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閱讀提示:社區精細化管理和基層治理的人性化,生活在上海的人們是深有體會的。

嚴防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病例,千頭萬緒、事無鉅細,都要做好做實,否則國內前期抗“疫”成果之保住,就無從談起。

壓力不是一般的大。昨天(3月23日)開始,入境北京的所有國際航班調到12個第一入境點入境。上海浦東成為其中之一,可見中央對上海的信任,更是增添了上海在此次抗“疫”之戰中肩頭擔子的分量。上海抗“疫”之成敗,愈加攸關全中國抗“疫”之成敗。這種時候,無論外界什麼人,給上海打幾分,都不能做數。原因很簡單,上海要做的這份答卷,壓根不是一道主觀題!客觀上說,依法依規抗“疫”,不獲全勝絕不輕言放棄,才是答對這道題的根本!


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浦東機場做好閉環防控

(1)

海外輸入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風口浪尖的上海,憑什麼來打好抗“疫”之戰?抗“疫”之初,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全力做好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在程序上,做到了城市治理即使在非常時期,都講法治之道。起碼在上海,各級政府、各單位、人民群眾需要以這一《決定》來具體處理抗“疫”之事。這樣的法治之道,在2003年抗擊非典時,已為上海採用。當年抗擊非典的應急立法,在抗擊非典勝利後,依法終止實施。如今,上海抗“疫”的這一《決定》,也如此,必然會在抗“疫”全勝之日依法終止實施。


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上海圖書館3月13日恢復部分服務,讀書人再現“兩米間隔排隊”

此次抗“疫”,在武漢封城之初,來自電商的一項數據曾引發網友熱議:在電商平臺上購買口罩的群體中,上海買家人數佔據總購買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為全國第一。有些網友因此嘲諷:“上海人最怕死”。可後來,全國人民買口罩的時候,上海醫生成為最早一批前往武漢的最美逆行者。上海人究竟是怕死,還是自覺依法或者依照科學規律行事,已不需贅言評說了。

在抗“疫”之初,上海一些小區預約登記購買口罩的時候,預約的居民排隊時,間隔2米。即做到了不扎堆聚集,又完成了排隊登記買口罩之事。間隔2米排隊買口罩之事,很好地說明了一個問題——上海人懂得自由的邊界在哪裡。大家都依法依規行事,不僅不會給別人造成不便,反過來也能讓自己順利完成自己的事。


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上海3月12日發佈的相關隔離規定


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上海3月17日發佈的相關隔離規定

且看近日熱傳的一則新聞,3月14日,一位去過德國、法國、瑞士,最終通過中國臺北轉機回到上海的英國籍女婿到達小區後,丈母孃和妻子都希望他能去集中隔離點進行醫學觀察,以免影響才2個月大的孩子,但英國籍女婿不太願意。面對這個有點棘手的問題,靜安區三泉路517弄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奉濤出了個兩全其美的招,難題迎刃而解。

陳奉濤的解題思路是——在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這家人家除了洋女婿外,舉家住到親戚家,而洋女婿在這家人家居家隔離。陳書記為了方便溝通,請來“通過英文高級口譯考試”的同事做翻譯。

海叔仔細查了查3月12日上海發佈的相關隔離規定,“一律實施居家或集中隔離健康觀察”赫然在目。且這一要求是對“所有中外人員”一視同仁的。即便3月17日更新過的隔離相關規定來看,陳奉濤出的這個主意也沒有一絲違規之處。

既然沒有違規,從法治之道的角度去看問題,這件事上,真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在海叔看來,不能因為這家人家的女婿是外國人,就非得把事情往拉民族仇恨的角度去思考。這算是什麼仇什麼怨呢?


(2)

陳奉濤的做法,是許多上海社區幹部通常做法中的一例。也就是做“老孃舅”。但這一案例又有與眾不同之處。清官要斷家務事,還是件國際家務事,不容易。畢竟,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正在建設卓越全球城市,諸多外企總部雲集之地,辦事還是要講國際範兒。

從陳奉濤調解此事時動用了“通過英文高級口譯考試”的同事,可見這位洋女婿中文的掌握程度不會高。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一箇中國人跑到英國,在不太會說英語的情況下,如果有懂中文的社區工作人員來幫忙調解一些事,是不是會覺得暖心?是不是會覺得英國這地方挺有人情味?


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洋女婿與社區幹部交談

本質上看,如果這位女婿是中國人,難道社區幹部就會強拉硬拽他去集中隔離?海叔相信,上海的社區幹部不會這麼不懂法。大概率還是會按照目前調解洋女婿這家人家的辦法做,只是不需要翻譯上場而已。而一旦調解未成,出現更多矛盾,完全可以報警處理。有市人大的緊急立法在,有上海市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的規定在,遇到問題依法解決便是了!


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澳大利亞籍女子在北京居家隔離期間不戴口罩外出跑步,被辭退、限期離境

有人會類比日前在北京發生的一件事——一澳大利亞籍女子在居家隔離期間不戴口罩外出跑步,被公司辭退,也被中國方面要求限期離境。海叔相信,上海有相關規定:“重點國家入境人員居家隔離後,地區公安、衛健部門將會同社區更加嚴格落實管理措施,確保居家隔離人員不離開住所。對擅自離開的,將依法處置。”如果洋女婿違反規定,可以按照規定來處理。而人家沒有違反規定,也沒什麼理由非要這麼處理呀?

不妨再說說與洋女婿這家人家同一個小區發生的另一件事,調解洋女婿家之前一天,居委會的人去接兩位去德國探親回來的上海老人,陳奉濤不僅幫他們把行李搬到家裡,第二天聽說老人高血壓的藥吃完了,還把藥送上門。


(3)

昨天(3月23日),上海灘上有一句話非常熱——“喝了浦江水,就是上海人”。新任上海市長這句話,令上海市民覺得暖心。那麼,生活在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的人,有什麼特點呢?社區精細化管理和基層治理的人性化,生活在上海的人們是深有體會的。

海叔想起早年間北方相聲中有關上海半兩糧票的揶揄,且至今覺得,半兩糧票那段相聲很好,很能讓北方群眾瞭解上海人。北京的馬未都先生就說:“北方人粗,他受不了上海人的細。上海人一細緻做事幹什麼,北方人有時很難體會。你比如上海最細緻的事,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半兩糧票。過去你到上海,看半兩糧票你都愣半天,你都不知道這半兩糧票能買啥,就是上海人細嘛對不對,只有上海有。”上海作家金宇澄回稱,半兩糧票當年可以用作買一隻月餅。而在北方,買月餅都是論斤賣的。難怪馬未都會愣半天。


社區幹部當“老孃舅”,不管“洋女婿”還是“本地人”,上海這份答卷,不簡單!

當年的半兩糧票,其實正說明了上海人為人處世,取用有度,買賣公平,誰也不貪誰的便宜,依照規章制度來即可的心態。這不是斤斤計較,而是在商品社會浸淫已久之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社情民意。如今來說,儘管糧票早已退出中國人民的社會經濟生活,但另一方面,許多新興的商業城市倒也更能理解上海當年的半兩糧票意味著什麼。

之所以要舉半兩糧票之事,還因為抗“疫”期間,許多事就該細一點,再細一點。回到2月份口罩緊張時的情況,海叔甚至注意到,當時上海絕大多數居委會指定售賣口罩的藥房,都貼出了口罩價格——從一元幾角幾分一隻到幾角幾分一隻,都一一列明,並標出價格不同的原因在於進貨廠家不同。甚至有藥房對居民致歉在先——“請大家諒解”。

海叔也在此嘮叨一句——抗“疫”之戰,未到全勝之時。依法抗“疫”,如對做法上有不同意見,且慢打分,對著法規條文比照為先。如果還有不太滿意的地方,也還多多諒解包涵為上!如果還覺得不解氣,也可以到上海灘走一走,喝一喝浦江水,瞭解下上海人!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新民週刊】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