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最知之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是非常精彩的一个剧情,从此雍正跟八爷党彻底撕破脸,虽然八爷党表面俯首称臣,其实他们一直在策划如何拉雍正下台。果然,最后八爷党给雍正设下了一个天大的局,提议让关外的旗主王爷帮助关内整顿旗务,然后串通旗主王爷,趁机夺权篡政,更可恨的是,雍正的亲儿子弘时都站在了八爷党一边,八爷党的整个计划可谓天衣无缝,可唯独漏了一个人:老十三。


王爷进京后,他们迅速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控制了九门,可以说,整个北京城都在八爷党的控制之下。朝堂之上,四位旗主王爷纷纷发难,提议恢复八王议政,恢复祖制,让雍正哑口无言。


在这关键时刻,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辩驳,八爷党被驳得哑口无言,雍正这才挽回了面子。虽然,在朝堂上挽回面子,但此时八爷党有兵权,正当准备武力逼宫的时候,被强撑病体的老十三,夺回了兵权,并控制了隆科多,这次失败后,八爷党的下场非常惨。


而隆科多之所以参与了八王议政,原因在于这两点:首先是自己举荐的山西巡抚诺敏,谎报财务,被田文镜发现猫腻直接参倒。自己的儿子又和老十三胤祥的人马因京城青楼女子起了冲突,逐渐失去了雍正的信任。其次,雍正推行的新政体系,一体挡拆,一体纳粮,火耗归公都损了自己的利益。


梦想启航2019


丰台大营是供卫国都安全的野战队,大多是八旗子弟,是当时北京卫戍非常重要的部队之一。丰台大营驻扎了12营军队,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时候可以达到4万多人,虽然丰台大营的驻军不是特别多,但是战斗力非常强大。丰台大营的最高统帅为丰台大营提督,由皇帝亲自任命,并且直接效忠听命于皇帝,没有皇帝亲自统领或者皇帝的圣旨及手谕,任何人都无权调动丰台大营的士兵。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充分体现了丰台大营的作用,谁掌握了丰台大营,谁就基本掌控了朝局,而雍正能坐上皇位并且坐稳,就很得益于老十三两次控制丰台大营。

第一次老十三被圈禁在宗人府,等到康熙去世之后,雍正拿出金牌令箭将老十三放出宗人府,老十三则是立即赶赴丰台大营。当时的丰台大营主将对老十三采取敌对态度,而老十三在丰台大营有很多嫡系人员、生死兄弟,老十三就依靠这些人帮助杀死了丰台大营的主将,掌握了丰台大营,帮助雍正坐稳了皇位。

第二次老十三重新掌握丰台大营,这次是发生在老八他们谋划“八王议政”的时候,之前八爷党吃亏在没有掌握兵权,老八也是吃一堑、长一智,利用八旗进京整顿旗务的时候,将丰台大营共管了。而所谓共管,就是利用八旗王爷带来的参将与丰台提督共同控制了丰台大营,使丰台大营不能进行军队调度,而在北京城内,由于隆科多投靠八爷党,所以九门提督的军队都在八爷党一边,这样看来八爷党的确是稳操胜算。

八爷党千算万算算漏了弘昼,弘昼虽然没有政治野心,但是一点也不傻,在上朝前一刻找到了十三爷,告诉十三爷丰台大营被共管的事情。十三爷敏锐的政治嗅觉立刻发现了不对劲,所以没有参加上朝,而是转头去了丰台大营。

这次电视剧没有讲述十三爷怎么在丰台大营重新夺回军权,但是我们可以猜出当时的情景。十三爷到达丰台大营之后,此时丰台大营虽然被八旗共管,但是丰台大营的原来将领只是被胁迫不能调动军队,并没有被杀死。十三爷到了之后,他本身掌管全国兵马调动,所以丰台大营的提督自然是听从十三爷的号令,再加上他们大多数是十三爷的死党,这个时候只要十三爷一句话,就可以将八旗王爷的参将全部捉拿,过程比第一要容易很多。

十三爷虽然有病,但是地位和威望依旧存在,加上握有掌管全国兵马的权力以及一些死党,处理八旗旗主留下来的几个参将绰绰有余,十三爷也又一次保障了雍正的帝位。


帝国烽火


其实十三爷允祥(雍正即位后,都要避讳,不能再用胤了,其他兄弟同上。)最终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因素很多,最关键的因素在于雍正对他的无条件的信任。也是因为他对十三爷的信任,雍正也挽救了自己。

弘昼在丰台大营“误传圣旨”的时候,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两个提督曾经透露了一个秘密。那就是“除了圣旨和十三爷的手谕,概不奉召。”


圣旨可以理解,清朝军队的权力在皇帝,但是十三爷的手谕竟然和圣旨同等重要。这是只能在剧情中发生的。因为在剧中,十三爷这个角色就是替雍正控制军队的,为雍正的新政保驾护航的。在剧中,从康熙驾崩到十三爷病故这段时间里,十三爷一直实质性地控制着京外两营,和“御林军”(应该是亲军营)。

这种信任绝对不是单单出于雍正感激十三爷在康熙驾崩之日,为自己控制京外两营,保障自己顺利即位,而做的举措。

这种直接把军权交给别人的举动完全是因为无条件的信任。十三爷支持雍正绝非出于言语,更多的是身体力行,历历在目。

所以在关键时刻,十三爷才可以空手夺回京外两营,以及隆科多全权掌握的步军统领衙门的兵权。


躺在担架上把所有的局面全部控制在自己手里。而康熙驾崩那夜,十三爷还得靠“金牌令箭”以及必要杀掉程文运,才能掌控局面。

八王逼宫的局面对于雍正而言,极为凶险。应该说八爷允禩是掌握了极大胜算,赢面事非常大的,不然以允禩的性格是不会轻易动手的。

因为雍正的新政,摊丁入亩几乎把天下士绅都给得罪光了;火耗归公几乎把大清的官员都给得罪光了;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几乎把读书人又得罪光了;整顿旗务,让八旗子弟去自己种地养活自己 ,又把八旗得罪光了。可以说雍正面临的是“四面楚歌”。

八爷最大的弱势就是自己没有能力掌握军队。原本自己集团内部有个在军中极有威望的天然人选老十四允禵,只可惜,当初康熙一计将两人打散。八爷却把他当作自己的夺嫡的头号敌人,还曾搞出了“毙鹰事件”。


所以对于此次的事情,老十四怎么都不愿参与了。虽然说你们出事,自己不会袖手旁观,但实际也只是句客套话而已了。

所以八爷控制京外二营只能靠关外旗主王爷;京城中靠隆科多。所以八爷依靠的在赌局中最核心的力量竟然一个是被蒙蔽管闲事的,一个是著名的墙头草。可以说貌似强大的利益联盟,但本质上却是各怀鬼胎,漏洞百出。

关外旗主接管京外二营防务,没有十三爷手谕,更没圣旨。就得依靠弘时,弘时多会给自己留后路啊,就忽悠弘昼“误传圣旨”。弘昼多聪明啊,事后感觉不对,知道要出大事了,但他一眼就看出问题的关键,他在宫门外,等着前去上朝的十三爷。

所以在朝堂辩论剑拔弩张,撕掉所有伪装之后,就看谁抓着枪杆子了。当雍正听说十三爷病了,京外两营也落在八爷手里,隆科多说话阴阳怪气,屁股坐到了八爷的那里,也曾一度面如死灰,跌坐在阶下。


但是十三爷只要在京外两营露个脸,就直接收回了军权,把旗主王爷带来控制京外两营的参将都给拿了。

然后大摇大摆地进宫,接管步军统领衙门的军权。一路之上,可谓兵不血刃。而这些没有雍正对十三爷的信任,允祥长期掌握军队,他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炒米视角


十三爷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兄弟,被雍正称赞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在允祥死后,雍正为了纪念他的功劳,甚至下旨把允的“允”改回原来的“胤”。允祥也成为了,清朝唯一一个不避皇帝讳的臣子。
在雍正即位之前,允祥就曾手持金牌令箭斩杀了八爷党丰台提督成文运,顺利的控制了丰台大营。也正是这样允祥和当时的九门提督隆科多成了雍正在“九龙夺嫡”中胜出的重要功臣。雍正登基后对两人也格外重用,特别是允祥。雍正把当时的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以及御林军都交给允祥管。雍正把自己身家性命都交到允祥手中,可见雍正对允祥是何等的信任。


当八爷党联合隆科多用步兵统领衙门的兵替换掉大内侍卫。然后联合对新政不满的八旗旗主,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接管了京外两营。八爷此时觉得自己稳操胜券,宫里宫外都是自己的人了,就开始联合八大旗主进行逼宫。可惜,八爷太天真了,京外两营岂是可以这样随随便便就接管的。这两营除了雍正的圣旨和十三爷的手谕,谁都调不动。
十三爷在军营中的威望一直很高,加上对军中的将士一直很不错,素有“侠王”的美称。在逼宫的当夜,当京外两营的将领,看到允祥的到来,纷纷表示愿意听命允祥。因为这些主将都是跟着允祥出生入死,南征北战的兄弟,他们有过命的交情。这样的话京外两营的控制权又重新回到了允祥手中。

此时步兵统领衙门的人虽然有两万多人,但是论战斗力,人数都是无法和京外两营抗衡的。加上步兵统领衙门的将领很多以前都是允祥的老部下。等于说枪杆子现在又握在了十三爷的手中,虽然他病入膏肓,但是他依然可以一呼百应。
“墙头草”隆科多看到允祥的到了,知道了逼宫这事要黄,脚底抹油就开溜。被图理琛请旨派人缉拿,囚禁在府中。八位旗主见大势已去,也纷纷叩头认罪。八爷党的疯狂逼宫的阴谋也在允祥的出现被粉碎。可以说允祥再一次不负雍正的信任,替他化险为夷,力挽狂澜。可惜经过此事一折腾,病入膏肓的允祥很快去去世了。


钱钱他爹


“侠王岂是白叫的”。八爷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妄图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意图逼宫夺权。

十三爷为何病入膏肓也能再次接管丰台大营?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人物入手分析。

“风投专家”隆科多

康熙驾崩,诸子明争,隆科多却迟迟未公布先皇遗诏,反而在十三爷控制局势后,匆匆忙忙“官宣”雍正继位。而此次八爷逼宫,隆科多虽控制京城步兵统领衙门,但是并未做有效封城,以至于十三爷竟可随意出入丰台大营并被抬进大殿,可见隆科多所谓的“控制”只是不让步兵统领衙门处于观望状态,并不明确为任何一方所用,属于明显的“墙头草”行为。

“坑爹大佬”弘昼

京城外丰台大营本就属于十三爷辖制,八爷只是借旗主整顿旗务之名接管大营,但是并不为营内主将所信服,因为弘昼不明就里的跟主将说接管大营是雍正所意才得以顺利接管。因此丰台大营主将见十三爷亲临必反。丰台大营除本归十三爷管辖,最重要的还是十三爷戎马一生,丰台大营主将都是其旧部将,十三爷一呼必应。

“八爷名不正言不顺”

八爷此次逼宫说到底只是以“八王议政”为名架空雍正另立新君,自己摄政,属于文斗为主,武斗为辅。所以《雍正王朝》此节几乎都是在讲述八爷与雍正就恢复祖制唇枪舌战,最后却让张廷玉怼的无言以对。八爷并非发动军事政变,篡权谋位,因此其对军队的部署顶多算是立求中立,不支持雍正。所以军队中的军事主将根本不是铁杆八爷粉,不然十三爷怎么可能会毫发无伤的抬上大殿。

个人所言,还请大家踊跃发言,共同探讨。


最知之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产的罗永浩依旧有实力指点江山。《雍正王朝》中,胤祥是天人道的男子,也是大清的忠臣良将,虽病入膏肓,但还是能够为雍正擎天保驾,这主要是因为他实力并未受损,足够碾压八爷等人。胤祥的实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十三爷”这张名片,是铁与血铸造而成,在清朝军营中有着极强的号召力

《雍正王朝》中,康熙的儿子,有好几位都是专才,长大后都术业有专攻,比如胤祉走的是学术路线,胤禟走的是商业路线。

胤祥的成长方向是军事领域,从小就接受各种军事锻炼。在康熙朝,他是一位带兵打仗的皇子,隆科多就曾与他一起扛过枪。

军营的合作,很容易结下深情厚谊。十三爷为人仗义,性格豪爽,许多战友都买他的账,即使身陷囹圄,也有人为他送酒。当年带兵的时间越久,结下的友谊越多,十三爷的影响力就越大。

到了康熙晚年,十三爷的手下,很多已经成了军营的中层管理者,他的话比军营的主帅还有效。

因此,胤禛在谋划皇位问题时,重点考虑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放出胤祥。只要胤祥振臂一呼,胤禛就能顺利继位。这就好比当年的公牛王朝,想要问鼎总冠军,就必须让乔丹披挂上阵。

到了雍正朝,胤祥头顶“铁帽”,入军机处,兼管兵部,军事影响力只会与日俱增。这种情况下,他临时发号施令根本不需要经过正常程序,甚至于他的话就是军令。关键时刻,十三爷就如同比赛时最后几分钟的乔丹,可以相机行事。

所以,步军统领衙门以及丰台大营的兵,会优先响应十三爷的号召。十三爷病了,依旧是十三爷,他只要能发出命令,就比隆科多、胤禩的命令更能让人信服。胤禩等人失去兵权,也就没了叫板的资本。

关外的几个旗主王爷,带来的兵员数量有限,即使暂时性地接管了丰台大营,但很难一夜之间让整个丰台大营都听他们的指令。当十三爷出现,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站到十三爷那边,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会让关外王爷带来的兵缴械投降。

二、身份优势,增加胤祥的合法性

胤祥的出身并不高贵,小时候还经常受其他皇子欺负,加上康熙的刻意压制,导致胤祥在康熙朝仕途与地位双双受阻。

等到雍正继位,胤祥时来运转,由一个落魄皇子一跃成为铁帽子王,朝廷的许多要害部门都由他执掌。

在身份上,胤祥已经是大清仅次于雍正的第二号人物,这个优势能够带来的好处太多了。

官大一级压死人,隆科多的儿子听到怡亲王三个字就认怂,隆科多看到胤祥也只能干瞪眼。

在权力上,胤祥的话约等于皇权的延长线,当着雍正的面就能指挥张廷玉,压住部分八爷党和步军统领衙门的臣工自然不在话下。被压制的帮手越多,八爷等人的实力打折幅度越大。此消彼长,胤祥的力量相应上升。

在古代,想办大事就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所以,朱棣要喊出“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齐桓公要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号。

胤禩打出“恢复祖宗礼法”的口号,口口声声“先帝”,其实是想占据传统道德制高点,为自己篡位找合法性。

但是,胤祥搞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戳穿胤禩的阴谋时,胤禩的口号就变得一文不值。失去合法性的依托,所谓“八王义政”就成了图谋乱政。

胤禩等人的计划,看似天衣无缝,实际上漏洞百出:

第一、漏掉了弘昼。胤禩没想到弘昼看破了他抢兵权的图谋,导致后来弘昼给胤祥通风报信;

第二、低估了胤祥。殊不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胤祥还活着;

第三、高估了队友。关外来的铁帽子王,并不完全一条心,一旦有人犹豫就会产生离心力。

秋媚说:如果将雍正看做大清王朝的“禅师”杰克逊,那胤祥就是乔丹。乔丹身体不适依旧有能力在总决赛砍瓜切菜,从而挽狂澜于既倒;胤祥病入膏肓,但实力还在,同样能够扶大厦于将倾。


秋媚读史


非常荣幸能够回答到这个问题

关于《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笔者百看不厌,在这部电视剧中引用了很多正史,对于雍正皇帝的一生的演绎也颇为公允,不过文学作品是不能和正史相依并论的。

如题,真实的历史是八爷党并未联合隆科多以及相关旗主逼宫,所以他们没有和十三爷面对面的交锋。不过在提问中的两个雍正朝的重要人物隆科多和十三爷胤祥,的确是值得说一说。

雍正一生最宠爱的臣弟,浅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十三爷

在《雍正王朝》中十三爷忠勇仁孝,办事一丝不苟,是雍正的得力助手,这点不假,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是如此。而纵观整个清朝历史,还没有一位王爷受到皇帝的恩宠能够超过十三爷胤祥,胤祥是唯一一个在康熙朝没有任何封号的光头王爷,而且还被禁锢了很多年,但是雍正一上位之后,便给他连跳三级,直接变成了亲王,并把他的母族由包衣藉迁出,并追封其母章佳氏为敬敏皇贵妃,并下令其从葬景陵。而后又封胤祥为“铁帽子王”,并且他的后代除了嫡子继承铁帽子王爵位外,还有一子被封为郡王,另有一子被封为贝勒,皆为世袭罔替,可谓是满门荣耀,而且雍正还留下旨意告诉乾隆,自此后任何继位的皇帝都不允许对胤祥之后的赏赐和封爵有任意削减。他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因战功而被赐世袭罔替的王爷,在雍正朝真正的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1.生母出身卑微,为包衣人之后,而康熙对待其母的做法值得推敲

胤祥在皇子中出身最为卑微,他的生母为章佳氏,祖上是镶黄旗的包衣人,也就是皇家奴仆,章佳氏在世的时候也并未册封为妃,可见其地位低下,但是康熙对其宠幸有加,否则也不会为康熙生下了一子两女,直到其死后,才赐谥号为敏妃。

可是对于谥号而言,清朝妃子获谥号的少之又少,而章佳氏又是死后赐谥,这未免又有些说不通,能够追谥的都是极其荣耀的,可是为什么在世的时候没有册封她为妃呢?而康熙又对其宠幸有加,不然怎能留下一子两女?

关于这段历史《清史稿》中并未过多记录,笔者妄自推测,康熙皇帝很喜欢章佳氏,但是因为章佳氏出身包衣之后,祖上是戴罪之人,所以无法进行封赏。但死者为大,康熙顾念他和章佳氏的感情,所以又对其追谥,表达哀思。并且在章佳氏去世期间,三阿哥胤祉因在守丧期内擅自剃头,康熙大怒,还免了胤祉郡王的称号,降爵为贝勒。这其中缘故却有蹊跷,值得探究。

  • 2.胤祥能文能武,深受康熙喜爱

“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清史稿》

胤祥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了父亲康熙皇帝路过,便表现出对父亲的崇拜,他趴在地上像小狗一样追闻父亲的气味,令康熙非常感动,康熙就是有名的孝子,他自此便非常宠爱胤祥。

“王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尝从猎,猛虎突出林间,王神色不动,手利刃刺之,见者服其神勇。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清史稿》

在清朝初期,皇子们非常辛苦,既要习文,又要练武,笔者在前一篇问答中写过,文采和弓马最娴熟的皇子是三阿哥胤祉,但是要论最勇敢的皇子应该是胤祥。胤祥可手刃猛虎而面不露惧,吟诗做文也是清新流畅,也是文武双全不可多得的人才。

康熙非常喜爱这个儿子,在胤祥13岁的时候就带去盛京谒陵,并且在此后的十年之间,每次出巡都带着胤祥,还曾命胤祥替天子祭拜泰山,可见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 3.突然失宠可能是代人受过

在康熙“一废太子”之后,胤祥地位一落千丈,被康熙罚其“终身禁锢”,直到雍正继位才得以放出来。康熙对其很失望,原因可能是因为对二阿哥胤礽的失望转嫁到胤祥身上了,纵然胤祥少年时得宠,可那时已经立胤礽为太子,康熙是不可能再立胤祥为太子,对他宠爱也许在亲情之外更有特意栽培的意思,想让胤祥将来能够好好的辅佐胤礽,但是胤礽出事了,而作为自己宠爱的儿子胤祥并没有像康熙汇报兄长的过错,反而替他隐瞒,康熙认为胤祥对自己不忠,所以便冷落了胤祥。又或者说胤祥是代人受过,在“一废太子”期间各皇子都蠢蠢欲动,康熙皆以获知,而却唯独没有四阿哥胤禛的消息,而胤祥与胤禛平日交好,是不是胤禛也有过错,而胤祥唯独替他扛了包呢?

雍正继位后曾说过“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这是雍正为十三爷平反,从这句话中也可窥探一二,也许真的是为胤禛受过,十三爷义气,赞一下!

  • 4.雍正为什么对胤祥这么好?

他们俩关系非常要好,是自幼就好,这个雍正是胤祥的数学老师,因为据《清史稿》记载,雍正曾经受康熙之命教导胤祥学习。而且每次出行,都相依为伴,感情深厚的很。他们哥俩无论实在宫内还是外出,经常有书信来往,时而议论国政,时而关心生活,又志趣相投,而胤祥出身卑微,想必其他皇子都很轻视他,但唯独雍正对他最好,是真正关心他的人,所以他必然以死相报,终其一生一直在为国效力,并颇有建树,可以说在雍正一朝,十三爷算是居功至伟了,这也算是回报对雍正的知遇之恩了。

他俩虽未君臣,可又有兄弟之情,雍正一朝灭了他不少亲兄弟,连同母的十四弟都没有放过,可唯独对胤祥这么好,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 一、二人自幼真挚的情感使然。

  • 二、给其他皇子和官员证明,忠于我的,真心尽力的,是不会有问题的。

在胤祥死后,雍正悲痛万分,罢朝三天,并拿出自己的私例银子为胤祥置办葬礼,并且还痛哭流涕,这不是演戏,而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这种兄弟之情,君臣之情堪称古今楷模。

关于隆科多,浅谈一二

隆科多并非是电视剧中佟国维的侄子,真实地历史中是他的三儿子,他的姐姐是康熙皇帝的孝懿仁皇后,是雍正皇帝的养母,他的姑姑是康熙的亲娘,所以他和康熙是亲表兄弟的关系。而他并未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早年郁郁不得志,人家隆科多一生下来就是很显赫的,电视剧中他的“六叔”佟国维给他出招,让他辅佐雍正,不要跟八王爷接近,一家人分踩两条船,无论是当政,老佟家都能显赫门厅。这话不是佟国维说的,真实的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他的亲表兄康熙找到了隆科多并告诉他,要想好好的活着,就得听表兄的话,不要参与任何党争,不要投靠任何亲王,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好好的干活,保持品行端正,必然会让你永葆富贵,否则你只有等着提前出局了。

关于隆科多出事并非是因为联合八爷党,当然在隆科多41条大罪中也有相关一二的信息,和八爷党亲近是他的子侄所为,并非隆科多。但是这些不是主要原因,隆科多治罪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结党营私,贪婪腐败。

雍正是一位好皇帝,他最恨贪官,最恨结党营私,而隆科多自以为拥护雍正有功,到了雍正朝有点忘乎所以了,便大肆敛财,栽培心腹,结党营私,并且为年羹尧说话,这就犯了雍正的大忌,而所谓的和八爷党逼宫一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小结:

综上所述,隆科多并未和八爷逼宫,也没有和十三爷胤祥正面冲突,他的失败是自己作的,就是一个“贪”字所致,而十三爷胤祥兢兢业业,为人忠孝仁义,做事不偏不倚,清正廉洁,所以才可保后世繁盛。

在本文最后,笔者按照提问回答一下,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和旗主们也敌不过十三爷?很简单:“实力不允许啊!”



鸿涵先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八爷胤禩本身是没有兵权的,但他收买了隆科多,也就间接有了些兵权,即京城九门提督控制下的兵马,以及领侍卫内大臣控制下的宫廷侍卫人员。

  但九门提督的兵马比起京郊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马,无论从人数上看还是战斗力上看,都是望尘莫及。

  想当年康熙去世时的夺嫡之变,就是胤禛从宗人府放出了胤祥,然后胤祥掌握了丰台大营的兵权,这才巩固了胤禛的皇位。

  不过此时,胤禩却想利用京郊二营的兵马作为威慑,逼迫胤禛推行“八王议政”。具体措施是令关外铁帽子王的兵马进驻二营,然后骗弘昼误传圣旨,浑水摸鱼,暂时接管了此二营的防务,之后再利用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共管图里琛的宫廷侍卫,控制宫廷,最终达到逼迫胤禛接受“八王议政”的目的。

  由此可见,胤禩其实并没有真正接管京外二营的防务,其真正用意是暂时令其按兵不动,为逼宫争取一些时间。然后待其逼宫成功,谕旨一下,木已成舟,就无法更改了。

  所以,说到底,除了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那点人马,胤禩就是个光杆司令。

  而胤祥呢,他掌握着京内和京畿地区绝对的军事权力。尤其是京外二营,无皇帝上谕和十三爷手令,概不奉诏。可以说,一旦胤祥得知消息,兵权易手就在旦夕之间。只要掌握了京外二营,胤禩再怎么努力,逼宫也是徒劳的。

  更何况,胤禩对京外二营的控制不过是唬人的谎话,胤祥一来,谎言自然而然就被戳穿了。

  这和病不病没什么关系,胤祥的厉害,在于他手中的权力。只要他不死,别说病入膏肓,就算只剩一口气,还能发号施令,也能立刻夺回兵权,致敌人于死地。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用户769288457696924


纵观《雍正王朝》整部剧,有两大高潮,一个是康熙帝驾崩之夜,“九子夺嫡”白热化,步步惊心;一个是八王议政,逼宫雍正,直接将皇权争斗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1、一代“操盘手”康熙帝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估计都知道“八爷党”集团。


八爷党是夺嫡战的最强大的派系,有钱有势,阵容强大,主要成员有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以及上书房重臣佟国维等一干朝臣,势力遍布朝野。

相比之下,恐怕也只有根基多年的“太子党”能与之抗衡一番。而大阿哥胤禔、三阿哥胤祉,乃至四阿哥胤禛的“四爷党”,在势力上都不及八爷党。

可惜,一废太子时,康熙帝施展“帝王权术”要众臣及皇子推举新太子人选,结果八爷党入了坑,势力受到重挫,连八爷党首领八阿哥胤禩,也从此在康熙帝心中丧失候选人地位,这一次遭到严重打压。

而大阿哥胤禔,上蹿下跳,更是扬言“代父杀弟”,成为夺嫡的炮灰,被康熙帝圈禁。

而二废太子时,康熙帝略施小计,故意封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造成中意十四子的假象,引发八爷党内讧,继而进一步分化和削弱了八爷党势力。

康熙帝两波操作下来,看似只是简单的一废一立之间,实则各派皇子势力格局,都在废立之间发生变化。而康熙帝堪称“操盘大师”。

所谓此消彼长,四爷胤禛的心腹年羹尧,却得到了康熙帝的提拔,成为西北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四爷胤禛的母亲,被康熙帝借迷惑十四之机而悄然晋升为贵妃,四爷的儿子弘历,更是被康熙帝接到身边亲自调教,等等。

老康熙这些神操作,其实都是在为他心中真正的储君人选,不动声色地扫平道路。之所以不动声色,正是出于对他心中“皇位继承人”的保护。

否则,这个继承人就会成为众皇子攻击的“靶子”,废太子胤礽就是前车之鉴。(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剧! )

2、一场“八王议政”大逼宫

四爷胤禛上位后,力行改革,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而朝局并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有句话叫“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有八爷党在,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的。

八爷党夺嫡失利后,就把眼光锁定在了雍正下一代身上,这个“最佳人选”就是不甘心的弘时。雍正未来将传位弘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的,而且康熙帝把弘历接进宫亲手教导,已释放了这一信号。

相比弘时,弘昼则聪明透顶。弘昼自知争不过弘历,就装傻充愣,玩活出丧,故意做一个荒唐王爷,正是“自污其身”,让弘历和雍正放心。

毕竟,雍正经历了九子夺嫡的惨烈,不想这事再发生在弘历身上。于是,弘时被雍正大义灭清,反而弘昼平安做了一辈子富贵王爷。

在“八王议政”的逼宫大戏中,实际上恰恰正是平时大家口中的“荒唐王爷”弘昼,在最关键时刻,把四个旗主王爷的人共管京郊大营的消息,及时透漏给了十三爷胤祥。

斗争经验丰富的十三爷胤祥,敏锐地觉察到大事不妙,于是急忙处理,并对弘昼说不要再对任何人说起此事。其实,以弘昼的聪明,十三爷的提醒是多余的。同时,也说明了弘昼的装傻充愣很成功,连十三爷都被瞒过了。

3、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关外旗主,还是失败了?

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十三爷胤祥及时处理了京郊大营的四位旗主王爷的部将。

十三爷虽病入膏肓,但军中亲信众多,享有崇高威信,本人比令牌还好使。其实,就算四位旗主王爷的部将,共管了京郊大营也没事。

因为既然是共管,京郊大营的将军就谁也调动不了谁。其实八爷党的真正目的,只是为了在他们逼宫时,京郊兵力不能动就可以了。

二是关外四位旗主王爷和八爷党的意见根本不一致。

关外四位旗主王爷,只想恢复所谓“八王议政”,从而获得话语权,至于杀皇帝或者逼皇帝退位,他们是万万不敢的,而且也没那个必要。

因此,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关外四位王爷中就有一位比较敏锐,顿时发现被八爷党利用了。所以这位王爷一直没吭声,也不参与“发难”。真要到篡位一步,四位旗主王爷是不会跟八爷党站在一起的。

三是隆科多只是负责外围警戒,内层有皇帝亲兵内卫。

很多人以为九门提督隆科多,掌管京城兵力,可以进入皇宫,其实不然。

九门提督是步兵统领衙门的军事长官,权责是驻守紫禁城外围九门,保户皇城外围安全,无权更不能进入内城,而内城自有内卫部队负责。


更何况,“八王议政”逼宫的地方,是发生在宫外。

隆科多统帅的九门兵力,绝大部分都在驻守皇城九门,小部分兵力临时抽调,负责“八王议政”逼宫场所的外围警戒。而内围有图里琛的兵力警戒,负责皇帝及百官安全。


就算隆科多铁了心要逼公,那也要问问手下的兵会不会跟他一起造反。当九门士兵将官们,一旦听说是要杀皇上或篡位,还有多少人会听隆科多的?

真要是打起来,雍正的内围亲兵,可以当场迅速控制八爷党核心成员,来一个擒贼先擒王,比外围的隆科多兵力要快得多。

另外,雍正还有一支“秘密特务部队”并没有现身,没亮“杀手锏”是因为还没有到鱼死网破、吃相难看那一步。

关注“峰子奇观”,看头条历史剧!


峰子奇观


《雍正王朝》里最出彩的一段莫过于“八王议政”,这一段中,八爷党的阴谋布局、旗主王爷的步步紧逼、隆科多的反水倒戈、雍正由冷静到冷汗直出的描写、张廷玉的历史满分、十三爷的力挽狂澜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很多人觉得:在八爷党有百官拥护、旗主王爷控制了丰台大营、隆科多控制了九门的情况下,朝廷的文事武备、人心舆论、里里外外都已经被“八爷党”掌控住,站在雍正一边的只有一个弱不禁风的王文昭、一个唯唯诺诺的马齐、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一个老态龙钟的张廷玉,充其量也只有四人,连雍正的贴身保镖图理琛、亲生儿子弘时、弘昼都不敢明确表明态度,保持中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八爷党”最后还是一败涂地呢?

其实八爷党的败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老十三的出场只是在加速了这一败局的进度而已

首先,“八爷党”、隆科多、旗主王爷这三方面势力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有想法、各有心思,虽然他们的名义都是恢复“八王议政”,但事实上,“八爷党”要的是架空雍正,扶持弘时登基,胤禩做周公;隆科多也是要扶持弘时,但他要投的也是“成为当朝第一人”的风险投资,他和胤禩之间有权力方面的冲突;旗主王爷们则是要借口恢复议政,让雍正不要再损害旗人的利益,他们并不想把雍正赶下台,甚至于在八旗分布中,还给十三爷胤祥留了一席之地。

胤禩以“恢复八王议政”的名义把隆科多、四位旗主笼络起来时,由于三方各怀鬼胎,所以他能蒙骗得了一时,可在实际情况中,当张廷玉以“根本发生没有八王议政的情况”时,胤禩的骗术就再也不起作用了。雍正问旗主还要不要恢复“八王议政”时,四人哑口无言,旗主王爷失去了立足点,于是最先退出“战场”。


至于隆科多的军队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威胁雍正而已,他不可能直接出兵逼宫,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事不是他要做的,他要得到的是稳稳当当成为“新朝第一人”的地位,不是要做“尉迟恭”,做出头鸟。所以十三爷一出场,隆科多就急忙退出朝堂,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隆科多又能逃到哪去?他不是怕十三爷,是怕八爷党狗急跳墙,直接命令自己调兵逼宫,就算自己不做,可也得背上“谋逆”的名声,不灭九族也得抄家。

而“八爷党”,说是说有“百官支持”,但实际上,经过康熙数次打压后,支持“八爷党”的官员到底还有多少,就连胤禩自己都说不准。弘时去抄胤禩家的时候,胤禩拿出的那份所谓“八爷党名单”,看着人挺多的,其实却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他们在朝堂上的声音太小了,“八爷党”空有人员的虚幻,没实际话语权,就算是“千官”、“万官”支持又有什么用呢?

雍正至少还有四个人支持,其中三个是军机大臣,众臣之首,胤祥还掌握着兵权,可“八爷党”除了胤禩、胤禟、胤誐三人外,当时在场的官员就连屁都没放过一个。在旗主王爷和隆科多接连退出“战场”后,胤禩三人的末日也就来了,他最后讽刺雍正那几句,说他只有几个老弱病残支持的话,其实也是在说自己,讽刺外强中干的“八爷党”。



而且胤禩当时实力看起来大,里里外外都是他的人,可他却不敢和雍正兵戎相见。有清一代自皇太极开始,皇帝的权力不断得到加强,顺治、康熙幼年继位都没有发生过逼宫事件,更不用说成年登基,心智、手段、处事都已经成熟的雍正。“八爷党”要对付雍正,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给他压力,让他觉得孤立无援,从而同意分开权力。

对“八爷党”来说,时间就是决定胜利的一切,拖得越久越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一下上来就连续轰炸雍正,指责他不遵祖制、推行暴政、信任小人、军事不利等等,而不敢直接出兵把他赶下台。可谁能想到,一个引经据典的张廷玉就把他们打败了,旗主王爷的退出给雍正争取了时间,也增强了他的抗压界限。

后面十三爷一来,就等于告诉了众人:雍正已经重新掌握丰台大营,“八爷党”不敢杀雍正,雍正却可以杀“八爷党”。所以与其说“八爷党”、隆科多、旗主王爷三方合力都敌不过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倒不如说他们是败给了制度、权力和各自的心怀鬼胎上。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