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营销:用户标签在精不在多

智能营销的概念早已被行业内外所接受和认同。的确,技术手段帮助营销行业解决了很多以往不敢想的问题。以前需要一张一张手动更换海报的电梯广告,可以通过联网的数字屏一秒换完全国所有的终端;以前需要人工一道一道流程推动的投放机制,可以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程序化投放;以前完全靠经验与直觉判断得出的营销策略,如今也可以基于详尽的用户画像分析,先期制定合理的计划……


不过说到底,营销投放为的是最终获得转化效果,再华丽时髦的手段,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一旦陷入“为了智能而智能”的偏执逻辑,就很可能给广告主和智能营销服务的提供方都造成巨大的浪费。这种浪费常常掩藏在广告主业务的确有一定增长的背后,因而并不容易被发现。 用户标签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广告营销:用户标签在精不在多

具有营销投放能力的公司一般都具备几个显著的特征:拥有强大的数据或媒体资源,能够进行数据资产管理,可实现快捷方便的程序化投放,并对整个过程进行数据监测与评估。很多营销投放公司在强调自身的这些能力时,都会通过标签量来说明对用户的洞察能力。 那么对于营销投放公司来说,为用户标注的标签是越多越好吗?并不一定完全如此,用户标签丰富自然能够解决很多广告主的精细化需求,也能创造更多不同的投放组合方式,但超过一定数字之后,标签的丰富程度就远远没有精准程度来得重要了。


酷云互动董事长兼CEO李鹏曾表示,酷云在媒体大数据领域精耕多年,拥有超过120万个用户标签,但在他看来,在营销领域真正发挥重要作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标签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最关键的那十几二十个标签,在营销投放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广告营销:用户标签在精不在多

就以用户标签为例,广告主圈选人群时主要关注的是人口属性、社会属性、营销传播属性、生活形态和不同的触媒习惯。

人口属性一般包括年龄、性别、星座、教育水平,社会属性一般包括从业类别、所属行业、工作状态、消费水平、车产房产、人生阶段,营销传播属性一般包括对媒体的认知、对品牌的认知以及对明星人物的认知,生活形态则一般则体现这对生活各个领域的关注程度和占时比重,其中会包括娱乐休闲、金融投资、美食餐饮、商务服务、建材家居等等,但凡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领域,都会被归纳在内。 即使笔者已经分得如此详尽,其实算下来关键词也不超过20个,每一个关键词对应的标签数量也有限。而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生活样态,都已经在这些有限标签的辐射范围之内了。广告主所要做的,就是基于产品的定位,匹配媒体与用户的标签,进而完成精准投放,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提升业务转化。

广告营销:用户标签在精不在多

因此,这些标签是否精准和贴切,就成了决定营销效果的关键因素。严格来说,大数据企业对于用户的画像描绘,基于的是一种合理的归纳和推测。一个用户经常消费化妆品、口红、卫生巾,我们即判断ta是一个女性用户,一个起初判断为30岁的男性突然开始购置奶粉、尿布、婴儿车,我们即判断他刚刚有了新的家庭成员。这是两个简单、鲜明的例子,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数据从原始状态归纳整理为用户画像,是一个复杂得多、冗长得多的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了不同公司之间的能力差异,有一些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转化的工作,准确反映现实情况,还有一些受限于技术、算法等因素可能就没有那么出色的洞察能力。而这最终就将成为决定转化效果差异的一个分歧原点。能否将有限的几个关键标签做精、做细、做准,是营销投放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