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閨蜜給我發來一條消息,說在朋友圈看到 10086 有優惠活動。
每月只要 38 元,可以享用 200G 的國內流量,還可以送路由器……
我將信將疑地點進鏈接瞅了瞅,原來是一個叫“動感地帶10086”的公眾號發的海報,稱只要 38 塊錢就可以辦理超實惠的一個套餐。
看著還挺正規的,然而掃碼之後跳轉的卻是一傢俬人的微店,和移動 10086 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讓我不禁想起之前聽賢哥說,有人曾經仿冒過我們公眾號,不過不是「運營研究社」,而是我們的前身——「產品菜鳥匯」,對方還以我們的名義賣會員、做活動。
由於賢哥的書《跟小賢學運營》中反覆提到過這個公眾號,所以有不少讀者都被它騙了關注。
這樣看來,高仿公眾號的存在並不是個例。那麼這些仿冒公眾號背後有什麼貓膩呢?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
01
一說到高仿號,大家可能以為只是取了相似的名字,以及換上雷同的頭像,但其實高仿公眾號們的套路遠沒那麼簡單。
1)冒牌貨,卻赤果果的蹭起了官方熱點
還記得前一段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知網免費開放#的話題嗎?
消息一出,當時知網就上了微博熱搜,閱讀量 2.1 億。
在學生群體裡,更是直接成了被熱議的爆點消息。
有人感激知網在疫情期間給大家發福利,有人表示間接感受到了被催論文的壓力。
有人嚴謹地指出開放的其實只是知網旗下的一個平臺,還有人開玩笑說,要不論文查重也免費唄。
然而,就在#知網免費開放#話題之後不久,廣大畢業生們的朋友圈就被一張免費的知網查重券給刷屏了。
知網查重,限時免費,送完即止!
要知道,論文查重可不是什麼便宜的活動,隨便一次就是幾百大洋。難道真是知網爸爸聽見了童鞋們的呼聲,論文也免費查重了?
不少學生都被海報吸引,通過二維碼找到了對應公眾號:不管是名字、頭像、簡介還是菜單欄,都透露著濃濃的“正版知網的味道”。
這還能有假?
於是不少人上鉤,紛紛按照海報的要求轉發朋友圈,據編輯部一位實習小夥伴表示:她有幾十個同學當時都關注了那個公眾號。
然而海報刷屏沒多久,就有人出來科普那個公眾號和知網沒有半毛錢關係,而是隸屬於西安一家公司,竟真是一個假號!
疫情之下,知網免費開放本是官方的福利,也算是一次品牌營銷。但不成想,一個貨真價實的冒牌貨,竟然赤果果地藉著官方活動的東風,蹭起了熱點。
要不是有人及時發現,就這一波騷操作,真不知能套路多少人呢。
2)靠高仿馬甲,1V1精準行騙
除了仿冒官方欺騙學生們之外,有些人則把目標瞄準了更大的群體,也就是廣大老百姓。
現如今,大家已經習慣在公眾號上面辦理一些日常事務,比如預約掛號、景點購票等等,操作起來也確實方便,不需要排長隊。
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卻利用大家的習慣,註冊了一些生活服務類的高仿公眾號。
隨後他們便開始廣撒網地“釣魚”,以發短信的方式誘導大家關注他們的公眾號。
比如發短信告訴你的車輛年檢到期了,可以在線上進行年審,而你的車剛好最近確實剛好需要年審了,加上短信前面還標明瞭某某省車管所,乍看下還真像是正規機構。
為了進一步獲取你的信任,他們還另外設計一個環節——讓你打電話求證短信信息。
比如,先是發短信告訴你信用卡逾期還款被凍結了,有疑問的話可以聯繫客服。
當你按他給的電話號碼打給客服人員,對方就會引導你關注某個公眾號,在上面交錢辦理解凍。
那個仿冒的公眾號還會奉上黑名單用戶,然後你一查,姓名和身份證號確實被列在了裡面,徹底被打消疑慮,不少網友都被這樣的手段騙了上萬元。
即使你發現你要轉錢的賬戶並非銀行賬戶,對方也會告訴你那是銀行的合作客戶,大可放心。
事後當你反應過來,向銀行官方諮詢時,已為時已晚。
總之,這些套路可以說讓人防不勝防。
3)蹭IP、抄大號、搶注官方ID……花式騙你流量
實際上,高仿公眾號最常見的,還是通過各種手段假冒官方或者大號來蹭流量。
比如說,有一種高仿公眾號的套路就非常騷氣,他們會通過搶先註冊某官方機構的公眾號,給自家進行引流。(PS.很多官方機構都沒有自己的公眾號)
去年 7 月,央視新聞就曝出多地的教育考試院的微信公眾號被仿冒了。這些公眾號利用高考學生填報志願的時機,將名字改成了“省份+招生/考試”的形式。
這樣,學生在搜索公眾號時,就會把它們當做官方網站來關注。
關注之後它們通常都會讓你添加老師微信,稱可以領取免費的資料包或者課程,其實就是為了引流,引導你報它們的付費課程。
這種直接碰瓷政府部門的操作,膽也真是挺肥的……
當然了,還有一種更為普遍的“高仿號”蹭流量的野路子,就是
蹭大號的 IP ,甚至連整體風格、模式都照抄。比如,有著數千萬粉絲的情感類公眾號“夜聽”,就在被無數賬號模仿。
在新榜上搜索關鍵詞“夜聽”,光是名稱中包含這兩個字的公眾號就有 1700 多個。
這些賬號的運營者在取名時就像是用“夜聽”二字玩排列組合遊戲似的,比如九點夜聽、睡前一起夜聽、夜聽 FM 等等。
其中“睡前一起夜聽”之前的名字還是“睡前一起讀書”來著,後來就改為了一起夜聽。
名字相似還不算什麼,這些公眾號對於正版的模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不僅頭像相似,就連推文的內容風格和排版都極為雷同——開頭一段音頻,後面再加上一段話(即音頻逐字稿)。
我隨手點了其中幾個號的推文,頭條閱讀量幾乎都有幾萬,看來這種模仿多少還是奏效的。
這些號雞賊地取了和大號相似的名字,這樣大家在搜索關鍵詞時多少也會注意到他們,相當於傍了大號的大腿,蹭 IP 流量。
02
早在幾年前就不斷有媒體、新聞爆出各種公眾號的高仿騙局。而微信官方也表示,在 2019 年共打擊 4.5 萬仿冒公眾號。
但即便如此,高仿號依然像藏在陰暗角落裡的蟑螂一樣,打不死除不盡,風頭一過就又死灰復燃。
實際上,這些高仿號之所以屢禁不止,與微信公眾號背後的“代產業”脫不開關係。
1)公眾號背後的“代產業”,成了仿冒號低價復活的溫床
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生意,也就會衍生出產業。
而對於微信公眾號來說,坐擁著“微信用戶”這一全國最大的流量池,從一開始就不缺乏各種需求。
比如,這兩年興起的公眾號“代認證”。
眾所周知,微信在 2018 年關閉了部分公眾號的留言功能。所有在 3 月份以後註冊的公眾號,都沒有留言功能。
想要開通留言功能,就必須進行賬號遷移。所謂賬號遷移,就是購買一個有留言功能的老賬號,然後將自己的賬號主體遷移過去,獲得留言功能。(ps:公眾號不能直接變更主體)
也就是說,所有 2018 年 3 月之後開始做公眾號的用戶,想要擁有一個功能完整的公眾號,都必須走一遍賬號遷移流程。
在“賬號遷移”這一強需求下,大量與“代認證”相關產業格外活躍。只需要在某寶、某魚上搜索下“公眾號遷移”,就能找到大批商家。
而強需求+大批商家的存在,就會催生出各種一條龍服務。
所以與微博類似,微信公眾號的生態裡也有了一條龐大的衍生產業鏈:代認證、代運營、刷流量、買賣粉絲……
這些環節並不都是灰色的產業,甚至很多都是正規行當。而一旦產業鏈形成,公眾號的各種定製需求也就可以被批量、且廉價的滿足。
但問題在於:灰產們同樣也可以依託著龐大的產業鏈,不斷低成本地死而復生。
2)低成本高獲利,高仿公眾號死灰復燃
他們的成本到底有多低呢?下面,我們就來看看。
比如想要做一個高仿公眾號進行引流,其實非常簡單,尤其是個人號,幾乎不需要什麼投入。只需要簡單提交一些資料註冊,然後取個高仿的名字、換個頭像、簡介,就可以做一個高仿號。
像開頭提到的 10086 高仿號,其實就是個人號偽裝的。
當然,如果想要做得更像回事兒,弄一個企業號,讓自己的公眾號也可以鏈接到外部網站、開通支付通道。
這波操作下來,只需要提交營業執照信息以及每年 300 元的認證費用。
甚至,直接買一個成品號也不貴,最低的只要 600 元就可以。
作為高仿號,就算別的什麼都不做,也總會有不少人通過搜索關鍵詞,誤打誤撞地關注。
如果對粉絲質量沒有太高的要求,即便花錢做推廣也不太貴。
據一家專門做推廣的店家透露,他們漲粉的價格只需要 6 毛每人,稍貴一點的,也不過 0.8 元每人。這麼算下來,只需要幾千塊就差不多能漲 1 萬粉絲。
把粉絲引流過來之後,再通過賣課、做廣告或者直接掛店鋪鏈接等方式進行變現。
而且由於不算灰色操作,只是“掛羊頭、賣狗肉”,所以通常也不會有人舉報。頗有種“我只是山寨而已,又沒犯法,你奈我何”的架勢。
對於試圖利用高仿公眾號行騙的人而言,就更簡單了。
直接花錢買一個註冊好的企業號,包裝一番,再從網絡黑市上買一些個人數據包,1V1 發短信將用戶騙到公眾號上,再附上“釣魚”鏈接,誘導用戶跳轉到其他網站上詐騙。
對於這些號來說,騙一個人就能獲利幾千上萬,只需要騙幾個人就完全夠本了。被舉報了,直接註銷賬號,大不了換個馬甲。
正是因為成本低迴報高,所以這些高仿公眾號總是剛封禁一批,就又一茬一茬地冒出來新的。
不過要辨別高仿公眾號也很簡單,只需記住一點——查看公眾號的賬號主體。
比如下面的 3 個 10086 公眾號:
最左邊:是企業號,但沒有認證,存疑(可去企查查上進一步確認);
中間:賬號主體主體前面有企業的小圖標,說明是經過審核認證的企業公眾號,正版;
最右邊:賬號主體是個人,假號。
PS. 最左邊的賬號主體公司為“中移在線服務有限公司”,應該只是沒認證的正版號。以上示例只是展示賬號主體的識別方法
當然了,更保險的方法還是儘量通過正規渠道關注公眾號,比如說企業的官方網站公示的二維碼。
千萬別輕易掃一些不熟悉的公眾號二維碼,尤其是涉及貸款或銀行等方面的公眾號。
03
結語
總之,高仿公眾號可以說套路繁多,冒充官方做活動、搶先註冊、蹭大號流量這些可能還只是冰山一角。
儘管目前來說,由於官方的監管,高仿公眾號的存活空間越來越小。但因為成本低廉,這些高仿號總是屢禁不止,大家還是要小心提防,以免哪天掉入陷阱。
雖然,看完這篇文章你可能不會那麼輕易被騙了,但也要提醒父母或是身邊的人,讓他們也別被這些高仿號的花招套路(瘋狂暗示)。
閱讀更多 依然舊少年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