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謊先別動怒,針對不同說謊策略,父母的“分類引導”很關鍵

老人對孫輩總是格外疼愛,姑媽跟我聊天說看到6歲的小孫女躲在房間角落裡偷偷吃巧克力,因為媳婦管得嚴,禁止孫女隨便吃零食,所以姑媽看到了也沒有阻止寶貝孫女。哪知孫女吃完還刷了牙,在她媽媽問起少了的巧克力時,面不改色地否認自己偷吃,還張嘴給媽媽看,自己嘴裡很乾淨什麼都沒有吃過,巧克力少了可能是奶奶吃了。

姑媽張嘴結舌地看著孫女,平時就覺得孫女能言善辯的,心裡倍兒歡喜,現在卻覺得孫女好像機靈過了頭了。真是糾結,告訴她媽媽吧,肯定會給孫女招來一頓打,家裡又要被鬧得雞飛狗跳的;不告訴吧,又擔心得很,怕孩子長歪,真是左右為難揪心得很!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的難題,糾結於到底該怎樣對待孩子撒謊的行為,甚至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撒謊是不道德的行為,高估了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採用了過度懲罰,可能會適得其反,埋下家庭教育失敗的隱患。

孩子說謊先別動怒,針對不同說謊策略,父母的“分類引導”很關鍵

其實孩子的撒謊行為不是洪水猛獸,做父母的不用驚慌失措。撒謊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現象,在不同的年齡段孩子的謊言會處於相應的層次有著相應的說謊策略,我們所採取的應對方式要有所針對,應針對不同的說謊策略來進行分類引導,消除謊言。

層次一:無意識說謊

作為幼師的妹妹會經常跟我分享一些工作上的趣事,說班上一個小朋友經常弄得她哭笑不得。那小朋友吃飯慢吞吞,食量也小,所以總是得不到飯後的獎勵-小紅花。最近為了得到小紅花,這個小朋友就在大部分小朋友已經吃完飯了的時候,在眾目睽睽之下把碗裡的飯倒在垃圾桶裡,舉著空碗大聲說:“老師,我吃完了”,還仰著笑臉等待老師的小紅花。老師問:“是你自己吃完的嗎?”,小朋友高興地說:“嗯嗯,我吃完了,看,碗裡什麼都沒有”。

這個小朋友就是在無意識的說謊,沒有任何策略,只一味否認事實,屬於行為上的說謊,並不涉及心理水平的說謊,也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說謊。一般情況下,4歲以下的孩子容易發生"無意識說謊",尤其是在非常渴望達到某一目標,而僅憑自己的水平,勝利又遙遙無期的時候,孩子就要在自己的認知頂點上“耍賴”了,那是他唯一最接近勝利的辦法了。

孩子說謊先別動怒,針對不同說謊策略,父母的“分類引導”很關鍵

針對這種無意識撒謊,我們要做的就是撤掉誘使他撒謊的目標,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遵循維果斯基的教育理論,讓孩子“跳一跳,摘個桃”。這樣既讓孩子達成了小目標,又得到了鼓勵。我們再一步一步地提高目標,經過多輪的“跳一跳”,孩子一樣能得到最終的勝利,就不會導致孩子在努力無果後,無計可施的情況下進行“無意識說謊”了。

層次二:假裝無辜

自從我有了二胎,我兒子的小心思開始多了起來,任何事情都要跟妹妹比著,妹妹有什麼玩具他都喜歡搶到手裡,所以我一買玩具 一般都買雙份,避免爭搶。親戚送給我女兒一個洋娃娃,女兒愛不釋手。一天兩個小傢伙在一起玩,不一會兒女兒就一個人在房間裡大哭,原來娃娃衣服上的扣子都沒了。我拿著少了衣服釦子的娃娃問在門口玩腳踏車的兒子,是不是他扯掉了娃娃的扣子,兒子驚訝地說:“我沒有啊,我本來是想收拾玩具的,把地上的玩具收到玩具箱裡,沒想到娃娃釦子就掉了。媽媽你不是總是要我收拾玩具的嗎?”

在這裡,我兒子就是在假裝無辜,還試圖轉移我的注意力來矇混過關。孩子對於意圖的理解有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3歲的孩子只能初步認識行為和意圖之間的關係,而4歲的孩子已經開始辨別哪些是故意行為了,並且知道事先計劃好的行為會更容易成功讓人相信。

孩子說謊先別動怒,針對不同說謊策略,父母的“分類引導”很關鍵

3-5歲的孩子,雖然說謊水平仍比較低,但是已經能夠採取"假裝無辜"的策略去圓謊,這樣的謊行為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說謊。處於這個說謊層次的孩子已經知道怎樣通過行為去觀察到別人的意圖,懂得偽裝自己,以掩蓋真實的心理意圖。

就像我兒子的意圖就是破壞妹妹的玩具,但是為了避免被我責罵甚至懲罰,於是找了個"收拾玩具"的藉口,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還假裝無辜。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弄清楚孩子說謊的意圖了,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兒子說謊可能是因為妹妹有了好的玩具而他沒有,媽媽更愛妹妹,所以他要破壞妹妹的玩具表達不滿。這時候做父母的就要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我告訴他:“媽媽對你對妹妹的愛是一樣的,你和妹妹都是媽媽的寶貝,你們兩個要相親相愛才對哦!”

孩子說謊先別動怒,針對不同說謊策略,父母的“分類引導”很關鍵

層次三:試圖瞞天過海

我們寶媽圈裡的寶媽會經常約在一起聚餐,有一次吃完飯我們在收拾飯碗的時候,發現桐桐坐的桌子上有很多花菜,桐桐媽媽對桐桐的教育比較嚴格,一直都不允許桐桐挑食,於是詢問桐桐:"你的花菜怎麼丟在桌子上了?"結果桐桐打了個飽嗝還摸摸肚子說:"不是我丟的,是坐我邊上的洋洋扔的,他說花菜的味道很怪,我的飯菜都吃完了,我今天吃得很飽。"後來我們詢問了洋洋媽媽,洋洋媽媽證明洋洋不挑食,喜歡吃花菜。

桐桐不僅說謊,還試圖通過影響他人的看法從而改變他人的行為。桐桐知道媽媽看到自己的挑食行為一定會對自己加以詢問甚至責罵,為了讓媽媽相信並不是自己挑食,桐桐不僅是口頭上的否認,而且還打飽嗝暗示媽媽自己吃了很多已經很飽了,再編造虛假信息試圖瞞天過海。她已經能夠察覺別人看問題的角度,並試圖推斷他們的行為,從而決定自己的"說謊策略"。

其實桐桐很善解人意很有同理心,她知道媽媽對她的要求,對自己的行為有著清晰的認知,用謊言去嘗試逃避。因為她知道如果自己說出不想吃,會得到媽媽的懲罰,為了“保護自己”,她就開始編造謊言了。

孩子說謊先別動怒,針對不同說謊策略,父母的“分類引導”很關鍵

桐桐的謊言揭示了很多家庭的教育問題。沒有孩子天生就是“謊話精”,歸根結底,錯誤的根源在家長的教育方式上。很多父母對於孩子的喜好只是一味地控制,打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旗號規定孩子按照指定的方式成長,一味地施加高壓政策,親子關係沒有彈性,致使孩子的真實想法更多地存在於謊言中而不是直接跟父母溝通。

孩子說謊先別動怒,針對不同說謊策略,父母的“分類引導”很關鍵

所以我們遇到了說謊的孩子,不要急著去打罵他,先把他抱在懷裡好好安慰一番,再針對不同說謊策略進行分類引導。

如果孩子是無意識撒謊,就不要事事給孩子定高標準,不要拔苗助長,鼓勵孩子“跳一跳,摘個桃”就好了。

如果孩子是假裝無辜,我們一眼能看穿孩子的真實意圖,這時候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知道周圍的一切都是友好的。

如果孩子試圖瞞天過海,那我們就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養方式是不是太嚴苛了,親子關係是不是已經開始僵化沒有彈性了,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了呢?這時候就要多點時間去重新認識一下孩子的內心世界,或者多一些高質量的陪伴了。

最後,無論孩子處於說謊的哪一個層次,我們都要充分尊重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對孩子正確行為贊同,錯誤行為勸解,孩子會成為願意傾訴的類型,謊言也不復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