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一件好的器物,安全性和功能性是它的根本,形制色调是它的风采,而主人的妥善使用,更将赋予它的生命。

以前喝茶从不讲究,在玻璃杯里,抓一小撮不管什么茶,只要有茶味,就算是喝茶了。

后来,因为受喜欢上喝茶的两闺蜜影响,为了与她们志同道合,有共同话题,便也爱上了茶,喜欢购置各式各样的茶器。

从“度娘”、二位闺蜜口中,也知道了一些零星的关于茶的知识,对茶器也有了浅显的认识。

于是,逐渐的也开始注意茶的分类了,领悟出不同器物冲泡不同茶叶之美感。隔三差五买个壶啊、杯啊等等,慢慢的知道了茶道六君子:茶匙、茶针、茶漏、茶夹、茶则、茶筒的用处。品茗杯也是各式各样的买,其实也只凭自己的喜好在瞎买,真没有什么鉴赏水平,倒是燕老师很会赏壶,我的几把壶,还是托她给我置办的呢。

自此,喝茶就越来越不随便了,越来越复杂。再也不随手在玻璃杯中泡了。每次喝茶都是铺好茶席,摆好茶壶、茶海、茶杯,才会悠闲的慢慢冲泡品饮,自得其乐。

再后来,闺蜜从喜好茶到开始收藏茶,做茶生意。我也有意的正式了解茶艺茶道中的文化。至少能在别人谈起茶文化的时候,能听懂一点。不至于像听天书一样。她们都人手一本《茶经》,而我则与这本《茶器之美》结缘,我似乎更喜爱看得见、摸得着的赏心悦目的茶器。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茶器之美》的作者,李启影先生,他精通茶艺,对茶文化颇有见解,他从人文、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茶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书以茶器的创作为中心,探讨陶瓷茶具创作的原理以及做陶者的创作思维与态度,内容包括陶瓷茶具的造型分析、机能考虑,尤其着重在泡茶过程中操作者的五感反应与美感的形成。李先生在书中特别重视,陶作者在创作活动中对自然材质处理的态度,而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内在精神,来分别阐述陶作者创作的表现。他的这个观点也是很具新意。

这是教会你如何用茶器?如何欣赏茶器的好书,引领你进入茶文化的大千世界。

作者从这三个方面来向我们讲述了茶器世界:茶器的实用性与美感、茶器的个性与自我追求、茶器的精神性与修为。

书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五感来讲述了茶器的优劣和应用过程中的种种感知。下面我们详细的学习五感所品鉴出的茶器细节。


1、用眼看,视觉美。


既然是茶器,泡茶就是最基本的功能,这就是茶器的实用性。而每一次的执壶行茶,都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全开。每一分细微的感知,都是在茶席间弥漫开来的那股美感的心灵触动。如果在茶器在用着顺手的基础上,还能注重整体的美感,那对爱茶人来说,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


我有很多个茶壶,紫砂的、陶瓷的,有的壶用起来非常妥贴,有的则出水不利,倒茶汤的时候,总是淋淋拉拉。直到后来,有一个紫砂壶,泡茶出汤时水线有力度、有弧度,我才明白了一把好壶,出汤的水线都是非常美妙的。

看来陶作者们在制壶的过程中,既要用到美学,又要用到力学,还要用到几何学、数学。而数学上的黄金分割点,黄金比例的算法应用在生活中很是广泛,在自然界中也是普遍体现。

而一个能不能将黄金比例应用到一把壶上,还要用得恰到好处,则体现了一个创作者的美学素养。

一把壶的壶钮与壶身,壶把与壶嘴,壶的肩线与壶身,都是要有合适的黄金比例的,不然就会有头重脚轻,头轻脚重的不平衡感觉,也就更谈不上美感了。

作者说,一把壶从壶盖到壶底也要有“起、承、转、合”的原则。这个写作的人不难理解。这也是一把壶细节的处理,该圆则圆,该方则方,该转折与该柔顺的部分都不缺乏对应的细节。这也是体现一位陶作者对美的掌握和诠释能力。

在茶器商业化的现在,除了收藏级别的茶器是出自大师之的手的,一般量产的大批上市交易的茶器,很多类似,或相同。作者说茶器也像文章一样,有很多抄袭的。但是,不管是文章还是茶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仿制品是随处可见,这就要看消费者的慧眼了。能选购一把好壶,消费者也要有美学素养。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2、用耳听茶器的内在声音,从而感受到茶器的美感。


以前,我可从来没有想过,一把壶,还会声音?还能发声?看了作者的书,算是涨知识了。

原来,作者也是受到一位禅寺居士的启发。他们把茶叶罐比作茶叶的家。你想想,住得舒适了,人是不是心情也会很放松很美好啊!那么,茶叶也需要一个舒适的安放环境。道行深了,人与茶、茶器是不是就可以交流感情了,又或者是人赋予茶叶感知和生命呢。

作者发现,用耳听茶壶,声音频率高的壶,适合清香型的茶叶,高频与高香更为呼应。频率低沉的壶,通常泡重度发酵或焙火度重的茶更合适,低频率与重口味,则是相辅相成的。

泡个茶喝,越喝越复杂,越喝越值钱,越喝越有文化,有深度了。一片叶子,本无生命存在了,但却被人类赋予了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似乎又重新活过来了一样。

茶叶来自于自然,陶土也是来自于自然,它们的相遇,造就了一杯杯带着自然灵气、香气、大气的水,让人们品尝出各种滋味。

所以,为了一壶带着禅意的茶,选茶器的时候还是要紧贴在耳前听上一听的。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3、用嗅觉来鉴别茶器的聚香力。


品茶闻香,我们都是知道的。茶香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是有的,那怕是小时候冬日炉火上爸爸的那一壶老伏茶,也是有气味的,虽然那气味透着岁月的沉腐气息,但回想起来,竟也温馨的。

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气味各种各样,成千上百,让人能记住的也不过二三十种而已。那么茶叶的分类那么多,没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怎么可以分辩出名目繁多的茶味呢。

我们知道在葡萄酒的品鉴中就有一种科学式的嗅觉训练。虽然我也常喝葡萄酒、咖啡,但我是品鉴不来的。什么哪个年份,哪个国家,哪个产区更是一片茫然。但是喝的多了,自然也有了自己的感知,不管是酒、茶、咖啡都能感知到它的美好来,虽然品不出那么详尽的信息来。

书中,作者说,茶器的形状、瓷的薄厚都对茶的聚香有一定的影响。杯底留香是茶友们最为喜爱的茶器。薄胎瓷杯的聚香力,比厚胎瓷杯的聚香力,要强很多。收口型的茶杯自然留香比开口型的茶杯要好一些。但因为窑烧的不同,产出的杯子千差万别,也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品茶人自己去体会了。

“美,它没有快捷方式,但是必须漫步。所有擦肩而过的气味,都可以丰富你的生命。”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4、用味觉来感知茶器对茶水的不同影响。


这个很奇妙,我从来没有感觉到不同的茶器,喝同款茶会喝出不同的味道来。我只知道不同材质的茶器会有对应的茶。这个确实需要自己亲自体验一下。

书中说“以器引茶”,意指不同茶器的材质与工艺对应于不同的茶叶类型,会得出不同的品尝效果。

依据个人爱好,选茶器时,就要关注到茶器的材质了,而不仅仅是美感。

瓷器类的茶具比较适合清香型的茶类。比如台湾各大名山的高山茶、中国安溪清香型的铁观音、江浙一带著名绿茶、黄茶、所年来热炒的白茶、云南历史悠久的普洱生茶,都属于清香型的茶类。

而陶类茶具更能体现茶入喉的厚重感,也就是浓厚的喉韵。比如红茶、黑茶,都是追求喉韵的茶品,陶器的特质会让喉韵更加厚实。

追求醇厚的岩矿茶器,就是喜好重口味的茶友们的最爱了,岩矿茶器来品茶,因为材质的特性,它可以修饰重发酵下茶叶的仓味、陈味、火味。而是重发酵的乌龙茶、三年以上的熟普洱茶更具韵味。

味觉是每一位爱茶人最重要的感知。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5、用触觉感知茶器之美。


我从对茶器的触摸而感知到的美,是从闺蜜在茶博会上给我购的一款南瓜壶而开始的。可以说拿到壶的那一瞬间,那种细腻的触感真的是美妙极了,就像初生婴儿的皮肤一样润滑,触动心灵。真是爱不释手啊。


喝茶到现在,我最喜欢给两三位好友,事茶而饮了。因为这个过程中,我会充分的接触到茶壶、茶则、茶海、茶漏等诸多茶器,一系列的动作中,整个事茶过程,对我来说不是繁琐,而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享受了。


看来触感确实如作者所说,有安抚人的情绪的作用。


“触觉有七种功能:安抚情绪、促进成长、保护性防御、识别性反应、促进动作灵活、辅助视知觉、扮演沟通管道。而于与茶器相关的是识别性反应、安抚情绪和辅助视知觉。”

触觉配合着视觉在茶器材质的选择上有情绪对应的意义。一般,瓷器有着细致精美的触觉效果。陶器有丰富的材质的组合。无论哪一种类的茶器,拿在手里都有轻有重,喜欢或是不喜欢,完全看茶友的喜好了。


所以,一件好的茶器,不仅要用眼观,还要用手摸,不仅要用耳听,还要结合对应的茶来闻香、品味,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才能依个人的修为判断出茶器的优劣来。


这么说来,还真是“一入茶门深似海”。在还不懂品茶之前,我无数次的数落过闺蜜们隔三差五的购置茶器的行为,就觉得喝个茶而已,主要是图个心境,要那么多摆设干嘛。读了这本书总算明白了,茶之千变万化,不仅仅是茶的分门别类需要对应的茶器来体现。还要有万千种茶器来凸现茶叶的内涵。以达到赏品之完美。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我们从“茶器的个性与自我追求”方面,进一步了解茶器世界

所为个性就是与众不同,陶作者们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精神追求在茶器中。从而使茶器真正变为一件艺术品。

对于普通的爱茶人来说,大略的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比如像我这种不想收藏茶器,又不执迷于品茶的人来说,会欣赏,懂点皮毛就够用了,反正也不赔钱。

学会欣赏茶器,要懂得一件茶器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每一位爱茶人在茶器的选择上,充分的体现了某一阶段茶友的审美、品味与个性。

我在开始喝茶之初,不喜釉色厚重的紫砂茶器和粗放的陶器,还是比较喜欢色泽亮丽,质感细腻的瓷器,或者干净透明的玻璃、琉漓茶杯、茶壶。我喜欢那种透明一览无余的生活器皿。这也符合我一直纯净的个性。

现在想来,喝茶的过程也如人生一样,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后来的成熟稳重,喝茶历经了岁月,自然也就有所领悟了。人生经过社会历练与自我努力后,从“贫乏”不断提升到“尽善”。

对于陶作家来说,他们的作品中也体现着人生轨迹。

作者则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比喻陶作家们的创作过程。这既是顺应四季的生长,不违悖自然的规律,也是人们养生的最佳节奏。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我的理解就是“天人合一”。顺应也是一种智慧。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能将每一阶段的人生经历溶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修为。

当然茶友在选择茶器之时,也有自己的春夏秋冬,其实选的是这个阶段的自己,或者与自己个性互补的另一半。年过不惑的我真是经历了,方才顿悟了这个道理。作者的这个观点,如果早十年给我看,我是没有真切体会的。所以一些经验不是看看或是听听就能懂了的,那是要亲历而为的。

陶职人的作品呈现的热情、或高冷、或温润、或枯寂,都反映出自己个性的一面,有助于从不同角度了解自我。如果看到一件茶器,心动了,离开后又老是惦念着它,那么,你就从器的外表进入作品的内在世界了。茶友与这种心动的茶器相遇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类似爱情。

三、茶器的精神性与修为

中华民族精神的依归是儒、佛、道三家合一。已故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把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卖的是精神食粮,缺少的话会出事。佛家思想是百货店,里头都是必需品,没钱逛逛,有钱选购。道家思想则是药店,得病一定得上门。那么作为东方文化影响下的陶职人,就一定会在作品中体现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作者就是从这五行之中分析欣赏茶器以及陶职人的修为。老子的《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片叶子里承载了大自然的讯息,这真的不是教科书中的神话。作者说:

“人的修为如果能贴近大自然的脉动,则有机会与大自然同步,假作出如同自然之手般的杰作。”

既然茶器出自陶职人之手,那么陶职人对大自然的感触自然变得非常重要。每一个陶职人都要向大自然学习。最终由繁华回归到质朴的本真。这真是一个不断学习内化修为的过程。

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在茶器中解读、欣赏金木水火土的。

“金”,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金碧辉煌,金光灿灿,象征着富贵,奢华。“金”的特质又是接受变化,创造变化。那么陶职人如何将无比夺目的金深入到比较质朴的陶土中,那就要看陶职人对美的平衡的把握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若陶职人把这句诗的意境反应到作品中,真是太美妙了。

“木”,木的基本特性是弯曲和笔直。自然界的木分为大树和小草,大树刚正不阿,小草风行草偃。因为正直不倚,所以能得道多助;因为逆来顺受,所以能随遇而安。这两种特性在陶职人的历练和修为下,体现在茶器作品中也实为不易。真的是需要岁月的沉淀的。“木”所表现的主要是大树的姿态与纹路,对应到作品中是刚劲有力的线条与秞面肌理。次要特性则是“小草”的圆润。对就到作品中则秞色的润泽和圆滑。

“水”,柔软不争,随遇而安。一个陶作家没有与世无争的修为,则不会在作品中体现出让人一睹心都要溶化的温柔来。

“火”,火始终是向上的状态。我们熟悉的太阳普照大地,不分亲疏一律照拂。这就是火的特质:无私分享,福德双修。这也是五行中最难以外观透视来理解的内涵。也是陶职人艰难的功课。我们在欣赏茶器时,不防先从了解作者的为人开始。一个喜欢分享的人,不太计较价格高低,只是想把好的作品奉献出来。作为茶友可以试着从他的作品中感受温曛的特质。

“土”,承担责任,拥有责任。我们常把大地比作母亲,它是承载着生命的。人类离开大地就无法生存。厚德载物,大地承载万物的生长。而土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很多人不太喜欢太“土”的东西。在现代工业化的时代,土是一种怀旧的,有着传承历史使命感的特性。虽然不喜欢很土的作品,但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的张力却是人无法忽视的。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浓重的大地风貌,有如高山丘陵,有如砂石满地,看上去没有特意的修饰,一切都是浑然天成的样子。


茶器,天人共存的美的写照

摄影:薰衣草的天空


本书从茶器的实用性、美感、内涵等方面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茶艺变化的世界。让读者了解茶叶、茶器、茶人、陶职人之间的关联性,喝一杯好茶,竟会悟出很多高深的道来。最为重要的就是理念,意念和精神上的修为。读者如果也喜欢喝茶,喜欢那些或精制、或粗糙、或华丽的陶器,这本书值得一读,提高赏器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