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实结局是什么?


在小说中将宋江这一人物形象描绘的十分英勇,但是小说创作确实存在一定的夸张成分,所以在看过《水浒传》小说后,很多人都希望了解真实的宋江,究竟在正史中宋江的结局如何呢?

在真实的历史上宋江的势力其实很小,如果要将宋江的势力和方腊进行对比,那么宋江会分分钟被秒杀,这是因为宋江的农民起义军队只有区区几十人,所以自然无法和方腊相比较。宋江的发迹和其他农民起义军队一样,都是召集了数十人,然后集结在一起占据水泊梁山。

在这个过程中,宋江也没能召集太多的人马,其实只有三十六人而已,这样的小规模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当时这些农民起义军队都是如此,其实也算不上起义军,更像是一伙土匪。

宋江发动起义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是因为他和这些参加起义的兄弟们一样,已经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可能选择起义,所以对于当时的宋江来说,宋江更像是在寻找一条出路。

当时正是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将梁山泊附近的水域都划定为公有区域,在当时,普通老百姓想要捕鱼就要交税,需要缴纳的税款很多,无疑对百姓们造成了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宋朝末年在部分地区也是民不聊生,他们自然会更加倾向于占山为王,所以宋江的起义军队爆发之后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响应,人数上依然不多,但势头正猛。

宋江当时还打出了口号,宋江所带领的起义军队是为老百姓谋福利,劫富济贫。百姓们听到这样的口号自然全力支持,当时宋朝的统治者也发现了宋江所带领的起义军队势头太盛,所以马上就派兵镇压。

宋江所带领的都是农民,这些人没有太多的实战经验,但每个人都带着对朝廷的满腔愤怒揭竿起义,所以宋江的起义军队打不过朝廷的正规军,接二连三的重挫之下,让宋军对宋江一伙人更加惧怕。无奈宋江只能带领众人开始流动作战。

宋朝这个时候开始招抚宋江,宋江本来不想招安,但是在海洲打了败仗之后,让军队节节败退,所以宋江后来只能选择招安,这个决定实属无奈。

被招安的宋江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但由于他们是土匪出身,在朝廷上宋江等人饱受歧视,但此时,正是朝廷用人之际,宋江等人被派征方腊。

宋江合计,这不拿我开心呢嘛,我哪能打得过方腊,分明就是拿鸡蛋碰石头。朝廷明显的用贼攻贼、一箭双雕,此去一定凶多吉少,如果败,必将战死沙场,如果有幸取胜,回到朝廷还是要任人宰割,还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再次扛起义旗,回水泊梁山!

但这一次,宋军早有准备,在公元1122年,宋江带领着将士们在回水泊梁山的路上镇压,宋江等三十六人惨遭杀害,结局也是很凄惨。


历史课课代表


历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并没有水浒传描写的非常厉害,108将更是子虚乌有。

宋江是山东郓城人,世代生活在水边,以采莲采藕为生。宋朝政府财力紧张,决定加收税种。只要是上传捕鱼、采藕等,都要按照船只大小交钱。

百姓无法忍受过度的税负,于是宋江带领着36名好汉造反。以梁山为根据地,对抗朝廷。



宋江人缘比较好,豪侠仗义,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头,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开始并没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里,只是觉得一帮流寇而已,派出于军队攻打宋江,没想到被宋江击溃,军队的溃败,。引起了宋徽宗重视。正当想要在派出军队时,尚书张蒙的建议,对宋江进行招安。


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可是没想到,张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暂时搁置。


宋江为了扩大地盘,开始转向南方,先后攻下沂州、江苏等地。宋江等人势头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张叔夜攻打宋江。


张叔夜是个狠角儿,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喜欢研究兵法,他到了郓城之后,首先张贴告示捉拿宋江,从心理上给宋江等人来个下马威。
然后'
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只好投降,没想到过了几年,宋江又,造反,但是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将领折可存帅军消灭了宋江的军队,宋江等人也被斩首示众。

束竹醉


宋江并非小说虚构人物,而是在宋朝历史上确有其人,不过施耐庵《水浒传》中的宋江事迹则多为虚构,在小说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后最终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书上宋江却是被迫降的且没有交代其最终结局。

说起宋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形象,再加上现代影视作品的宣传,使得及时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宋江是急公好义的大好人,却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给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还最终排梁山108好汉中的龙头老大成为起义军首领。

在小说和影视剧里,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声势浩大屡次击败官军,好像有席卷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气势,但是宋江却始终忠于朝廷只是想要清君侧,替天行道帮君王祛除贪官污吏还天下人一个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终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顾那些反对招安的兄弟们的意见,最终宋江等人果然如愿的被宋徽宗给招安了,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宋江等义军被宋徽宗招安后,被当做炮灰参加了联金灭辽的征辽之事,还帮助朝廷镇压东南的方腊起义军等农民起义,结果梁山好汉死伤惨重所剩无几,最后宋江等人还被卸磨杀驴的宋徽宗等人给毒死了。而宋江在发现自己中毒后,竟然骗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风李逵也喝下毒酒,因为怕李逵会再次聚众起义反抗朝廷替自己报仇,如此愚忠于昏君宋徽宗可见一斑。

这是小说和影视里宋江的形象,我们知道小说和影视里许多人都是虚构的人物,那么历史上真的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吗?别说历史上还真有宋江这么一号人物,而且时间上也和宋徽宗时期对应属于北宋时期人物,同样也是梁山泊起义的起义军首领,只不过历史上的宋江可远没有小说和影视剧里威风。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背景是,当时的统治者宋徽宗昏庸无道,为了自己纵情娱乐,大肆任用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在东南江浙一带大搞花石纲使得无数人家破人亡,终于激起了声势浩大的方腊起义;在山东梁山泊一带对入湖打渔采藕的百姓课以重税,最终激起了宋江等人发动起义。

宋江等36人聚众起义,很快就发展到数千人纵横周边十几个州县,多次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北宋军队,还真的震动了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义最终却戏剧式的结束了。原来当宋江等人乘船攻打当时的海州今天的连云港时,海州知州张叔夜一边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边命千余人潜伏到后方将宋江等人的船只给烧毁了,结果宋江等人大败只得请降于张叔夜。

因此历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张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义规模不过万余人充其量只是一场中等规模的农民起义,远不能和规模十几万几十万人的方腊起义相比,因此小说和影视剧其实夸大了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至于宋江等人最后的结局,在《宋史》里其实并没有交待的很清楚,不过宋江等人确实很有可能被当做炮灰参加征辽和征方腊之事,至于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说了。


执斧谈史说事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带着36名兄弟横行山东河北,如入无人之境,数万官兵束手无策,被围投降后又再度起义,战斗到了生命最后一刻。这样的为人,比《水浒传》中那个出卖兄弟,患有严重“招安病”的宋江,强出何止百倍。


历史上的宋江,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人,以在梁山泊打渔采藕为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加重了百姓们的赋税负担,管理梁山泊的官员规定,打渔采藕的人必须按船纳税,宋江等36人走投无路之下,于当年十一月上了梁山举旗造反。

据记载,宋江这个人性情豪迈勇猛无匹,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威望,同时他也结交了不少江湖豪杰。宋江上山插旗之后,不少渔民和百姓都纷纷前来投奔,一时之间声势大涨,多次打退了官兵的围剿。

宋江起义的核心成员有36人,手下兵卒也数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据守梁山肯定难以持久,于是宋江选择了游击战,不停地主动出击攻打附近州县。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十分惊人,已经烂到根子里的北宋军队根本就束手无策。宋江的队伍每攻克一处州县,就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此举深得民心,队伍也很快就得到了壮大。

北宋朝廷对于宋江宋江起义,开始时并没有给予多少关注,认为他们只是一小股流寇而已,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宋江起义军的不同寻常之处,宋江的队伍全都是勇猛强悍之人,而宋江本人有善于机动作战,被派去剿灭宋江的官兵根本束手无策,宋江不仅攻击了山东境内多处州县,更将活动范围扩大到了河北各地。

宋徽宗至此才认识到宋江的厉害,向大臣们征集对策,官员侯蒙认为:“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可以招安为朝廷所用。宋徽宗很欣赏这个建议,便派侯蒙去负责招安,结果侯蒙生病去世了,招安宋江的差事,就落到了张叔夜头上。

张叔夜是北宋名将,非一般的平庸之辈可比。他接受任务后抵达海州(江苏连云港)后,立刻派出侦察人员,获悉了宋江想从海上突袭海州的计划,张叔夜紧急招募敢死队员1000多人,在海州城附近埋伏,然后有派出小股部队引诱宋江等人。宋江本来已经夺取了十多条大船,准备向海州发起攻击,但发现了官兵的小股部队后,不知是计上岸作战,结果陷入了张叔夜的包围之中。

宋江和部下虽然勇猛无比,但面对优势敌军的重重包围,也只能接受张叔夜的招安。

根据《宣和遗事》记载,宋江等36人被招安后,北宋朝廷任命他们做了中级武官(武功大夫),实际职务为诸路巡检使。


不过在传统的朝廷官员心目当中,他们的盗匪出身,依然是最大的污点。当时的的官员李若水就写诗一首,记录了宋江被招安一事,同时表达了心中的不屑和轻蔑。这首诗名为《捕盗偶成》:“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历史上关于宋江此后的踪迹,有完全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是宋江参与了剿灭方腊的战斗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讨之……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说法之二是宋江接受招安后又造反,并被剿灭。

出土于1939年的《折可存墓志铭》记载:“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宋江作为造反者出身的官员,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必然受到轻蔑和排挤,再加上他接受招安本来就是被迫之举,所以此后不久,很可能又再次举起义旗。但这次造反却很快即以失败告终,宋江等人也被折可存杀害了!

至于参与剿灭方腊的宋江,很可能是同名同姓者。


李飞叨


同一时期,历史记载中存在着两个“宋江”!

宋江起义军

宣和元年(1119),“宋江起河朔”,河朔相当于今天河北中南部,造反的宋江被称之为“河北剧贼”。到了同年十月时,宋江已经转战到京东地区(山东及江苏徐州一带),当地人称他们为京东“剧贼”。

宋廷曾试图诏安,但未成功。其实宋江其起义的规模并不大。宣和二年末,前执政侯蒙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提出了招安宋江使讨方腊。侯蒙因此被任命为东平(今属山东)知府,但侯蒙没到任,就在几个月之后去世了。

宋江起义军并没有逗留梁山泊地区,而是转向东南,这也是一般起义军的套路,他们没有稳定的后勤保障,占据城池只能被官军围困而亡,只能流窜各地劫掠补充。史载:“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避匿”。这说明,宋江的队伍已经有所扩大,但在途径沂州(山东临沂)时,遭到知州蒋圆的袭击,“北走龟蒙间”(山东话平邑东)。

虽然受挫,但宋江部仍继续南下,继而进入淮南地区,被称之为“淮南盗”,途径淮阳(江苏邳州)时,朝廷“遣将讨捕”。于是宋江不得不转入楚州(江苏淮安)地区,继而转向海州(连云港海州区),经过沭阳时,县尉王师心“引兵邀击于境内,败之,贼遁去”。

沭阳之战的规模有多大,史学家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县尉王师心连升八级,看起来好像升了很多,但品秩只升了一品,也就是从九品升到从八品。实际上按照宋朝的制度,打死、伤或者捕捉共二十人左右,升官的品秩就是这么多。如此说来,宋江部的规模估计也就100多人,而这次战争只使得宋江损失了二十人上下。

之后,宋江部大概是像渡海回京东地区(山东半岛)活动。即“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掳获。”海州知州张叔夜“募死士千人”,先焚毁宋江的海船,随后进行伏击,“擒其副贼,(宋)江乃降。”

至此,穿行数州县的宋军起义落下了帷幕。靖康时的吏部侍郎李若水曾有诗云: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人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从李若水的诗中看来,宋江等人不像是战败后投降,而应该是受到了招安。宋江被招安之后,就没了下文了,生死不知,前途不知。

史料中的另外一个宋江

除了这位宋江外,同一时期,见于史书记载的还有另外一个“宋江”。

《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载:宣和三年四月,镇压方腊起义军中的“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

《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载:“童贯领刘延庆、刘光世、辛企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

另外这本书还引用了《林泉野记》:“刘光世另将一军.....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

《十朝纲要》说,宣和三年六月“辛兴宗与宋江破贼(方腊)上苑洞”。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大致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是“宋江”参与了镇压方腊起义。但这个“宋江”绝对不可能是在山东造反的“宋江”。因为彼“宋江”的地位和记载的时间跟起义的“宋江”互相矛盾。

宋江起义发生在宣和元年,持续到宣和三年年末后招安,而史料中记载的另外一个宋军,还是个裨将,镇压方腊起义的时间是在宣和三年中,方腊四月就兵败被捕,八月份在东京被杀,时间完全对不上。而起义的宋军这个时间点还在沭阳呢。

施耐庵老先生在写《水浒传》的时候,可能也参考了以上史料,所以才有了宋军招安后征讨方腊的剧情。

综上所述,起义的宋军在被“镇压”之后招安,然后史料就再没有记载了,另外一个宋江,在平方腊之后,也没有了踪影。


江畔初见月


历史上有真实的宋江,也有真实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却相去甚远了,宋江起义的原因,不是当着公差因为犯事而后上了梁山,而是因为当时的税太重。当时梁山泊附近大片区域,都被衙门划成了扩田所,这个扩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来百姓就指望着这点地这点水域吃饭呢,一下全部归公,且出入打鱼,都要课以重税。这导致了好几次农民起义,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队伍。

宋江当时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遗事》详细记载了当时参与起义的头领名单,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点出入,但读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陕西兴州称帝的史斌,就是《水浒传》中的史进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着宋江当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后来又跟着宋江投降,投降后又造反,因此进贡兴州而称帝。后来有一回终于吃了大败仗,被宋朝将领、四川宣抚使吴玠杀死。这个吴玠不是什么坏官,是著名的抗金将领,在当官期间与民同乐,为将又身先士卒,节俭而又爱民。

可见,好与坏,也不和《水浒传》上说的完全一样。宋江起义梁山泊,随后就开始往西打,因为部将骁勇有谋,故而各地无人敢挡。宋江打下城池以后,不进行抢掠,而是宣布贪官罪行,又杀富济贫,因此声誉越来越好。

朝廷得知这次起义后,决定招安。宋江没答应朝廷提出的条件,于是朝廷又命令官军前去讨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临沂。又从临沂往江苏跑,被江苏的官军得知,于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个大船下海,准备进攻连云港(当时叫海州)。这个动作被海州知州发现,于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队员,去引诱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后直趋城池,结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烧了。

这就是前进没门,后退无路。

死伤惨重,副将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决定投降。

投降后的宋江,自然成了官军。你是官军,自然要听从朝廷派遣。至于他去没去出征方腊,这个有争论,但大概率是有的。还有一种可能,是根据宋朝将领的墓志铭以及太学生的记载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后来又叛了。因为朝廷是假诱降,真扑杀,等着以后弄死宋江等人,这被宋江识破,于是复叛。当然复叛的力量是不如从前厉害了,很快就被扑灭了。

留在梁山的人们,赋税并没有减少,依然没法活。当时继续反抗,户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随即全部杀死。后来这人背上长疮,很严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泺的人,结果又将人家都杀了。我当时苦苦劝你,你不听,到今天报应来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艺术家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生卒年代约1074-1122年,是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

他是北宋末年一名农民起义军首领。在一次作战中被朝廷军队打败,无奈才接受了招安;后来,又起兵反叛,被抓住后杀害。

这与小说中的那个天天想着招安、最后被毒酒害死的宋江形象大相径庭。

宋江义军活动于山东、河北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于是,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宋江这才率领36人起义,并非和什么“生辰纲”有关系。

宋江的义军,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北一带,经历十郡,官军数万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设营扎寨。一生深明大义,知人善任,一身正气,深受士卒及百姓拥戴,为后人所敬仰。

而且,就连朝廷官员都称赞宋江。据《宋史·侯蒙传》载: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这个侯蒙,是第一个向皇帝提出要招安宋江等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官军讨伐方腊,起一个以“贼”制“贼”的作用。

宋江被俘后才接受招安

但是,宋江是硬汉子,是要对抗到底的,只是因为力量不够,才被俘投降。

本来,东平府知府侯蒙奉命招安宋江,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就病死了。海州知州张叔夜又接过了接力棒。

《张叔夜传》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张叔夜首先是悬赏捉拿宋江等人,在各地张贴榜文:

“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

张叔夜招募了1000多人的敢死队,在城外设伏,又让伏兵烧了宋江的战船,这才把宋江等人围住了。为了保存实力,宋江就率众投降了。

张叔夜仅用千人就打败了宋江,可见宋江实力微弱,并非如《水浒传》描述那般厉害,更没有能力去征讨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后,朝廷对起义军各将领都封官笼络。

《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

宋江重举义旗兵败被杀

后来,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

据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可存)墓志铭》记载,折可存在镇压了方腊反叛之后,奉命捕获了宋江。

宣和初元,王師伐夏,公有斬獲績,陞閤門宣贊舍人。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踰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随即,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宋江是农民起义英雄应该被铭记

据考证,"水浒拳"就是宋江众义士在练兵作战中创造出来的。至今在大洪拳中,还保留着"钩镰枪"、"双斧"、"方天画戟"等套路,并保留着"李逵拽旗"、"宋江穿靴"等术语。

山东好汉宋江可谓烈士,青史留名,应当铭记。

至于《水浒传》故事,乃小说家之言,不可相信。


王鲁直


宋江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过,但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过客,蜻蜓点水般存在。

关于宋江的人生轨迹,史书的作者没有去深入研究,除了《水浒传》这本著名的著作外,宋江在史书上的存在寥寥。可能是因为在正规士大夫看来,他只是一个不成规模草寇罢了,史家也不会愿意为这种小草寇多费笔墨。

宋江的出场实在宋徽宗年间,出场的地方就是小说中存在的梁山泊。根据史书记载,宋江是和35人占据梁山泊(共36人),招募义军,聚众起义。而起义的原因也和小说的背景一样,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对广大基层民众剥削繁重。

宋江起义波及的范围相对还是大的,史书记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起义波及宋朝的京东路(以宋州、兖州、徐州、曹州、青州、郓州、密州、齐州、济州、沂州、登州、莱州、单州、濮州、潍州、淄州、淮阳军、广济军为京东路)和海州等地,共计10郡之地,所到之处无人可挡。

宋朝方面也想采取招安的方法来解决宋江的起义,但是最终没有谈成。宋江从京东路转战淮南路,在海州遇到了当地知州张叔夜的伏击大败,宋江投降被俘。之后史书就没有记载其被俘后的经历。




《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頕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宋史·侯蒙传》:宋江寇京东,蒙上书曰:“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带志逐梦


施耐庵先生著的《水浒传》讲述了梁山好汉在宋江的带领下与大宋朝廷抗衡的故事,而这位及时雨宋江在正史上是有原型的,他便是在宣和年间领导宋江起义的宋江,与《水浒传》不同的是,《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有一百零八位好汉,而正史上实际只有三十六位。

宣和元年,宋徽宗昏庸无能,大肆敛财,将梁山泊收归朝廷,而那些住在梁山泊附近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日后下水泊都需要按船交税,这些百姓是苦不堪言,于是,宋江领着众人揭竿而起,据载宋江“为人勇悍狂侠”,在梁山泊一带很有是威望,宋江起义兵时,当地被压迫的渔民纷纷投靠了宋江,宋江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宋江起义的消息也慢慢传到了徽宗的耳朵里。

不久,徽宗亲自下旨平定宋江之乱,但前来镇压的宋军并不是梁山泊的对手,被打得大败,因为宋江勇猛,大宋朝廷一时很难平定,于是宋徽宗便令海州知州张叔夜设法招安,当时梁山泊的义军正在攻打海州,张叔夜用计将他们困困围住,使他们不得逃脱,没办法宋江等人只得接受朝廷的招安,但招安只是保存实力的权宜之计。而后,机会成熟了,宋江又再举义旗,可惜的是,宋江这次起义很快就被宋将折可存给平定了,不久惨遭杀害。

因而说,正史上宋江的招安和《水浒传》所描述的宋江招安是不同的,一个是被迫一个是自愿,不过无论是正史上还是《水浒传》中,宋江的结局都不太好,最后都惨遭毒手。


混沌聊史


历史上宋江的结局还是存在一定争议。

过去一般认为宋江确实被招安征讨方腊了,在《水浒传》之前有《大宋宣和遗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后征讨方腊,不过没有说宋江被毒死的事。不过《大宋宣和遗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会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个宋江参与征讨方腊。而且《宋史·侯蒙传》也说侯蒙建议招安宋江去征讨方腊。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宋江应该是被招安了,结局不明。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征讨方腊的宋江并不是起义的宋江。因为在《东都事略·徽宗本纪》说的是方腊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志铭,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这个墓志铭可以说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里面和《东都事略》一样,也是说宋江在方腊之后一个月不到被擒获。如果宋江真的征讨了方腊,似乎也没有必要又马上反叛吧!所以,还是认为存在两个宋江为宜。

那么《大宋宣和遗事》《水浒传》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义者宋江和将军宋江两个形象合二为一了。要问宋江结局怎么样了?将军宋江的结局不详,而起义者宋江被招降了,这也有北宋诗人李若水的诗为证:“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不过这个时间比方腊就擒要晚一个月,所以很难说两个宋江是一个人。不过两个人结局确实都不太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