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要是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为啥要保郕王为帝?

风飞沙126743029


当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惨案”爆发,大明二十万大军(实际数目)全军覆没,满朝文武重臣尽没于战阵,“御驾亲征”瓦剌的明英宗沦为战俘。“靖康之耻”眼看就要百分百复制时,临危受命担起保卫北京大任的大英雄于谦,做出的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就是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基即位,遥尊身陷敌营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个决定,也为最终力挽狂澜的于谦,埋下了被明英宗清算的杀身之祸。而许多的“事后诸葛”,也发出个啧啧叹息:人家明英宗“御驾亲征”前,就立了两岁儿子朱见浚(未来的明宪宗朱见深)为太子,顺手“扶正”不是更方便?两岁小孩不能理政?那不还有皇太后嘛,皇太后监国不是更好?“于谦死心眼”的说法,也因此一度极有市场。

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倘若明王朝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大明王朝最有可能的结局,就是丢掉半壁江山,提前变成“南明”。

首先一个原因是,当时明英宗的皇帝身份,是当时面临危机的大明王朝,一条十分麻烦的枷锁。

封建时代皇权专制,帝王的名分大如天,特别是对于边关将士来说,哪怕这帝王已经做了俘虏,说出来的话依然是圣旨。而帝王的一句话,哪怕十分坑爹,放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也足以捆住前线将士的手脚。

放在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的各路城关要塞,都在瓦剌的眼皮底下,外加有个“皇上”捆在手里,挟持着“天子”在边关前溜达一圈,叫天子喊几句话,明军将士们是听还是不听?不听是抗旨,听了就坑国。

比如明英宗被俘的第二天,瓦剌大军就押着明英宗来到宣府城下,明英宗也十分“配合”,乖乖朝着宣府喊话,命令守将们“开关来迎”。八天后又被押到了大同,照样命令守军开门,“积极”的明英宗还在城外发飙,明英宗的亲信“以头触城门”大呼,场面十分热闹。

可这两城的守将呢?却是齐齐躲了猫猫。这事儿怎么“奉旨”?一旦“奉旨”了,这两座生命线一般的雄关,就会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落到瓦剌手里。长驱直入的瓦剌大军接下来会干什么?简直细思极恐!靠着躲猫猫,这次算是叫瓦剌人无功而返,可他们要再来呢?只要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在,边关将士们打都不敢打,怎么保家卫国?

而且,当时的瓦剌人,也不是完全“无功”,单是俘虏明英宗后的半个月里,他们就在大明边关一路转悠,敲诈了大笔金银绸缎。后来的北京保卫战,也是瓦剌人打着“送明英宗回京”的旗号,打算带着这“肉票”一路敲到北京去。所以,担起保卫北京重任的于谦,也是一下抓住了问题的症结:要想痛击瓦剌保卫国家,就先要换皇帝!拿掉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叫这张“肉票”在瓦剌手里,彻底贬值!

那么,就非要换成朱祁钰吗?难道不能换个小皇帝,由皇太后监国吗?这就是第二个原因:想要打赢北京保卫战,大明朝,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在当时的情况下,太子朱见浚即位,法统上固然没错,但如果“皇太后监国”,最合适的人选,就是明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以及妻子钱皇后,可是这二位,都不是能扛重担的女强人。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刚传来,这“两宫太后”就哭哭啼啼,派人送了八驼金银去瓦剌赎人。结果钱没了,人也没赎来,白白办了桩蠢事。这么个办事水平,怎能把朝廷拧成一股绳?怎么保卫北京?

这类事情,前朝不是没有教训,比如北宋靖康之变前,大宋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可宋徽宗甩锅做了太上皇,宋钦宗遇事犹豫不决,大臣们拉帮结派,一人一个主意,然后就是一顿胡乱操作,赔光了大宋的精兵,还闹出了“郭京神兵下凡”的荒唐操作,活活把汴京城送了人。参考后来北京保卫战爆发后,那京城外近乎惨烈的血战,一旦高层指挥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大战来临前,大明王朝必须有令行禁止的指挥体系,要实现这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国有长君”。时年二十一岁的朱祁钰,才是最好的人选。而这时的皇位,更不是什么香饽饽,相反是天大的责任。所以当时的朱祁钰,一开始吓得连连拒绝,甚至躲进王府不出来。直到于谦一句掷地有声的“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这才幡然悔悟,坦然扛起重任。然后君臣密切配合,打赢这一场大明国运之战!

值得一说的的是,于谦本人,也深知自己可能会付出的代价,对于帝王的心思,这位一代良臣也心知肚明。但是当北京保卫战胜利,群臣疾呼救回明英宗,却遭景泰帝朱祁钰怒怼时,又是于谦关键时刻一声“今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这才打消了朱祁钰心中的顾虑,启动了“营救明英宗”的行动。没有于谦这句话,明英宗别说后来“复辟夺位”,恐怕就要在西北草原上放牧终老了。

甚至,在景泰帝驾崩,明英宗“夺门之变”复辟,惨遭清算的于谦含冤入狱时,他也只是坦然笑道“辩也死,不辩也死。”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悲剧结局,但为江山社稷,他不悔。

看懂这背后的一切,或许,才能真正看懂,一个慷慨担当,值得国人数百年景仰的大英雄于谦!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史乘考误》、赵毅《正统皇帝大传》


历史风云录


土木堡之变中,除了英宗皇帝被俘,还有大量随军大臣被杀,朝庭精锐部队几乎丧失贻尽,代表最高权力的皇帝位如何归属,将决定皇朝的存亡。

当时,属于法定继承人的太子朱见深才二岁,但是古代立小皇帝的,前任皇帝多有相关安排,存在二个或多个位高权重的辅政大臣,但当时有威望的官员很多死于土木堡之变,挺身而出的于谦只是兵部待郎,凭其当时的威望并不能完全服众。当时,南迁派和主战派争执不下,加上京师精锐尽丧,处于枝强干弱,不排除地方大臣拥立藩王的可能,因此需要一名成年的血统近的皇室成员领导明朝,以稳定人心,绝外藩异想。

二是当时瓦刺军盛,随时可能南下,明军京师精锐尽丧,需要调集军队、粮草等一系列紧急的大事需要处理,如果立小皇帝继位,即使有令出,可能也难以执行到位。

三是瓦刺以英宗为人质,欲从明朝获取利益,也先以送英宗还朝为名率军入侵,如果立英宗之子朱见深,无论如何也不能见英宗被俘而不救,否则有违封建制度的孝道问题,但立郕王则能较好的减轻或避免这个问题。

四是郕王在监国的几十天中,是属于配合、支持主战派的,主战派坚决支持其即位,并说服了英宗生母,立其为帝。

当时立郕王为帝是形势所迫,是最好的选择,但实际上文官群体的这个做法打破了明代皇位继承制度,加上勋贵大臣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惨重,文官势力失去了制衡,使得明代中晚期文官与皇帝争权,大礼仪之争、国本之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影响了明朝的走向。


历史讲述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王朝面临重大危机。这个危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继统问题。

是让年幼的英宗太子朱见深正常继位,还是选择成年的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这是一个关系到继统问题的艰难选择。

二是军事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北京周边地区明朝军事力量一战而没,军力对比上,瓦剌部占据绝对领先优势,明朝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瓦剌还可以利用被俘的朱祁镇作很多文章,比如讹诈大明,让明朝大臣、将领献财献粮、献关献城。由于朱祁镇被俘于瓦剌军中,也使得明朝失去了任何主动进攻的可能性,只能被动防守。

三是迁都问题。

"土木堡之变"后,留守北京的大臣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后来发动南宫复辟的徐有贞为代表,主张迁都南京,以策安全;一派以最终力挽狂澜的于谦为代表,主张招募军队,保卫北京。

面对意外出现的危机,当时朝廷中,主张不作妥协、争取主动的大臣占据了主导。这样,在继统问题上自然就要作出最有利的选择: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拥立已经是监国的英宗弟弟朱祁钰继承皇位,朱见深仍为太子。这在当时应该说是最合理的选择,为后来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后来南宫复辟引发的一系列悲剧,是无法预料的,要怪只能怪朱祁钰在没有继承人的情况下,生病在不恰当的时候、信任了不恰当的大臣(石亨等)了。

由于明朝的制度,皇太后主政监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特别是处在当时的危机危机局面中,这样的安排可能性几乎为零。

当然,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选择也是可行的:朱见深继承皇位,朱祁钰为监国。但是,这样的安排,会把问题留给未来:随着朱见深的成长,因为争权,朱见深与朱祁钰及其站队的大臣必然会发生矛盾。


花开时节思春秋


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刺也先俘获是在1449年。朱见深当时两岁左右。

两岁是个吃奶的孩子,什么也不懂。

忠于大明的于谦等,为了避免国无长君,最终选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玉。

历史上的权臣,为了挟帝大多会立幼帝。大明生死存亡之际,于谦等扶朱祁玉登基,完全没考虑到个人安危,为于谦的悲剧下场留下隐患,也证明了于谦的正直无私。

朱祁镇的儿子,几经周折的朱见深登基为帝后,为于谦冤案平反,恢复朱祁玉帝号更证明了于谦当时的决策是正确的。


今古大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几件事。

土木堡之变时明宪宗朱见深多大

明宪宗朱见深出生于正统十二年,“土木堡之变”发生于正统十四年。换言之,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时明宪宗还是一个虚三岁的孩子!由他即位,势必会出现两种情况之一:一、大臣辅政。二、皇太后临朝称制。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内部权力斗争几乎是必然的……彼时的明王朝,皇帝被俘、蒙古人虎视眈眈,稳定压倒一切!选择这么一个可能引发内部权力斗争的小皇帝即位,显然不是最佳方案。国赖长君,选择彼时的郕王朱祁钰显然对于稳定政局更为有利。



明宪宗朱见深不是嫡出

明宪宗虽然是明英宗的长子,但却不是嫡子!他之所以被册立为皇太子是因为明英宗的皇后钱氏无子。那么,问题就来了。一旦立明宪宗为君,势必会出现两位皇太后并列的局面。从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来看,明宪宗的生母周氏与钱皇后的关系并不和谐。一旦两宫皇太后并列,周氏向钱氏夺权几乎是必然的!这一点无论是明英宗的生母孙太后还是群臣都心知肚明。与其自己制造内乱,倒不如选择朱祁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孙太后的小算盘

孙太后是明英宗的生母、明宣宗朱瞻基的继后,选择朱祁钰,她依然可以以嫡母身份当她的皇太后,充其量就是多了一个对手,那就是朱祁钰的生母吴氏。所谓嫡庶有别,即便吴氏成为皇太后,其地位也在孙太后之下,这是明王朝的祖制。可一旦立明宪宗为君,孙太后便不再是皇太后,而是太皇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跨过两位皇太后干政,显然名不正言不顺。而且,凭空还多出两个与自己争权的对手!这笔买卖显然是不划算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孙太后并不是明英宗的生母,而是在明宣宗的默许下将明宣宗与宫女所生之子据为己有。如果真是这样,那孙太后就更加不可能支持立明宪宗了。因为对于她而言,明英宗和朱祁钰并没有本质区别,她仅仅是嫡母而已。明英宗在位她是皇太后,立朱祁钰她依然是皇太后!



综上所述,彼时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立朱祁钰显然比明宪宗的风险要低得多,更加符合明王朝的现实需求。于谦等人之所以选择拥立时任郕王朱祁钰,除了国赖长君、稳定政局的需要,可能还有一些文官集团的小算盘在里面。



明王朝祖制——后宫不得干政

明王朝的文官集团虽然有万般不是,但是有一点却是值得称道的,那就是敢于挺身而出维护祖制。后来的“国本之争”便是典型的例子,明神宗朱翊钧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没能完成易储大业,就是因为文官集团的据理力争。明太祖朱元璋早已定下祖制——后宫不得干政。无论是皇后、还是皇太后,都不行!这一点在明初还是相当严格的。无论是张太后还是孙太后,充其量就是通过母子关系影响明宣宗和明英宗,却始终不能名正言顺在朝堂之上干预朝政。一个虚三岁的娃娃即位,两位皇太后和一位太皇太后该如何安置?让她们当泥菩萨显然是不可能的。可让她们临朝称制,文官集团又不愿接受。索性立一位上台就能亲政的长君,避免这一切的发生!



让蒙古人失去讨价还价的本钱

蒙古人之所以把被俘的明英宗仅仅攥在手里,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想利用明英宗这个“奇货”囤积居奇,与明王朝讨价还价,赚取更大的政治、经济利益。立明宪宗为君,明英宗依然是皇帝的亲生父亲。中国古代王朝最为推崇孝道,无论是出于舆论需要,还是父子感情,明宪宗、明王朝依然要受制于蒙古人。



立朱祁钰为君,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明英宗除了一个太上皇的名分,什么也不是了!他只是新皇帝同父异母的哥哥而已。蒙古人借助明英宗要挟明王朝的打算彻底落空!失去了“奇货”的价值之后,明英宗顿时成了蒙古人手里烫手的山芋。不仅没用,还得花钱养着。杀了?更加不行!这正好给了朱祁钰与蒙古人断绝任何往来的理由。蒙古高原处于苦寒之地,不少生活必需品都必须通过与明王朝的边境贸易获得。一旦杀了明英宗,明王朝为了维护天朝的脸面,短期内也不可能与蒙古人恢复边境贸易,蒙古人得不偿失。最终,蒙古人不得不将明英宗礼送出境,送回了北京……



于谦以及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考量

明宪宗彼时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子,他继承皇位是理所当然。选择明宪宗,于谦和整个文官集团没有丝毫拥立之功,仅仅是依照法定程序而已。选择朱祁钰则截然不同,朱祁钰是庶出皇子、明英宗同父异母的庶出弟弟,他根本没有皇位继承权。拥立他,等于是送给新皇帝一个天大的人情!朱祁钰即位之后自然会对拥立自己的大臣投桃报李。对于文官集团而言,拥立朱祁钰才是利益最大化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吗?



最终,在多个利益集团的角逐之下,时任郕王朱祁钰得以胜出,成为了新任皇帝。为了稳定人心,朱祁钰即位之初选择了认可明宪宗的皇太子身份,政权平稳过渡。等明英宗被蒙古人送回北京时,一切已成定局,明英宗已然回天乏术,只能接受自己是“太上皇”的事实,被朱祁钰幽禁南宫。至于景泰易储、夺门之变,那都是后话了……


农民工歪说历史


如果从大局角度来看于谦当时的安排还是合理的,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明景帝)在明英宗出征之前本就被任命为监国,英宗被俘,监国主持大局并进位为帝,从法理上来说并无不妥。

第二,成年的皇帝在危急关头可以更好地主持大局,挽救社稷。如果是在太平之时,幼子即位,太后监国,是合情合理之事。但当时情势危急,20万明军在土木堡前线全军覆没,皇帝明英宗被俘,也先的瓦剌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北京城下,这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生死存亡危机。在此情形下,亟需一个登高振臂一呼可以鼓舞天下军民士气的新君来挽救社稷的存亡,而明英宗年仅两岁的儿子如果即位,非但不会起到上述作用,只会使的人心惶惶,气势势必瓦解,到那时还怎么迎敌备战,保卫社稷。因此当时明英宗的弟弟即位再恰当不过,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也正好证明了于谦等人决策的正确性。


第三,郕王即位比明英宗之子即位更能有效地避免瓦剌军的讹诈。明英宗被俘之后,瓦剌挟持明英宗一路打着皇帝的旗号开关掠地、讹诈钱财。如果明英宗儿子即位,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孩子是体现不出皇帝的意志的,皇太后的意志更是会大打折扣,其根本还在于大臣的意志,而这种意志不见得会比作为小皇帝父亲并且自身尚未宣布退位的这个被俘皇帝明英宗的合法性更强,而只有22岁的郕王朱祁钰即位才能具有真正的换地权威和帝王的意志,加上大臣们和皇太后的意志才真正具有大明朝廷的意志,而这样的朝廷权威一旦发号施令,那个被俘的皇帝明英宗也就真的成了摆设,也先的讹诈目的也就就此夭折。因此郕王继位也彻底打破了也先利用大明皇帝大巴捞好处的阴谋。

第四,进行政治洗牌,收拢人心的需要。英宗亲征前,某种程度上宦官王振掌握了很大的权力,王振因为有明英宗宠信作威作福,死在他手中以及被贬之人多如牛毛,而如今王振身死,英宗被俘,被迫害和厌恶王振的朝官们终于见到了翻身的机会,他们更希望能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政治洗牌,而这种政治洗牌当然需要一个果敢之君来为惩治王振余党以及为他们政治平反,而这一切都是那个刚满两岁的小孩子所给不了的,而反过来郕王继位肯定也会重新进行政治清理,政治洗牌,因此朝臣与郕王朱祁钰是有一定的政治默契的,而这种默契使得郕王朱祁钰顺利即位更是在情理之中,甚至就是一种必然。也定会起到收揽人心,稳定政治局面的效果。

因此,综合以上方面,明英宗被俘,22岁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而不是2岁的儿子朱见深即位似乎并不奇怪,既是危机时局下保卫社稷,稳定局面的需要,也是一种政治必然所在。


精论历史一点通


于谦保朱祁镇之子为皇帝,不如保郕王朱祁钰更有利于大明。

(1)主少国疑是必然!太子才两岁根本不能服众,国家危及时刻很难保证没有贰心藩王甚至统兵战将

明代宗朱祁钰生于1428年,朱见深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由此可见:两岁的皇太子、明代宗廿一岁,谁更适合处理危难时刻的大事儿?

皇帝被抓、大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损失殆尽,蒙古大军就在不到二百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大明朝如果不危险,恐怕属于痴人说梦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让一个两岁的孩子做皇帝,明朝的藩王中有实力者将会如何想?没有人敢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一心想做皇帝的心情不会高于大明的安危。

有人会说,藩王在当时没有那样的实力。但也不要忘记,“土木堡之变”后之所以没有反叛者,只是因为朝廷很快有了皇帝、很快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而这两点是在于谦做了正确的事情后取得的。

如果没有呢?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弟弟当皇帝可以威慑住天下所有“有异心”之徒,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国家危机时刻,没有时间去学习如何治理国家。郕王在英宗出京期间本来就是监国,各种政务、环节都比较熟悉,根本不用去学

当时的太后孙太后是明英宗的母亲,能够不让孙子继承帝位让并非亲生的郕王为帝,也算是大贤之妃。

在当时情况下,只有皇帝盛年才能作为“旗帜”保卫天下。而且,郕王本身就有“监国理政经验”,首先就不会被佞臣欺瞒,由此,全国各地才能够勇于勤王、不会耽误各种粮草运输;其次重用于谦等忠臣良将、保卫北京齐心协力,让人们看到大明的实际实力。

我们可以看看,八月十六日土木堡大败,十七日败兵就陆续逃回北京,十八日就开始做出各种准备。由此,到十月十一日“北京保卫战”开始。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组织民兵修筑城墙、从通州悬赏民夫调运粮食、全国各地十几万勤王之军赶到北京。

综上所述

正因为于谦等人的果敢和全国军民的共同努力,“北京保卫战”才获得胜利。反之,我们再看看明英宗的所作所为。以“皇帝”的名义叩关,也先更希望以“傀儡皇帝”的名义换取更大的利益。

结果朱祁钰、于谦等人破坏了,这才“狗急跳墙”进攻北京,而之前暗兵不动休整的原因之一就是等“馅饼”降落。如果是朱见深继位的话,问题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坐古谈今


公元1449年,大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欲效仿曾祖父明成祖永乐帝北征蒙古,亲率明朝精锐大军20万北征瓦剌,由于王振的瞎指挥和明朝腐朽黑暗的政治,20万大军行至土木堡之时遭道了瓦剌大军的埋伏,以至于明朝主力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不仅主力军队丧失殆尽,随军出征的明朝六部九卿主要官员也皆尽战死,更为要命的是,作为明朝最高统治者的明英宗朱祁镇,还被敌军俘虏了,这是继北宋靖康之变后,中原汉族王朝皇帝第二次被少数民族政权俘虏。朱元璋1368年建国至此时不过八十余年的大明王朝似乎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似乎宋朝南渡的一幕又将在明朝上演。然而明朝最终却并没有走上宋朝南迁的道路,而是君臣上下一心,击退了瓦剌南下入侵的军队,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王朝得以转危为安。

明朝之所以在最危难的时候能够站稳脚跟,这与于谦的巨大功劳密不可分,在明朝皇帝被俘、明廷上下群龙无首的紧急时刻,于谦在征得皇太后孙氏的同意后,迅速拥立英宗皇帝的异母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明朝混乱的局势很快得意稳定,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于谦在英宗已经立有皇太子的情况下拥立郕王为帝?孙太后又为何没有以太后之尊行垂帘称制之举?

皇太子过于年幼,无法驾驭当时混乱的局势:

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之前,对于北京的留守朝廷也是留了一条后路的,他在之前便册立了年仅两岁的朱见深为皇太子,同事还命其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作为监国。明英宗当时也确实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土木堡一败涂地并身陷囹圄,明英宗被俘后,明廷上下一片混乱,不仅后宫之中太后、皇后哀嚎痛哭,就连前朝留京的文武百官也是哭声震天,如丧考媲。但是当时朝中很多有识之士很快便冷静下来了,毕竟哭不能解决问题,朝廷还需要正常运转,明英宗是否能够在日后还朝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当务之急是确立明朝心的最高统治者的问题,一直以来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度都是“父死子继”,而当时明朝的现实状况却有些让人大跌眼镜,因为作为明英宗唯一的儿子的皇太子朱见深当时年仅两岁,这样的一个咿呀学语、不谙世事的孩童如何能够驾驭这个此时万分危急的王朝呢?这一点在当时包括明英宗生母孙太后也是心知肚明的。既然无法“父死子继”,那么就只能实行“兄终弟及”了,郕王朱祁钰作为明宣宗唯二的皇子和明英宗仅有的兄弟,成为了众望所归的新君。以于谦为首的明朝官员在征得了孙太后的同意后,便将郕王朱祁钰拥立为帝,明朝至此进入了景泰朝的八年时期。

孙太后无意监国,明朝无皇太后垂帘称制先例:

在明英宗被俘后,当时的朝廷内部也有一种呼声,那就是奏请册立英宗太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同事请英宗生母皇太后孙氏垂帘称制,在皇孙朱见深未成年时暂代国政。但是这个提议很快便被否决了,否决这个提议的并非朝中大臣,而是孙太后本人。孙太后此时已经历经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其见识不可谓不广,但是孙太后本人对于政治并不热心,也没有贪恋权力的野心,同事孙太后也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女性,她对于历朝历代女主专权带来的恶果深恶痛绝,因此他拒绝了群臣的奏请。同事明朝也确实无女主垂帘称制的先例。明仁宗皇后张氏在英宗即位之初时被群臣奏请垂帘称制,但是张氏也以本朝无母后垂帘之先例为由拒绝了大臣们的奏请,张太后无论威望资历还是个人的执政能力来说都远远高于孙太后,这一点孙太后也心知肚明。

鉴于此,郕王朱祁钰在并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拥立为帝,这个并不情愿确实不是虚伪的表现,而是当时郕王朱祁钰的真实想法,因为当时的明朝皇帝接手的确实是一个烂摊子,谁做了皇帝都是相当煎熬的。但是朱祁钰即位后的表现确实没有让人失望,虽然其在英宗还朝后贪恋皇权而最终以悲剧收场,但是其在即位之初力挽狂澜就大明于危难之间的巨大功劳是明廷上下有目共睹的,历史对其功绩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历史课课代表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王振与明英宗在土木堡遭遇也先大军的突击,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英宗被也先活捉。这次事件被称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恐慌。

(土木堡之变)

也先以英宗为人质,向明朝索要巨额财物。孙太后、钱皇后收到消息后,连忙派人收拾了一些财物送给也先,可是也先胃口很大,他出尔反尔,反而要求更多的财物。不得已,孙太后之后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同时因为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皇帝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此时皇帝被俘,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暂时接替皇帝,稳住混乱的局面。当时有资格接替英宗的只有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虽然按照惯例,接替皇帝的应该是他的儿子,但是当时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根本承担不了重任。在这种危机的时刻,朱祁钰责无旁贷,必须勇敢的站出来。

当朱祁钰承担了监国重任以后,再加上孙太后,母子两人才构成了权力临时的中心。大臣们才总算有了一个主心骨,可以商量接下来怎么办。

而接下来朱祁钰做的几件事,才算是真正的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第一件事情就是是否南迁。

以翰林院侍讲徐有贞为代表,力主南迁避乱。但是这一说法遭到了朝廷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以于谦为代表,反对的声音最为强烈。就在两派僵持不下的时候,朱祁钰联合孙太后,站在了于谦的一方,决定号召军队奔赴北京,与也先大军决一死战。

而后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说明他们做出主战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场战斗是否会胜利,但是此时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朱祁钰已经在朝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他的表态,他势必会得到主战派的支持。

(于谦)

第二件事情就是对王振的处理。

王振死后,平常受他压迫的大臣终于有了报仇解恨的机会,他们联合起来,要求朱祁钰对王振进行清算,并一同诛灭他的党羽。而王振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太监,虽然已经身死,但是明英宗还在,朱祁钰又只是暂时监国,等将来英宗回来,他手中的权力还是要交出去的。所以说面对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只是说了一句:“汝等所言极是,朝廷自有处置。”大臣一听这不是打马虎眼吗,这怎么能行。于是就聚集到午门,跪地大哭不止。锦衣卫指挥马顺就带人出来驱赶大臣,但是这马顺之前也是王振的跟班,大臣们一见他出来了,变得更加激动。于是大家一拥而上,把马顺给活活的打死了。

(朱祁镇)

马顺被打死以后,大臣们继续逼迫朱祁钰下定决心对王振进行清算,要求籍没他的家产,朱祁钰只好答应。但是大臣们依然不依不饶,要求交出王振的死党毛贵和王长随,朱祁钰只好命人把他们交了出来,两人被交出来以后,大臣们又是一顿毒打,把两人活活打死了。

可是杀人是要偿命的,是要受到法律的处置的,这些大臣们当场打死人,那是属于知法犯法,而且证据确凿,免不了要吃官司的。可是眼下,朱祁钰还要依仗他们这些人去抵抗也先的进攻,所以说处罚不得。于是朱祁钰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宣布马顺死有应得,凡是参与此事的大臣一律无罪。之后,又对王振的党羽进行了清算,这才算满足了这帮大臣的要求。

(太监王振)

经过这两件事,朱祁钰算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接下来就要考虑抵御也先的事情了。

因为已经决定和也先死磕到底了,那么就相当于此刻明朝内部已经做好了放弃明英宗的准备。既然做好了这个准备,官僚集团就想着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把皇帝给换了,防止临时生乱。

那么立谁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我们刚才所说,经过是够南迁和王振一事,大部分大臣已经对朱祁钰产生了认同。于是他们就一起上书,他们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用这个当做理由劝说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而至于有人说为什么不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帝,刚才已经说了,他这个时候才三岁,根本没有能力执政,解不了大明朝此刻的燃眉之急。而且大臣们用这个作为理由,就是为了防止立他为帝,拥戴朱祁钰成功上位。

他们这么一说,孙太后也只好同意,毕竟也是自己的亲儿子,就劝说朱祁钰登基。朱祁钰再三推辞,最后还是登上了皇位。

(朱祁钰)

换一个角度,对于官僚集团来说,拥立新君继位,那么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拥立之功,好处是大大的,这可比把英宗弄回来有用多了。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的推举朱祁钰上位。

所以说总结一下,大家推举朱祁钰上位的原因一共有三个:

  • 第一,经过前两件事,朱祁钰和他们站在了同一条线,他们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

  • 第二,英宗的儿子年龄太小,不堪大用。
  • 第三,官僚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件事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听历史说话,青云计划获奖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


听历史说话


杜绝外戚干政

通过观察历史上众多的外戚干政,可以得出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皇帝年幼无知,二是老妈家族强大。因此让我们翻阅《明史》,钻进故纸堆认真剖析下,孙太后的娘家情况究竟如何!

据《明史》记载,孙太后的父亲名孙忠,哥哥叫孙继宗,弟弟是孙显宗。首先来说一说孙忠,对于他可以用低走高开来形容。起初孙忠是个不入流的永城主簿,每日整理文件与记录考勤。后来因为督造天寿山皇陵有功,被升任为不起眼鸿胪寺序班,直到其女儿嫁给明宣宗朱瞻基,才算真正的时来运转。先是因为荣升国丈所以成了中军都督签事,随后在宣宗三年其女被册封为中宫之主,他也水涨船高的变为会昌伯,以上只能说明他的晋升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下面要讲到的是,其权势同样只手遮天!




当时孙忠的家奴,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多次把手中的余钱借给滨州的百姓,然后趁机收取高额的利息,弄得是很多百姓家破人亡,而滨州的官吏为了巴结孙忠,采取的策略是睁只眼闭只眼。话说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终于有个不要命的将此事捅到了金銮殿上,案子审到最后,家奴被判流放边疆充军,而孙忠因为朱祁镇的遮掩才平安无事。

至于孙继宗与孙显宗,最后也靠裙带关系当上了高官,尤其是孙继宗成了明代为数不多掌管军队的外戚!据《明史》记载“宣德初,授府军前卫指挥使,改锦衣卫。景泰初,进都指挥佥事,寻袭父爵。天顺改元,以夺门功,进侯,加号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柱国,身免二死,子免一死,世袭侯爵;诸弟官都指挥佥事者,俱改锦衣卫。复自言:“臣与弟显宗率子、婿、家奴四十三人预夺门功,乞加恩命。”由是显宗进都指挥同知,子琏授锦衣卫指挥使,婿指挥使武忠进都指挥佥事,苍头辈授官者十七人。五月,命督五军营戎务兼掌后军都督府事。”



所以,眼看孙太后一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然引起了于谦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的重视,为防止深恶痛绝的外戚干政发生,自然不可能拥戴朱见深为帝让孙太后监国!

挫败瓦剌阴谋

土木堡之变被俘虏的是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他可是孙太后的亲儿子,是小太子朱见深的好老爹。所以瓦剌首领也先之目的,就是以朱祁镇为掌中物,来迫使他们妥协,因此一旦太子登位太后监国,那么在重大事情的决策上面,就不得不投鼠忌器,这样大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关于孙太后对朱祁镇的溺爱,朱见深对朱祁镇的依赖下文重点描述!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一场大辩论在乾清宫进行,议题就是撤销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另选朱见济(朱祁钰之子)为太子。为什么会如此,起初孙太后同意于谦的建议,答应朱祁钰为帝的时候留了一手,那就是太子仍然是朱见深,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一是孙太后溺爱朱祁镇,二是确保皇帝在朱祁镇的后代中延续。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先是试探大太监金英:“东宫的生日是7月初二?”得到的答案令他如雷轰顶:“东宫的生日是朱见深的生日,为11月2日才对!”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最后废掉了汪皇后与贿赂大臣,才让朱见济为太子在次年夭折!

从废立太子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孙太后对朱祁镇的溺爱,更能体会到众人默认皇位在朱祁镇一脉传承的认识,而朱见深幼年经常磨难,促使加深了对朱祁镇的依赖,故而这点因素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景帝才能卓著

对于庶子身份的朱祁钰,如果不是土木堡之变,他的墓志铭只能是郕王……之类的句子。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哥哥朱祁镇的不幸,却是弟弟朱祁钰的好运。众人都晓得朱祁镇被俘虏,朱祁钰捡到上位的机会终于为帝,却不曾想明朝的文官集团都是老泥鳅,如果朱祁钰没有金刚钻,谁能瞧得上他这个藩王,最终也只能是混吃混喝生儿子的命,所以我觉得朱祁钰还是有点本事,至于他的拿手活是什么下文说明!

都晓得明朝有本百科百书《永乐大典》,其实朱祁钰也组织人手写过一本《寰宇通志》,其是从景泰五年开始纂写的,由进士王重等29人分赴全国各地搜集资料,然后又有陈循、高谷等从永乐年间的书籍查缺补漏,终于在景泰七年完成这一巨著!



全书共119卷,分两京、布政使、府、州、县为目录,涉及的内容有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古迹、人物等13项。可惜的是随着朱祁钰的溘然离世,他也被五马分尸编入了朱祁镇的《大明一统志中》从此消声绝迹,直到1947年郑振铎才把它的只言片语收录进《玄览堂丛书续集》中!

综上所述,朱祁钰能上位,一是自己确实有能耐,二是孙太后娘家人太强悍,三是爷孙对朱祁镇念念不忘,这才有了景泰帝朱祁钰,更有了大明江山风雨不倒的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