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明明有亲生弟弟赵似,却为何最终传位给了异母弟赵佶?

刘Free


正因赵似是哲宗亲弟,所以他才当不了皇帝,向太后不会允许自己的“情敌”有两个当皇帝的儿子。

一、哲宗之母并非太后,掌权太后无子

哲宗的老爸是神宗,神宗的皇后是向氏,也就是哲宗时期的向太后。

向太后出身高贵,是已故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很早就嫁给当时还是皇子的神宗,神宗即位后,立向氏为皇后。

向太后此人,在朝野内外都颇有声望,很得人心,但她也有一个遗憾:没有儿子。

不过这并没有动摇向皇后的地位,神宗对她向来敬重。

更重要的是,上一次立储时,也是向太后协助宣仁太后,一起确定了储君人选,即是说哲宗能够当皇帝,是由向太后一力推动,向太后对哲宗是有大恩的。

赵煦的母亲是朱氏,出身就比向太后低了很多,最初是作为宫女进宫,逐渐升为才人、婕妤,一连生了哲宗和蔡王赵似、徐国公主,这才当上德妃。

哲宗即位后,正宫皇后向氏成为皇太后,而朱氏则被尊为皇太妃,太后、太妃,只相差一个字,却是天渊之别。

哲宗登基时只有九岁,太后垂帘听政,太妃除了地位尊贵,却没有太多话语权,处处被向太后压制。

不过,一个是嫡母,一个是亲母,哲宗夹在两位母亲中间,日子并不好过。

这种情况,直到哲宗亲政才有所缓解,向太后交权,后宫两位最尊贵女人的争斗似乎告一段落,但没过几年,哲宗却突然暴毙,年仅二十四岁,连儿子都没留下一个。

如此一来,只能在哲宗的兄弟中重新迎立新君,谁才是合适的人选呢?

二、神仙打架,便宜端王

如果按照血缘远近,肯定应该立哲宗的同父同母兄弟:简王赵似。

而端王赵佶,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母亲只是位美人,而且早逝,不能成为他的依靠,这样的身世背景下,赵佶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仔细说起来,主要还是因为向太后、朱太妃之争。

哲宗身体抱恙,朱太妃最迫切的愿望,自然是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似,并在哲宗病榻前请他下旨,但哲宗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照做。

皇帝无旨意,选谁当继任,就只能召开朝议,由太后、太妃以及大臣们商量着办。

朱太妃要推简王赵似,向太后却坚决不能让老对头多一个皇帝儿子,以免权势过大,压到她的头上。

按古代宗法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当时的宰相章惇便想拿血缘说事,提出应立与哲宗血缘关系最近的赵似。

向太后一句话怼回去:本宫无子,诸皇子俱是庶出。

这话说得没错,就算哲宗是皇帝,他妈却不是太后,一个太妃的儿子也想妄称嫡子?那将正宫太后置于何地?

章惇一看不行,便提出立申王赵佖。

神宗一共有14子,但如今还活着的只有5子,其中9子赵佖最为年长,其次是11子赵佶、12子赵俣、13子赵似、14子赵偲。

如果要立长,那就应该是申王赵佖。

不过,马上又有人反对,赵佖身份没问题,但身体有问题:他瞎了一只眼。

虽然说当皇帝不要求长得玉树临风、身形魁梧,但好歹也不能是个残疾人吧!

向太后又否决了这一人选。

接下来最适合的,就是11子,也就是端王赵佶。

三、矮子里面拔高个,多才多艺的端王看上去像个好皇帝

这位端王赵佶,也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艺术家皇帝宋徽宗。

在后世之人看来,宋徽宗是个标准的昏君,在他统治之下,蔡京等贪官把持朝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对外战争又节节败退,导致靖康之耻、国人蒙羞。

当然,他不可否认是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是历代帝王中造诣最高的人,但艺术领域高分,更衬托出他当皇帝的无能。

不过,我们能看到这些,是因为上帝视角,在历史的另一端回头看,而在当时人的眼中,他这些技能都是能力的表现。

好比苏东坡,也是诗词文学大家,同时也是位优秀的政治家、地方官;王安石、司马光文学修养很高,玩起政治来也是最拔尖那一类人。

赵佶当王爷时,能说会道,而且擅长交际,尤其会巴结向太后。

这未必是未雨绸缪、图谋皇位,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赵佶母亲早逝,自己在宫中无依无靠,自然更愿意依附于无子的向太后。

一来向太后地位最高,二来她无子,三来她世家出身,有自己的审美品位。

有这层关系在里面,向太后当然更愿意推举赵佶当皇帝,起码不会再多出一个与她在后宫分权的太妃。

为了捧赵佶,向太后甚至说,哲宗在病榻前留了遗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言下之意,哲宗是要立端王的。

但有脑子的都知道,这可能吗?所谓哲宗的意思,不过是向太后的意思。

至此,皇位继承人问题就一锤定音了。


元二使安西


公元1100年,年仅23岁的宋哲宗病死,因为无子而终,再加上没有留下遗诏,皇位到底由谁继承成了当时朝廷的一件大事,当时的宰相章惇主张依照律法和礼法立宋哲宗的同母弟弟简王赵似为皇位继承人,因为相比于其他皇弟,简王赵似与宋哲宗的血缘关系更近,一母同胞;或者退一步立宋神宗现存儿子中年级最长的申王赵佖为皇位继承人,年级最大也说的过去。

不过当宰相章惇将这两条建议奏请后宫向太后(宋神宗嫡妻)时,向太后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她以自己无子,宋神宗剩下的所有儿子在她眼里都是庶子为由,否定了宰相章惇的提议,并且向太后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想立端王赵佶为皇位继承人,章惇以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反对,向太后把宋神宗搬了出来,她以宋神宗曾说过的“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 来驳斥章惇,章惇还是据理力争不同意,最后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

可以说宋徽宗能登基为帝全靠向太后的拼死力保,作为回报,宋徽宗登基为帝后数次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皆位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另外对于向太后的曾祖父前任宰相向敏中以上三世,也追列王爵,这样的殊荣,少之又少。

可惜向太后生前看重的宋徽宗赵佶让她失望了,宋徽宗刚继位之初还有一些明君作为,不过在他重用蔡京、童贯之后,北宋朝堂开始进入黑暗时代。蔡京等人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公然卖官鬻爵,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忍受,民不聊生之下各地官逼民反,起义不断。


跪射俑


将皇位传给让北宋亡国的赵佶不是宋哲宗而是向太后。向太后不宋哲宗的生母却是宋哲宗的嫡母,不让赵似继位让赵佶继位的根本原因就是向太后的自私。正是她的自私才导致了未来的靖康之耻!选赵佶,小姐姐认为原因有四。

第一、妒忌之心及排行!



向太后乃北宋宰相向敏中的曾孙女,她是宋神宗的皇后。宋哲宗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因为向太后不能生育,而宋神宗夭折五个儿子,才轮到赵佣继位,赵佣就是赵煦,就是宋哲宗。宋哲宗的生母崔氏(朱氏是继父姓)出身卑微,只是御女(相当于清朝的常在)。她却生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这就让向太后很妒忌。尤其是她长子还当了皇帝,就更妒忌了。因为出身卑微,娘家没人,加上老实懦弱,婆婆不喜欢,正室不服气,她并没实现母凭子贵。怎么还能让她的二子赵似(排行十三)当皇帝?

赵似剧照
24岁的宋哲宗病逝后,既然都不是嫡子,只有往下排了。按说该七子继位,可七子、八子都夭折了。于是轮到了九子,可九子申王赵佖(bi)是个残疾人,眼睛有残疾,直接让向太后否决了。老十跟老七、老八一样没这个命。于是天上的馅饼砸到了十一子赵佶!

第二、皇帝、太后政见不同!

宋哲宗亲政后,全面恢复王安石的变法。而太后则是向她婆婆高滔滔(太皇太后)一样反对变法。向太后不愿意找一个支持变法的皇帝,要知道老十三简王赵似虽然很小,很好控制,但谁能保证他以后不能成为第二个赵煦。如果他再尊崇他母亲外,自己去世后,那不是会打击向氏家族吗?赵佶完全听命于向太后。

第三、太后想垂帘听政!

向太后不仅政见跟她婆婆太皇太后一样,就是想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志气也一样。立简王赵似能临朝称制,但会不会导致简王生母崔氏及其崔氏家族、朱氏家族、任氏家族的崛起呢?这样势必会影响自己临朝听政的理想。而赵佶处于弱势,自己扶立他。他一定会让自己垂帘听政的。后来,真如向太后所想,赵佶让她权同处分军国事,实现了垂帘听政的梦。

第四、赵佶德帅才,先先帝提名!



其他原因就是赵佶长得帅,还很有才——能写会画的。而且赵佶性格开朗,善于伪装,会讨好太后。当向太后提立嗣时,宰相章惇当即表示:立简王。太后说都是庶子(意思立长),章惇说:立申王居长,太后说:申王眼瞎。太后说:神宗皇帝说赵佶有福寿,仁慈又孝顺,应该立。这话不仅小姐姐不信,就连章惇也不信,他说:端王轻佻,不能为君。曾巩的弟弟曾布呵斥章惇:听太后安排。于是,赵佶继位。


小姐姐讲史


一句话宋哲宗赵煦的生母皇太妃朱氏出身卑微,她没有皇太后向太后有权威,哲宗英年早逝,无子。驾崩后继位人由皇太后向太后力主赵佶继位。

先把北宋的九位皇帝排一下,方便介绍哲宗与几位太后的关系:

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徽宗赵佶,钦宗赵桓。

宋哲宗赵煦,原名赵佣。父亲是神宗赵琐,祖母高太后是英宗皇后,嫡母也就是神宗的皇后为向太后,生母是皇太妃朱太妃。

神宗皇后向皇后无子,向皇后向神宗推荐六安郡王赵佣(生母朱氏)为太子。神宗三十六岁病逝,长子赵佣只有九岁,神宗的两个弟弟正值壮年都觊觎皇位(这两个弟弟非高太后所生),神宗病危时,高太后禁止神宗两个弟弟出入禁宫。神宗驾崩,拥立九年的赵佣继位,改名

赵煦,就是哲宗。

来说说这个高太后,高太后谥号宣仁太后,英宗皇后,神宗之母,神宗时尊为皇太后。九岁的哲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秉朝政,用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高太后出身名门,姨妈是宋仁宗的曹皇后。高太皇太后秉政期间,勤政廉明,励精图治,宋哲宗时期是北宋最后一个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国势较强时期。高太后也赢得女中尧舜美誉,高太后在哲宗元佑八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年。

哲宗二十四岁病逝无子,要从他的弟弟们中选一个继位,哲宗父亲神宗有十四个儿子,哲宗死后适合继位的有三个:九子赵佖,十一子赵佶,十三子赵似。

这个十三子赵似与哲宗赵煦是同母兄弟,都是皇太妃朱太妃所生。

再来说说朱太妃,她是神宗的妃子。朱太妃本姓崔,母改嫁朱姓后,把她托付任姓亲戚,所以朱太妃有三位父亲。朱太妃入宫后,得神宗宠爱,一路晋升,才人、婕妤到德妃,为神宗生了两位皇子,赵佣(哲宗赵煦),赵似,还有一位公主。哲宗即位后,太皇太后高太后与向太后也不断地提升朱太妃的地位,后来上尊号为钦成皇太妃。

而神宗的皇后是向皇后,哲宗继位后尊为钦圣皇太后,向太后也是出自名门,曾祖父向敏中是真宗朝的宰相。而向太后为人正派,做事比较公允,深得朝中大臣好评!

高太后死后,朱太妃享受的待遇与向太后没什么区别,但她的政治地位还是比不了向太后。

哲宗死后,朱太妃肯定想让自己的另一个儿子赵似即位,而当时的宰相章惇也是朱太妃党,他也力挺赵似。

向太后却不想立赵似,原因很简单,如果朱太妃有两个儿子是皇帝,地位就会超过自己。向太后属意于

赵佶,赵佶平时就与向太后走的热络,哲宗有病后,赵佶也是有意活动了关系。向太后虽然在立新帝上有发言权,但还得朝议,经过大臣们同意!

向太后的政治手腕与政治经验远超朱太妃,在哲宗去世第二天,一早就进行朝议,建议立赵佶为帝。这样朱太妃就没有时间进行联络活动的机会,光有一个章惇挺赵似也没用。

端王赵佶终于登上了帝位,就是宋徽宗。


寻桂子


简单来说,是因为宋徽宗演技高超。

自从家天下开始以来,统治家族内部每次权力交替,都是一场大戏,或安稳度过,或同室操戈,或血流成河,在这一场场的大戏中,数之不尽的演员倾情演出,有许多人都在史书上留名,有几个还是大大的有名。

宋徽宗赵佶,就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只不过很多人不清楚他的演技,只知道他文采斐然,殊不知,他的演技也很高超。

赵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他是神宗庶子,生母出身卑微,地位低下,母子俩都不受神宗宠爱,在皇宫中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雪上加霜的是,赵佶的母亲在他还小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碰巧,不久后他的父亲宋神宗也去世了,他的哥哥宋哲宗登位。一个没妈的孩子,跟新皇帝关系也不近,别人自然不会给他什么好脸色,赵佶的日子也就更加难过了。

赵佶的才思可是名扬千古的,他的智商绝对不低,自幼聪颖的他很快就找到了一条在皇宫中混下去的路,而且还是一条康庄大道。这条路很简单,就是跑去太后宫中献殷勤。

向太后是宋神宗的皇后,膝下无子,她见赵佶聪明伶俐、乖巧懂事,顿时大感欢喜,对赵佶很是关怀,赵佶的生活一下就好了起来。等到赵佶长大,他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搬离了皇宫,但他隔三差五就会回来拜见向太后。

赵佶在宫外的赵佶骄奢淫逸、声色犬马,生活极其糜烂,完全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但一到皇宫,他就使出自己精湛的演技,对向太后百依百顺。在向太后的眼里,他就是一个谦逊有礼的孝顺孩子。

按理说,赵佶最多只是一个受太后喜爱的藩王而已,他的哥哥宋哲宗在上面压着,他的皇位根本就没有关系。然而,机会总是有的,而且很快就来了。

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二十四岁的宋哲宗病逝,这个年轻的皇帝既没有留下一个子嗣,也没有指定接班人,皇位一时空悬。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和向太后开始了皇帝的选举。

初选条件自然是血缘关系,毫无疑问,入选的是宋哲宗的五个兄弟,他们分别是赵佖、赵似、赵佶、赵俣和赵偲。

这五个人当中,最具优势的是赵佖和赵似。赵佖年龄最大,为人稳重,处事有条不紊,符合大臣们对长者的期待,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患有眼疾。这个缺点最终导致他的失败,向太后一句“有眼疾者不便为君”就把他给否决了。

赵似与宋哲宗同母,血缘关系更近一层,所以大臣们接下来推举的就是他。但对于向太后来说,五人都不是她生的,血缘近不仅没用,还有害,因为赵似的生母朱氏还在世,一连两个儿子当了皇帝,向太后在后宫的地位还能保住吗?

有了这个考虑,向太后直接否决赵似,那就还有三个候选人。这个时候,就显示出赵佶演技的厉害,由于长期在太后面前演戏,他给太后留下了及其良好的印象。这个好印象,在这种时候,无疑是帮了赵佶大忙,所以向太后提议赵佶继位。

大臣们看的可比太后清楚,宰相章淳当即表示反对,赵佶的真面目,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但向太后铁了心, 在曾布、蔡卞、许将等大臣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

赵佶即位后不久,向太后去世,看戏的人没了,赵佶自然就不需再演下去了,他露出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赵佶也的确天才,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还创出“瘦金体”,但偏偏有一件事他做不好,那就是治国。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1126年,折腾了宋朝25年的宋徽宗见形势不对,立刻传位给宋钦宗,但实权还是掌握在他手里,也就是说,他还在折腾宋朝。次年,金国大军压境,一举攻破汴京城,赵佶父子被俘,北宋灭亡。


平沙趣说历史


宋哲宗生前没立继承人,因为没儿子,而且病死的时候很年轻,所以根本就没想着立继承人,突然病死后,谁做新皇帝是由太后和朝臣们集体选出来的。

当时的太后是宋哲宗的嫡母,即宋神宗的皇后向氏,因为选皇帝也是皇家事务,所以向太后的话语权很重。

向太后自己没儿子,但她是宋神宗正妻,所以包括宋哲宗在内的几个同辈兄弟都算是向太后的儿子,其中,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和向太后关系最好,而宋哲宗的同母弟却没有经常拍太后马P,所以向太后当然希望跟自己关系更好的端王继位。

当时的宰相章淳曾公开表示“端王轻佻,不可为帝”,建议立宋哲宗的同母弟赵似,但向太后坚持立端王,本来是势均力敌的形势,这个时候,同为宰相的曾布站出来支持向太后的提议,一下子让天平倾斜,所以最终是赵佶当了皇帝。赵佶能当上这个皇帝就是因为他和向太后关系更亲密。


孤寡老人讲历史


这是特殊情况下的必然。

宋哲宗的背景

宋哲宗,生母为朱氏。

宋哲宗是宋神宗庶长子(排行第六)而册封太子,继承皇位后,祖母高太皇太后摄政多年,由于当权的旧党普遍都不怎么尊重小皇帝,加上所谓孝道的要求,宋哲宗掌握政权后就迅速偏向新党。

宋哲宗有同母弟十三。此外,还有九弟申王,十一弟宋徽宗(端王)等。其余人等与本文无关就不再赘述。

为何宋哲宗的同母弟失去皇位?

一、没有提前册封

宋哲宗很年轻,20多岁就死,没儿子。但到死都没有提前册封亲弟弟十三为皇储。

第一个原因是,以嫡长继承制的礼法说,十三是第一继承人。

主要原因是:新党已经全面执政,宰相章惇当权,都喜欢十三,所以宋哲宗不想咒自己死而提前册封皇太弟出来。

宰相章惇:

二、向太后的反击

北宋皇宫中,自宋仁宗皇后曹氏开始,到英宗皇后高氏,再到神宗皇后向氏,都是政治上严重偏向旧党的。

宋哲宗正式掌权后,嫡母向太后只好暂时退居内宫,但这不代表认输。

宋哲宗无子无遗诏死亡,向太后立即出面召集宰相人等商议后继皇帝人选。就是想破除十三子的优先继承人地位。而为何向太后要反对十三当继承人呢?

1、向太后憋屈多年,不想再由朱氏的儿子来继承皇位。

2、十三历来亲近新党。

3、宋徽宗很得自己喜欢。而且平时不参与政治,对新党没什么亲近(但宋徽宗内心中是亲新党的,只是没表现出来)

三、新党自身的分裂

面对向太后的提问,宰相章惇答:以礼,大行皇帝同母弟,神宗十三子优先。

向太后立即放声大哭,说,哀家无子,神宗先皇所出皆我之子。

这话确实很有道理。但现在是给宋哲宗选继承人,不是给宋神宗选继承人,当然是同母弟十三绝对优先。

面对向太后这样偷换概念,章惇无奈看向自己的伙伴们,但是这些平时叫唤得厉害的新党们全部都不说话。

章惇只能选择退让,说,兄终弟及,则该长弟九王优先。

向太后再说,申王目疾,不合为君。

申王应该是高度近视眼,当皇帝确实不大合适,到此,再也没有什么悬念,之下的宋哲宗弟弟就是神宗十一子端王了。

章惇做了最后反抗,明确发出了神仙一样的预言:端王轻佻,不可为君。

向太后马上说,神宗皇帝、太皇太后都称赞端王福分云云。

章惇再次看向同伴,依旧无人愿出面支援自己,无奈发出叹息——以妇寺之言而废执政建议,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副相曾布立即呵斥自己的同党,章惇,退下听太后吩咐。

就此,端王成为皇帝,是谓宋徽宗。

章惇随后被免除宰相职务成为山陵使,首鼠两端的新党成员们,包括曾布,被向太后全部驱逐,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四川達州


首先宋哲宗是宋神宗的第六子,老大到老五夭折,七、八、十夭折,哲宗的亲弟弟是十三子简王赵似,宋徽宗赵佶是十一子。

至于为什么皇位会落到赵佶身上是离不开向太后和宰相章惇的帮助的,两个人本意不是帮他的,但是无意中促使了他继承皇位的机缘,赵佶本人是对皇位不留恋的,他只是一心钻研他的艺术创作,假设是十三子简王即位也许宋朝不至于那么快灭亡,当然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也是天意如此。

宋哲宗驾崩,无子嗣,没办法执行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那么只能以兄终弟及的制度传承皇位。

宋神宗共有14个儿子,老大到老五夭折,七、八、十夭折,哲宗是老六,哲宗现在死了无子嗣那么就得从剩下这些弟弟中挑选一位继承皇位。

向太后就得出来主持大局了,向太后本人无子,底下这几个皇子谁当对她来说无所谓,反正都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召集群臣商议看这几个皇子谁来即位,章惇身为宰相必须先发言,然而他上来一句“母以子贵,当立先帝同母弟简王。”他本无心,这样说也符合要求,但是向太后肯定不高兴,你怎么说啥意思?同母弟,难道这几个皇子不都是哀家的儿子吗?本身哲宗和简王就是朱太妃所生,你虽然位居中宫,人家二儿子都做皇帝,这样以后还咋相处,所以这句话说出来向太后肯定是会否了简王的,你这不是挑唆吗?否了简王,作为宰相还得继续发言,简王不行的话,那就该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了,老大到老五夭折,哲宗老六,七、八、十夭折,那么就该老九了,章惇提王群臣都笑了,为什么?老九是盲人,那个朝代也不会选个盲人做皇帝吧。太后说那么接下来就该端王(赵佶)了吧,这时候章惇有说了一句“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太后就怒了,你提的就行我提的就不行,最后太后拍板端王赵佶继承皇位。

所以很多机缘巧合的情况下皇位才落到了赵佶的手上,章惇虽然是个奸相但他是有识君之才的,赵佶即位之初是表现不错的,慢慢的个人的兴趣爱好已经大过了自己的职业,加上用的那些个贪官污吏可劲帮着他挥霍,就像他的知音蔡京。作为皇帝最好是没有爱好,有爱好也得最小化,一但最大化自己爱好那离亡国就不远了。

以上为自己整理的观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耶律阿宝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有时候有些看似顺理成章的事,却往往出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如果深追这出人意料的原因,也就感到不意外了。

北宋朝宋哲宗年仅24岁猝死,因其无子嗣,按道理他的同母弟弟简王赵似顺理成章该继承皇位,但却让异母弟的端王赵佶接继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宋哲宗在位没有立赵似为太子。宋哲宗死时很年轻,仅24岁,史料记载死因不一,有说是死于伤害病,有说是死于性生理疾病。据说宋哲宗赵煦宫中美女如云,皆天下奇色。赵煦九岁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九年,在这九年中间,高太后对他管教很严,不让他耽于女色,选配年长宫女照顾其起居,又常领其住在自己榻前阁楼中就寝,这样很可能让赵煦多蒙禁欲之苦,一旦高太后离世,自己亲政,就不会受管束,彻底放纵了自己。因此赵煦死于性生理疾病的可能性更大。赵煦没想到自己那么快就死,没生有儿子,也没及早策立太子。等他猝死后,他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其二,宋哲宗的生母朱氏地位卑微。朱氏出身寒微,入宫后初为宋神宗侍女,后来生了赵煦、赵似和一女,才被封为德妃。朱氏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的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神宗去世,朱氏护送神宗灵柩前往永裕陵,知河南府韩绛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拜迎走在后面的朱氏。高太后知道后大怒,斥责道:“韩绛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吓得朱氏淌泪谢罪。常言道:母以子贵。赵煦当了皇帝后,因高太后垂帘听政,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朱氏只被尊为太妃,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直到宋哲宗元祐三年,高太后才允许朱氏拥有與盖、仪卫、服冠等,与向皇太后相同。赵煦亲政后,朱氏的待遇才与向太后完全相同。由此可见,朱氏是个懦弱温厚无根基无丝毫政治野心和政治手腕的人,自然在后宫的斗争中难敌高太后和向太后,只能事事屈从她们了。其三,让赵似继位对向太后不利。向太后无子,赵煦的继位已经让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如果再让赵似继位,朱氏就有可能压过自己,成为皇太后,到那时自己又怎能像高太后一样安稳垂帘听政呢?因此向太后压根都没有让赵似继位的意思,更何况端王赵佶很会献媚讨向太后欢心了。当宰相章惇建议让赵似继皇位时,向太后马上给予否定了。其四,向太后是当时最高领导,立皇嗣属皇家私事,向太后最有发言权。

正由于以上几点原因,赵似没有继承皇位,让异母弟的赵佶做了皇帝,是为宋徽宗。宋徽宗对赵似还不错,又进封他为楚王,侥幸死于靖康之前,得以善终。只会描花画画赋诗的宋徽宗,重用奸邪,最终导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泉下有知的向太后不知可有愧疚?


sunjin72976689


说起来,宋哲宗驾崩之后,皇位传给谁并不是他能决定的——宋哲宗没有在世的亲生儿子(他平生只有一个儿子还夭折了)也没有养子。在这种情况下,传位给弟弟是符合中国传统礼法的——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都可以啊。但是如果要传位给宋哲宗的弟弟的话,他的母亲钦成皇后朱氏肯定是首选肯定是蔡王赵似才对——赵似是宋哲宗赵煦(原名为赵佣)的亲生弟弟,朱太后肯定是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都成为皇帝啊。但历史就是这么的不巧——虽然赵煦当了皇帝,但是他的亲生母亲朱氏并没有被尊为皇太后,按照古代的礼法来说,皇太后只能是前任皇帝所册立的皇后才行,所以宋神宗的皇后是宋哲宗时期的正宫皇太后,即钦圣向太后。这还不算完,在向太后上边还有一个宣仁高太皇太后呢,她是宋英宗的皇后,也就是宋哲宗的奶奶,哲宗即位之时年仅九岁,真正垂帘听政的不是皇太后,而是五十四岁的高太皇太后,也正是她准许了册封宋哲宗的母亲为皇太妃。

高太皇太后去世之后,垂帘听政的就成了向太后了,所以,宋哲宗驾崩之时,虽然他的生母钦成朱皇后仍然在世,但决定皇位继承人的却是向太后。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之后,太后召见群臣,说:“家不幸,大行皇帝无子,天下事须早定”,章惇站出来说按礼律,应该立先帝的同母弟简王赵似,向太后却说:“按长幼来说,宋神宗的儿子中申王最年长,但是他有目疾,所以应该立神宗次子端王。”耿直的章惇生气了:“你要按长幼之序的话,还管什么目疾不目疾的,就应该立申王。要是按礼法的话,就应该立简王,端王哪有什么资格并且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

然而,正当章惇义愤填膺地与向太后争辩的时候,大臣们却都占到了太后一边,纷纷说章惇刚才那些话完全没有与其他大臣商量过。向太后随即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于是章惇也不说话了,这也就决定了端王赵佶成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即宋徽宗。

而宋哲宗的同母弟赵似在徽宗一朝也算是没有被冷落,他并且有幸在“靖康之变”前寿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