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农村有大部分人仍然说去“大队”盖个章而不是说去村委会盖个章呢?

情缘直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方向是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大锅饭,当时正处于大跃进的时候。社会主义社会虽然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但是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实践发现,现阶段这种社会主义形势并不适合我国的发展。所以在1984年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决定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此从1958年开始到1984年这26年的社会体制进行了改革。

从1958年开始,我国实施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以最低一级的生产队为基础,然后上面就是我们说的大队,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村委会,大队的上面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公社,一个人民公社下面有很多个大队,而大队的下面又有很多个生产队,那个时候大队就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具有对各个生产队的决策权。当时的社会找工作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随便的去就找得到,而且当时工作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够找得到,所以一般进工厂上班或者是上大学,以及入伍等都需要大队进行推荐才能够完成,而且需要大队盖章才管用。


而从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将人民公社的体制改为乡镇体制生产大队,由此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村委,会全称村民自治委员会而生产对就改成了现在我们农村的小组。每一个村委会下面都有好多个小组是,我们现在的身份证上面,如果你是农村地区,上面就会标注你是哪个小组多少号。虽然从1984年开始大队这个,名词已经改成了村委会但是绝大部分的人因为,都是经历过长达二十六年的时间叫做大队,所以一时半伙很难改过来。

因为在经历过那段时间的人,现在年龄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所以他们对于大队这个叫法已经是深入到骨髓,而且现在在我们农村地区依然会有很多人叫大队,然后村委书记经常会被叫做大队书记。我们都知道一个村委会书记是最大的,所以很多事情往往需要通过村委会,然后再得到村委会书记的认可才能够实现,也就是我们说的村委会书记盖章,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会说到大队去盖章,这主要是因为习惯的原因。而且大队相对于村委会来说肯定是更容易上口的。

其实对于一些五六十岁的人来说,他们更加怀念当时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这种社会制度,毕竟经历了那么多年,所以对于这种社会体制有一定的怀念和情感。而且当时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实验阶段,大家一起干活吃大锅饭,所以可能那个时候人们的关系会更加的好,但是自从改成村委会之后可能就没有之前的那种感觉了,因此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特别怀念当时的那种社会主义体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农村泉水有点甜


为什么老一代村民仍叫大队,首先村民思想中忘不了毛主席那年代及毛泽东思想在人民群中根深帝固,那时你家有困难,或什么事都要找村支书或村主任给解决。那个年代穷并不是因为体制问题,而是国家解放后,村都是文盲多,国家一无所有,生产工具落,没有化肥。生产队平田整地,兴修水利,荒山绿化为国家建设交了很多农业费,养活了国家城里人口,工业,交通,国防一系列国家建设,农业社做了具大贡献,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那时党的干部清正廉洁,风清气正,社员人气高,集体主义思想,互帮互助,许多人至今几十年了依然怀念毛泽东时代。


jsz111


大队是新中国成立,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集体化道路后,一个村庄或者几个自然村的行政和生产管理组织的名称。根据村庄人口的多少,又分为若干个生产小队。旧社会的乡公所没有了,改成了人民公社,一个公社有若干个生产大队。大队的道路就是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

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是一把手,大队长二把手,大队会计保管印章是三把手,那时候,没有身份证,没有户口本,农民外出住宿要开证明,登记结婚要开证明,离婚也要开证明,集体派人外出有事要开介绍信,农村人在外当兵,当工人,或者当干部,要来老家调查家庭情况,都要大队会计写好材料,盖上大队这个公章,这个公章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社员到大队开证明盖章是经常事,同时,社员的衣食住行都和大队息息相关,干活由生产队长安排,粮食靠生产队分发,大队和社员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那么大队这个词在社员脑子中就根深蒂固了。

大约八几年吧,生产大队改成村委会了,生产小队改成村民小组了,人民公社改成乡(镇)政府了,但因为分田到户了,各人管各人,什么乡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这些词在农民脑子里没什么影响,谁和谁一个组都不清楚,村干部一年也见不了几面,乡干部更不知是张三还是李四,乡里在农村的包村干部也没有几个人认识。有些事村干部在大喇叭上一喊就了事了。

所以,农民有事要盖章,脑子里还是大队这个词。就是说要到大队去盖个章。




华月一牛


大队这个称呼不仅对乡下人亲切,就是对当年我插队的知青也是刻骨铭心的,就连我写过的知青故事都是大队大队的。那个年代的农村几乎天天有活动,而活动处处离不开大队,大队有村支书一人,会计一人,老贫协,下分小队几个。大队有队部一间,大礼堂一间,大队部是开小会的,当年我在那个昏暗的房间油灯下给大家读了一个冬天的报纸,大队部是开全村大会的地方,一个小讲台上面能唱样板戏,开批斗会,更使我一生忘不了最后一次大会,全村社员们的那一声吼,我被第一个通过改造成功的知青,第一个离开了三年的村子返城了。四十三年后我又一次重返乡下,但大队部拆了,我的知青屋拆了,当年教育我的人都永远的走了,但村里的年青人们(当年的小屁孩们)还认识我!使我惊呀万分,四十多年了啊!


小西147004677


是的:毛主席竖立起来的红旗人民公社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基础,公社,大队,生产队,人民改不了口,所以我们也说大队,和公社,


燕子50321


从毛主席时代过来的人,他老人家光辉思想在每个人心中烙下了深深烙印永远难以磨灭。“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都是在他英明领导下命名的。改革开放前从小到大,已叫了几十年,已养成了习惯。一会半会改变 不过来。我估计毛泽东时代的人到死都改变不了原来的称呼。


随心所欲56417719350


这就证明毛主席他老人家所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好!怀念毛主席他老人家那个年代!毛主席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ZYS225


这就是永远也不过期的毛泽东思想!更是人民的怀旧——大队书记就是带头领着农民干活的……


唯我一凡


我们当地人还是把乡政府叫公社,把村委会叫大队,村里有事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划分的。一个是习惯叫法,主要还是怀念毛主席那个时代的一切。不管怎么变都改变不了人民对毛主席的信任和怀念,改变不了毛主席对农业所指引的发展方向的向往和认可。


臨猗甜柿刘


第一,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然后固定为人民公社三级所有 即人民公社(公社),生产大队(大队),生产小队(生产队)三级集体组织。

我国1986年才实行个人身份证制度,当年旅社、饭店都是国家或集体所有制的,你要出去办事,证明自己的身份,甚至到城市探亲,住旅社等都必须要有大队的证明有些还要加盖公社的公章,几十年的做法,加上人的惯性所以

……

第二、户籍制度

当时,我们当地用“居民”和“农民”来区分非农业户口的城镇居民和农业户口的农村农民。“居民”国家配给每月几斤至二十多斤大米指标(不满三周岁的儿童:六斤至十一斤,一般居民和十周岁以上儿童:二十四至二十八斤半),用1斤大米指标购买1斤大米,价格是0.142元。当然,还有油及其它商品的指标(票证)供应。

农业户口的“农民”是靠农村生产队的一亩三分地的收成,除了上缴国家的公粮(一定量的、义务的、必须的)和一定量的余粮(其实很多生产队并没有什么余粮,只是必须的,是按国家低定价收购)、预留稻种等以外就按生产(小)队为单位分配给农民的口粮过生活。建国后的四十年间,中国农业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始终占到80%以上,就一直不可能改变!

与户籍管理制度相联系的,还有住宅、粮油、教育、医疗、就业等项制度。在所有这些方面,非农业户享有国家提供的一些待遇,是农业户可望而不可及的。

第三,生产队的粮食分配

农村生产队,是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集体所收获粮食(稻谷),需留足种子。交纳公粮,完成购粮任务并留下必要的成本粮,其它还需留修水利补助粮和各种各样的补贴粮,往往占总收成的50%以上,剩余的粮食才能进行分配。

年终10工分为一个工,一般年景,每个工能够得到0.2元钱,年景好一点的能够得到0.8元左右,这就是非常高的工值了,当然是各个生产队都不同。社员所分实物以现金结算后记帐。劳动工分最后也以现金计值,抵去实物分配所值金额后,有存余的叫存款户,欠款的叫超支户,常存在超支款收不清,存款不能兑现的情况。

生产队依照每户工分总额,并按一定比例将粮食分配到户,就全国多数地区而言采用即所谓“人七劳三”或“人六劳四”的分配方案。“人七”指的是报表上的“人分粮”(亦称“基本口粮”),系按全队标准人数来分配的,人人有份;“劳三”指的是报表上的“工分粮”,系按全队工分总额(折算为工分总值之后)来分配的,两项相加,即全年总结算所分配的粮食。

第四,大队书记和大队干部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有那么大权力,甚至还能管到社员考大学什么的!大队干部的报酬还是由各生产队统筹而来的工分。

可以说,大队干部也是受气的差事,上有公社、县布置工作,下有生产队队长和广大社员未必那么听指挥,夹在中间的大队干部也不是很好当的!要传达,要组织,要调解,要落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