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首都淪落到縣城,昔日大名鼎鼎的大名府命運為何會今非昔比?

許錳


你好,我是天下熙攘皆利往。

首先,先明確一下大名府的概念。大名縣城,在歷史上是一座府城,是明朝大名府,並不是北京大名府城。題目所指的大名府應為北京大名府。此北京也非現在的首都北京,具體由我下文娓娓道來。

大名府,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也成北京大名府,舊址在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的東南部,在京師(北京)西南一千一百二十里,冀、魯、豫三省交界處。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節度使田悅叛唐稱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但沒有得到唐朝官方認可,這是大名縣古代擁有大名府稱謂的開始。此後的60多年間,大名府幾經易名。公元948年,後漢統治者重新確定了大名府的稱謂。

北宋仁宗時,受北方契丹的侵擾,宋仁宗採納了呂夷簡的主張,把大名府建為陪都,定名“北京”,史稱北京大名府。當時的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宮城”。外城周長有48裡之多。宮城,周長有3裡,建設得相當雄偉壯麗。《水滸傳》中稱她“城高地險,塹闊濠深”;“鼓樓雄壯”,“人物繁華”;“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應當說一點也不誇張。

繁華了近四百年的北京大名府,直到明朝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一場大洪水淹沒了大名府城,結束了大名府長達千餘年的雄壯歷史。現在的北京大名府,掩埋在泥土之下,只能默默地訴說著曾經屬於他的輝煌。


天下熙攘皆利往


大名府古之名都,其址今位於邯鄲市大名縣大街鄉,曾經興起起於春秋,興盛與唐宋,七次作為陪都存在的名城,如今唯可見北宋時期的大名府遺址,而它的名字也僅被一縣級城市所繼承,歷史境遇至此,難免令人唏噓。

昔日大名鼎鼎的都市到底經歷了什麼?我們順著歷史的脈絡一探究竟。

早在春秋時,大名府城名為“五鹿城”,是齊桓公修築的屏衛諸夏之地的五座城池之一,屬衛國。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魏國崛起,得鄴地,將此處改名為“魏”,不久又改為鄴,並做為魏國別都。

秦朝此處為東郡,漢朝時為冀州魏郡。西漢末,因此地為王莽故鄉,為王氏家族“九侯五大司馬”,人稱“貴鄉”。

從唐朝開始,已經改稱為“魏州”的大名府,成了黃河以北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安史之亂後,成了“河朔四鎮”中魏博鎮的駐地,割據一方。

而到了五代,無論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將華北雄城魏州作為陪都。唐德宗時,魏博節度使田悅首次將魏州改為大名府,到了後漢時期大名府的稱呼開始逐漸固定下來。

北宋建國後,因一直未曾收復燕雲,大名府"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便成了對抗遼國的前沿重鎮。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在丞相呂夷簡的主持下,大名府經過擴建,改修外城,建立宮城,置百官,宮殿略如都城,大名府升格為宋朝的北京,也成就了大名府最輝煌的時期。

但是宋朝以後,因黃河、漳河、衛河不斷氾濫,大名府經常鬧水患。在接著金、元、明政權交替時的兵禍,大名府毀壞嚴重,開始衰落。

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河、衛河同時決堤,大水淹沒城池,大名府城就此成了廢墟。


雲談青史


我的家鄉東昌府也是一樣的,名字改成聊城沒有之前的名氣大了。現在提出了 江北水城 運河聊城 的口號。在外地說聊城好多人不知道,說下面的的縣城知道的不少,如東阿,陽穀縣,高唐,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