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健康险蓝海已来③丨寻踪发展路径

前两期内容: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这份号称商业健康保险最高级别文件的公布,让专家和行业从业者都对商业健康保险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但是,健康险涉及产品、医疗服务、数据、健康管理等多项内容,未来健康险要“蓬勃”发展,顶层设计想要具体落地,都有必要来关注健康险发展的核心——健康险的产品问题,与产品相配套的产业链,是否也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品同质化严重 开发能力不足

商业健康险分为医疗保险、疾病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四类。目前我国的健康险产品以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其中重疾险和医疗险占据主导地位。

截至目前,根据中国保险业协会人身险产品信息库查询数据显示,在售的健康险中,疾病保险占比44%,医疗保险占比53%,

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则供给严重不足,占比仅分别为0.65%和2.1%,无法满足老龄化及失能人群的庞大需求。整体呈现出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以中国人寿为例,截至目前,其在售的健康险产品中,医疗保险131款、疾病保险117款、护理保险3款、失能收入损失保险2款(仅针对特定飞行员群体和职业运动员群体),平安人寿和太平洋人寿目前没有在售的失能收入损失险。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颁布的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便明确提出,鼓励开发多样的健康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创新型健康保险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分类型来看,疾病保险是健康险保费收入中占比最高的险种,经历了产品形态由简单到复杂、保险责任由局部到全面、保障程度逐步深化的过程。

虽然重大疾病保险的保险责任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单独重疾责任发展到目前涵盖重疾、轻症、中症以及疾病终末期等保险责任,并可以实现分组及多次赔付。

但是,重疾险产品整体来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同质化。疾病保险的产品里,主要产品都集中在重大疾病保险,占整个疾病保险产品的73.4%,远远高于防癌保险和其他疾病保险。

未来若想要大规模发展健康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降低产品费率和增加保险责任进行平衡,提升性价比来增强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更应该根据市场情况,进一步丰富防癌保险和其他疾病保险产品,满足更多层次的保险需求。

医疗保险是目前健康险产品中数量最多的。2016年,随着互联网渠道的兴起,以百万医疗险为主的一年期及以下的短期健康险,凭借保费低、保额高、线上购买便捷等特点,成为很多人追捧的保险产品之一。

众安在线推出了第一款百万医疗险“尊享e生”,为费用补偿型产品,问世后迅速受到追捧,在短短4个月便吸引20万人投保,其后多家保险公司纷纷跟进推出了百万医疗险产品。

但却又因为产品卖得好就卖,卖不好就停售等乱象被投诉,银保监会最终出击,下发《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产品设计、续保、停售、定价销售、理赔等方面做出严格规范要求。

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明确长期医疗险可以进行费率调整,意图也在于要帮助保险公司解决定价难题,降低经营风险,支持健康保险产品结构向长期化方向发展。

医疗保险产品丰富方面,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健康保险类别包含医疗意外保险,要求保险公司应提供创新产品,与医疗进步相融合,对新药品、新医疗器械和新诊疗方法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支出纳入保障。

此外,高端医疗险也是未来可发展方向。随着高净值人群的增长,我国高端医疗险开始发展起来。相比普通的商业健康险,高端医疗险进一步放宽了对医院选择、特需医疗、费用报销等环节的限制。

其特色主要包括:在医院选择上,被保险人可以

自行选择公立、私人或外资医院,包括国内各大医院外宾或特需,也允许选择国外医疗机构就诊,诊疗范围可以覆盖全球医疗机构,这一部分医疗保险产品可以进一步满足高净值人群的需求。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是目前供给严重缺乏的产品品种。商业健康险市场上,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现有产品中有很大比例是针对特定职业(飞行员、运动员)或者团体保险,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身险产品信息库进行查询,截至目前,在售的28款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中超过一半均为附加险。

护理保险方面,目前在售护理险数量共有92款,其供给主体主要是部分专业健康险公司和少数寿险公司。

护理保险目前供给不足,给付方式也较为单一,以依照合同的定额给付为主,既没有对实际发生的护理费用补偿,也没有服务型的给付方式可供选择。

这样会使得被保险人在获得经济补偿后,尚需寻找相应的护理服务,减弱了护理保险的保障效果,

没有在实质上与其他健康保险区别开来。

同时,从健康险产业链来看,目前,保险公司与医院、社保体系衔接还不够紧密,导致保险公司很难监控被保险人的每一笔医疗费用是否应该发生,进而影响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也导致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时不愿意涉足长期护理保险等风险控制难度较高的领域。

总体来看,在产品布局上,保险公司可以不断创新保险产品形态、完善产品矩阵,覆盖更多人群的健康保障需求。针对不同年龄层以及不同性别的人群,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与产品创新相结合,覆盖特定的非标群体,如儿童疾病、女性健康以及中老年人等。

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定疾病,通过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拥有更适合自身情况的健康保险。产业链上也应该多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增加机构间的合作共享,增强保险公司的风控能力,降低定价风险,确保保险公司敢于进行新产品的开发。

产品附加服务待补充

虽然健康险的发展是以产品为核心,但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也是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还能够为保险公司拓展健康管理服务相关的其他业务。

从产品附加服务来看,目前我国健康险领域仍然以现金赔付为主,健康管理服务较少。医疗保险以事后报销的产品形态为主,缺乏管理式医疗带来的疾病和费用支出的有效管控,长期的重疾险也缺少主动式的健康管理服务。

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专门提到支持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明确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降低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

管理办法还提出,保险公司可以保险合同条款和服务合同的形式提供健康服务,将健康保险产品包含健康管理服务成本比例上限提升至净保险费的20%

,进一步促进健康管理和保险产品的融合创新。

事实上,国际上的大型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也有类似的发展模式案例。例如美国最大的商业健康险公司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就开发了两大业务板块UnitedHealthcare 和Optum ,两个板块业务彼此独立又紧密配合。

其中健康保险服务于企业员工、个人、政府计划中的老年人、低收入群体,而健康服务可以承担健康、医疗、护理等职责,既能满足保险业务的服务需求,也能单独获客,服务保险体系外用户。

保契锐评

一年之计在于春。

商业健康险迎来了春天,但如何播种、打理,才能在秋天收获硕果,却是未知数。

宏观政策的加持与现实环境的利好,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产品、链条、数据、政策如何发力、短板如何破解等等,都有待每一位入场玩家的快速洞察与反应。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看得见的利润才是活下去的唯一因素。

近日滴滴携手联想入主现代财险的故事背后,更多的是关于互联网巨头在狼性文化的执念下,将如何改变保险业的生态圈。反过来理解,是否也可以说是对业内外对传统保险企业“安逸”发展惯性的质疑与鄙视?

区别或许只在于短期利润与未来利润的观念之争。

毕竟,在巨亏中开疆扩土的互联网巨头和固守传统渠道优势以短期利润为第一要义的传统险企的较量中,难言胜者。

因为,华为的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利润这把口粮,冬天来临时一定会第一个死去,而只要短期口粮的生物在严寒之下亦难撑过第二个冬天。

对于早已因百万医疗而爆红的商业健康险市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跟进策略或许是活下去的最好选择。

毕竟,商业健康险的“春天”由来已久,只是每一次市场热浪的背后都闪烁着互联网巨头的身影。

先机之中,传统险企屡屡缺失,但跟进之下,却也风生水起。

在顶层设计初定的时刻,一切都没有改变。赛道依然清晰。

场景化、碎片化的保险需求必将迎来井喷,但更厚重的包括长期商业健康险在内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以及兼具投资功能的新型保险更是值得期待的宏伟蓝图。

如上所言,传统与现代的正面交锋不是刚刚开始,只是传统险企更加被动而已。

商业健康险是近在咫尺的蓝海,无人质疑。下一个二十年,最激烈的竞争市场必有商业健康险的一个位置。

新旧之争,必将在商业健康险领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传统险企业厚重的行业底蕴、成熟的专业人才梯队、扎实的下沉市场布局与互联网巨头海量的场景和用户相比并不下风,区别只在于求胜的欲望——灵敏的嗅觉、持续的进攻、不甩锅的团结。

当然,终局一定不是谁颠覆谁、更不是谁吞并谁,而是在二者的竞争中携手破解发展困局,看谁可以更强大。

无谓王者,小而美亦是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