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築夢的地方

遇見築夢的地方

——援疆有感

“悅”讀新疆 | 遇見築夢的地方

■來到新疆才會懂得新疆之大、新疆之美,才會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新聞人的責任之重大、使命之艱鉅。

□馬健龍

一轉眼,去年一年的援疆時光結束了。一年中,我踏過“兩盆”,登過“三山”,經過了四季,收納了五蘊。認識了大美新疆,也漸漸讀懂了時代中國。

進疆伊始,我便隨調研組趕赴阿勒泰,在那裡發現冰天雪地正在變成“金山銀山”。現代化的滑雪場裡滑雪客人如織;高山峽谷裡的野狼在厚厚的積雪中蹦跳狂奔;冬捕的魚兒在烏倫古湖的冰面上躍起……而最令我沉迷的是望著額爾齊斯河上的雪蘑菇,靜靜地聽雪落下的聲音。

一年美景始於春。在吐魯番的托克遜,我們等來了天山的第一縷春風,望見“滿眼杏花醉遊人”的景象。在蘇力坦·都尕木1985年種下的第一棵杏樹下,與這位年逾古稀的維吾爾族老漢促膝而談,聽他講述從困苦到幸福的人生經歷。

“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在和田的于田縣,我去祭奠了犧牲在那裡的援疆戰友席世明;在庫爾班大叔的家裡,感受到鄉親們的熱情,傾聽鄉親們對黨和祖國的熱愛與感恩。

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蹲點調研採訪中,我在可可托海受到了一次靈魂的洗禮。通過一堂生動的黨課,我聽懂了可貴的可可托海精神,以至於一頭紮在那裡挖掘可可托海三代人接力奮鬥的“秘密”,不願放過這座小鎮裡每一個動人的故事。在極寒的額河第一村,我用沸騰的熱血寫出《無名的小草永遠的豐碑》,落筆時已是淚流滿面。那一刻起,我開始進一步認知共產主義信仰,思考共產黨人的使命。唯有心懷遠大理想,堅持不懈地砥礪奮鬥,才能負起新時代的責任。

在伊犁昭蘇,晚霞與彩虹映照著萬畝油菜花海。如果不在莽莽草原親歷萬馬奔騰的場景,便不會懂得波瀾壯闊的氣勢如虹;如果沒有目睹飲馬河畔的悠然景象,不深入瞭解昭蘇“龍鬚溝”的變遷,便不會如此深刻地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至真至切。

在雄偉的慕士塔格峰下,一群跨馬架鷹的柯爾克孜族勇士唱著英雄史詩《瑪納斯》向我們走來,我耳畔重新定義了雄壯之聲;在有著“大西洋最後一滴眼淚”之譽的賽里木湖,我眼中重新定義了至純之藍;站在阿拉山口我伸展雙臂,在隨時都可能飛起來的感受中,我重新定義了風的力量;在自然保護區裡,艾比湖的守望者們用他們最淳樸的經歷,講述著默默守護大自然的寂寞故事,我重新定義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義……

難忘南疆秋日的金色胡楊,胡楊是一種樹,也是一種美,還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精神。

在新疆,還有一種樹不得不說,那便是白楊,因為白楊是新疆防風固沙的“英雄”。在祖國西陲第一哨所,邊防戰士的睫毛上掛著白霜,毅然挺立風雪中,陪伴身後的是一棵棵筆直的白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沙塵暴襲來時,戰士們毅然挺立狂沙暴風中,矗立在他們身旁的是一排排筆直的白楊;在馬蘭基地,逝去英雄們的陵園周圍長滿了白楊,視線穿透白楊的縫隙,彷彿望到羅布泊荒漠深處傳來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破的聲音,看到蘑菇雲騰空而起。那一刻,我多想依偎著白楊,在英雄們的墓前朗讀茅盾先生的《白楊禮讚》!

在這一年裡,我們行走在踐行“四力”的征途上。

回想這個四季,經歷了太多,一幀幀一幕幕畫面不停映射在腦海。比起在新疆經歷的無限美好和飽滿收穫,一年來所付出的辛苦,便顯得微不足道了。

新疆日報一位傑出新聞人的教誨令我共鳴於心:來到新疆才會懂得新疆之大、新疆之美,才會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新聞人的責任之重大、使命之艱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