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教子之道詮釋了“富有”的真正內涵

郭晶晶教子之道詮釋了“富有”的真正內涵

郭晶晶霍啟剛夫婦帶著兒子在田裡插秧

近期,一則有關郭晶晶、霍啟剛夫婦教育兒子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富有?

所謂富有,既可以是指物質上的,也可以是指精神上的。回想小時候過年,每當領到“壓歲錢”的時候,心中是無比快樂的;如今想來,領錢是物質上的富有,快樂便是精神上的富有了。長大後參加了工作,每當被評為優秀或者先進時,一種激動便會自內心油然而生,這種激動的心情,無疑就是精神上的富有了。再看看最近人們熱議和感動的新聞:援鄂醫療隊陸續撤離,湖北和武漢人民以最高禮儀歡送白衣天使,執勤民警沿途護送、深情敬禮作別——這樣的榮譽,一個人一生中極其難得,這不就是精神上的最富有嗎?

物質與精神,二者孰輕孰重?筆者認為,郭晶晶夫婦的教子之道給出了一個答案,也很好地詮釋了“富有”的內涵。據相關報道,低調的郭晶晶常常做慈善,經常帶著兒子坐地鐵,一家人穿著的衣服也並非昂貴的名牌。眾所周知,郭晶晶是世界跳水冠軍,又嫁入豪門,家庭經濟必然是極其富裕的;但郭晶晶夫婦明白,家庭有錢只是物質上的富有,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富有;所以,夫婦倆才會帶著孩子深入農村,一家人站在泥濘的水稻田裡,不辭勞苦地彎腰插秧。想必,郭晶晶在兒子心田裡種下的,也必然是勤勞樸實的美德之秧吧。

郭晶晶教子之道詮釋了“富有”的真正內涵

蘇武牧羊圖

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很富有,但卻又很貧窮;有的人很貧窮,但卻又很富有。前者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比如說有了錢便肆意揮霍的人、高調炫富的人、趾高氣揚的人,等等。後者典型人物雖然稀有,但也大有人在。比如說大家都知道蘇武牧羊的故事。當時奉命出使匈奴的蘇武被匈奴扣留,而他“留胡節不辱”,在冰天雪、窮困潦倒的逆境中,靠著渴飲雪、飢吞氈,靠著“心如鐵石堅”,度過了漫長的19年,最終回到祖國成為民族英雄。蘇武在牧羊北海邊的19年中,儘管“歷盡難中難”,但依舊保持著高尚的民族氣節,永遠為後世所景仰。這,才是精神上的大富有。

最近因為國外疫情爆發,許多身在國外的中國人紛紛回國,而這些同胞當中,既有絕大多數的好人,但也有極少數不好的人。比如說,那位“不喝白開水、要喝礦泉水”的女子,那位“我從歐洲回來就這待遇”的男子,分別被冠以“公主病”“少爺病”的嘲笑和諷刺,並且被國人罵上了熱搜。細細想來,其實他們就是屬於本文上一段中說的前者,雖然經濟上很富有、但精神上卻又陷入了貧乏的境地;他們擁有優越的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但缺少了大局意識和規則意識教育,尚未真正明白“舍小家顧大家”的道理;他們有高學歷、高能力和高智商,但身上缺乏的是共赴國難的擔當精神和勇氣。真心希望他們回國以後,在國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疫精神感召下,能夠有所警醒,補上精神領域所欠缺的那一課。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只有知道什麼是善,才會去行善;而一切惡行,都是由於人們不知道善而做出的。而善是一種美德,亦是人類內心的一種精神。我國古代三字經曰: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遠見的父母、有遠見的教育,都應該是教人向善、培養美德。本文筆者援引郭晶晶教子之道,只為拋磚引玉,我們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教書育人,都應當時刻牢記這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