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都沦落到县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运为何会今非昔比?

许锰


你好,我是天下熙攘皆利往。

首先,先明确一下大名府的概念。大名县城,在历史上是一座府城,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城。题目所指的大名府应为北京大名府。此北京也非现在的首都北京,具体由我下文娓娓道来。

大名府,中国古代行政区划,也成北京大名府,旧址在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东南部,在京师(北京)西南一千一百二十里,冀、鲁、豫三省交界处。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但没有得到唐朝官方认可,这是大名县古代拥有大名府称谓的开始。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经易名。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

北宋仁宗时,受北方契丹的侵扰,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把大名府建为陪都,定名“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当时的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有48里之多。宫城,周长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繁华了近四百年的北京大名府,直到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一场大洪水淹没了大名府城,结束了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现在的北京大名府,掩埋在泥土之下,只能默默地诉说着曾经属于他的辉煌。


天下熙攘皆利往


大名府古之名都,其址今位于邯郸市大名县大街乡,曾经兴起起于春秋,兴盛与唐宋,七次作为陪都存在的名城,如今唯可见北宋时期的大名府遗址,而它的名字也仅被一县级城市所继承,历史境遇至此,难免令人唏嘘。

昔日大名鼎鼎的都市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顺着历史的脉络一探究竟。

早在春秋时,大名府城名为“五鹿城”,是齐桓公修筑的屏卫诸夏之地的五座城池之一,属卫国。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魏国崛起,得邺地,将此处改名为“魏”,不久又改为邺,并做为魏国别都。

秦朝此处为东郡,汉朝时为冀州魏郡。西汉末,因此地为王莽故乡,为王氏家族“九侯五大司马”,人称“贵乡”。

从唐朝开始,已经改称为“魏州”的大名府,成了黄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安史之乱后,成了“河朔四镇”中魏博镇的驻地,割据一方。

而到了五代,无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将华北雄城魏州作为陪都。唐德宗时,魏博节度使田悦首次将魏州改为大名府,到了后汉时期大名府的称呼开始逐渐固定下来。

北宋建国后,因一直未曾收复燕云,大名府"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便成了对抗辽国的前沿重镇。

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在丞相吕夷简的主持下,大名府经过扩建,改修外城,建立宫城,置百官,宫殿略如都城,大名府升格为宋朝的北京,也成就了大名府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宋朝以后,因黄河、漳河、卫河不断泛滥,大名府经常闹水患。在接着金、元、明政权交替时的兵祸,大名府毁坏严重,开始衰落。

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河、卫河同时决堤,大水淹没城池,大名府城就此成了废墟。


云谈青史


我的家乡东昌府也是一样的,名字改成聊城没有之前的名气大了。现在提出了 江北水城 运河聊城 的口号。在外地说聊城好多人不知道,说下面的的县城知道的不少,如东阿,阳谷县,高唐,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