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何越来越差?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你觉得最经典的香港电影是哪一部?

三国英雄曹操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尘世三千,皆似电影!


香港电影的没落,是所有人的共识。从上个世纪开始,香港恐怖片,武侠片,搞笑片,黑帮电影百花齐放,但是自从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两千年后,香港影坛的百花齐放不复存在。

其实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部分是由于青黄不接。

实力派演员青黄不接

随着包括林正英在内,众多演技出色的演员逝世,新一批的演员还没有培养起来,导致香港影坛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 初开始青黄不接,直接导致演员的一个断层。

日益增长的社会物质需求导致演员的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磨练演技

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社会诱惑增多,很多人开始浮躁,很难静下心来磨练演技,且因为看脸社会,偶像派演员受到热捧,导致老演员不得不开始转型,自然也就必然会导致了香港电影的没落。

实力派演员北上内地捞金,加速了其没落进程

从本世纪初开始,众多香港演员开始北上内地捞金,从最开始的陈键锋,霍建华等等之类的实力明星再到TVB的当家花旦,无一例外。

以上大概就是香港电影没落的几个主要原因。

而我觉得最经典的香港电影应该是吕良伟主演的《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

其完美演绎了杜月笙的一生,讲述了作为上世纪的上海三大亨之首的青帮大佬,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大佬的心路历程。


尘世三千皆似电影


小时候作为看港片的我,曾经对此也是感慨万千。

港片承载着我们一代人的记忆。

周星驰,梁朝伟,周润发,张曼玉……

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带来的都是一些永恒的经典。

但是当我长大了以后,看过了国内外很多优秀的电影,阅片量上去了以后,我的认知慢慢发生了改变。


小时候看香港电影,大部分时候看的是热闹,只觉得香港电影很热闹,很刺激。

后来我开始觉得香港电影的成功主要是在那个时代下,香港电影人激进而大胆有创意,

一部电影的投资并不是很高,但是回报常常很动人。


实际上,香港电影主要是在类型片上大胆创新,实则华语电影的巅峰还是1993年陈凯歌拍的《霸王别姬》。

张国荣在参演了该片之后,感触良多,觉得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和对电影品质的不懈追求才是真正的拍电影,他在那之后渐渐的少接了很多赚钱的烂片。


香港回归后,国内电影市场飞速发展,而大量的资本进入了电影届,而香港很多电影人纷纷选择北上,但是成功者寥寥。

面对大资本的注入,电影的规模跟以往的港片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时候以创意和效率取胜的香港电影人纷纷显得水土不服。

而国内的电影人在网络新时代下纷纷崛起,很多非科班出生的电影人给大陆类型片电影市场带来了新血液。

而现在香港本土还是有杜琪峰,王家卫等老牌电影人还在支撑着香港电影的旧日辉煌。

所以不是香港电影越来越差,只是他们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的脚步而已。


黑白影弟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早期的香港电影非常厉害,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文武英杰哥四个的鬼马喜剧“半斤八两”这个系列,还有就是黄百鸣公司拍的一些喜剧开心鬼系列,五福星系列洪金宝,曾志伟啊,还有更主要的是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英雄本色》系列,然后是王晶的赌神系列,就这些对我们的影响太深了。而那个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你别说是碾压大陆电影,亚洲范围内伊朗电影,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都干不过,这样的电影一度成为除了好莱坞之外的第二大电影基地,欧洲人也干不过他。当时李小龙电影风靡世界,香港当时的功夫片世界老大那不光是李小龙,李小龙之后有成龙,之后黄飞鸿拍了一百多部。所以那时候是香港电影的高峰期。为什么那个时候香港电影那么厉害?当时香港电影的资金很充足,邵氏公司邵逸夫有大量的钱投到电影里,相比亚洲其他的地方对电影工业倒是没那么重视。

香港电影的没落,首先一个香港电影自身出现问题,地方就这么大,他的文化创造力再厉害,他是个弹丸之地,他的后劲不够,而且那个时候电影里赚钱副作用上来,黑社会控制电影,这些对电影都是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这时候好莱坞电影大量的进入亚洲市场,香港电影根本就不行了。一批电影人流失海外,还有很多香港电影界的导演,演员纷纷北上,所以这个金钱效应造成的香港电影越来越北上。人才流失,投资少多种原因造成今天的现状。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富贵田园007


一,为何越来越差?

我觉得吧,纵观香港电影,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培养出诸如李安,吴宇森,成龙等世界知名导演,也产生了刘德华,成龙,周星驰,周润发等一大批国际影星,香港电影的鼎盛时期为上世界80-90年代,香港回归后,和祖国的联系更多了,以至于在祖国的电影洪流中,显得如此之单薄,并不是香港电影越来越差了,而是大部分的力量都融入了内地市场!

二,都是哪些原因引起?

(1)香港回归后,大部分的投资人和制作人融入内地市场,和内地市场进行合作,相比之下,香港电影的产出会越来越少

(2)大部分的香港电影从影人员,导演,演员,编剧,都投入了内地来参演或者制作电影,毕竟内地市场庞大

(3)现在,香港和内地的连接紧密,电影的边界已经模糊,几乎不可能分出谁是香港谁是内地,就像中国的一个省份一样,那么出品量来说,肯定没有内地的数量大。

拿经济发展来说,紧挨着香港的深圳的GDP已经远远地超过了香港,发展潜力已经超过香港。

三,最经典的电影,莫过于周润发张国荣的《英雄本色》

希望您喜欢,并越来越好!


XING影视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这些原因也形成了恶性循环,让香港电影的崛起变得更难,也很难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再涌现出往日的经典电影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香港电影,无疑那部《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这部电影是由刘镇伟指导,洪金宝担任动作导演,剧中的大腕可以说非常多,有张国荣,林青霞,张学友,张曼玉等,一部典型的喜剧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制作的背景,可以说有些“病急乱投医”。当时制作班底,是电影《东邪西毒》的原班人马。当时制片方为了保险起见,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因为拍摄的时候已经接近岁末,所以就会以贺岁片的形式制作。

这一部电影非常的搞笑,充满了无厘头色彩。电影颠覆了,以往的武侠的某些理念,没有什么侠义观念。剧中的每个人物,可以说都有自己梦想,像公主是为了复仇,想要拿到真上乘武功。东邪是为了美女,所以一心想要除恶。欧阳峰的目的,是想当国王。而洪七公的目的,是想跟表妹成亲。这部电影也没有什么匡扶正义,到了结尾的时候,最后拯救的人,根本不是什么侠士,而是虚无缥缈的神仙。

有时候真的佩服导演的想象力,很多“桥段”让人觉得十分的搞笑。有时候不经意间,反倒成了经典。像张学友在片中唱的那首《我爱你》,这首歌成为剧中的一大亮点,时隔多少年大家依然念念不忘。梁家辉和张国荣在剧中,也展现了自己的喜剧一面。尤其那首《相思燕》,可以说是张国荣现场编的词的,也挺搞笑的。这些演员过去演的电影,喜剧天赋并不是特别重。不过也是为了演好这部戏,可以说“绞尽脑汁”,这也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


沉陷在夕夜


一点浅见吧。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大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人们爱看港片港剧。《上海滩》万人空巷,一曲浪奔浪流唱遍大江南北。紧随其后的《射雕英雄传》更是揭起一股空前的武侠热。人人爱看那时的港片。网上很多人把那时的剧照截下来,你看霞玉方红个个大美。真美,美得不可方物,几乎是所有80后的梦中人。所以很多人觉得近年港片不出彩是少了美女,整容脸让人出戏,整容脸毁了香港电影。当然不是的。你截下美女图,就只看到美女。其实你试着截下老港片,尤其是武侠片,任意一针,看,都是美的。真美,那就是古诗词,古画。上个月去博物馆看古画展,说实话我不是很懂画,可我看到那些飘渺孤峰上的高僧罗汉,玄女仙娥时,我头脑中闪现的就是小时候老港中灵动的画面。

电影它是一种文化,它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而香港的历史赋予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它即有中国传统色彩,又具西方格调。以至于香港这一小小的蛋丸之地竟显出一种海纳百川的气象。这也成就了上世纪老港片的辉煌。

我并不明确的知道港片从何时开始衰落,只记得第一部令我失望的电影是《新蜀山奇侠传》空洞的特效,浮夸的服装,早没了老港片的味道。然后一部接一部《千机变》什么的烂到一度我怀疑自己的审美和取向。

如果让我总结一句话去点明它衰落的原因,我并不敢总结,但我可以猜。我猜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和它这座城市一样,它变得狭隘了,捉襟见肘的格局,自伤自怜的胸怀。其实就如人一样,这座城市老了,它的新陈代谢慢了,所以它的一切都老了。银幕上都是年轻的面孔,扑面而来却是暮气沉沉。


和漆哥一起听音乐


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有三个:1、资本的风向转向大陆;2、风格日趋单一;3、演员难以为继。

资本的风向转向大陆

香港的电影市场和大陆是没法比,毕竟人口和面积摆在这边。上个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崛起得早,确实对内地有很多启蒙的意义,但是当内地以万达为代表的购物中心一个接一个地盖,电影院一座接一座地盖,资本方又不是傻瓜,他们当然会把中心和资金放在内地。

香港的电影也想入主内地市场,于是便有了合拍片,但是合拍片有合拍片的规矩,大陆演员要占多少比重是有明确规定的,这就导致了这些合拍片既不像港片,也不符合内地的口味,两方都不讨喜,毕竟双方的电影语言,一个是普通话,一个是粤语,融合上还是有不小的隔阂。

有了这样的问题就要做出选择了,资本是最实在的,当然是站在符合内地需求的角度上。

风格日趋单一

以前我们看香港电影,或者说喜欢香港电影,是因为它们虽然操着一口粤语,仍然可以演绎好《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精武英雄》、《大话西游》等等,从这些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港片对中国文化的挖掘和创新,也只有这样才更能引起所有华人的共鸣。但是《无间道》之后,港片仿佛定型了,变成了只剩下警匪片,只局限于香港这个岛的文化。以这样的格局,想再重复上个世纪的光荣,几乎是不可能的。

演员难以为继

香港上个世纪开了无线艺人训练班,通过大量的影视实践,出了一大波影帝影后级别的演员。但是训练班毕竟是训练班,它成功的逻辑在于大量的影视实践,而现场市场早已不同,影帝影后的机会都不会多,哪里还能够有如此多的机会给新手训练呢。

反观内地,14人人口的大基数摆在这里,要出好苗子还是比较容易,加上学院派的训练和各个大剧院的培育,在演员的质量和深度上确实已经远远超过香港了。

资本不再青睐、风格日趋单一,演员难以为继,香港电影能不越来越差吗?


达文心


香港电影相对而言不是越来越差了,而是观众审美已经发生改变。

从《古惑仔》到《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都是以前的回忆。

但是如今在拍像这种电影,可能人们并不会买账了。

观众的品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再拍像这种电影,很多人都会对此无感,甚至可能会变成差评。

而感觉最让我感到经典的应该是《英雄本色》了。

而电影中的许多东西一直是在后来都支撑着我。


小金每日影评


差的原因是没有更好的题材了,也就是说香港电影人脑子都挖尽了,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新的招了,因为所有的类型他们都拍到尽头了。


视小影


题材不宽广,深度就那样。互联网时代,好莱坞都烂大街了,香港电影的投资者奈若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