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剪刀手”是同心抗疫中的雜音

每一個媒體人,都對“洗稿”有切膚之恨。特別是,竟有一些專做搬運工的自媒體在抗疫期間,毫不掩飾地洗稿偽原創,把一些已公開聲明拒絕引用的個人日誌、媒體原創新聞搬上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或者變相解讀媒體報道,加上自己的主觀臆斷,煽動網友情緒,再堂而皇之打上“原創”標籤,賺取讀者“打賞”,更是令人深惡痛絕。這些被網友評論為“吃人血饅頭”的雜音,干擾了舉國上下同心抗疫的大局。

什麼話題火就蹭什麼,是自媒體洗稿的慣用手法。2月上旬,一篇所謂的“原創”微信推文《一個武漢女生的真實日記》在朋友圈刷屏,並迅速獲得許多用戶打賞。然而,原作者“小杭”早已在最初發布日誌的豆瓣平臺上聲明,禁止自媒體未經允許使用並公開其信息。事發後,她無奈寫道:“已發的請刪除下,拜託了,我實在沒有精力還來處理這些事情……”在網友的舉報下,該公眾號被封號並退回打賞款項。

僅僅幾天後,又出現了一個疫情期間發不義之財的爆款。2月15日,新民週刊報道《快遞小哥解決金銀潭醫護難題:我送的不是快遞,是救命的人啊》刷屏後,公眾號“林孤小姐”根據媒體報道加上一些主觀臆斷,拼湊出一篇洗稿文,汪勇本人認為“許多內容都不屬實,表達上和評論回覆裡也存在故意煽動讀者情緒,我覺得很不妥”。但這篇“爆款”卻迅速獲得數千人打賞,總金額至少也有1萬元。在汪勇提出質疑後,“林孤小姐”仍堅稱自己獲得這些“對文字創作者的鼓勵”理所應當。

或許,絕大多數自媒體人都沒有接受過專業新聞教育,也缺少對大眾傳播特別是互聯網大眾傳播的敬畏心,反正,“你永遠不知道網絡的對面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嬉笑怒罵、聳人聽聞似乎都不用負責,甚至可藉機大發橫財。但是,任何一個自媒體運營者和作者都應具備基本的法律意識,在特殊時期更不應該挑戰底線。

不少作者認為,自己只是蹭蹭熱點打打擦邊球,無傷大雅。但其本質,不僅是對知識產權的侵犯,還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如一些“毒雞湯”和突破底線的自媒體,專挑容易煽動網民集體情緒的話題,例如“地域黑”“中產焦慮”等,加以奪人眼球的偏激標題和三觀不正的觀點,獲取流量,大發不義之財。

“毒雞湯教母”咪蒙盛極而“封”,其教訓看來並沒有驚醒一些自媒體人,或者,也有人可能會對此產生另類的理解:“趁著沒封號,趕緊賺夠錢!”

如是,離自絕於網民便也不遠了。

孫雲/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