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低年級小學生閱讀名著合適嗎?

張雨凡517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有必要的,但是其實我們都知道四大名著的內容,好多都是成人化的,文言文版更晦澀難懂,很多學校老師要求孩子看四大名著或者我們讓孩子多瞭解,但是孩子適合看這些嗎?

對於小學生來說,並不太鼓勵直接閱讀原著,畢竟這個階段還無法有效的閱讀任何一個完整的篇章。因此,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建議從連環畫開始閱讀。如果孩子進入了小學高年級,就可以開始閱讀白話版本的四大名著了。現在市面上有很多四大名著連環畫,給孩子看的話,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為。


我最棒我是


我們都明白,人的時間有限,所以讀書就要讀好書,看名著。這無可厚非。但作為初涉閱讀世界的小學生,絕大多數孩子,對絕大多數名著根本看不懂,這個時候,如果一味地讓他們去讀名著,勢必會破壞他們的閱讀興趣。

兒子學校就給孩子們佈置了必讀書,其中大多數是名著。我們按要求買了些,比如《駱駝祥子》、《簡愛》、《童年》等,我們自己也買了些,但兒子讀得不多。每次要求兒子讀,他都只是翻翻,他說名著實在是無趣,讀不進去。

兒子說的是大實話。大多數名著不像童話,不像有些兒童文學那樣,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不像科學書籍那麼神奇而富有趣味。

但凡名著都是作者對生活有著深刻的領悟,對思想高度的概括,其思想深隧,飽含哲理,語言精闢,邏輯嚴密。所以,讀書確實需要讀好書,看名著,才能對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人文素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我們該如何處理“讀好書”與孩子“讀不懂名著”這個矛盾呢?

一、 名著閱讀需要“引領”。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還有限,閱讀儲備量也不夠,而名著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非常深刻,思想跨度非常大,一般的小學生很難看得懂。所以如果要看名著,可以從那些經過名家精簡的青少版名著入手。這些精簡了的名著,通俗易懂,思想跨度不大,孩子們可以通過對它們的閱讀,通過名家的改版引導,逐步過度到原著閱讀。

很多人反對精簡版名著,說它不僅破壞了原著的原貌,而且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這需要一分為二看待這個問題。當你的閱讀水平不高,人文素養還很低時,就拿絕大多數小學生來說,你直接讓他們去看名著原著,可能會像看“天書”一樣,雲裡霧裡根本理解不了。讀不懂就不會有閱讀的興趣。這時,我們是選擇強迫孩子看他不懂的“天書”好,還是讓他看通俗易懂的簡易版好,答案肯定是前者。當然,如果只停留在看簡易版的名著階段,收穫肯定不大,閱讀水平也難於得到提高。

那要如何引導孩子去閱讀名著呢?

以我讀《論語》為例。

學生時代,我對《論語》是敬而遠之,那些“之乎者也”不僅難懂,而且枯燥無趣。雖然如此,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論語觀,讓我內心一直嚮往它,所以買過很多原著版或翻譯版的《論語》,也會偶爾翻一下,但由於看不懂,更別說引用到生活中去,所以一直沒有愛上它,也一直沒有完全的看完過它。直到一次在新華書店,偶爾看到馮家祿註解的《論語三解》一書,覺得註解的通俗易懂,貼近生活,買回後一口氣看了兩遍,我才開始對讀《論語》上心。於是趁熱打鐵,接著又連續讀了兩遍南懷瑾的《論語別裁》,這時我真正愛上了論語。為了繼續深入讀下去,我又買了名家錢穆的《論語新解》來讀。錢穆版是我看過的對照註解最全最廣的版本,但由於錢穆的註解全是半白半文,讀起來一知半解,非常吃力,所以讀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停下來了。

為了讀懂名家經典錢穆版《論語》,我開始採取由淺入深的方式,於是買了朱永新主編的嵌式閱讀青少版論語來讀,以逐步提高對論語的理解。這個版本註解的不錯,不僅有白話翻譯,也有智慧評析閱讀,他讓論語與生活發現關係,這樣的註解更貼近生活,也就更有吸引力。缺點是對成人來說,它是精簡版。現在我又把《論語新解》和《紀連海談論語》對照,兩本書同時讀。由於《紀連海談論語》更通俗易懂,更貼近生活,而且引用了很多歷史故事去闡述論語所蘊含的道理,這樣我可以通過它的閱讀,去註解或者是導讀《論語新解》。果然,現在讀錢穆版《論語》就輕鬆許多。

可見,不同作家對《論語》的註解、導讀,是引領我讀懂《論語》的老師,是他們一步一步讓我愛上《論語》。

再舉一個現代文學名著的例子。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舉世聞名的名著,但我一直沒有去讀它的動力。《老人與海》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寫了一個老人出海打魚,遇上一條大馬丁魚並與之搏鬥的故事,中心也就是“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這種名著,如果小學生去讀它,能被它故事情節吸引的孩子肯定不多,能讀懂它的就可能更是鳳毛麟角。我也如此。

直到有一次在廣州圖書館,讀到了一本麥家等四位作家寫的《好好讀書——名家給年輕人的讀書課》一書,其中麥家對《老人與海》的評析,讓我立即對《老人與海》產生了興趣。回到旅館後,立即用手機找出,一口氣讀完了這遍中篇小說,由於意猶未盡,回家後又讀了一遍。

從我對名著的閱讀過程中,可以看出,如果讀名著前,能先從別人,特別是名家對名著的評析中,瞭解名著,熟悉名著,通過他們對名著的引導,再去讀名著,更能夠建立我們與名著之間的關係,也更能拉近我們與名著之間的距離。這樣,也就更容易讀懂名著愛上名著。

那麼,作為還是小學生的孩子,又該如何引導他們讀名著呢?

二、 引導孩子和名著建立親密關係。

小學的孩子,還不太會像我們大人一樣去讀名著的各種評析、名著導讀,那麼對他們最好的引導者就是父母。父母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與孩子共讀一本名著,通過共讀,幫助孩子理解名著內容,共同探討名著內容,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看不懂而排斥名著。

如果父母有時間,能在推薦給孩子前自己先看一遍名著,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就能讓推薦更有針對性。比如,你可以把你書中的內容等故事情節,用你的話分享給孩子聽,通過你的分享,達到吸引孩子的目的。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通過朋友的分享瞭解了日本作家吉野源三郎的《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一書,我借朋友的書看完後,覺得確實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也覺得很有必要推薦給兒子讀。於是自己又買了一本,並在他面前,大談特談此書的好處,把我對此書的讀後感受,及書中可能吸引孩子的內容分享給兒子聽。比如我講了書中主人公之一的“北見”受到高年級孩子霸凌的故事給兒子聽,其目的是在兒子心中建立此書的“好書”形象,以吸引他。果然兒子心癢癢,在我的要求和吸引下,他略讀了此書。

但我覺得還不夠,於是我又要求我們一起再共讀此書。

所以,對孩子讀名著,我們不能一味的、以任務的形式去要求,而是要通過巧妙的方式,引導孩子與需要他們讀的名著之間,建立親密的閱讀關係,只有在他們認識了所要讀的名著各種優點後,他們才可能捧起它。就像交友一樣,通過一步一步認識對方的優點,才會相交相知。


公務員之路


名著的閱讀,有很多普及版的,還帶拼音插畫,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無障礙閱讀了。

現在的孩子,外來的吸引太多太多了,手機排第一,電視排第二,遊戲啦視頻啦等等等,盡是一些快餐文化,大多數的內容沒什麼營養的,僅是打發了時間,消耗了眼睛而已!

那麼我們家長應該去引導孩子,讓孩子去看看名著,一起閱讀,也可以在書房裡,各自閱讀自己有興趣的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從小培養,何樂而不為?!

而且閱讀的積累,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作文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所以我們家長推薦合適孩子年齡,適合孩子興趣來閱讀的名著,極有幫助。



歷經滄海中年漢


我自身認為是合適的。可能很多人覺得名著就是晦澀難懂,裡面所要表達的人生觀價值觀,低齡兒童根本讀不懂。我要否認這一觀點。首先,孩子們遠比大家所認為的要成熟和早智,很多道理大人不說他們還是懂的,至於懂的渠道有迅猛發展的網絡,也有他們身邊的朋友。我們不能總把他們看作是溫室裡的小骨朵。其二,並非所有的名著都是晦澀難懂的,比如說可以先看中國的四大名著的白話版,等到了初中(語文考試要考)就可以給他們看文言版。家長可以循序漸進地來開展;最後,其實很多人包括成年人讀完名著後也不可能全部get作者的觀點,只有讀者經歷了和作者相似經歷後可能才會懂得。名著也不是讀一遍就可以扔的,老話說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低齡在讀的時候不要求他們讀懂,只用他們學會作者的一些遣詞造句,增強他們的寫作能力,也可以增強孩子們對作者寫作世界的興趣,擴充他們的“腦洞”。


李老師Lynn


馬克·吐溫說過一句話,“名著就是那種人人都說好,但不怎麼讀的書。”很多的家長都提出過這種疑問:連成年人都“啃”不下去的書,逼著孩子去讀有用嗎?

大家先拋開這個問題,看看從去年9月新學期開始,語文教材的大改版,小學各個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小學六年級,課外閱讀的要求是100萬字!試卷中,名著閱讀的考題比例越來越大,所以孩子們必須要去讀名著。

那麼如果不用考試呢?還有必要讓孩子讀名著嗎?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看過《朗讀者》,看過《中國詩詞大會》,認識了董卿,她的氣質,一顰一笑,一字一句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而這種魅力與董卿喜愛讀書有關。她從小就被父親逼著讀書,中學時,三五天讀一本名著,現在即便工作再忙,每天都會保證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最高級的保養品不是昂貴的化妝品,而是世界經典名著。

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讀世界經典名著?有必要嗎?我再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位語文老師做過一個實驗:讓自己讓剛剛上初中一年級的兒子和上初中三年級的侄女,參加了高三的語文期末考試。成績出來後,讓所有人驚訝的是:兩個讀初中孩子的平均分竟然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兩個孩子靠什麼得到這樣的成績呢?這位老師說,靠的是從小開始的大量的適合他們的名篇名著的閱讀。

雖然孩子們可能暫時讀不太懂那些名著,但那裡面裡就藏著我們想要教給孩子的人生哲理。通過閱讀得到的人生感悟,跟老師、家長喋喋不休的嘮叨完全不一樣,那些會像電視劇,像動畫片深深的刻在孩子心裡。很多簡單但是必要的人生觀價值觀,就這樣通過書籍,讓孩子身臨其境的感知到。

愛讀世雖界名著的孩子,會有超出年齡的眼界和心胸。讀世界名著,就好像站在大師的肩膀上看世界。現在的孩子們的生活大部分被手機,被遊戲主宰了,可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呢?孩子們的未來呢?永遠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嗎?“少年強則中國強”,這樣下去拿什麼去建設祖國?他們缺的就是閱讀!

現在父母最愛說: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可你想過嗎?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也有一種父母叫做別人家的父母!想讓你的孩子變成“別人家的孩子嗎?”,那就讓孩子去讀書吧,讓孩子去讀經典名著吧,沒有比這更好的教育方法了!


藍橋清吟


我的觀點是閱讀不分年齡,孩子不認字和圖畫的時候可以父母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孩子,當孩子認字和圖畫的時候可以閱讀配圖的版本,其實都可以鍛鍊孩子的右腦,開發想象力,開發右腦可以使孩子更聰明。

從小講故事,看名著都儘量是生動形象的圖畫形式,右腦是記憶圖像的,左腦是記憶文字信息的。

科學和經驗告訴我們,孩子在6歲之前,對事物的思考主要以右腦為中心,也是右腦最活躍的階段,適當的良好的刺激可以讓右腦功能發揮更優秀。及早對寶寶進行感官訓練,促進他的右腦發育,對寶寶的整體發育,包括智力心理及學習生活能力等,都有重要意義。右腦的開發時時刻刻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當中,只要得到科學的指導,父母也會成為好的老師。

調查顯示,95%以上的人僅僅使用了大腦的一半,即左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主要是和人類的生活習慣有關,人類總是習慣於用右手使用工具,而使左腦每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再加上語言中樞、邏輯分析、數字處理、記憶等,都由左腦處理,所以造成左腦滿負荷運轉;另一方面是由於傳統應試教育,使孩子缺少非語言思維能力的教育,許多學校和家庭不重視右腦的開發,不注重邏輯思維能力培養。2---6歲是人一生中識字黃金週,既接受快,而且可以培養記憶力、思維力、動手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併為自由閱讀和進入小學學習打下紮實基礎。漢字是基礎教育的靈魂,識字是百課之母。

日本特別重視早期識字,6歲前完成基本識字量;英國把識字、閱讀確定為教育的奠基工程;

法國3—6歲兒童經過識字已基本具備閱讀能力;

兒童識字可以根據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學、美學、漢字規律等特點,寓教於樂,不僅讓孩子輕鬆地牢記漢字字形,同時可以解讀其含義,順利的閱讀以及使用掌握所學詞彙。

此外,漢字還特具簡短明確的優點。它的音節少,最適合未來聲控計算機使用。又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際地位蒸蒸日上,加之我國進入WTO以後,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四海賓朋紛至沓來,漢字必將成為世界通用文字之一。當今世界各國漢字、漢語熱的興起,有力地證明了這一大趨勢已經到來。

開發意義

大腦的作用不僅僅是脖子上的裝飾品,它使我們人類自身最高級的指揮控制中心,它主導著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思想、意識,主導著我們如何創造更高質量的生活。我們人類的大腦結構、質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夠很好的關愛和利用自己的大腦,用健康完美的大腦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用充滿智慧的大腦改變世界。

普通人和天才、科學家、偉人,他們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區別在於大腦的應用與發揮上。普通人將大腦的優勢資源實行了逐步隱退,天才、科學家、偉人,之所以有非凡的成就,那就是他們都懂得如何充分的利用自己大腦的優勢資源,如何發揮大腦的巨大能量。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右腦的作用無非是提高記憶力基礎,以及能夠成為天才的象徵。那麼,我們在進行深入探究大腦知識的同時,隨著你對大腦的瞭解,你既能發現右腦的作用對於記憶來講只是冰山的一角。

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講,在學習中裡用到右腦,不僅能夠提高記憶力、理解力,更為重要的是以右腦的生理條件為左腦的學習負擔解壓,實現快樂學習輕鬆學習的重要意義。而對於成年人,也包括中老年人,以及社會各階層人士右腦開發和應用的意義、影響那就足以影響或改變世界了。

利用右腦,不僅能夠中和緩解我們左腦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對我們的邏輯思維可以進行多源組合而產生更多的思維出路,這也就是全腦思維的真正意義。因為右腦的參與,將具有單一性和直線型的思維模式實現了本質上的變化,產生更高級的思想而輸出人類真正的智慧

幼兒開發

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益智玩具是開發右腦的最佳工具。益智玩具主要以拼插、組裝、遊戲等活動形式為主,通過兒童自己識圖,按照圖示來組裝,這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同時也是啟發孩子進行右腦思維的一種形式。

形象思維能力鍛鍊

對於幼兒來說,童話故事是右腦形象思維能力開發的最佳方法。童話富於幻想,可以啟發孩子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聯想一個活生生的場面,這就需要形象思維能力。




小東北在重慶


合適,現在的名著有兒童版的,青少年版的,無刪減版的,三年級的孩子可以閱讀兒童版的,裡面的文字有注音,有好看的彩色插畫,內容也相對有趣易懂,雖然是三年級,多閱讀一些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書籍是百意無一害的。


妮寶媽咪的生活記錄


名著與通俗讀物一樣都是人類文明智慧成果的結晶,名著相對於通俗讀物顯得更高雅,不同的人閱讀不同的書籍有不同的收穫。書籍猶如知識的沙灘,哪粒沙子最漂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孩子閱讀名著有成年人陪伴引導一起理解更好,如果沒有陪伴總比閱讀一般通俗讀物要好。


育鄰人


可以吧!


差旅見聞記錄


我覺得合適,讀書是從小養成的一種習慣,而且名著對於我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初中的知識也包含名著,讓你的孩子早些接觸名著就在學習上早邁出一步,當然小學生看的名著要選擇他自己能理解的範圍,等大些時再讓他看文言文版本的名著,這對他以後翻譯古詩文也是很有幫助的[機智][機智][機智][機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