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宋江的真實結局是什麼?


在小說中將宋江這一人物形象描繪的十分英勇,但是小說創作確實存在一定的誇張成分,所以在看過《水滸傳》小說後,很多人都希望瞭解真實的宋江,究竟在正史中宋江的結局如何呢?

在真實的歷史上宋江的勢力其實很小,如果要將宋江的勢力和方臘進行對比,那麼宋江會分分鐘被秒殺,這是因為宋江的農民起義軍隊只有區區幾十人,所以自然無法和方臘相比較。宋江的發跡和其他農民起義軍隊一樣,都是召集了數十人,然後集結在一起佔據水泊梁山。

在這個過程中,宋江也沒能召集太多的人馬,其實只有三十六人而已,這樣的小規模雖然看起來不起眼,但是當時這些農民起義軍隊都是如此,其實也算不上起義軍,更像是一夥土匪。

宋江發動起義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只是因為他和這些參加起義的兄弟們一樣,已經到了無路可走的境地,可能選擇起義,所以對於當時的宋江來說,宋江更像是在尋找一條出路。

當時正是宋徽宗時期,宋徽宗將梁山泊附近的水域都劃定為公有區域,在當時,普通老百姓想要捕魚就要交稅,需要繳納的稅款很多,無疑對百姓們造成了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宋朝末年在部分地區也是民不聊生,他們自然會更加傾向於佔山為王,所以宋江的起義軍隊爆發之後也引起了更多人的響應,人數上依然不多,但勢頭正猛。

宋江當時還打出了口號,宋江所帶領的起義軍隊是為老百姓謀福利,劫富濟貧。百姓們聽到這樣的口號自然全力支持,當時宋朝的統治者也發現了宋江所帶領的起義軍隊勢頭太盛,所以馬上就派兵鎮壓。

宋江所帶領的都是農民,這些人沒有太多的實戰經驗,但每個人都帶著對朝廷的滿腔憤怒揭竿起義,所以宋江的起義軍隊打不過朝廷的正規軍,接二連三的重挫之下,讓宋軍對宋江一夥人更加懼怕。無奈宋江只能帶領眾人開始流動作戰。

宋朝這個時候開始招撫宋江,宋江本來不想招安,但是在海洲打了敗仗之後,讓軍隊節節敗退,所以宋江後來只能選擇招安,這個決定實屬無奈。

被招安的宋江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但由於他們是土匪出身,在朝廷上宋江等人飽受歧視,但此時,正是朝廷用人之際,宋江等人被派徵方臘。

宋江合計,這不拿我開心呢嘛,我哪能打得過方臘,分明就是拿雞蛋碰石頭。朝廷明顯的用賊攻賊、一箭雙鵰,此去一定凶多吉少,如果敗,必將戰死沙場,如果有幸取勝,回到朝廷還是要任人宰割,還不如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再次扛起義旗,回水泊梁山!

但這一次,宋軍早有準備,在公元1122年,宋江帶領著將士們在回水泊梁山的路上鎮壓,宋江等三十六人慘遭殺害,結局也是很悽慘。


歷史課課代表


歷史上宋江,真有此人,但真並沒有水滸傳描寫的非常厲害,108將更是子虛烏有。

宋江是山東鄆城人,世代生活在水邊,以採蓮採藕為生。宋朝政府財力緊張,決定加收稅種。只要是上傳捕魚、採藕等,都要按照船隻大小交錢。

百姓無法忍受過度的稅負,於是宋江帶領著36名好漢造反。以梁山為根據地,對抗朝廷。



宋江人緣比較好,豪俠仗義,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他的山頭,跟他大碗喝酒,大碗吃肉。

朝廷一開始並沒有把宋江等人放在眼裡,只是覺得一幫流寇而已,派出于軍隊攻打宋江,沒想到被宋江擊潰,軍隊的潰敗,。引起了宋徽宗重視。正當想要在派出軍隊時,尚書張蒙的建議,對宋江進行招安。


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可是沒想到,張蒙在招安的路上病死了,招安只得暫時擱置。


宋江為了擴大地盤,開始轉向南方,先後攻下沂州、江蘇等地。宋江等人勢頭如日中天,引起了宋微宗恐慌,又派出張叔夜攻打宋江。


張叔夜是個狠角兒,雖然是個文官,但是喜歡研究兵法,他到了鄆城之後,首先張貼告示捉拿宋江,從心理上給宋江等人來個下馬威。
然後'
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只好投降,沒想到過了幾年,宋江又,造反,但是這次造反很快就被被平息,北宋將領折可存帥軍消滅了宋江的軍隊,宋江等人也被斬首示眾。

束竹醉


宋江並非小說虛構人物,而是在宋朝歷史上確有其人,不過施耐庵《水滸傳》中的宋江事蹟則多為虛構,在小說中宋江是接受招安後最終被宋徽宗毒死的,但是在史書上宋江卻是被迫降的且沒有交代其最終結局。

說起宋江,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水滸傳》裡的梁山好漢形象,再加上現代影視作品的宣傳,使得及時雨宋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在小說和影視作品裡,宋江是急公好義的大好人,卻被腐朽的北宋王朝給逼上了梁山落草為寇,還最終排梁山108好漢中的龍頭老大成為起義軍首領。

在小說和影視劇裡,宋江領導的起義軍聲勢浩大屢次擊敗官軍,好像有席捲天下建立新王朝的氣勢,但是宋江卻始終忠於朝廷只是想要清君側,替天行道幫君王祛除貪官汙吏還天下人一個朗朗乾坤。因此宋江等人始終打的都是被朝廷招安的主意,全然不顧那些反對招安的兄弟們的意見,最終宋江等人果然如願的被宋徽宗給招安了,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願。

宋江等義軍被宋徽宗招安後,被當做炮灰參加了聯金滅遼的徵遼之事,還幫助朝廷鎮壓東南的方臘起義軍等農民起義,結果梁山好漢死傷慘重所剩無幾,最後宋江等人還被卸磨殺驢的宋徽宗等人給毒死了。而宋江在發現自己中毒後,竟然騙自己的好兄弟黑旋風李逵也喝下毒酒,因為怕李逵會再次聚眾起義反抗朝廷替自己報仇,如此愚忠於昏君宋徽宗可見一斑。

這是小說和影視裡宋江的形象,我們知道小說和影視裡許多人都是虛構的人物,那麼歷史上真的有宋江這麼一號人物嗎?別說歷史上還真有宋江這麼一號人物,而且時間上也和宋徽宗時期對應屬於北宋時期人物,同樣也是梁山泊起義的起義軍首領,只不過歷史上的宋江可遠沒有小說和影視劇裡威風。

歷史上宋江起義的背景是,當時的統治者宋徽宗昏庸無道,為了自己縱情娛樂,大肆任用貪官汙吏橫徵暴斂根本不顧百姓死活。在東南江浙一帶大搞花石綱使得無數人家破人亡,終於激起了聲勢浩大的方臘起義;在山東梁山泊一帶對入湖打漁採藕的百姓課以重稅,最終激起了宋江等人發動起義。

宋江等36人聚眾起義,很快就發展到數千人縱橫周邊十幾個州縣,多次打敗了前來征討的北宋軍隊,還真的震動了北宋王朝的統治者宋徽宗等人,然而宋江等人的起義最終卻戲劇式的結束了。原來當宋江等人乘船攻打當時的海州今天的連雲港時,海州知州張叔夜一邊引的宋江等人攻城,一邊命千餘人潛伏到後方將宋江等人的船隻給燒燬了,結果宋江等人大敗只得請降於張叔夜。

因此歷史上的宋江不是被張叔夜招安了而是被他迫降了,宋江起義規模不過萬餘人充其量只是一場中等規模的農民起義,遠不能和規模十幾萬幾十萬人的方臘起義相比,因此小說和影視劇其實誇大了宋江起義的影響力。至於宋江等人最後的結局,在《宋史》裡其實並沒有交待的很清楚,不過宋江等人確實很有可能被當做炮灰參加徵遼和徵方臘之事,至於是不是被宋徽宗毒死就不好說了。


執斧談史說事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帶著36名兄弟橫行山東河北,如入無人之境,數萬官兵束手無策,被圍投降後又再度起義,戰鬥到了生命最後一刻。這樣的為人,比《水滸傳》中那個出賣兄弟,患有嚴重“招安病”的宋江,強出何止百倍。


歷史上的宋江,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人,以在梁山泊打漁採藕為生。在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朝廷加重了百姓們的賦稅負擔,管理梁山泊的官員規定,打漁採藕的人必須按船納稅,宋江等36人走投無路之下,於當年十一月上了梁山舉旗造反。

據記載,宋江這個人性情豪邁勇猛無匹,在當地百姓中很有威望,同時他也結交了不少江湖豪傑。宋江上山插旗之後,不少漁民和百姓都紛紛前來投奔,一時之間聲勢大漲,多次打退了官兵的圍剿。

宋江起義的核心成員有36人,手下兵卒也數量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據守梁山肯定難以持久,於是宋江選擇了游擊戰,不停地主動出擊攻打附近州縣。這支隊伍的戰鬥力十分驚人,已經爛到根子裡的北宋軍隊根本就束手無策。宋江的隊伍每攻克一處州縣,就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此舉深得民心,隊伍也很快就得到了壯大。

北宋朝廷對於宋江宋江起義,開始時並沒有給予多少關注,認為他們只是一小股流寇而已,可以輕而易舉地消滅。可是很快,他們就發現了宋江起義軍的不同尋常之處,宋江的隊伍全都是勇猛強悍之人,而宋江本人有善於機動作戰,被派去剿滅宋江的官兵根本束手無策,宋江不僅攻擊了山東境內多處州縣,更將活動範圍擴大到了河北各地。

宋徽宗至此才認識到宋江的厲害,向大臣們徵集對策,官員侯蒙認為:“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可以招安為朝廷所用。宋徽宗很欣賞這個建議,便派侯蒙去負責招安,結果侯蒙生病去世了,招安宋江的差事,就落到了張叔夜頭上。

張叔夜是北宋名將,非一般的平庸之輩可比。他接受任務後抵達海州(江蘇連雲港)後,立刻派出偵察人員,獲悉了宋江想從海上突襲海州的計劃,張叔夜緊急招募敢死隊員1000多人,在海州城附近埋伏,然後有派出小股部隊引誘宋江等人。宋江本來已經奪取了十多條大船,準備向海州發起攻擊,但發現了官兵的小股部隊後,不知是計上岸作戰,結果陷入了張叔夜的包圍之中。

宋江和部下雖然勇猛無比,但面對優勢敵軍的重重包圍,也只能接受張叔夜的招安。

根據《宣和遺事》記載,宋江等36人被招安後,北宋朝廷任命他們做了中級武官(武功大夫),實際職務為諸路巡檢使。


不過在傳統的朝廷官員心目當中,他們的盜匪出身,依然是最大的汙點。當時的的官員李若水就寫詩一首,記錄了宋江被招安一事,同時表達了心中的不屑和輕蔑。這首詩名為《捕盜偶成》:“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廓。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歷史上關於宋江此後的蹤跡,有完全不同的說法。

說法之一是宋江參與了剿滅方臘的戰鬥

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擒其偽將相,送闕下。”

說法之二是宋江接受招安後又造反,並被剿滅。

出土於1939年的《折可存墓誌銘》記載:“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繼獲。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二種說法。宋江作為造反者出身的官員,在整個官僚體系中必然受到輕蔑和排擠,再加上他接受招安本來就是被迫之舉,所以此後不久,很可能又再次舉起義旗。但這次造反卻很快即以失敗告終,宋江等人也被折可存殺害了!

至於參與剿滅方臘的宋江,很可能是同名同姓者。


李飛叨


同一時期,歷史記載中存在著兩個“宋江”!

宋江起義軍

宣和元年(1119),“宋江起河朔”,河朔相當於今天河北中南部,造反的宋江被稱之為“河北劇賊”。到了同年十月時,宋江已經轉戰到京東地區(山東及江蘇徐州一帶),當地人稱他們為京東“劇賊”。

宋廷曾試圖詔安,但未成功。其實宋江其起義的規模並不大。宣和二年末,前執政侯蒙上書說:“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提出了招安宋江使討方臘。侯蒙因此被任命為東平(今屬山東)知府,但侯蒙沒到任,就在幾個月之後去世了。

宋江起義軍並沒有逗留梁山泊地區,而是轉向東南,這也是一般起義軍的套路,他們沒有穩定的後勤保障,佔據城池只能被官軍圍困而亡,只能流竄各地劫掠補充。史載:“宋江嘯聚亡命,剽掠山東,一路州、縣大震,吏多避匿”。這說明,宋江的隊伍已經有所擴大,但在途徑沂州(山東臨沂)時,遭到知州蔣圓的襲擊,“北走龜蒙間”(山東話平邑東)。

雖然受挫,但宋江部仍繼續南下,繼而進入淮南地區,被稱之為“淮南盜”,途徑淮陽(江蘇邳州)時,朝廷“遣將討捕”。於是宋江不得不轉入楚州(江蘇淮安)地區,繼而轉向海州(連雲港海州區),經過沭陽時,縣尉王師心“引兵邀擊於境內,敗之,賊遁去”。

沭陽之戰的規模有多大,史學家們對此眾說紛紜,但縣尉王師心連升八級,看起來好像升了很多,但品秩只升了一品,也就是從九品升到從八品。實際上按照宋朝的制度,打死、傷或者捕捉共二十人左右,升官的品秩就是這麼多。如此說來,宋江部的規模估計也就100多人,而這次戰爭只使得宋江損失了二十人上下。

之後,宋江部大概是像渡海回京東地區(山東半島)活動。即“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擄獲。”海州知州張叔夜“募死士千人”,先焚燬宋江的海船,隨後進行伏擊,“擒其副賊,(宋)江乃降。”

至此,穿行數州縣的宋軍起義落下了帷幕。靖康時的吏部侍郎李若水曾有詩云: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
殺人紛紛剪草如,九重聞人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
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從李若水的詩中看來,宋江等人不像是戰敗後投降,而應該是受到了招安。宋江被招安之後,就沒了下文了,生死不知,前途不知。

史料中的另外一個宋江

除了這位宋江外,同一時期,見於史書記載的還有另外一個“宋江”。

《續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中載:宣和三年四月,鎮壓方臘起義軍中的“王渙統領馬公直並裨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

《三朝北盟會編》引《中興姓氏奸邪錄》載:“童貫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

另外這本書還引用了《林泉野記》:“劉光世另將一軍.....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

《十朝綱要》說,宣和三年六月“辛興宗與宋江破賊(方臘)上苑洞”。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大致上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宋江”參與了鎮壓方臘起義。但這個“宋江”絕對不可能是在山東造反的“宋江”。因為彼“宋江”的地位和記載的時間跟起義的“宋江”互相矛盾。

宋江起義發生在宣和元年,持續到宣和三年年末後招安,而史料中記載的另外一個宋軍,還是個裨將,鎮壓方臘起義的時間是在宣和三年中,方臘四月就兵敗被捕,八月份在東京被殺,時間完全對不上。而起義的宋軍這個時間點還在沭陽呢。

施耐庵老先生在寫《水滸傳》的時候,可能也參考了以上史料,所以才有了宋軍招安後征討方臘的劇情。

綜上所述,起義的宋軍在被“鎮壓”之後招安,然後史料就再沒有記載了,另外一個宋江,在平方臘之後,也沒有了蹤影。


江畔初見月


歷史上有真實的宋江,也有真實的三十六天罡。但是其中的故事卻相去甚遠了,宋江起義的原因,不是當著公差因為犯事而後上了梁山,而是因為當時的稅太重。當時梁山泊附近大片區域,都被衙門劃成了擴田所,這個擴田所就成了公家的,本來百姓就指望著這點地這點水域吃飯呢,一下全部歸公,且出入打魚,都要課以重稅。這導致了好幾次農民起義,其中,宋江就是其中一支隊伍。

宋江當時拉了三十六人,《大宋宣和遺事》詳細記載了當時參與起義的頭領名單,包含大部分三十六天罡,其中有些名字的字有一點出入,但讀音也是相似的。譬如建炎元年(1127年)在陝西興州稱帝的史斌,就是《水滸傳》中的史進的原型。史斌起先是跟著宋江當部下的,此人非常勇猛,後來又跟著宋江投降,投降後又造反,因此進貢興州而稱帝。後來有一回終於吃了大敗仗,被宋朝將領、四川宣撫使吳玠殺死。這個吳玠不是什麼壞官,是著名的抗金將領,在當官期間與民同樂,為將又身先士卒,節儉而又愛民。

可見,好與壞,也不和《水滸傳》上說的完全一樣。宋江起義梁山泊,隨後就開始往西打,因為部將驍勇有謀,故而各地無人敢擋。宋江打下城池以後,不進行搶掠,而是宣佈貪官罪行,又殺富濟貧,因此聲譽越來越好。

朝廷得知這次起義後,決定招安。宋江沒答應朝廷提出的條件,於是朝廷又命令官軍前去討伐。宋江逃到青州,南下臨沂。又從臨沂往江蘇跑,被江蘇的官軍得知,於是追捕。宋江等人乘坐十多個大船下海,準備進攻連雲港(當時叫海州)。這個動作被海州知州發現,於是放出小部分人,即上千人的敢死隊員,去引誘宋江上岸。宋江上岸後直趨城池,結果半路遭受埋伏,船也被燒了。

這就是前進沒門,後退無路。

死傷慘重,副將也被擒了。

不得已,宋江決定投降。

投降後的宋江,自然成了官軍。你是官軍,自然要聽從朝廷派遣。至於他去沒去出征方臘,這個有爭論,但大概率是有的。還有一種可能,是根據宋朝將領的墓誌銘以及太學生的記載推出,宋江等人都被封了官,但是後來又叛了。因為朝廷是假誘降,真撲殺,等著以後弄死宋江等人,這被宋江識破,於是復叛。當然復叛的力量是不如從前厲害了,很快就被撲滅了。

留在梁山的人們,賦稅並沒有減少,依然沒法活。當時繼續反抗,戶部侍郎蔡居厚在青州,招降了五百人,隨即全部殺死。後來這人背上長瘡,很嚴重,要死的地步。他夫人痛哭道:“你招降了五百梁山濼的人,結果又將人家都殺了。我當時苦苦勸你,你不聽,到今天報應來了!”此人旋即而死。


豆子人民藝術家


宋江在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代約1074-1122年,是山東鄆城縣水堡鄉宋家村人。

他是北宋末年一名農民起義軍首領。在一次作戰中被朝廷軍隊打敗,無奈才接受了招安;後來,又起兵反叛,被抓住後殺害。

這與小說中的那個天天想著招安、最後被毒酒害死的宋江形象大相徑庭。

宋江義軍活動於山東、河北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強令將梁山泊收歸"公有"。於是,靠打漁採藕為生的百姓,必須按船納稅,苦不堪言。官逼民反,宋江這才率領36人起義,並非和什麼“生辰綱”有關係。

宋江的義軍,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北一帶,經歷十郡,官軍數萬莫敢抗拒,曾在梁山泊設營紮寨。一生深明大義,知人善任,一身正氣,深受士卒及百姓擁戴,為後人所敬仰。

而且,就連朝廷官員都稱讚宋江。據《宋史·侯蒙傳》載: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

這個侯蒙,是第一個向皇帝提出要招安宋江等人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官軍討伐方臘,起一個以“賊”制“賊”的作用。

宋江被俘後才接受招安

但是,宋江是硬漢子,是要對抗到底的,只是因為力量不夠,才被俘投降。

本來,東平府知府侯蒙奉命招安宋江,但是沒有達到目的就病死了。海州知州張叔夜又接過了接力棒。

《張叔夜傳》記載: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

張叔夜首先是懸賞捉拿宋江等人,在各地張貼榜文:

“有赤身為國,不避兇鋒,拿獲宋江者,賞錢萬萬貫,雙執花紅;拿獲李進羲者,賞錢百萬貫,雙花紅;拿獲關勝、呼延綽、柴進、武松、張清等,賞錢十萬貫,花紅;拿獲董平、李進者,賞錢五萬貫,有差。”(王士禎《居易錄》卷二四)

張叔夜招募了1000多人的敢死隊,在城外設伏,又讓伏兵燒了宋江的戰船,這才把宋江等人圍住了。為了保存實力,宋江就率眾投降了。

張叔夜僅用千人就打敗了宋江,可見宋江實力微弱,並非如《水滸傳》描述那般厲害,更沒有能力去征討方臘。

宋江接受"招安"後,朝廷對起義軍各將領都封官籠絡。

《宣和遺事》載:“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誥勒,分住諸路巡檢使去也。”

宋江重舉義旗兵敗被殺

後來,宋江重新舉起了義旗。但這次起義很快就失敗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義被宋將折可存鎮壓下去。

據1939年出土的《宋故武功大夫、河東第二將折公(可存)墓誌銘》記載,折可存在鎮壓了方臘反叛之後,奉命捕獲了宋江。

宣和初元,王師伐夏,公有斬獲績,陞閤門宣贊舍人。方臘之叛,用第四將從軍,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將兵。奮然先登,士皆用命,臘賊就擒,遷武節大夫。班師過國門,奉御筆捕草寇宋江,不踰月,繼獲,遷武功大夫。

隨即,宋江等人遭到殘酷殺害。

宋江是農民起義英雄應該被銘記

據考證,"水滸拳"就是宋江眾義士在練兵作戰中創造出來的。至今在大洪拳中,還保留著"鉤鐮槍"、"雙斧"、"方天畫戟"等套路,並保留著"李逵拽旗"、"宋江穿靴"等術語。

山東好漢宋江可謂烈士,青史留名,應當銘記。

至於《水滸傳》故事,乃小說家之言,不可相信。


王魯直


宋江確實在歷史上存在過,但不是主角,只是一個過客,蜻蜓點水般存在。

關於宋江的人生軌跡,史書的作者沒有去深入研究,除了《水滸傳》這本著名的著作外,宋江在史書上的存在寥寥。可能是因為在正規士大夫看來,他只是一個不成規模草寇罷了,史家也不會願意為這種小草寇多費筆墨。

宋江的出場實在宋徽宗年間,出場的地方就是小說中存在的梁山泊。根據史書記載,宋江是和35人佔據梁山泊(共36人),招募義軍,聚眾起義。而起義的原因也和小說的背景一樣,北宋末年,朝政腐敗,對廣大基層民眾剝削繁重。

宋江起義波及的範圍相對還是大的,史書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起義波及宋朝的京東路(以宋州、兗州、徐州、曹州、青州、鄆州、密州、齊州、濟州、沂州、登州、萊州、單州、濮州、濰州、淄州、淮陽軍、廣濟軍為京東路)和海州等地,共計10郡之地,所到之處無人可擋。

宋朝方面也想採取招安的方法來解決宋江的起義,但是最終沒有談成。宋江從京東路轉戰淮南路,在海州遇到了當地知州張叔夜的伏擊大敗,宋江投降被俘。之後史書就沒有記載其被俘後的經歷。




《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頕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滷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宋史·侯蒙傳》:宋江寇京東,蒙上書曰:“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帶志逐夢


施耐庵先生著的《水滸傳》講述了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與大宋朝廷抗衡的故事,而這位及時雨宋江在正史上是有原型的,他便是在宣和年間領導宋江起義的宋江,與《水滸傳》不同的是,《水滸傳》中的梁山泊有一百零八位好漢,而正史上實際只有三十六位。

宣和元年,宋徽宗昏庸無能,大肆斂財,將梁山泊收歸朝廷,而那些住在梁山泊附近靠打漁採藕為生的百姓日後下水泊都需要按船交稅,這些百姓是苦不堪言,於是,宋江領著眾人揭竿而起,據載宋江“為人勇悍狂俠”,在梁山泊一帶很有是威望,宋江起義兵時,當地被壓迫的漁民紛紛投靠了宋江,宋江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宋江起義的消息也慢慢傳到了徽宗的耳朵裡。

不久,徽宗親自下旨平定宋江之亂,但前來鎮壓的宋軍並不是梁山泊的對手,被打得大敗,因為宋江勇猛,大宋朝廷一時很難平定,於是宋徽宗便令海州知州張叔夜設法招安,當時梁山泊的義軍正在攻打海州,張叔夜用計將他們困困圍住,使他們不得逃脫,沒辦法宋江等人只得接受朝廷的招安,但招安只是保存實力的權宜之計。而後,機會成熟了,宋江又再舉義旗,可惜的是,宋江這次起義很快就被宋將折可存給平定了,不久慘遭殺害。

因而說,正史上宋江的招安和《水滸傳》所描述的宋江招安是不同的,一個是被迫一個是自願,不過無論是正史上還是《水滸傳》中,宋江的結局都不太好,最後都慘遭毒手。


混沌聊史


歷史上宋江的結局還是存在一定爭議。

過去一般認為宋江確實被招安征討方臘了,在《水滸傳》之前有《大宋宣和遺事》,就提到宋江三十六人被招安後征討方臘,不過沒有說宋江被毒死的事。不過《大宋宣和遺事》只是稗官野史,一般也不作為正史看待。但《三朝北盟會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也都提到有一個宋江參與征討方臘。而且《宋史·侯蒙傳》也說侯蒙建議招安宋江去征討方臘。那麼按照這個說法,宋江應該是被招安了,結局不明。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征討方臘的宋江並不是起義的宋江。因為在《東都事略·徽宗本紀》說的是方臘在四月被擒,而宋江在五月被擒;而在1939年出土了折可存墓誌銘,折可存此人在1126年去世,所以這個墓誌銘可以說是最早涉及宋江的史料。裡面和《東都事略》一樣,也是說宋江在方臘之後一個月不到被擒獲。如果宋江真的征討了方臘,似乎也沒有必要又馬上反叛吧!所以,還是認為存在兩個宋江為宜。

那麼《大宋宣和遺事》《水滸傳》的宋江,很可能就是把起義者宋江和將軍宋江兩個形象合二為一了。要問宋江結局怎麼樣了?將軍宋江的結局不詳,而起義者宋江被招降了,這也有北宋詩人李若水的詩為證:“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不過這個時間比方臘就擒要晚一個月,所以很難說兩個宋江是一個人。不過兩個人結局確實都不太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