先生画作浅酌

原创 吕大明 泰山翰林学塾2017-04-01

吕大明撰-何树华先生画作浅酌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何树华先生画作浅酌

吕大明

清大儒袁枚言,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何树华先生的画作是需要细细品味的,犹如文案上的一盏茶,缕缕芳馨,幽香悠远;又如佛尊前的一炷香,香雾绕梁,沁人心脾。树老画作中,浸蕴着画者“大隐隐于市”的睿智与空灵。

沈括是北宋自然科学家,以《梦溪笔谈》名世,并无心论画,一句“书画之妙,当以神会”,倒成了画界圭臬。

我的陋室,高悬两幅树老的大作,已经心满意足了,画散发着幽静,弥漫着满屋飘香的清气,不知不觉,读画人融入画境。

一幅《山林高士图》,双挺的遒松,迎风霜而立,针叶几尽,“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极尽苍古老辣。一葫芦老酒,两三片顽石,五六点残苔 ;拂尘,茶盏,酒樽,经简……一归去来兮的高士“曲肱而枕之”,高卧其上,深邃无解的目光,潇洒飘弋的长袍,高山流水般的衣褶,“石作枕,醉为乡”,风骨凛凛,释然画中,一派河洛气象,高士“退亦忧、进亦忧”,或正“究天人之际”,或正“通古今之变”?

树老的大幅留白与南宋四家的“马一角”、“夏半边”有异曲同工之妙。透过留白,可以想象,“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清爽淡远的山峦峭谷,旷芜闲憩的茅屋柴扉,一溪潺潺的瘦水,无尽习习的山岚……款识有诗,“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日出僧未起,寒暑不知年。”画尾钤以“优昙余香”朱玺,乍洩殷殷的禅意。

吕大明撰-何树华先生画作浅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这里, 我们更能读到清画僧石涛的“远尘”的哲学思想,树老为一方名儒,性情厚仁耿介,表现在笔毫的任性皴擦,一去繁缛,逸笔如梭,删繁就简、笔墨寥寥,满纸云烟。把泰山风光的一角化为笔底清风,流淌成潇洒和简远,唐李白有诗可做旁注,“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如此而已,有宋以降文人画追求的“荒寒”大美展现的淋漓尽致。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 。读这样的画,便如咀嚼一枚泰山青松除去坚壳的松仁,生涩中有一袭松脂的清气,让你留香齿腔,回味悠长。询画中主人,树老谦和诙谐,佯讶问天,“是谁松下陶然醉,看破天机总不言”?于是,东岳泰山的云岚,涧底劲松的坚毅,枕流漱石的清幽,高士古风在这停滞永恒的岁月里,等待着人们的瞻怀、品读。

另一幅画作是《荷气图》,此画诗情画意,简洁淡雅,清新飘逸,承《爱莲说》佳境,“莲,花之君子者也”,一仙界凌波的稚童,“出淤泥而不染”,红嘟嘟的嘴唇,粉嫩嫩面颊,藕瓜似的跣足,红衣绿珮,头顶一叶新荷,手执肩负一杆莲子丰硕的莲蓬,莲蓬随风摇曳着,成熟的莲子奢侈地挥洒着袅袅鲜香,“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一只杨万里的蜻蜓飞越千年,竟活鲜鲜地立之于上,贪婪地嗅香吮馨,气韵如此生动!油然想起,这与宋徽宗赵佶命题作画,“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轶事,堪称双璧。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标准,把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鲜活生命之洋溢的状态,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有生机的内在生命和精神,内涵和神韵,这是六法的灵魂。

吕大明撰-何树华先生画作浅酌


宋苏东坡《传神记》论画云,“传神之难在目”。东晋顾恺之亦云:"传神写照,都在阿堵中”。我们再看《荷气图》稚童的眼睛,清澈光鲜,睽睽之目,击穿红尘,凡人几不可对视,震撼人心,让“伪道学者感受到作假的困难”,令人洗心涤虑,善念由生,渐渐地,似乎听到了生命的妙音,暗香浮动的妙韵。莲的品格、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在纤尘不染的稚童身上,升华的更加地真,更加地善,更加地美。以洒脱不拘的线条,勾勒出自然野趣,寄予了画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解读天人相通的自然无言之美,托物言志,理趣隽永。

吕大明撰-何树华先生画作浅酌


《小窗幽记》有言,“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树老诗书画三绝,题画书法从二王出发,溯源而上,兼有汉简写经逸飞的禅意,一任自然,不避露锋.似乎并不囿于点画的羁缚,淡泊超逸的性格在墨迹中自然流露。树老的艺术观追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从树老《泰山画派之梦》,可以听到泰山画派痴情的呐喊;从《谈艺录》可以看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彻悟;从《击壤歌》、《品茶论诗》可以感到国学殿堂诗词的美轮美奂;从《十八罗汉》,可以听到器大声宏的梵呗清音。其中,《我与范曾》一文,可以看出树老与范老英雄相惜的交往深情,其画作皆以“大野雄睨”的为魂魄,也可以品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月同辉,以及艺术血缘的相互浸润。

在树老的翰墨书斋,悬联赞语云:“德望尊隆,风雅颂如泰山北斗;翰林纯粹,画诗书若良玉精金。”虽为敝人涂鸦,但也道出了景仰树老由衷的心音。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树老年及杖国,识逾仗朝,精神矍铄,德高望重。祝福树老身体康健,凭艺术百花齐放之天时,依泰山艺术宝库之地利,乘众所钦佩、有口皆碑之人和,挥舞不朽的椽笔,把我们的惊异的凝眸引向诗和远方。

时在丁酉之春,吕大明于泰山日月堂。

(作者为中华书局版《泰山志》责任主编,《泰山文化研究》主编、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