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手機用戶91807543879


這不是俗話,是現代人編的,在缺衣少食的年月,許多病都是營養不良造成的,如今生活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所以許多病都是吃出來的。

過去我們中國人見面總是互相問"吃了嗎",那個年代吃飽飯就是最美的事情。如果肚裡常空豈不是餓出病來?我們小時候就是從飢餓過來的,好像四十歲以前從來沒有吃過飽飯。不過那個時候真的許多病都沒有,什麼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病很少見,而如今卻是遍地都是這種病人。

過去的病許多是餓出來的,而現在許多病都是吃飽了撐的,所以適當的控制飲食對身體健康更有益。





泰山124453211


“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 這個說法,被太多人誤解了。

不客氣地說,要被大方之家笑掉大牙啦。

1. 網絡現狀:

對這個說法,網絡上很多解釋,是說 “吃飯要吃八成飽”,別吃太飽,七成飽,甚至五成飽就夠了。

吃得少,拉得就少,於是,這就是 “肚裡常空,腹中無屎” 的意思。

這就是現代社會信息時代,著書、發貼、宣傳己見,太容易的緣故吧。 太多的人,寫東西發表,不考據,不思辨,不求證,隨意而發,不顧後果。

對於很多古人、前人的說法,主觀臆斷,便四處宣傳,不怕誤人子弟。

這樣的行為,起碼在做學問的人眼中,是不可取的。

回到 “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 這個說法,既然有誤解,找到誤解的根源,應該就找到解釋的根源了。

2. 誤解的原因:

誤解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審視清楚這句話的 “背景” 。

“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是修行人的說法,確切地說,是修道之人的說法。

普通人是《黃帝內經》裡面講的,“胃滿則腸空,腸滿則胃空”。 只要進食,不管進多少,是七成飽八成飽,哪怕一成飽,胃腸都不是空,也不會沒有大便。

而修道人,到了一定階段,是行辟穀之功。就是以辟穀的形式來修煉,達到提升境界,或為提升境界做準備的目的。

把道家的東西,用俗家的想象臆斷去理解,生搬硬套,哪有不鬧笑話的?


3. 那麼,辟穀是什麼?

辟穀,絕不是現在網絡上到處傳言的,諸如停食、斷食、絕食、寒水食等,甚至有人主張只吃巧克力來進行所謂的“辟穀”。

這就太可笑了。

辟穀,在道家,有另一個同義詞,叫 “食氣” ,或者叫 "服氣” 。

《淮南子》:食水者善遊能寒,食土者無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葉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大戴禮記·易本命》也說:“食草者善走而愚,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

現在我們明白了。

“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這是指辟穀修煉,不食谷而食氣,則肚中無食,腹中無屎。

說通俗點,這句話,根本就不是針對普通人而言。

在道家的說法,意思就是根本不是俗人能幹的事兒。

道俗之別,想必很多人應該是知道的。

也就是說,食五穀雜糧的普通人,是不會肚腹中常空無屎的。老百姓的話,叫 "人吃五穀雜糧,哪能沒個病啊災的。”


異修龍的烏托邦


這兩句俗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先說說想不生病,肚裡常空的問題吧,其實現在很多人是沒有餓的感覺的,或者說常常是沒有餓的餓感覺,然後又到飯點了,就又去吃一些,這主要是因為平時吃的零食,甜飲料實在太多了,長期這樣不僅會增加腸胃的負擔,還會引發肥胖,而肥胖又是萬病之源,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痛風,糖尿病,內分泌紊亂等等疾病,所以其實適當的飢餓時可以治病的。而個重要的是,各種零食佔據了胃的容量,那麼正餐攝入的就會少,營養素就沒有辦法充足,還會引發各種營養素缺乏症,甚至是貧血,營養不良性的脂肪肝等問題。

那麼對於第二個問題,其實更容易理解了,腸道健康現在越來越被重視起來了,因為腸道有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了,腸道問題可以說是會影響一個人身體的整體健康,而腸癌都不是其中最可怕的,還有更可怕的,如果不能及時排便,身體就會發生我們看不見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便秘或者沒有及時排便,或者說經常不能及時排便,那麼這些垃圾在腸道中就會繼續發酵,然後產生有毒有害的物質,而這些物質還會被重新吸收入血,對身體的組織器官細胞造成危害,因此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疲勞感,煩躁,記憶力減退,抑鬱,口臭,膚色暗沉,臉上長痘出油等等。


所以想要健康,這兩句話都對,只是最重要採取的措施,都是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上面,因為這些習慣如果不好,日積月累的破壞力是致命的,而如果改善好這些習慣,長期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有些小問題也會不藥而癒,比如不吃零食,均衡膳食葷素搭配,主食粗細搭配,足量飲水,適量運動,戒菸限酒,早睡早起,心情愉悅等等。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俗話說“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這句話話糙,理也糙,完全跟我們人體生理規律相違背!

我們先來看看,想不生病,肚裡常空

沒錯,病從口入,但是大家別忘記了,當你還是小孩嗷嗷待哺的時候,實際上就懂的了餓了要哭要吃飯,這是我們人體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我們人體那麼多的肌肉組織器官,每天如果沒有攝入足夠的能量,是無法維持正常功能的。

我們走路,休息,甚至晚上睡覺,都在消耗能量,肚子空了,大家體會最深的就是不吃早飯了,當然有的人連晚飯也不吃,但結局是什麼,胃病的人越來越多,因為我們人體的胃酸不是你吃東西才會促進它分泌的,正常情況下就會分泌很多消化液,這時候如果沒有及時攝入相應多的食物,相反是會對我們的胃粘膜等組織造成損傷的,像斯達舒、雷尼替丁等藥物,不就是為了抑制我們體內胃酸分泌而達到治療胃病的作用嗎?

還有大家可能會說該吃的時候就吃,不要多吃,保持肚裡都是空的就行了。這點也不對,肚子裡面空不空,不是你我現在不吃飯,哪怕是今天一天不吃,你的胃腸道就是空的。因為從我們的食物從口中攝入以後,沒有個24-48小時是不可能從肛門排出的,就在小腸也都要待上12個小時以上,因為在小腸裡面,除了分泌小腸液,還有胰腺液、膽汁液等要對我們的食物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為我們的組織器官提供營養素。



接著我們再來說說要想不死,肚裡沒屎。

如果大家是像陳醫生一樣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那應該對逢年過節殺雞宰鴨挺有印象的,像家裡的爸媽知道這馬上要殺雞宰鴨過節了,都會提前兩到三天不給它餵食,當然這雞鴨餓個三兩天不可能死,也是為了節省點糧食,但是最主要的是為了吃雞鴨腸,而在處理雞鴨的腸道時候不會太髒。

但是看過父母殺雞宰鴨的都知道,這怎麼都還會有屎在裡面。其實這跟我們人體排大便是一樣的,糞便在我們的大腸形成後,並不會立馬排出體外,而是需要囤積到一定程度後,刺激到我們直腸內的神經,才會產生一些便意,提醒我們要上廁所了。



而且還是剛剛說的,食物從攝入到形成糞便排出,至少需要24-48個小時,換句話說:肚裡沒屎,一般是不可能的,而且今天拉出來的還不是你今天吃的,而是前兩天的,今天吃的還在消化中!

那麼肚子裡有屎,真的會死人嗎?這還真是有可能的,像長期便秘,不上廁所的,感覺像是沒屎,實際上是排不出來,這很容易導致我們的腸道發生梗阻,而梗阻嚴重起來,是可以導致人死亡的!


醫學小偵探


“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一聽這話就是大老粗說的,不但沒有道理,也沒有邏輯,完全違背了人的正常生活規律。

先談第一句,“想不生病,肚裡常空”,難道你不知道有“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俗語嗎?人為什麼要飲食?因為飲食能夠提供人體所需的能量,以保證身體和精神的健康,如果一個人經常都是肚裡空空,他的造血功能怎麼工作?最後不就是以餓死而告終嗎?

再說“要想不死,肚裡沒屎。”一聽這話就噁心了,而且和前面的“想不生病,肚裡常空”結合,你沒吃飯,肚裡是空的,當然不會有食物通過消化轉化為糞便了。要是這樣,你就活脫脫是一個起碼十天八天米粒未進而餓死的一具屍體,死都死了,還說什麼不生病,不想死?這不是胡話嗎?


若愚趣談


其實這句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也不能說的這麼絕對,因為人體最消化道中腸道對於營養物質的吸收是最充分的,有些人腸道功能不好會容易導致吃的多而且吃死不胖,因為腸道功能的因素導致營養物質無法被吸收,所以人體肚子裡邊的大便並不是飯後就排洩出去的,而是在人體腸道內儲存2~3天的。



如果腸道內吃進去的食物馬上排除說明腸道是有病變的,如腸易激綜合徵、腸炎等病變會導致腸蠕動增強,會導致大便次數增加,腹瀉、腹痛,而且食物不能被完全分解,所以營養物質也隨之流失,所以正常腸道內食物完全被分解需要24~48小時,但是腸道處於空的狀態也並不是好事,會容易導致一些腸液及消化液的分泌,會導致腸粘膜收到破壞,因此腸道內要有進也要有出。

腸道內食物滯留時間過長也並非是件好事,食物殘渣長期停留在腸道內會導致出現便秘的症狀,因為腸道內排洩物停留會使得在腸道內發酵,容易導致一些細菌寄生及氣體的釋放,會容易導致出現腹脹不適、食慾不振等症狀,而且時間一長會使得腸道內產生大量的毒素,這些毒素(氨類)會被腸粘膜吸收後會容易導致出現一些腸道病變,會導致皮膚灰暗、口臭、臉部痘痘增多等症狀。

所以進食及排洩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正常排便都是晨起排便,所以食物進去腸道逐漸形成大便是魚24~48小時的,所以正常人體排便次數是每天2次左右,但也有的2天排一次,排除的大便軟色黃,而且沒有排便困難,便後感覺舒適的是屬於正常的。

關注小克,為大家普及更多健康知識,謝謝!


小克大夫


道理對,但是做不到。這是我原先的辟穀方法,發現是一條死路,現在不用了,因為最後的糞便永遠排不出來。你不吃飯沒用,最後的糞便會往上返,返到心臟,返到腦子,你就死了。它往上返的時候,你必須吃東西才能壓住它,任何東西都行,這就是為什麼地震廢墟下壓的人,喝尿也能活命的原因,因為這時尿比它乾淨。但是平時喝尿就得病,可能會死,是因為尿比下面的食物髒。上清下濁,上面乾淨,下面髒,叫順,就能活,上面髒,下面乾淨,就叫逆,是死。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指的就是這個。所以,辟穀是一條死路。我天天研究辟穀,我現在是在找代替吃飯的東西,吃了它還沒有糞便,還能活,沒找著,正在找。找著就走了,離開世界了,頭條就拜拜ノBye~了。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親您說的話,我苦苦追求二十多年,終修得成果,現在起床後三件事,漱嘴,洗臉,排大便。

大便,每天早上一次,每次3~5分鐘排盡,便呈香蕉心狀不粘肛。

飲食,粗細達配,葷素適中,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七分飽,餐前有餓感。

中醫說:"人有胃氣則生,人無胃氣則死。”什麼是胃氣,就是餐前胃內已排空有飢餓感。


小東門羅氏三爺981


沒有這樣的詞語,不知誰瞎編出的題,用於網上答題的引子。

人由上胸腔以下都是屎尿,沒有必死無疑。

腹缺屎尿,則反提直腸處屎,從而再入直呈圓粒狀且硬,此死兆。

肚僅指由外觀的臍上無骨部分的稱詞,實是胃腸處,不包括直腸。

屎在直腸臍下小腹直腸處,尿在臍下小腹膀胱裡。

肌肉是人體第一食品,脂是第二食品。

所以缺食物入胃時,首先生命吃肌肉,再吃脂,只不過身體常動的肌肉抽脂補肌肉,顯得耗脂了罷了。若體不常動,肌肉耗於脂的。

而肌肉耗盡,命就沒了。

這筋骨先形成,骨為髓的保護器,髓是生血機制,髓海是腦,肌肉是心。只不過觀察者將肌肉見於連筋骨上了。

生命,先形成水氣有序,再髓形成,骨隨之,產生血,再心肌肉導血順水氣通道內進行循環,生筋,腎濾水,肝濾血,再及其它。

任何物體,先成後亡,後成先亡,此宇宙法則。生命體不例外。

因此氣水不動死定了,即體溫消失了,是氣水不動的體現。植物微生物必有水與溫度才活躍,溫度催水汽化產生氣。

控水與溫度的才是生命本型形式。所以古中國人講氣。

無溫度啟動水,生命不運行。所以卵須孵且內有水,種子須遇水及相關溫度才萌發。

從而,生命體本為一個腔,有所利用的物穿腔而過,才吸其自需物,繁擴自體的。

因此肚無物空必死。

即,任何生命物質,都是利用它物質組建自體的物質。

這與非生命物質互摻雜形成自體式,不太相同,但相通相似。但主動與否不同。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味哎兒


身體健康一直是每個人希望擁有的,但是往往在生活中,會突然的出現一些問題,如感冒或是拉肚子之類的小問題,其實這些問題並不是無故出現的,它跟我們生活中的習慣是有很大的關係,而很多的不良的習慣是容易被忽視掉,就會導致一些健康問題的出現。老人一直會說一句話“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經常過飽或是經常便秘的人,是不是就難長壽。那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想不生病,肚裡常空

這句“肚裡常空”的意思,並不是說肚子裡面沒有食物,或是不吃飯。它的意思是說,不要暴飲暴食,過度的飲食,吃飯吃七八分飽就行,給腸胃留點位置,保持身體的輕鬆。

而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因為生活的水平有所提升,所以在飲食方面也是多樣豐富的,經常吃得過飽,這樣給身體也會到來負擔,腸胃會被撐大,增加腸胃的負擔,身體需要消耗大量的消化液,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消化,有些食物消化不良,就會堆積在身體中,使得身體出現肥胖。

同時也是因為吃得過飽,使得胰腺需要超負荷的工作,可能會引起一些問題出現,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不足,食物消化不完全,身體中的營養也會出現吸收不良的情況,對於健康會有損害,那自然就容易生病了。

要想不死,肚裡沒屎

這個主要是說現在的便秘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有便秘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現在的一些生活習慣的不佳,以及飲食的規律,導致排便出現問題。

排便不暢,體內的糞便就會積留在身體中,這些停留在腸道中的食物殘渣,以及身體中代謝的廢棄物,會不斷的發酵,產生給更多有害的物質,而這些物質不能被及時的排出,是會被身體重新吸收的,進而會通過血液進入到身體的各個器官,使其出現損害,人體的免疫力就會出現下降的情況,是會出現一系列不利的情況。

經常的出現便秘,還會導致肥胖的出現,對於一些中年人或是老年人,如果身材是比較肥胖的,是會出現很多的問題,血脂升高或是血糖升高,對健康的影響也是比較大,需要及時的調理身體。

在生活中如何調理這樣的情況?

主要就是平時的一日三餐要規律,並且吃飯的量需要控制好,別吃得太飽,七八分飽就行,並且注意營養要均衡,少吃一些高油脂、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吃點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減輕腸胃的負擔,更利於控制。

平時注意多喝點水,是可以促進腸胃的蠕動,將體內的廢棄物及時的排出體外,可以減少肥胖的出現,並且還能夠緩解便秘的情況,對於健康是有利。

可以看出“想不生病,肚裡常空,要想不死,肚裡沒屎”,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平時也是需要注意,將之付出到行動中,控制好食量,多喝水,吃點瓜果蔬菜,促進腸胃的蠕動,減輕身體的負擔,對於健康是有利,身體好了,那長壽也會靠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