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导演没有一点历史常识,比如唐朝出现玉米地?

手机用户50670255640


首先有些作者和剧本对这方面知识不足,特别是古代的一些作者,因为很多局限性,导致了很多常识失误,这些失误也是很正常很普遍的,毕竟他们没有我们现代人信息快捷方便和全面。

其次真正懂得那些历史常识的人并不多,当然那些专门这方面研究的除外。很多人都是无意中通过些研究者信息传播过来才知道的,这些就是看到的知道,没有看到的很少有人知道。

再就是很多导演过于流量化,对于这些小常识没有在乎,只按剧本和商业化照搬,有时甚至还看到钢丝空调飞机这些细节没有处理好就出现在古代影视剧了,非常不注意细节。


富元制作


首先我们要明白影视剧导演是文艺工作者,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就这一点来讲,他们的工作是允许犯这种历史尝试错误,还原历史细节也不是他们工作的目标,当然也不是说可以任由影视工作者胡来……

我们看影视剧出现历史常识问题有几种情况:

1、意外的穿帮镜头,比如一些古装剧出现电线杆子,这些都是无心之失,在影视创作中其实很难完全避免,只要不是特别严重,观众也不是不会特别在意。

2、就像问题中提到的那样,出现历史知识错误,问题中说这是常识,其实未必,比如你清楚玉米是啥时候引入中国的,但是还有千百种其他植物也是从外国引进,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啥时候引进的,所以对于不知道玉米何时引进中国的观众来讲,这丝毫不影响他在电视里看到唐朝的玉米地。同时我们要明白一部电影是怎么拍成的,先是编剧写了一个情节,然后剧组会根据情节寻找外景地,这个过程导演极有可能不会参与,等选好景,开拍了,唐朝的戏里有一片玉米地,导演没有这个历史知识,直接拍了就完了。但是导演其实也有可能知道唐朝中国没有玉米,但是演员已经到位了,机器设备都架好了,为了尊重这个历史,立刻更换外景地,设备撤了,演员回家休息,这时间和经济损失太大了,而且这个镜头总共才5秒钟,背景里有没有玉米对剧情发展毫无影响。这个时候除非是比较执着的大导演,否则肯定是无视玉米地,接着拍。

3、前面我们讲到两种都有比较强的客观原因,那么还有一种是主观上可以违背历史常识,比如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这样的作品,你完全不能把他当做历史来看。

以上三种情况我认为都是可以理解的,真正对我们的影视创作和影视大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是对制作的漫步经心和蛮不在乎,并不追求作品的质感。

什么是质感,他不是你要可以让你拍的东西真而是要你拍的东西像,让观众相信你创作的故事和历史朝代。

我们以《西游记》为例,我们看老版《西游记》,其实制作已经很过时,但是我们看电影中的外景地,会觉得特别耐看,因为他们都是精挑细选,每一集都不一样,同时又很符合剧情要表现的历史和地区。再看最近几年拍的西游记电视剧,那个外景,每一集都是同一个感觉。还有我们看一些古装剧,表现京城繁荣单位街头,也就几十一百来个人,在一条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街上走来走去,其实你很容易就明白,剧组雇了几十个临时演员,换上戏服,横店随便找条街就开拍了。但是我们知道唐朝长安城有近百万人口,还有很多外国人,商业繁荣就注定街上的人都是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电偶商贩众多,逛过集市的人也明白,真正的集市不可能像国产影视剧中那样干净整洁。同样我们看一些国产古装剧中有人坐牢,那也是穿上白色的囚服,住在宽敞干净整洁的囚室,讲实话今天很多人的居住条件都好。我具的这两个例子是要影视剧还原历史吗?不是,这是要影视创作者还原剧情。你剧情是大唐都城繁荣,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但是你给到观众看到的就是一个小镇的水平,你表现人物蒙受冤屈,命运凄惨,但是观众一看这坐牢的环境,好像人物也没那么惨啊……

以前有个故事说大导演胡金铨拍摄电影《侠女》的时候修了一段城墙,墙修好后,导演却并不拍戏,而是任城墙日晒雨淋,等城墙上出草之后再拍,这才像一个真的古城墙嘛。这个故事未必真实,因为人工做旧的效果可能比日晒雨淋更好,但是这里面提现的一种对电影质感的追求却值得今天的影视创作者学习。

我们今天批评明星的片酬高,其实最该批评这个现象的应该就是影视圈内的自己人,因为明星拿多少和观众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却严重影响到一部作品的质量,假如一部作品投资5000万,明星拿走1000万,那你可能还有充足的预算在拍街头戏的时候多找一些群众演员,并且对群众演员的要求也可以高一点,可以把戏里古代建筑做的旧一点,外景地也可以丰富一点。但是如果明星拿走了3000万,什么300个群众演员,来30个就够了,什么把建筑墙面做旧,不花钱吗,这样东省一点,西抠一点,最后就是“唐宋元明清,横店影视城”。



陈查理


影视剧里的唐、宋出现玉米,实际上就是扯淡。导演再取景时应该注意这一点。另外,编剧在编写剧本时,也应该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有关文章表述有关玉米的种植历史内容是“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吉林、 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既然是地方志记载的,肯定无误了。无论是影视剧,还是文学作品,在拍摄和创作时,还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好些,不要让影视剧里“跑偏”的历史误了下一代人。



正义说三农


几年前纪录片《激变玄武门》于中央9套首播,观者甚多。必须得说导演选择这个著名事件做切入点来讲唐史着实选的不错。但点赞之余,也有若干小节瑕不掩瑜,比如李渊探望李世民时坐在一把明式木椅上,比如李渊的宠妃穿着汉代女性的衣物在唐宫里跳舞。

当时年少气盛如我,写了文章并在微博上@了刘元导演,不想居然收到回复,只是认错之余,更多则是解释,认真表示:纪录片拍摄经费有限,很多道具场景都只能将就。唐代椅子道具不好找,能打开的唐代卷轴道具也不好找,我们会尽力的:)。个人的心中,是懵懵的,因为问题关健不在于唐代椅子的道具是否好找,而是唐朝初年根本就没有椅子的啊,粗米线泪眼。

当然,相较于大环境,刘导演的《激变玄武门》已经很称得上是良心之作了。我这些年不看历史剧剧的主要原因,除了没时间,更是没眼看,小心灵受不了大刺激,汉朝电视剧中的盖碗茶,唐朝电视剧中的西红柿,清宫剧里后宫女性清一色的大拉翅,更别提各种夸张到不行的服装、道具了。

面对众多网友关于“导演你是瞎的吗”的呐喊,个人只能表示,就好像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像力一样,许多历史剧导演的问题只有一句,都是因为读书太少啊。身为一句历史剧导演,不必要求你通读《二十四史》,只要懂得一些基础知识,就能少搞出无数低等错误,起码能让剧变得能看一点是真的。

老实说,如果可以,我真想将王力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作为工作必读书发给每个历史剧剧组,不为别的,只盼少出些低级错误。

说到王力先生,相信对古代汉语少有了解者无人不知其名,他不光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古代汉语研究方面,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影响之广、名气之高、发行之大、使用者之多,在当代教材中都是极少有的。

  由王力主编,马汉麟执笔,姜亮夫、叶圣陶审校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也因图书内容质量之高、囊括范围之广、专业考据之细、日常实用性之强,而历五十余年而长销不衰。书中的内容,至今看来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对于各位历史剧导演而言,更是有教科书的意义。

全书凡14章,从天文、历法说到饮食、衣饰,基本是从诗词歌赋谈到人 生哲学的节奏,可称是一本微缩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作为一本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图书,编者每一章在讲述概念前首先从一件件实物入手,将原本枯燥难解的历史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十二星座便已传入中国,辽代墓中便出土过黄道十二宫彩绘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既十二星座是也。

比如清代只有皇帝、皇后穿的是龙袍,可用明黄色,皇太子都只能穿蟒袍,只能用杏黄色,而其它皇子们的蟒袍只能用金黄色,亲王、郡王等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如果导演们了解这些基本常识,就不会在各种清宫剧里搞出清一色明黄阿哥天团了。

再比如,许多古装剧中的天子、诸候大夫头上都戴冕,但古时只有天子才能戴饰有十二旒(冕上一串串的小圆玉)的冕,诸候以下旒数各有等差。但在这个问题上有古装剧的骨灰级粉丝发现,似乎只有韩国的古装剧里正确做到了这一点,朝鲜国王戴的冕为九旒,因为他的等级只是郡王级别。而国内的古装剧里在这方面除了数年前如《汉武大帝》一类的老剧做的好一点,这些年新出品的各种剧集都是随便数数便能列出一堆槽点的状态,算是用事实演绎了一把“没文化真可怕”这句话。

所以说各位历史剧制作者要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读书是真的不行。比如这本《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曲指算来,此书由1961年形成初稿到现在已历50余载,这些年间,许多专家在高质量原稿的基础上,根据最新考古发现,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修订。到现在,已经出版到第四版了。可以说,这是一本集合了众家之长,经受住了时代与社会考验,介绍中国古代方方面面知识、常识的经典之作。

虽然是多年前的一本老书,但现在看来,不管阅读者是专业人士还是业余读者,都能获益良多。当然,相信如果从事历史剧创作的导演、编剧,甚至场记、剧务人员看了,更能大幅提升专业水平,少搞出些“我孝庄”之类的低级错误了。


影视看点226


要想做一个好导演必须具备:

1、首先是要有相当高的文学修养,如果没有读过相当数量的中外世界名著和人文历史,对人生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导演。

2、哲学是人们理性认识世界的基础,作为导演必须有理性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能力,能从剧本文学中分析深掘出更多的理性内涵来,作为自己导演的最高任务。

3、在情感上,导演必须感情丰富,这里有一部分天赋因素,能理解和抓住生活中情感的各种要素,使自己的作品有振憾人心的感情力度。

4、必须掌握导演学基础,导演学引论的知识,知道戏剧组成矛盾的结构分配。

5、要完全了解世界三大戏剧体系斯氏,布氏,梅兰芳体系的特征与异同,以及现代戏剧的诸多流派特点,否则你就没法从借鉴中寻找到最有艺术特色的戏剧样式来。

6、音乐,美术,表演三大学科若是欠懂,怎么样来和音乐设计,舞台美术设计,乃至灯光服装化妆对话,并且指导他们完成全剧统一的艺术形式。


电影小美呀


唐代一般普通人的饮食习惯与后世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虽有米饭,但唐朝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更具体地说,是以饼为主,各种饼多达几十种(其时各种馒头也叫饼,饼的概念比后世大)。在唐代笔记小说《因话录》里就提到“世重饼啖”。各类史书、小说、诗歌里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饼,比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等。



啊樂影视剪辑


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其实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不可能达到天衣无缝的,我们要的是看得过瘾才重要,不能太过于苛刻,从古至今没有哪一部电影是全部以真实历史去拍的,其中包括四大名著的老片子,我都能挑出来许多毛病你信不信,有些东西或者服装,又或者说台词,都有许多毛病的。

其实导演的最终目的还是会以商业出发的,不可能以真实历史的所有一切来拍的,最后还是那句话,看得舒服最重要,别太在意细节,谢谢!



阿飞剪影


在如今这个年代,我们自然不会相信所谓“电视剧对于历史的普及”功能,也不会相信这些历史错误能够误导青少年,那么去挑这些细节的常识性历史错误,是否一种“吹毛求疵”的行为?

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吹毛求疵,对于一个普通观众来说,玉米出现在宋朝还是明朝对他的生活可以说毫无影响,对于制片方来说,对他们的钱袋也没有影响;对于导演来说,更不会影响他的名气。但是如果据此就不把这些细节当回事,则是大大的失败,因为细节不决定收视率、不决定观感,却决定一部影视剧的诚意。旧版《红楼梦》花了3年时间去训练演员的琴棋书画,于是观众在剧中看到了他们的诚意。观众不是傻子,如果编剧、导演们把观众想象成傻子,那才是真正的傻子。

新版“四大名著”部部都是大制作,几轮播出也早已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在高喊着“艺术”,眼盯着“利润”的同时,是否应该分出一小部分的精力关注一下历史的细节?原因很简单:第一,如果连历史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还有啥资格拍历史剧?第二,要不犯低级错误很简单,在拍之前,勤快些多点击几次百度就行,这连3岁小孩都做得到。



原美丽和原漂亮


话说我也是学电影的,今年刚刚完成自己第二学年上半学期的学业,有一些感受可以分享吧。没有特别科学的方法可以说,基本都是一些个人的经历。

话说这几年因为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比如郭敬明和韩寒还有黄晓明的制片人等等。在这里先不评论他们的作品的水平,但从赚钱的角度来看他们是成功的,因此也开始导致我们这些在电影学院学习的人感受了很大的压力。大家的观点是反正不念也能成功,为啥还要浪费时间浪费钱,接着他们又会搬出昆汀·塔伦蒂诺还有诺兰都不是学电影的这类例子来加强自己的观点,搞到学电影的跟傻逼差不多。

扯远了,个人的感受是电影学院也许真的没有想象中的美好,虽然有不少牛逼的老师,但是很多时候会感觉自己学不到东西。这时候感觉特别气馁,觉得当初何苦要来读,慢慢失去了对电影的热情。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努力的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就是接触大量的电影,音乐和书,不一定是要经典或牛逼的,但一定要从中找到自己的喜欢的电影类型。前面提到了两个名导,昆汀当年是租碟店的小弟,看了大量的电影,其中一个他特别崇拜的导演就是我们熟知的吴宇森。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昆汀慢慢确立了自己的暴力美学风格。而且话说回来,昆汀看的书和听的音乐数量肯定也是惊人。如果你有看过他的电影,你会发现他的台词也常常引经据典,配乐就更加是赞的不得了,除了他有牛逼的团队以外,导演个人的艺术修养肯定也是一等一的。很多人很单纯的认为学电影只要看大量的电影就够了,但这样其实你只是在抄袭前人的作品罢了,不看书怎么能找到新的题材新的想法?个人感觉到毕业前基本看片量应该至少是1300-1500左右,再往下就太少了,书最少也要50-100本吧。

第二,看了一定数量的电影之后,一定要更进一步的去研究著名导演的电影,了解这些电影的创作思路是如何形成的。那些所谓的影视一百部最伟大的电影会上榜不是没有理由的,但是很多人因为闷,或者年代太久远觉得制作粗糙,而不愿意去了解这些电影。现在的学生不看戈达尔却常用跳剪,不看《罗生门》却常喜欢写回环结构的影片。戈达尔的《筋疲力尽》里跳剪的不仅仅是画面,还包括了剧情本身。虽然当初跳剪诞生的原因是为了节省胶片,但是戈达尔在这种前提下没有放弃艺术的追求,使用跳剪的部分都是有经过选择的,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男主的情绪,也调整了片子的节奏。现在数码年代了,跳剪很多时候都是乱用或者为了装逼。所以,你不看大师作品,如何掌


小魏子讲故事


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对历史是比较有认知的。这是一个有探讨的话题,我只能说说我的看法,不一定都是对的,希望有共鸣。

首先,导演的门槛低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导演就那么几个,可是中国的电影却是层出不穷。现在是信息大数据时代,5G时代已经来临,人人都可以当导演,人人都想当导演,可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导演。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们改变不了,我们自己能改变的只剩自己了。

其次,导演的方向变了。当今社会是物需社会,不是讲精神文化大于一切的时候了。有甲方,有投资人,或者你自己有钱就可以拍一部戏。金钱至上,在利益的驱使下,导演的意识在甲方跟投资人的诱惑下,发生了转移,方向发生了改变。

最后,导演的自我要求降低了。一部好的作品,看的是什么?看的是收视率,看的是票房。比较说,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刚上映反应平平,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个什么鬼,画风完全不一样,但是有多少人看懂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内涵,大多数人只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表达情绪,这是一个自由的年代,大家不是在学校里面看阅读理解,也不会那么认真的看电影,很多时候就是图个乐。社会的风气就是这样,导演干嘛要让自己难受,让观众难受呢?

这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喜勿喷。[机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