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賣炭翁》比《石壕吏》寫的更深刻,你怎麼認為?

何必說


白居易和杜甫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的詩歌繼承了《詩經》的優良傳統,運用讚美、諷刺和比興的手法,委婉地揭露了中唐社會的種種弊端,通過對低層人民群眾悲慘生活和不幸遭遇的描寫,批判封建統治者的荒淫無恥,不恤民情的真實嘴臉。諷喻詩是白詩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內容上只講政治,不談文學。



杜甫是唐代忠君愛國的典範,他繼承的是儒家的仁政思想,骨子裡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熱忱。杜詩有著個性化語言的特點,情感沉重、細膩,也是一個長期接近普通人民生活實踐的偉大詩人,他的詩歌完整的記錄了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鉅變。

《賣炭翁》的創作背景

關於白居易的寫作,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白居易寫好詩後,要拿去唸給不識字的老太太聽,只要老太太有一個字聽不懂,他就開始修改,白居易對自己的創作有一個清晰的界定,他的寫作理想,就是能成為民間的發聲者,民間的代言人,非常貼近民眾。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長江流域災情嚴重,百姓更不堪忍受苛捐雜稅,強取豪奪。這個階段也正是宮市對民眾為害最深的時期,作為人民的代言人,在這個天災與人禍併發的時刻寫出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體現出詩人對人民愛之切,對統治者恨之徹。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詩人用民歌演唱式的形式開頭,一個頭發斑白十指黝黑辛勤勞作的老人,他貧無立錐之地,獨自在荒無人煙的深山中,只為能吃飽飯,有衣穿這麼低級的要求去燒炭,賣炭,低賤的生活,勞動的艱辛,生活的困苦和強烈而可憐的希望。加上詩人淺白的文字,一個飽經苦難的賣炭翁形象,深刻的揭露出下層人民的疾苦,這也正是白居易作為民間的代言人的一種自覺,裡面有深刻的自我道德的批判,看到普通百姓處於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詩人心有不甘,有這樣的詩人為下層人民發聲,這也算不幸之中的慶幸。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老翁矛盾的心理,天氣冷了日子就會更不好過,穿著單薄的衣服,沒有一件棉衣,卻盼著天再寒冷一點,天冷一點只是為了炭能好賣出去。賣炭是他僅有的生活來源,是他生命攸關的大事。“衣正單”卻“願天寒”,這種矛盾與痛苦,辛酸的希望。只有經歷過飢寒交迫的人,才會有如此深刻的領悟。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晚上的城外下了一尺高的雪,天公作美,賣炭的機會來了,破曉時分老翁駕著炭車,在雪地裡壓著冰駛過,“牛困人飢日已高”,不顧路遠溼滑,太陽已經老高了,還沒有吃飯,體現出想要把炭賣出去的急迫心情,對這個下雪天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市南門外泥中歇”,累的筋疲力盡,才在泥濘中休息喘口氣。

正休息的時候,“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他們是皇帝的侍從,拿著皇帝的命令,一句話不多說,就把牛車往北牽,就這樣,一車炭被帶走了。宮使沒有任何惋惜和同情,暴露的只是兇殘的嘴臉和肆意的掠奪。好像這都不是什麼大事,這就是官家徵收民間財務的象徵,一塊紅綾,綁在牛頭人,換走了賣炭翁的多少汗水和心血,老翁度日的依靠,生活的希望,平白無故的被剝奪了。



我們從白居易筆下觸碰這麼一個社會悲慘的現象,詩人想用他的筆觸喚醒社會的良知。希望最高統治者能夠了解人民的疾苦,革除弊政。

拿著敕書的人,就可以把民間的財富隨意搶走,官家不就是強盜嗎?具有極其強烈的批判性。唐朝權貴階層與下層普通平民的對立是非常嚴重的,詩人希望權貴們能廢掉不合理的制度。

《石壕吏》的創作背景

《石壕吏》寫於安史之亂期間,唐軍由於指揮失誤和內部矛盾,使得在戰爭中兵員損失慘重,為了補充兵力,官軍便到處抓人。杜甫是這場戰亂的親歷者,他也在這場災禍中逃難,詩人來到一個叫石壕的村莊投宿,作為難民目睹了官軍在入睡的黑夜下手,敲門捉人的狠毒,差役的蠻橫,老婦的無奈,表達出對朝廷無能而又黑暗的批判。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這是一個非常荒謬的事件,晚上官兵來抓人,老翁翻牆跑掉了,老婦人開門去應對。一邊是官兵的狠,一邊是老婦人的哭聲,強烈的對立場面。老婦人講述三個男孩被抓走的事實,“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最近一個男孩寫信了,說兩個男孩已經在戰爭中死掉。

母親講孩子的死亡,“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這句話從老婦人的口中講出,她沒有控訴,也沒有吶喊,她在安慰誰呢?安慰自己,因為她已經毫無辦法了,只是不準自己流淚罷了。

“室中更無人”,老婦人為了保全翻牆而走的老翁,編了一句謊話,“惟有乳下孫”一個吃奶的孫子,家裡只剩下孤兒寡母了。這是民間的悲痛,不能違抗官吏,又需要躲過災難。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這是事實,人民的疾苦到了非常驚人的地步了,唐代繁華的背後,竟是這樣,這是多麼深刻的諷刺。

老婦人自己建議,“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她要跟著官吏去服兵役,她要救她的老翁,救家裡的一對母子,大概以為官吏是不會抓一個老太太的,可是呢,還真被官吏給帶走了。

一個家庭的破碎過程就這樣出現在詩人面前,一夜之間的遭遇反映出唐王朝走向衰敗的過程。



“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惡吏抓走老嫗應役,更是統治階級殘暴的罪惡。賣炭老翁的遭遇,反映了下層人民“苦宮市”、苦田租賦稅的現象,揭露宦官強取豪奪的惡行。《石壕吏》通過一個家庭一夜的遭遇,揭露出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賣炭翁》體現的是詩人既為生民叫屈,又為朝廷擔憂的心情,深刻的揭露這一弊政給民眾造成的苦難。寫法上欲抑先揚,情節起伏變化發人深思,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要比《石壕吏》深刻得多。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詩作描寫了一位老者整年在山裡伐薪燒炭,賣炭所得只能維持衣上衣衫和入口的糧食,過著飢塞交迫的生活。雖然身上衣衫單薄,卻希望天氣冷些,所燒之炭可以多賣一些錢。

當天氣寒冷,下了一尺來厚大雪的時侯,老翁裝了滿滿一車炭,用牛拉著到城裡去賣。可是卻被宮裡的太監和幫兇口稱皇上的旨意,強行拉走徵用了。一千多斤炭,只給了半匹紅絲和一丈綾充作炭錢。

詩作揭露了統治階級橫徵暴斂,欺壓百姓的醜惡嘴臉,和平民百姓在統治階級的壓榨下,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悲慘生活的社會現狀。

《石壕吏》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三吏之一。詩作描寫了詩人在石壕村夜宿時的所見所聞。

半夜,官兵到村裡抓人以補充兵員的不足。家裡僅剩的一個老男人只得翻牆逃走。而這家人的三個兒子都已被拉去打仗,二個兒子已經戰死,活著的一個捎信回來報說了二個兒子戰死的情況,而官兵們仍惡狠狠地要抓人。無奈老婦只能請官兵把她抓去給官兵做飯。

作品通過老婦的敘說,把官兵的兇惡、百姓的悽苦展現在讀者面前。客觀地描寫出平民百姓被欺壓被奴役,過著"出入無完裙"的悲慘生活。

《賣炭翁》和《石壕吏》,從戰爭與和平二個不同角度,描寫了統治階級視百姓為芻狗的醜惡嘴臉,揭露了平民百姓在統治階級橫徵暴斂下,過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慘生活的社會現狀。二詩都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並無高下之分。


8232354703122老三屆


這兩首詩根本不在一個天平上,如何比?

《賣炭翁》是說這個賣炭老人為了多賣些錢,不僅起早,而且設定好了路線,去了可以賣錢的東市,可是終究沒有躲過“白衫兒”。

《石壕史》是說杜公夜宿農家,結果遇到半夜官府徵召役丁,只是這一家已無人丁可抓,只能帶走那個老嫗以完成攤派任務。

如果說到深刻,兩者都是以敘代議,但側重點有所不同。

《賣炭翁》沒有矛盾之處,因為表面上看市井無賴依附宦官欺行霸市,中飽私囊,為所欲為。可實際上針對的可能是宦官系統的權力,這一點在韓愈的文章中可以得到佐證。

《石壕史》中卻有無法調解的矛盾,因為在官府看來,無兵可徵,前線一定會因為兵力不足而潰敗,而一旦潰敗,賊寇就會攻過來,百姓依然會流離失所,甚至比現在更慘。所以無可奈何之下,只能搞半夜突擊。但更令人心痛的是,半夜突擊也沒有效果,因為這一家人所有的成年男丁都被抓去了,老丈翻牆跑了,只剩下一個老婦人,兒媳婦,和還是幼兒的孫子。問題是,老嫗為什麼要“請從吏夜歸”,是她為了可以湊數,好讓這些小吏下次沒有理由再來打擾他們一家了,這樣老丈還可以照顧孫子。

沒有議論,沒有抒情,甚至連傾向都沒有!

《賣炭翁》是有傾向的,最起碼是對權貴的抨擊或諷刺。

《石壕吏》抨擊了什麼?諷刺了什麼?只有對戰爭的痛恨。在這首詩裡,沒有明確的好人,壞人,君子,小人。《賣炭翁》裡卻有。

那老丈多少還有一塊紅絹布,還有機會繼續“伐薪燒炭南山中”,而那個老嫗卻不知還有機會回來看看她的小孫子沒有?

那個老丈還有一頭牛,可是那個老嫗連兒子都沒有了,有可能三個兒子一個都回不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亦有所思


此說不準確,只能說各有特色。估計發問是因為初中語文課本刪除了《石壕吏》,而用上了《賣炭翁》。兩首詩都是揭露封建王朝殘酷壓榨老百姓,反映老百姓悽慘的生活。從藝術特色來看各千秋,難分彼此。那為什麼又換教材呢?慢慢看:

新版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之中,刪除了《陳涉世家》、《石壕吏》等文章,把2010版曾刪除的白居易的《賣炭翁》重新納入課本之中。

那麼《賣炭翁》為什麼能夠擠掉《石壕吏》重新納入課本之中呢?筆者下面將會對兩篇文章做出具體比較:

首先,回顧一下杜甫的《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甫的三吏三別是其代表作品!深刻揭露了當時動盪的社會背景之下人民疾苦的生活現狀,批判了當權所施惡政對人民的殘害。

《石壕吏》中,杜甫借宿民家,遇到酷吏抓丁,一家三子全部都被迫從軍,其中兩個兒子已經戰死。家裡還剩下老頭和老婦還有兒媳和正在吃奶的孫子!即使如此,酷吏仍不罷休,老婦人被徵入伍。天亮的時候,只能跟老頭獨自告別!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於鄴城,但是卻由於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為此,只能強行在洛陽以西到通關一帶強行徵兵,補充兵力!當時杜甫正好路過,看到戰爭之下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寫下了三吏三別!《石壕吏》讀起來朗朗上口,簡短的篇幅便把慘絕人寰的現狀描寫的淋漓盡致!

我們再來看一下白居易的《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對細節的描寫顯然要更到位!賣炭老翁辛辛苦苦伐柴燒炭,以此養活自己。雖然自己穿著單薄,但是卻希望天更冷一些。終於期盼到下雪天,早早便吆喝一車炭去集市,牛困人乏休息之餘,卻碰到宮中太監搶走了全部的炭,只給了半匹紅綃和一張綾。

在唐德宗中期,寵信宦官,不僅僅讓其掌握軍政大權,而且就連宮內採辦等這樣的小事都交給他們去做。宦官權勢頗盛,他們在宮外採辦的時候倚仗皇家權勢,各種強買強徵,破壞市場秩序,公然搶奪百姓財產,讓百姓苦不堪言!然而,這樣的情況並未被制止,反而越來越盛。到唐德宗晚期,就連太子都懼怕他們的權勢。太子在得知這種情況的時候義憤填膺,本想啟奏皇帝,但是有大臣勸誡太子,最好不要管這種事情,免得皇帝大怒!因為當時的皇帝仍然十分相信宦官,連禁軍都交給他們掌管。

對比《石壕吏》和《賣炭翁》

兩篇文章都是寫了社會弊政之下人民苦不堪言的境況!《石壕吏》表現的是戰爭背景下當權強徵兵丁帶給人們的傷害,而《賣炭翁》寫的是當權被矇蔽之下,宦官破壞社會秩序搞得民不聊生。都體現出了作者對社會的一種不滿,對人們遭遇的同情。

拙以為相比之下,《石壕吏》讀起來更順口一點兒,而其本身的三吏三別可能在歷史地位上要更高!而《賣炭翁》表現的要更加細膩,對細節和心理刻畫更加到位。相比白居易,杜甫的作品在語文課程之中佔據更多篇目,所以用《賣炭翁》頂替掉《石壕吏》也沒有太大的關係,短時間可能會讓人們覺得不適,但是大家可以選擇在課外閱讀!






易可85635859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賣炭翁》和大詩人杜甫的《石壕吏 》都是很著名的現實主義的詩歌作品。兩首詩的題材都是反映我國唐代時期封建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的現實情景。以老百姓賣炭和石壕村夜裡有差役來強徵兵生動場面,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社會的黑暗,勞動人民苦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鞭笞,體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



兩首詩都是“新樂府”體裁,“新樂府”是建安後作家有自創新題的,但多無關時事。後來杜甫發起來“新樂府”詩歌運動,為元結、顧況等繼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以新樂府形式專門美刺現實,既用新題,又寫時事,鞭笞時政,啟發人的思想行為。同時要求作品能夠入樂曲,能傳唱。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詩歌的大意: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滿臉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買吃買穿。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心裡卻嘀咕著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賣個好價錢。老翁在夜裡駕著炭車碾軋著一尺厚的大雪匆匆忙忙往城裡趕路,清晨到了集市上,牛累了,人餓了,太陽也已經老高了,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飄然乎來了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原來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把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算是充當炭的價錢了。

可見,皇宮裡的太監們奉皇帝的命令行事,賣炭翁的一車炭相當於被搶劫了一樣,沒理可講,有冤無處可申,由此反襯出當時社會的黑暗,統治者的兇惡殘暴,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

《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和現實意義。全詩描寫具體生動,歷歷如繪,結尾嘎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情的細節的選擇上和人物形態、動作、心理的刻畫上有獨到之處。所以,白居易本篇的事件意境和人物形象刻畫是深刻成功,優於杜甫的。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

老嫗為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餘老翁別。

詩歌的大意:詩人傍晚投宿石壕村上,看見有差役們在晚上抓人,老翁嚇得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差役兇惡地怒吼要抓兵丁,老婦人啼哭著對差役說:三個兒子都被徵去防守鄴城去了。最近一個兒子捎回信來說兩個兒子已經作戰死亡,家裡就剩下吃奶的孫子,兒媳婦連穿的衣服都沒有。你看看我行不?讓我這個老弱病殘的老婆子今晚跟隨你到兵營去。差役要吆喝著:趕快應徵去河陽服役,準備明天給軍隊做的早飯。夜深了,說話的聲音聽不到了。好像聽到有人哭泣。天亮時,詩人登路與老翁告別。

官家為了徵兵,兩個兒子已戰死,最後連年老力衰的老太婆都徵去服役,老翁這一家人真是悲慘,這是個什麼世道?可見,統治者有多殘暴,老百姓有多可憐啊!



《石壕吏》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別”之一。這首五言樂府通過作者親眼所見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在藝術上的一大特點是精煉,把抒情和議論寓於敘事之中,愛憎分明。場面和細節描寫自然真實。善於裁剪,中心突出。詩中沒有一個“殘暴”的詞,只用人物的語言動作情態來白描,就可以讓讀者體會到官吏的殘酷;沒有用一個“悲慘”的字眼,卻襯托出石壕村老翁一家人的“悲慘”處境與結果;沒有用一個“可憐、憐憫”的句子,卻能反映出詩人的悲傷與同情。杜甫的明白曉暢又悲壯沉鬱的詩風在詩歌裡體現的很鮮明,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典範之作。



總之,白居易的《賣炭翁》是官家“搶炭”奪財,杜甫的《石壕吏》是官家“搶人”害人,都是揭露官府欺壓老百姓罪惡,都是好作品,棋逢對手,不分伯仲。白居易的《賣炭翁》細緻,杜甫的《石壕吏》精煉。兩篇作品都內容很深刻。白居易的《賣炭翁》在人物形象刻畫上更深刻一些。杜甫惜墨如金,白描不加修飾,不摻和個人立場情緒,諷刺無痕,藝術手法更高明一些,思想感情上更深刻一些。


大漠雄鷹51775718998


《賣炭翁》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賣炭翁》的全文如下: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詩的大意是:

一位賣炭的老翁在城南山砍柴燒炭。炭燻得老翁滿面灰塵,臉呈炭黑色;老翁兩鬢花白,十指黝黑。賣炭的錢做什麼用呢?自然是身上穿的和嘴裡吃的。老翁身披薄衣,令人憐惜,卻擔憂炭的價格低廉而心願天寒。一夜之間城外的雪下有一尺深,天剛剛亮老翁就駕著炭車向城內進發,車輪碾壓積雪,露出條條痕跡。正午時分牛乏人飢,老翁便在貿易區南門外的泥淖中歇息。兩個得意忘形的騎馬者是誰?原來是皇宮內的太監及其手下。太監手持文書口唸詔令,一邊調轉老翁的炭車,一邊喝斥老翁的牛向皇宮走去。一車的炭有千餘斤重,炭車趕向皇宮,老翁惜捨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掛在了牛頭上,這就是一車炭的價格。

此詩通過對賣炭翁悲慘遭遇的描述,由個體上升至一般,諷刺鞭撻了腐朽的統治下社會的黑暗現實。

《石壕吏》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杜甫,《石壕吏》的全文如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詩的大意是:

傍晚投宿在石壕村,夜裡差役前來抓壯丁充當兵役。老翁翻過牆頭逃跑,老婦推開門探看。差役兇狠地叫喊!老婦悽苦地啼哭。老婦走上前去對差役說,家中三個男丁在鄴城服役。其中一個託人捎信回來稱,兩個男丁剛剛戰死。活著的人姑且苟生,死了的人永遠完了!家中再無其他男丁,僅剩有仍在吃奶的孫子。兒媳未改嫁,整天進進出出的沒有完整的衣服。老婦雖然年久力衰,但請讓我跟隨你們連夜返回。趕快到河陽去服役,還能夠來得及為你們準備早飯。夜深人靜,彷彿聽到了兒媳低微的啜泣聲。天亮之後即將踏上前行的征途,只能和逃跑歸來的老翁道別。

此詩作於安史之亂時期,通過對差役連夜抓人充當兵役的描寫,寫出了統治者不顧黎民百姓生命安危的殘暴以及安史之亂對人民造成的危害。

《賣炭翁》和《石壕吏》從不同的方面著手,都是對現實黑暗的刻畫和鞭撻。《石壕吏》中,差役連一個孱弱的老婦人都不放過,我覺得《石壕吏》比《賣炭翁》寫的更深刻。


文字的二三事


賣炭翁 白居易(唐)

賣炭翁,

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

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

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

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

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

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

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

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

系向牛頭充炭直。

描手法抒寫“宮市”之苦,抒發作者對當時統治者殘酷剝削憎惡和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伐薪”、“燒炭”,寫盡日積月累的勞累之苦。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肖像描寫,面上的灰塵煙火色調,無聲地告訴人們,“賣炭翁”長年累月的苦累到老痛苦生活經歷;兩鬢的“蒼蒼”與十指的墨黑,形成黑白鮮明的對比,及詞語的雙聲疊韻運用,突出了勞動人民勞苦衰老形象,深刻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無限同情。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設問,揭示了賣炭營生是為了維持作為人類最基本的吃穿生存條件。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精彩的心理描寫。身上衣單薄卻願天寒,是因為擔心天不嚴寒炭價就會低賤,買不到吃的,捱餓的滋味就更難以忍受了!以寒冷感受陪襯飢餓的煎熬,憂愁、痛苦、矛盾而又無奈的心理狀態,世間難以言表!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冰凍徹骨的飢寒交迫痛苦處境。“一尺”概言雪之深厚;為了生存,不得不起早駕車在雪地裡碾壓出的冰冷車道上艱難地行走去賣炭。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牛困”間接狀寫出路程之遠,牲畜如此,而況人呢!常言道,下雪沒有化雪冷。“人飢”在再加上“日高”化雪之寒,飢寒交迫之艱難困苦之態躍然紙上!“泥中歇”更是潦倒不堪,不忍卒讀!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翩翩”,耀武揚威的狗腿子形象揭露得淋漓盡致!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官吏巧取豪奪的剝削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被剝削壓迫而敢怒不敢言的心理描寫細膩深刻。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直”通“值”,即賣炭的價錢。照應開頭的“心憂炭賤願天寒”,結果出乎常理,在殘酷剝削壓迫下,“天寒”也“炭賤”的統治制度的吃人本質,深化主題,收束全文,用形象描寫取代了抽象議論,言盡而意無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味! 總之《賣炭翁》藝術造詣達到了出神入化,登峰造極境界!

石壕吏 杜甫(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賣炭翁》側重當時勞動人民的反映“宮市”之苦,《石壕吏》側重反映的是當時勞動人民的“戰亂”之虞,同樣是現實主義名篇,藝術造詣均在伯仲之間,不容厚此薄彼。

“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交代時間地點事件,“夜捉人”間接描寫,戰亂中前方軍情緊急,官吏連夜民間抓丁。

“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老公公翻牆躲避抓丁,老婆婆出門來見官吏。暗示家中只有老年人,再無男丁可抓了。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官吏大喊大叫是多麼地兇狠,老婆婆哭聲是多麼的痛苦傷心!“呼”與“啼”的人物行動描寫,對比渲染出抓丁的悲劇氣氛。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只聽得老婆婆上前哭訴三個兒子早已去鄴城服役了。總述家中所有青壯年都在外作戰,已無男丁在家了。

“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其中一個兒子來信說,兩個兒子在最近的戰鬥中死去。“二”與“一”的數詞對比,暗示戰亂的殘酷,戰鬥的慘烈及當時勞動人民在戰亂中的不幸遭遇。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人生死未卜,死了的人再也回不來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極度哀傷悲痛之情溢於言表,難道不令聽者心酸而愴然淚下?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家中男性只剩一個吃奶的孫子,再無勞動力養活這幼小的生命!暗示當時的人民掙扎在戰亂的死亡線上,殃及嬰幼兒也難以倖免!這種水深火熱的痛苦,我們今人是否能忍受呢?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因為有吃奶的嬰兒,哺乳期的年輕女人才能暫時躲過被迫充軍,而且出門謀生和回家都沒有一件完好的衣裙。當時戰亂的勞役之苦和貧困艱辛,由此肖像描寫可見一斑!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婆婆氣衰力弱,雖不能上戰場殺敵衛國,但請求跟隨官吏連夜應急河陽去服役,也還能給將士們煮煮早飯呢!深感戰亂痛苦,卻不得不老弱上陣,為抵禦戰亂而無私奉獻綿薄力量。短短二十字的人物語言描寫,反映了當時處於戰亂的人民,一方面對戰爭深惡痛絕,一方面又深明大義,共赴國難的可貴內心世界,同時又無情揭露了當時統治階級抓丁不避老弱婦女的黑暗制度和現實,既委婉又切情理,具有一箭三雕之妙!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夜深了,老婆婆的話語雖然沉寂在黑暗的夜幕裡,但是她的哭訴聲好像仍然不絕於耳,經久不斷!側面描寫,以作者的深刻感受,抒發對戰亂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當時統治階級的憎恨,突出了主題思想。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暗示戰亂的結果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只剩僥倖逃離的一個孤寡老人(吃奶的嬰兒難以久存於人世,年輕哺乳期的婦女終不能倖免被抓充軍。呼應開頭,收束全篇。 全詩有行動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層層遞進,對比突出,將主題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敘事詩的藝術造詣達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完美境界!

綜上所述,《賣炭翁》與《石壕吏》難分伯仲,都從不同角度深刻揭露了當時的黑暗統治,表達了對古代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藝術境界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非泛泛之輩所能及也!







碧水青松隨筆


有人說《賣炭翁》比《石壕吏》寫的更深刻,我不認同這種觀點。

這兩首詩同為揭示社會矛盾的作品,只不過所揭示的對象與內容有所不同而已。兩首詩的批判都是很有深度的,很難分出伯仲。理由如下:

一、從作者角度來說,二人並不生活在同一時代,生活經歷也大不相同。

1、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親眼目睹了唐王朝由繁盛的頂峰迅速栽入谷底的歷程,見證了安史之亂給大唐王朝帶來的重創,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災難。而且,杜甫一生潦倒貧困,本人就有被叛軍俘獲的經歷。公元755年,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看管也並不嚴,所以伺機逃了出來。這種經歷,對每一個人,尤其是敏感的詩人來說,可以說是刻骨銘心的。

2、白居易(772~846)生活在中唐時代。他出生時杜甫已經去世兩年,安史之亂早已平息。白居易的幼年雖然也經歷過一些藩鎮之間的戰爭,但都很快被平息。白居易的青年直至晚年,一直都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雖然也有被貶官的經歷,但畢竟宦海沉浮是官場常事。而且白居易少年得志,中年官場難免沉浮,晚年生活十分優越清閒,是唐朝詩人當中少有的幸福一族。

說了這麼多二人的生活經歷,我的目的是說,不同的生活經歷會影響作者觀察的角度和批評的深度,作品內容自然有所不同。

二、從兩首詩的創作背景來看,杜甫的《石壕吏》創作於戰爭背景之下;而白居易的《賣炭翁》創作於和平環境之中。背景不同,反映的深刻度自然難以比較。

1、我們先看《石壕吏》。公元758年,為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安祿山的兒子)所佔的鄴郡,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部矛盾重重,形勢發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並四處抽丁補充兵力。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僕僕,趕往華州任所。所經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於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篇不朽的詩作。

2、《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自注為“苦宮市也。”“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採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佈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瞭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兩首詩一是反映戰爭背景下人們的災難,一是反映和平時期人們所受的盤剝。如何比較二者的深刻度?

三、從兩首詩的內容來看,各有側重,難分伯仲。

1、我們先看《石壕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這是一首傑出的現實主義的敘事詩,是詩人組詩“三吏”、“三別”中的一首。詩中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石壕吏人徵兵,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殘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深表同情。

從詩中“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三句中,我們看到,一家之中三個青壯已經全部被徵入伍,而且其中兩個已經戰死。這對這個家庭幾乎是毀滅性的災難。我們完全可以據此想象出那場戰爭的慘烈程度。但詩人沒有在此做過多停留,可見詩人要揭示的重點不在於此,只是作為背景一帶而過,但是已經體現出其背景之廣度。從“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四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戰爭背景之下已是十室九空,而且家家赤貧如洗。有吃奶的孩子,說明母親還很年輕。但她出入無完裙,可見貧窮程度。從“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以及“獨與老翁別”幾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前方的戰事已經是何等吃緊,就連年老力衰的老婦人都不放過,官吏之心又是何等殘忍。

詩中這一家,現在只剩下外逃歸來的老翁與一對孤兒寡母了。老的老,小的小,今後的生活該如何繼續?明天官吏是否還會來捉人?詩人沒有說,也不必再說,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這一家已經被戰爭與酷吏給毀了。而這一家僅僅是災難中的千家萬戶的一個代表。以點帶面,詩人揭示的災難是十分深刻的,對人民的同情也是十分深刻的。

詩人筆墨簡潔、洗煉,用了較短的篇幅,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戰爭的災難與百姓的疾苦,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衝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2、下面簡析《賣炭翁》。

賣炭翁

苦宮市也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這首詩是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其大意是,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裡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髮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幹什麼?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裡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裡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裡拿著文書,嘴裡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捨,但又無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樣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全詩描寫具體生動,歷歷如繪,結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細節的選擇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畫上有獨到之處。

綜上所述,如果從總體上說,杜甫和白居易二人反映和揭示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詩作,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杜甫都要超過白居易,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單拿出二人各自的一首代表作來比較,應該是各有千秋,恐怕難分伯仲。


青梅煮酒不論英雄


除《賣炭翁》外,白居易的《杜陵叟》和《繚綾》也寫的十分現實。

杜陵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傾餘。

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多黃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幹。

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

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何如?

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利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側隱知人弊。

白麻紙上書德音,今畿盡放今年稅。

十家租稅八九畢,虛受吾君昏蠲免恩。

《繚綾》(選部份)

...。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

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值千金。

去年中使口稱敕,天上取樣人間織。

織為雲外秋雁行,染做江南春草色。

...。汗沾粉汙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

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

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

昭陽殿裡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


塞外失馬翁


賣炭翁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在終南山,砍樹燒炭,環境十分惡劣,勞功艱辛,炭是自己勞動的成果。賣炭所得就是他唯一的收入。為的是身上穿的衣服,生活必須的糧食。從‘兩他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心裡確想天再冷一些,賣出好價錢。可是遇到官吏,把炭車牽到皇宮,

千餘金的炭,只給了半匹紅紗。一丈綾。

解決不了賣炭翁的生活問題。

賣炭翁在從“燒炭”、“願天寒”、“罵炭車”、“輾冰轍”、“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希望的一切都化為泡影。

反映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勞動人民受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表現出詩人的受國主義精神,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石壕吏 唐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

老嫗為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餘老翁別。

詩人傍晚投宿石壕村

有差役在晚上抓人,老頭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查看,差役吼叫很利害,老婦人啼哭得很痛苦。老婦人對差役說:三個兒子應徵防守鄴城。一個兒子捎回信來。兩個兒子作戰死亡。家裡只剩下吃奶的孫子,他的母親出入沒有完整的衣服。我老了雖然力氣衰弱,讓我今晚跟隨你到兵營去。趕快應徵到河南服役,還能為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聽不到了。好像聽到有人哭泣。天亮時,詩人登路與老翁告別。

這首詩反映封建統治者的殘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引起的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詩能夠把抒情議論寓於敘事之中。場面細節描寫自然真實。

兩首詩都是好詩,反快了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體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在兩首詩中我認為杜甫的一首“石壕吏”比較深刻,在內容上包括的範圍廣,除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苦。生命也不安全。寫作方法上“石壕吏”比較精煉,把抒情、議論、敘事融為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