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凯是如何躲过清朝皇室追杀的?

寂寞ai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汉族,字慰亭,号容庵,出生于河南项城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地主家族,父祖多为地方豪强。两次乡试未中,遂决计弃文就武,投靠养父结拜兄弟、淮军将领吴长庆。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军乱,袁世凯入朝作战,因“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以首功。年23岁的袁世凯以帮办朝鲜军务身份驻朝鲜,协助朝鲜训练新军并控制税务,得到了朝鲜上下的一致好评。

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政变,袁世凯指挥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此举粉碎了日本谋取朝鲜的企图,推迟了中日战争爆发的时间,这正是日本人痛恨袁世凯的主要原因。

袁世凯也因此入了李鸿章的法眼,年仅26岁的他就被封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员,左右朝鲜政局,俨然朝鲜的太上皇。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兵败如山倒,清廷任命袁世凯为天津练兵大臣兼直隶按察使,在天津小站训练六镇(师)北洋新军,也正是此时,培植了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心腹。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跃而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

1898年,戊戌变法,光绪本想借助袁世凯新军之力,成就大业,不料袁世凯二面三刀,转头向慈禧告密,结果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瀛台,六君子被杀,慈禧重新出山。

1906年,老道的袁世凯主动向慈禧辞去各项兼差,并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陆军部直接管辖。1907年,慈禧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调离北洋,到朝中任职。

袁世凯大肆联姻,他的十五个女儿中除四、八、十五早夭外,其余多嫁给张人俊、薛福成、杨毓珣、陆宝忠、孙宝琦、荫昌、曹锟等权贵后代,与他们结成牢固同盟。

1908年11月,光绪、慈禧接连病逝。

由于光绪无子,遵慈禧遗旨,醇亲王载沣的3岁儿子溥仪,成为清朝新帝,醇亲王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与隆裕共同执掌国政。

爱新觉罗·载沣(1883—1951年)道光帝之孙,光绪帝同父异母弟,溥仪之父。

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监国摄政,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

慈禧去世后,袁世凯与首席军机大臣庆奕劻大搞权、钱交易,袁世凯借奕劻的大旗,在朝中大肆打压异己,垄断朝政,渐成为实际掌权者。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平定内乱全靠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满族皇亲贵胄平时就是逛窑姐、玩鹰、耍酷,现见袁世凯权力暴涨,一些掌握中央政柄的满洲亲贵集团认为汉人以对他们地位构成严重威胁,诛杀袁世凯的呼声此起彼伏。

载沣也认为,袁世凯势力日隆,同时袁世凯推行新政跟自己作对,不但自己的日子,将来自己儿子的日子也不会好过,加之杀兄(他认为是袁世凯出卖维新派,致使光绪被慈禧太后幽禁至死。然而袁世凯告密是否直接导致戊戌维新成败的主因,至今仍有争议。近年的研究发现,光绪发动政变,实起于袁告密之前,且袁世凯告密无确切证据。并且,以袁世凯当时掌握的七千人新军战力,亦不足以对抗听命于荣禄驻扎在北京附近的九万人部队)之仇,决心杀死袁世凯,除去心腹大患。

袁世凯又是如何逃过这一劫的呢?

摄政王召开军机会议,提出要杀袁世凯,张之洞虽昔日与袁世凯有隙,但他认为皇帝刚驾崩,主少国疑,诛杀重臣,决非吉兆,袁世凯势力遍布朝廷地方和军队,此时杀袁世凯,必会引发朝廷动荡。

奕劻反问摄政王:“杀袁世凯不难,但他的北洋六镇十万人马如果造起反怎么办?”

袁世凯一年几百万上供的真金白银发作了,杜月笙别人存钱,我存人脉,原来他是从老袁那学的!

耳目众多的袁世凯得到消息后,命令心腹段祺瑞带一镇(即一师)人马,荷枪实弹,到北京近郊“剿匪”,有事没事的放上几炮。

这几声炮响,让载沣明白了一切。

袁世凯瞅准时机,上了道辞职的奏疏,请求回家养脚病。载沣贵为监国摄政王,无胆识,无谋略,万般无奈下,只好借坡下驴,放了袁世凯。

袁世凯在得到朝廷保证到此为止,以后绝不加罪的承诺,先磕头谢恩,之后还不忘高呼万岁,假模假样带着家眷回了河南。

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安阳的洹上村,每天面上赋闲垂钓、吟诗作画,写下“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实际却是“世凯虽家居,而奕劻在政府,政无大小毕报,北洋官吏布满京外,惟世凯意旨是瞻。”

1911年6月铁路风潮引爆10月武昌起义,载沣立即惊慌失措的调兵遣将,竟发现北洋新军中的五镇只效忠于罢黜回籍的袁世凯。

明知重新起用就是与虎谋皮,上天无门的载沣唯有重新起用袁世凯,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令他南下镇压革命。

可袁世凯认为清廷并没有把前方军事的指挥全权交给他等原因,依旧用“足疾未痊”为借口拒绝出山。

11月1日,清廷无可奈何任命袁世凯为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自此,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实际被袁世凯所掌握。

1912年2月12日,以“月月所用用四百万元”,换来隆裕以太后《退位诏书》,大清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延续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宣告终结。

1916年6月6日,在四面讨袁声中,当了83天皇帝,气的得了尿毒症,日夜口吐黑血而死,享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美丽青春您真痘


慈禧去世后,清朝的权柄就掌握在了摄政王载沣手里。而载沣大权独揽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宰了袁世凯,不光是因为袁世凯当年告密,使得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还因为此时的袁世凯权势滔天,炙手可热,引起了包括载沣在内的满清权贵的不满,也怕袁世凯会变天。国仇家恨,使得袁世凯成为了载沣不得不除的一个人。


那袁世凯又是怎么逢凶化吉,躲过载沣的追杀的呢?


其实在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就继承了李鸿章的全部权力,成为了朝野第一权臣,也因为权力太过集中,使得慈禧都有想法,还时不时有意敲打一下袁世凯,使其把北洋新军的大权交出来,让其专心做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袁世凯也深知慈禧的用人之道,她不会放任一派在朝中做大,至少要做到势均力敌。在慈禧时期,袁世凯还是很听话的,慈禧对其也很满意。


可是到了载沣统治时期,袁世凯功高震主,载沣就有所忌惮了,加上上面的两个原因,袁世凯似乎在劫难逃了。但是袁世凯之所以能当上权倾朝野的重臣,光靠讨好慈禧还是不够的,结交朝廷贵族,建立利益同盟是袁世凯多年来身居高位的不二法则。


其中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就是袁世凯苦心巴结的核心人物之一,使得庆亲王奕劻成为了袁世凯在朝中最重要的盟友,袁世凯知道奕匡贪财,袁世凯就投其所好,不管逢年过年都会送去不菲的银两,也使得奕匡觉得袁世凯这个人不错,会做人。而袁世凯也通过联姻的方式,把新军中重要将领网罗到了自己麾下,使得袁世凯在北洋新军中的领袖地位不可撼动。


当载沣要杀袁世凯的消息传出来时,不光是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满清贵族们要载沣慎重,毕竟袁世凯身居高位,主少国疑,一上来就杀国家重臣,会人心惶惶;再者北洋新军也蠢蠢欲动,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来到北京郊外进行军事演习,以达到恫吓载沣的效果。


就在载沣犹豫之时,袁世凯也很自觉的上了一道身患脚疾的奏章,说自己带兵多年,脚疾复发,希望皇帝准其回老家养病。载沣看到袁世凯还算识相,再加上奕劻、张之洞等大臣极力反对,就准了袁世凯的请求,袁世凯这才算捡了一条命。不过回到老家的袁世凯并没有因此就隐居桃源,不问世事,相反,在朝中的一切大事小事都逃不过袁世凯在朝中的耳目。袁世凯深信,自己还会回去的,到时候还是载沣求着他袁世凯回去的。


袁世凯能安全着陆,除了朝中有人帮袁世凯说清和北洋新军的恫吓外,就是载沣这个摄政王魄力不足,决心不够,不能杀伐决断,导致袁世凯走人,袁世凯这一走无异于放虎归山。


袁世凯能做到位极人臣,八面玲珑靠的是自己的苦心钻营,但是说到袁世凯是如何发迹的,其实运气的成分要占得多一点。早年的袁世凯在家两次乡试不中,袁世凯觉得读书没有前途,就在1881年去了自己父亲好友、淮军将领吴长庆那里,希望能混个一官半职就行了。没想到第二年朝鲜爆发了壬午军乱,吴长庆率军平叛,这也让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袁世凯有了用武之地。在镇压此次事变后,袁世凯得到了朝廷的嘉奖和朝鲜国王的倚重。1884年,朝鲜又发生了甲申政变,日本图谋占领整个朝鲜,袁世凯再一次率军对抗,粉碎了日本的诡计,这一次也得到了李鸿章的青睐。至此,袁世凯的仕途开始进入到了快车道。


我们看袁世凯的大半生,会觉得袁世凯一生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励志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后来随着野心的膨胀,做到总统都不够本了,还想做皇帝,开历史倒车,最终被全国人民所唾弃,被丢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其实小编觉得,袁世凯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不偿失,做了仅仅83天的皇帝,就丢了几十年攒下来的荣誉。



历史局中人







1908年的11月14日,光绪逝世,第二天慈禧也去了阎王殿,两人仿佛商量好了似的,“结伴而去”。

闻知光绪、慈禧先后去世,袁世凯的脖子开始发凉,如同搭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刀。袁世凯的预感不错,有人确实准备杀了袁世凯,那个人就是摄政王载沣。载沣安排完溥仪的上位后,第一时间开始协调,准备杀了袁世凯。

为什么摄政王要杀袁世凯



(载沣)

载沣要杀袁世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过往,一个是将来。

首先我们看看过往结下的那段梁子。

1898年,光绪帝进行了戊戌变法,大力开展百日维新。起初慈禧太后是支持的,后来,慈禧却认为变法很难成功,开始从支持转为反对。

慈禧成为了变法最大的那一块绊脚石,怎么办?光绪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建议下,准备刺杀慈禧。

变法人员为了万无一失,联系了袁世凯,希望这个实权派人物能够支持,计划就是包围慈禧所在颐和园,起兵勤王。谭嗣同找袁世凯商量是在9月18号,而袁世凯当时并未完全同意。

9月19日,慈禧从颐和园回了宫内,因为听到了一些康有为等人的消息,慈禧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知道该做什么。

9月20日,慈禧又听到了“康有为等人建议光绪软禁自己的消息”,真是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康有为等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动作保密性太差。



9月21日,慈禧抢先发动政变,先软禁了光绪,然后开始准备抓康有为等人,但“变法人员的具体计划”慈禧还是不清楚。袁世凯得知光绪被软禁,害怕受牵连,事没做,再惹一身骚,实在不是袁世凯所做的事。怎么办?

既然慈禧已经软禁了光绪,又开始抓捕康有为等人,不如主动去揭发。于是,袁世凯到荣禄处,谈了“谭嗣同等人曾经联系自己准备包围颐和园”的事。至此,荣禄和慈禧明白了变法人员要干的具体的事,开始大肆抓捕所有参与行动的人。

说袁世凯叛变吧,人家一是没参与,二是没提前告密;说袁世凯没告密吧,他又进行了补刀,进行了落井下石。

袁世凯这个举动彻底得罪了康、梁等变法人员,以及光绪和光绪身边的人,当然,载沣作为光绪的亲弟弟,对袁世凯充满了满腔的愤怒。

但是,谁也不能把袁世凯怎么样,因为当时有慈禧在挺着袁世凯。



(载沣)

慈禧死后,袁世凯最大的后台没了,而摄政王载沣又上台了,于是,为了哥哥复仇,载沣拿起了屠刀。这就是那段过往。

其次,载沣为了将来,准备杀袁世凯。

载沣当了摄政王,而袁世凯势力过大,这是权臣,如果不抓住机会收拾掉,自己儿子溥仪以后日子就不好过了,自己和隆裕太后的权力也会大受制约。为了将来,载沣认为,袁世凯必须死。

两个原因加在一起,杀袁世凯就成了载沣急需解决的一件事。

载沣为什么没有杀成袁世凯



(载沣)

慈禧和光绪一死,袁世凯开始安排了,一是不去上朝,告病请假;二是让大量新军开始日夜保护自己。

那边,载沣把军机处庆亲王奕劻,还有张之洞拉倒了一起商量如何杀掉袁世凯。奕劻早就被袁世凯的银子喂肥了,两人关系非常接近,听到载沣说要杀袁世凯,奕劻没有说一句“支持”,意思很明白,不支持。而张之洞比较直接,说国家正在危难之际,诛杀重臣,恐怕不吉列。

载沣一看得不到这两人的支持,开始准备自己安排事了。



而袁世凯也没闲着,其手下段祺瑞等人在保定城制造了骚乱,意思很明白,要收拾袁世凯,小心兵变。

载沣有点骑虎难下,坚持杀袁世凯,害怕出大事,不杀又害怕后来收拾不住。

载沣为难之时,袁世凯的辞职书来了,无非就是身体有病,不能继续工作了。看到这种情况,载沣顺坡下驴,批准了,同时派了一个刺杀队伍,准备中途干掉袁世凯。

但是,一批新军保护着袁世凯回乡,刺杀小分队无法下手,就此袁世凯安全回到了老家。再次回来时,到了辛亥革命期间了,清朝让袁世凯重新掌权,而袁世凯审时度势,最终为推倒大清朝奉献了重要的力量。



袁世凯没有被载沣等人杀掉,一是人际广泛,二是手下有新军,三是脑子好用。


蓝风破晓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清朝末期,中国进入了混乱时期。

各地军阀割据,慈禧太后面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普遍采取不抵抗政策。

慈禧太后在世时,袁世凯察觉到了慈禧太后的不信任,就主动示弱,他主动向慈禧太后提出,除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外,其他所有兼职一律免除;将隶属于北洋大臣的六镇新军中的四镇指挥权上交陆军部,其余两镇一两年内完成巩固京城防务后,也同样上交陆军部。

此后,袁世凯在朝中,广织人脉,贿赂皇亲,拉拢朝中权贵,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慈禧太后去世后,载丰皇帝本想除掉袁世凯。

无奈朝中上至亲王下至大臣,多数是跟袁世凯有关系的,载丰皇帝势单力薄,自然不可能力排众议。

最后袁世凯成功躲过了清朝皇室的追杀。

而皇帝对大臣不再具有生杀大权,也反映了清朝统治即将走到尽头。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光绪去世后不久便病逝于仪鸾殿。

由于光绪无子,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在慈禧生前的安排下,被过继给光绪,成为清朝最后一任皇帝。由于溥仪才3岁,光绪的皇后隆裕又无辅政能力,于是醇亲王载沣被任命为摄政王,与隆裕共同执掌国政。

(载沣旧照)

没想到,载沣上任后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袁世凯,那么他和袁世凯究竟有什么仇什么怨呢?

说起来,载沣对袁世凯是非常痛恨的。

早年戊戌政变前,光绪本想借助袁世凯新军之力,逼迫慈禧交权。没想到拥护变法的袁世凯表面应承,转头就向荣禄告密,结果变法失败。光绪不光被剥夺了行政大权,还被慈禧囚禁在瀛台。

载沣是光绪的弟弟,对于告密者袁世凯,当然非常痛恨。

另外,皇亲贵族们对袁世凯,也是相当不满和妒忌。

原来,自从太平天国开始,养尊处优的八旗军和花大价钱养起来的绿营兵,根本就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全靠汉族大臣曾国藩创建的湘军和李鸿章创建的淮军来平定内乱。

根据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汉族大臣渐渐成了清王朝的顶梁柱。

袁世凯的机会非常好,他在平定朝鲜甲申政变后,由于表现突出,得到了李鸿章等重臣举荐,成为训练新建陆军的总教头。也正是此时,他培植了徐世昌、段祺瑞等亲信。随后,袁世凯又升任山东巡抚。

(袁世凯旧照)

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时位极人臣。再加上他的确办了一些实事,深得慈禧器重,很快便成了慈禧身边的小红人。

在官制改革和预备立宪等政策上,袁世凯不光在政治上出尽了风头,军事上亦由他说了算。

北洋六镇编练成军后,除了第一镇八旗军是由满清贵族铁良统领,其他五镇全在袁世凯控制之中。袁世凯又把培植的亲信,安排在军中重要将领职位,因此他很快成为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控者。

皇亲贵族们眼看袁世凯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大,那是相当辣眼睛。他们担心世袭地位会受到袁世凯的威胁,也感叹一直崇满抑汉的满清,竟然沦落到封疆大吏多由汉人出任的局面。所以,他们对袁世凯多有弹劾。只是慈禧正是用人之时,放眼望去,这些皇亲贵族哪个不是徇私舞弊,一心只想捞油水,根本就挑不出一个能用的人。所以,他们明知道袁世凯权势太大,却也毫无办法。

慈禧去世后,手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重金收买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两人很快组成利益集团。奕劻图钱,袁世凯借奕劻的名号,在朝中大肆打压异己,垄断朝政,四处安插亲信。这样一来,不光军中将士唯袁世凯马首是瞻,朝中亦处处是他的党羽。

早就对袁世凯又妒又恨的皇亲贵族们,自然团结在摄政王载沣的身边。他们列举庚子之乱时,慈禧下旨要地方官员进京勤王,但南方汉人督抚却拒不执行朝廷命令,还与洋人互通搞“东南互保”的例子,指责袁世凯。

紧接着,近支皇族有人又揭发袁世凯密谋赶截沣下台,拥立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总之,这些团结在载沣身边的皇亲贵戚们,一心想借载沣之手,除去他们的心腹大患。

载沣其实也很明白,就算没有杀兄之仇,但手中的权力,早晚也会被袁世凯架空。所以,他决定诛杀袁世凯。

(张之洞旧照)

那么,袁世凯又是如何逃过这一劫的呢?

起了杀心的载沣和隆裕太后,把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和军机重臣张之洞请来,共商诛袁之事。

谁知奕劻听罢便长跪于地,只是不言。

倒是张之洞,虽昔日与袁世凯有隙,但他却坚决反对。他认为皇帝刚驾崩,就诛杀老臣是不祥之兆。再加上新君继位,皇权不稳,袁世凯势力遍布朝廷地方和军队,此时杀袁世凯,必会引发朝廷动荡。

载沣虽觉得张之洞所言有道理,但还是耿耿于怀,担心袁世凯发生兵变夺位,所以他一直没放弃刺杀的决定。

不过,由于军机处到处都是袁世凯的亲信,很快袁世凯就得到了消息。他为了以防万一,以“助朝廷平兵变”为由,命段祺瑞带兵回北京,随时应对不测。

载沣看到这一切,深知诛袁已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便以“足疾”为由,撤销了袁世凯所有的职务,命他回家安心养病。

袁世凯眼见权力再一次被人从手中夺中,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模假样带着家眷回了河南。

随着辛亥革命爆发,载沣很快就发现,北洋新军根本不听他派去的满洲大臣的指挥。眼看清王朝就要覆灭,载沣只得请袁世凯重管军事。这次袁世凯没有马上上任,他一直以“足疾未愈“为由,拒不上任。

万般无奈之下,载沣只得解散皇族内阁,任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辞去监国摄政的职务。袁世凯这才“勉为其难”,走马上任。

让载沣万万没想到的是,袁世凯上任不久,清王朝便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史料:《清史稿》)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题主这题目出的,老梁蹲电脑跟前,将一杯茶水灌下肚这才有了个头绪。所以这题目要想把他回答的好喽,咱得从袁世凯是如何崛起说起,这才能完美的回答题主的问题。

得,咱这就开讲,袁世凯是如何崛起的?

大家伙都知道,袁世凯有一外号叫袁大脑袋,原因就是他有一个硕大无比的大脑壳,这脑袋瓜配上他那个五短身材,有点搞笑的意思,所以背后人们都叫他袁大脑袋。

这么说吧,这脑袋虽然大,但真装不下多少圣贤书,最后没得法子,想要赌一把,这就扔了手中的笔,脑袋上套一军帽,拿着大刀片子就挤进了军队,靠着武力值混个一官半职的。

他这决定让他的人生从此走上了咱大中华历史大舞台的前沿。而袁世凯袁大脑袋之所以能走上人生的巅峰,和他赌徒一般的性格有着莫大的联系。

说道这里,也许有人要扯着老梁的袖子问:“人家咋赌的?咋就能赌出个总统,外加八十三天皇帝的命?”

老梁在这里,举个例子,大家伙瞅瞅。

当年袁世凯袁大脑袋,还在朝鲜那嘎达蹲点的时候,朝鲜发生了甲申政变,这有人想要赶走当时的朝鲜国王,将国王这帽子按自己脑壳上。

咱转过脸,瞅瞅那个蹲在小岛上的矮地瓜小鬼子,这货一直就有想离开生自己养自己的破岛登陆大陆的想法,这朝鲜来这么一出,小鬼子拍着大腿根可就乐坏了。

这一家伙就派一队矮地瓜们冲进了朝鲜四合院,啊,口误是王宫。打的招牌就是保护朝鲜国王,这国王可就落在了小鬼子的手里。

本来朝鲜就是咱的属国,大清的大头兵就在旁边瞅着,小鬼子来这么一出。大清一帮子官员可就傻眼了,小鬼子这是要闹几啊?咱咋整啊?咱没有朝廷的指示啊?咱请示之后,来了指示最快都得半个月,到时候黄瓜菜都凉了,咋整啊?要是让小鬼子整个朝鲜独立,咱又咋搞呀?

好吧一堆的问号和问题,就怼在了这帮子官员的脑壳上,大家就蹲在办公桌子上开始了大讨论。

咱本文的主角袁世凯袁大脑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瞅这架势,得,这帮人你就是给他一年的功夫,他也解决不了问题。

“大家伙先讨论着,俺老袁出去撒泡尿!”袁大脑袋一抬手和大家伙打了一声招呼,这就出去了。

咱袁世凯袁大脑袋真去撒尿了吗?那不是扯淡吗?他这是要去赌一把,一出去就召集了自己的队伍,一股脑就拉到了朝鲜王宫那四合院里,要和小鬼子干一架。

这两帮人可就怼一块了。说道这里也许有人问:“老梁这两帮人是谁开的第一枪?这是国际事件,开第一枪的要负全责的!”

不知道,就这问题那些个前辈们都讨论了一个多世纪了,都没结果,反正双方都不承认是自己先开的枪,这就是一桩悬案啊!

但袁大脑袋在战斗中发现,自己的亲兵倒下那么三五个,顿时火冒三丈:“弄死这帮瘪犊子!”一声令下,一帮子大头兵可就开始冲锋了。

小鬼子一瞅,哪来这么一帮子不要命的主,撤吧!这就滚蛋了,咱就赢下这一局。

老梁在这里插一句,就这么一出让小鬼子安排的甲午海战深深的拖后了十一年,就现在小鬼子那帮子矮地瓜们还为这事,骂袁大脑袋不是个东西。

得,咱转回头,再说正事,事后袁大脑袋的事被老寡妇慈禧知道了,那个夸呦。好吧,小凯子的名号就落在了慈禧的脑子里了。

小站练兵

这转眼就赶回了国内,正赶上满清要建立新军,在小站练兵。慈禧眼前的红人荣禄觉得袁大脑袋不错,想要让他主持练兵,但朝堂上却派了一个姓胡的翰林。这胡翰林除了读过一本兵书之外,关于兵事啥也不懂,荣禄瞅着胡咧咧的胡翰林,挤了一脑袋的疙瘩,那叫个气。

最后在荣禄的操持下,胡翰林和袁大脑袋来一场金銮殿大pk。袁大脑袋一听就傻眼了,这咋和原来说的不一样呢?

但到手的权利,总不能让他溜了啊,转过头来,袁世凯又赌了一把,花了大价钱买通了李莲英来个作弊。

朝堂上,李莲英双腿并拢,你袁大脑袋这个话题就闭嘴吧,老寡妇不爱听,李莲英双腿这么一岔,你袁大脑袋继续而且要详细的说,老寡妇爱听。

这里应外合的就把个只懂绍兴话不懂官话,而且说话都漏风的胡翰林给比了下去。老寡妇算是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热闹,打着哈欠就安排袁大脑袋去练兵了。

巩固手中的权利

在练兵的过程中,袁大脑袋安插自己的亲信,最有名的有三个,北洋军阀中人称龙,虎,狗的王世贞,段祺瑞和冯国璋,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让手下的大头兵知道,你们能吃好的喝好的都是吃我袁大脑袋喝我袁大脑袋的,这一步步的小站除了第一镇的兵之外,全都成了袁大脑袋的私兵。

袁大脑袋深深的知道,这下层稳固了,这上层的关节还得打通,这不就花了大价钱结交,朝堂上给铜钱当狗的官员。李莲英咱就不说了,这最大的一头就是庆亲王奕劻。那小碎银花的“嘎嘎”的,袁大脑袋连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有人不吃钱,咱这袁大脑袋就和他唠人情,千方百计的让他欠下自己的人情债,您要是喜欢有才学的,那更没问题,他就抖落自己的练兵的才学,让对方感觉,他袁大脑袋就是个人物。

通过这些个手段,这不朝堂上基本上没有敌对袁大脑袋的人。

说道这里,有哪些个细心的朋友有发现:“基本没有,那就是还有喽,谁呀?”

溥仪的亲爹摄政王载沣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要问:“为啥呀?”

简单的来说,就俩原因,第一个,当年光绪要搞慈禧的时候,就遭到了袁大脑袋的出卖,结果被老寡妇给囚禁了,年纪轻轻的死了。而光绪恰恰是载沣的亲哥哥,这就是仇啊。

第二个,满人一概的惯例,根本就不相信汉臣,你说你一个汉人居然握着国家最高的暴力团体,而且这暴力团体是最牛掰的一组,他能放心吗?显然不能。

这两个原因足够,载沣要了袁大脑袋的命了。

再有一帮子少壮派的满人,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权利!这权利最大的是什么?军权!而这东西恰恰是袁大脑袋不能给的东西。

所以老寡妇慈禧一挂了,这帮人就开始出手了。

出手

朝堂上可就掀起了一股子弹劾的热潮,这玩意拍的袁大脑袋都有点懵了,多的数不过来,最后定下了十二个所谓的权势之重的表现,实质性的东西一个都没有。

要是按照有魄力的人,您真要是感觉到了袁大脑袋的危险,找个机会,哪怕是上朝打开的功夫,把他给剁了,也就没啥事了。

可载沣就是个没见过啥世面的书生,让他做这个决断可真有点难为。

这不,袁大脑袋也感觉到了,后脖子上冷嗖嗖的刀锋,这一个眼色丢过去,段祺瑞就出手了,借着几个胆肥的军官耍钱,耍恼了掏枪火拼的事,集结起部队,武力弹压。

明眼人都瞅出来,这就是下面的大头兵告诉上边的人,俺们老大要出啥问题,咱可是要闹事的,你们看着办。

就这么一闹腾,载沣一下子就怂了。转过头来这就找人商量,你说他找谁不好,找了张之洞。

张之洞一瞅载沣这德性,心里想,整个满清的朝堂上能和你们叫板的汉人,就是剩下俺张之洞和袁大脑袋了,你要是把他给弄死了,指不定下一个就是俺老张,有袁大脑袋在前边抗着,你们还想不到俺,所以结果很明确举双手反对这事。

接着载沣又找了奕劻,前文咱也说了,这东西早被袁大脑袋的银子给喂食的饱饱的,他能给你说正常话吗?当然是不能啊!

得,这双保险一下,袁世凯真没事了,借着脚丫子出了毛病的空,这就溜了号躲了起来,蹲在幕后指挥自己那帮人,搞风搞雨的。就等待一个再次复出的机会,这机会大家伙也知道,他等到了,捎带着把个满清给按到了棺材板里。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清末时期是一个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军阀混战让时局变得更加混乱。由慈禧太后带领的清政府不能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也不能平定北洋军阀的混战,甚至对当时想要改变的人民进行惨无人道的镇压。当时在位的光绪帝有心改变却苦于无权。此时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准备着。在当中有一个起着特殊作用的人,他帮助孙中山推翻了封建王朝,但同时他又窃取了革命成果。这个人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而后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想要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并且引发了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有人说袁世凯是“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的近代化做出贡献,也是一个真正的改革家。总之,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在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向慈禧太后告密,最后戊戌变法失败,他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一些支持。而他向慈禧太后告密而导致光绪被囚禁的事得罪了日后的摄政王,载沣。载沣是光绪帝的堂弟,两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的感情非常好。因此在慈禧太后死后,载沣一直想杀死袁世凯。那么,袁世凯是怎么保住自己的性命的呢?

当时的庆王爷奕劻与袁世凯勾结在一起,他告诉了袁世凯载沣要杀他的消息。袁世凯冷静分析局势,知道自己想要活命,只有对载沣软硬兼施。袁世凯自己称病,说自己行走不方便。如此一来,袁世凯就可以安心躲在家里。另一方面,这也是服软。接着,袁世凯通知了自己铁杆心腹段祺瑞,让他带兵来威胁载沣。载沣明白了,袁世凯代表着整个北洋军队,他要杀袁世凯就是要杀了整个北洋军队。由此可见,袁世凯不能杀。正在这时,袁世凯也瞅准时机,上了道辞职的奏疏,请求回家养病。载沣知道这个袁世凯给的一个台阶,袁世凯已经猜透了自己的心思,自己杀不了他,他只能准许袁世凯回乡养病。袁世凯得以逃脱。

袁世凯之所以能保住性命,在于他自己的计策。在得知消息后,他没有选择与载沣硬来,而是多番进行周转。抓准了时机,又进行软硬兼施,最后给了载沣一个台阶,自己得以逃脱。由此可见,袁世凯的保命之策在于自己的计谋与实力。慈禧太后死后,他就料到了这样的局面,因此他可以早做准备,最终逃命。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袁世凯深刻领会到了这个道理。


历史战争


杀袁世凯,就凭载沣这脸蛋嫩的出水,城府漏的没边小鲜肉?这两人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好不?

话说1908年初冬时节,日暮西山的大清王朝,进入倒计时,这钟声敲了三次,第一声是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第二声吗是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这第三声,才是辛亥革命。

三声钟响,大清才会亡,可这第三声钟,响起来有点慢,原因很简单,男主角袁世凯还没准备好,时机未到啊,时机未到。

还没准备好的袁世凯先要面对一个杀局

当他在暗夜无人处,听到大清最后两巨头都死了时,估计很是兴奋一番。能压制他的人都不在了,半吊子的摄政王载沣算个毛的对手。不过他还是不断告诫自己耐心一点,耐心一点。

耐心是个好东西,可以让事情办的更靠谱,不过小鲜肉载沣那是没有的。每当回想起哥哥光绪临终遗言,他就恨不得马上杀袁世凯,再加预备立宪时的积怨,这梁子无疑结大了。


因此他迫不及待召开御前会议,会议主题杀袁世凯。

蠢啊,蠢得没边了,

这样开会不是怕袁世凯不知情吗?果不其然,会议所有细节都让袁世凯安排的钉子徐世昌了解的一清二楚,他们还没散会,袁世凯就知道所有细节。

无非是满族皇亲贵胄说,必须马上杀袁以绝后患,汉族大臣则认为,不能这样,应该徐徐图之。这结果早在袁世凯预料中,那些收自己钱的汉族大臣们,至少还靠谱,没落井下石。不错了,银子花的值。

而小鲜肉载沣,做何选择?这时候,这个摄政王弱点暴露无疑,那就是不仅优柔寡断,还毫无魄力,这就算了还毫无威信。


想想就知道,一个20来岁小家伙,面对一群政客,那不是被耍的团团转?

袁世凯在情报充足情况下,有时间思考自己该怎么办?反叛还是以退为进,这是二条路。反叛风险高,朝堂上还有不少盟友,这劳什子的载沣小屁孩,也不是能断事的人,于是以退为进成为他的选择。

就这样,在满清让其解职还乡时,袁世凯表现得恭顺有礼,磕头谢恩,之后还不忘高呼万岁,然后屁颠屁颠回家养病去了。

这个养病是真养病吗?不过是效仿三国时司马懿计策而已,以养病为名,图东山再起。河南安阳洹上村,安心养病的袁世凯,每天除了钓鱼就是吟诗作画,好不惬意,不过这都是做给朝廷暗探看的。私下里他却和心腹段祺瑞等人保持紧密联系,


有兵才是根本,袁世凯懂这理,虽然退隐,但军队一直牢牢控在手里。

那么作为对手的载沣,懂得这理吗,其实这摄政王也没傻透,他也懂,只是臣妾做不到啊,臣妾做不到啊。

当载沣下令,要北洋新军首脑交出军权时,问题就来了,段祺瑞不是善茬,面对摄政王使者,那是一点不怂,直接说,要我交兵权?你谁啊?你算老几?最后还丢一句,老子就不交了,爱咋滴?信不信我炮打紫禁城!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就这样载沣掌握军权如意算盘落空,他又不敢来硬的,就只能将杀死袁世凯计划放下。这一放下,就是一年多,袁世凯也在家逍遥自在一年多,每天除了钓鱼,就是收集各省份还有北京新军动态。


他在等机会,而这个机会并不遥远。

当时各省都有爆乱,今天广西,明天广东,后天云南,大后天搞不齐就是北京。求援文书如雪山搬飞向北京,落在载沣年前。年轻的摄政王焦头烂额。有力无处使只能空发泄,因为他很清楚,北洋军已经无人可指挥,满八旗汉八旗,除编制还在,抽烟在行,打仗那是不行滴。

可是他还是掘强的不让袁世凯回来,还想杀袁世凯。

但事情从来不如人意,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发生,再加上同年发生的上海金融危机,让满清最后积蓄消耗得问差不多了。面对声势远超以往的大爆动,载沣坐不住了,于是在奕劻,那桐,徐世昌劝告下,不得不放弃杀袁世凯计划,反而向他求助。


这无异于与虎谋皮,袁世凯等的就是这机会,一个内忧外患,连钱都没了的大清王朝才是他自由发挥的舞台。

1911年11月1日,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慢悠悠的从老家应召而来抵达北京那一刻,袁世凯无疑已经是胜利者。在这场博弈中袁世凯以退为进,安居钓鱼台的淡然从容和毛毛躁躁,办事不密的载沣形成鲜明对比。

像北洋军妥协的清政府,求爹爹告奶奶求北洋军去镇压武昌起义。

袁世凯多聪明啊,打到汉阳,显示自己实力之后就不打了,开始两边谈判,左边他对清政府说,小载沣,哥哥我钱不够了,打不动了,弄点银子来,右边他跟民国政府说,小样,你们军队太渣了,还跟我斗,回去告诉孙中山,我们可以谈谈。

于是敲完清政府最后一点钱的袁世凯,心满意足的撤兵了,撤兵了,撤兵了。

然后回到北京的他就开始逼迫皇帝陛下退位,听闻这消息的摄政王载沣,顿时失去全部精神,瘫软在现场!

在主事的女人裕隆皇太后指示下,退位诏书就此拟订,满清灭亡的第三声钟声响起。

新时代的曙光来临,不过那是下一个故事。


阿斗不傻


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凯的处境确实很凶险,康梁鼓动舆论要杀他,皇室亲贵操纵权柄要杀他,视袁世凯为大敌的日本也想通过外交讹诈置袁世凯于不利。

袁世凯之所以最终能逃脱,首先得益于他在官场中的取舍、进退之道,以及由此编织出的一张充满人情世故的势力大网。

早在官制改革的时候,慈禧就有意削夺袁世凯手中的实权,袁世凯的警惕性很高,稍觉得慈禧有意打压自己,便立即向慈禧示起了弱。

为保周全,袁世凯舍的很干脆,他向慈禧主动提出,除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外,其他所有兼职一律免除;将隶属于北洋大臣的六镇新军中的四镇指挥权上交陆军部,其余两镇一两年内完成巩固京城防务后,也同样上交陆军部。

慈禧见袁世凯有自知之明,未大动干戈,之后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调他入朝,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制衡。

也可能是慑于慈禧的权威,在这种打压制衡下,袁世凯没有任何造次之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进取之道。

一方面,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势力范围,袁世凯并没有彻底歇手,和反对派官斗的依旧很厉害。之所以敢这么干,那是因为袁世凯摸准了慈禧的心理,朝中任何时候不能一枝独大,而要两派势均力敌。

如此博弈让袁世凯虚位之下实力依旧强悍,这是他后来躲过追杀的最大本钱。

另一方面,在派系林立,纷争不断的官场,袁世凯编织人情网的意识和手段太高了,完全就是枭雄的境界。

他不仅极力贿赂拉拢如庆亲王奕劻这样的亲王权贵,与之结成牢固的同盟;他还利用各种手段来拉拢、示好朝中各种人物,甚至包括反对派。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反对派怎么拉拢?

一般的贿赂拉拢的确没用,袁世凯走的是人情世故的路子,能联姻的找机会联姻,或者用自己的虚位直接向朝中保举。

因为编织出了这张人情世故的大网,当时朝中反对派在政见之外,很多跟袁世凯的私交其实很好,例如反对派铁良、良弼等都没有把袁世凯当成绝对的敌人。

这一点看似不那么重要,其实很重要,关键时刻打杀声连不成片。

除此之外,另一点也值得一说,袁世凯自从受到慈禧打压以来,从自身到部下,未给后来的欲杀之人留下丝毫把柄。

对方想痛下杀手,根本找不到说得过去的理由。

但即便如此,以摄政王载沣为首的少壮派亲贵还是想动手干掉袁世凯,至于为什么非要干掉袁世凯?有说是因为光绪结下的仇恨,有说是袁世凯动了他们的大蛋糕,还有的说是受了日本人的怂恿和压迫。

总之,在这帮新上台的少壮派亲贵看来,袁世凯成了他们掌权的最大威胁、障碍。

欲杀之心是从言官弹劾袁世凯开始的。

江春霖在几个月内两次弹劾袁世凯,但两次弹劾,他都没能拿出让人信服的罪状,只是虚张声势地列举了袁世凯十二个“权势之重”的表现。

然而,历朝历代要杀权臣,哪一次不是“欲加其罪,何患无辞”,所以袁世凯在当时的处境还是很不妙的。

不妙到进宫打卡后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就在这个时候,两个最关键因素起了作用。

一个来自袁世凯自身的实力。

当得知袁世凯深陷险境后,袁世凯身边的第一心腹干将段祺瑞出手了,他借着保定城中几名军官因为赌博发生的纠纷火并,大张旗鼓地地搞出了弹压兵变的军事大动作。

弄得跟袁世凯要有不测,北洋新军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大规模兵变是的。

载沣这帮少壮派都是没经历练的主儿,就这一个动作就把他们吓住了。

二个是来自朝中两位重臣的一番反对之辞。

因为受到段祺瑞的恐吓,载沣不敢轻易决断,于是找来庆亲王奕劻和老军机张之洞。

奕劻早让袁世凯的银子喂饱了,当然站袁世凯一边,于是他向载沣抛了一句,杀袁世凯易,弹压北洋新军难。

张之洞本是坚定的反袁派,但在这个时候却保起了袁。至于他为何保袁,也不难理解,他和袁世凯之间的争斗乃是汉臣在满人朝堂为了体现存在价值的博弈,现如今要把袁世凯宰了,他之后的分量岂不是也轻了许多。

当然,张之洞的反对也包涵一些名臣的胸襟和操守,所以他反对的说辞很高大上——主少国疑,诛杀重臣,决非吉兆。

就差没说杀袁世凯是亡国之兆了。

经这软硬两手,载沣只好认怂,又找不到问罪的把柄,最后只好动用残存的那点皇权将袁世凯开缺回籍。

有历史经验的可能会问,这种事也很多嘛,先温柔地拿下,等晾晒成孤家寡人了,再寻机加罪处死。

的确如此,所以袁世凯还得要个保险。

这个保险是以美国为首的列强帮袁世凯讨要来的,朝廷必须保证到此为止,以后绝不加罪。

得到这个保证,袁世凯才现身,此前他曾消失过一段时间,当然,消失本身也让载沣等人感到不安。

最后必须说一点,以脚上有毛病,将袁世凯撸掉,这完全没能堵死袁世凯的复出之路。

此外,还能说明一个问题——在当时,不说杀,载沣一伙连搞臭袁世凯的能力和机会都没有!


黑句本


一直存在这样的一种说法:由于袁世凯的背叛,让戊戌变法功亏于溃,光绪临终时恳请载沣“杀袁报仇”。

据悉,光绪临终时并未恳请载沣,载沣清算袁世凯处于别的目的。

一,社会舆论的压力。士大夫对袁世凯嗤之以鼻,慈禧一死,便有人上疏载沣,指出袁世凯“他日必生意外之变”,以及“善构骨肉”,暗指光绪帝深受其害;康有为四处演讲,指责袁世凯毒死光绪帝,如果光绪帝非正常死亡,便是袁世凯下手的;如果光绪帝正常死亡,那也是袁世凯害的。康有为请求载沣诛杀袁世凯,“为先帝复大仇,为国民除大蠹”。

二,载沣意识到,自己作为监国摄政王,为巩固权力,必须要扫除袁世凯一大障碍。一方面是袁世凯与奕劻结成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是袁世凯基本掌握清王朝北方的军事大权。

如何清算袁世凯,满洲贵族表示“杀”,但找不出任何理由杀袁世凯。有人提议等袁世凯上朝孤身一人时,派遣御前侍卫动手,先杀了再说,甚至恭亲王溥伟自告奋勇,拿出祖传宝刀决定手刃袁世凯。但载沣十分矛盾,他认为杀袁世凯必须“合法”,从而对天下有个交代。

没想到,载沣犹豫不决下,决定找来军机大臣商量,而袁世凯作为军机大臣被拦截在外。除袁世凯外,其余军机大臣分别为奕劻、世续、张之洞、鹿传霖。其中奕劻和世续与袁世凯私交甚好,载沣认为只要张之洞和鹿传霖站在自己这边,便大事可成。

虽然张之洞与袁世凯不和,但张之洞不认可满洲亲贵说杀就杀的做法,决定阻拦,表示“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随后奕劻跟着附和,“杀袁世凯不难,如果北洋军造反怎么办?”

载沣虽然贵为监国摄政王,但无胆识,无谋略,万般无奈下,表示不杀袁世凯,奕劻也退一步,表示将袁世凯撤职。

没想到就在商量如何撤职袁世凯时,袁世凯出逃。后世续知晓袁世凯下落后,亲口保证袁世凯安全,袁世凯这才回京。

清朝对袁世凯的处理意见是让其回籍养病,这就为日后他东山再起埋下伏笔,相反,袁世凯回河南老家时,随身带着无线电台,通过这个,他依然和自己的军队保持紧密联系,知晓京城发生的一切。

当时有人这样形容赋闲在家的袁世凯,“世凯虽家居,而奕劻在政府,政无大小毕报,北洋官吏布满京外,惟世凯意旨是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