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營銷:用戶標籤在精不在多

智能營銷的概念早已被行業內外所接受和認同。的確,技術手段幫助營銷行業解決了很多以往不敢想的問題。以前需要一張一張手動更換海報的電梯廣告,可以通過聯網的數字屏一秒換完全國所有的終端;以前需要人工一道一道流程推動的投放機制,可以通過智能化系統實現程序化投放;以前完全靠經驗與直覺判斷得出的營銷策略,如今也可以基於詳盡的用戶畫像分析,先期制定合理的計劃……


不過說到底,營銷投放為的是最終獲得轉化效果,再華麗時髦的手段,都是實現這一目的的工具,一旦陷入“為了智能而智能”的偏執邏輯,就很可能給廣告主和智能營銷服務的提供方都造成巨大的浪費。這種浪費常常掩藏在廣告主業務的確有一定增長的背後,因而並不容易被發現。 用戶標籤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廣告營銷:用戶標籤在精不在多

具有營銷投放能力的公司一般都具備幾個顯著的特徵:擁有強大的數據或媒體資源,能夠進行數據資產管理,可實現快捷方便的程序化投放,並對整個過程進行數據監測與評估。很多營銷投放公司在強調自身的這些能力時,都會通過標籤量來說明對用戶的洞察能力。 那麼對於營銷投放公司來說,為用戶標註的標籤是越多越好嗎?並不一定完全如此,用戶標籤豐富自然能夠解決很多廣告主的精細化需求,也能創造更多不同的投放組合方式,但超過一定數字之後,標籤的豐富程度就遠遠沒有精準程度來得重要了。


酷雲互動董事長兼CEO李鵬曾表示,酷雲在媒體大數據領域精耕多年,擁有超過120萬個用戶標籤,但在他看來,在營銷領域真正發揮重要作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標籤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最關鍵的那十幾二十個標籤,在營銷投放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

廣告營銷:用戶標籤在精不在多

就以用戶標籤為例,廣告主圈選人群時主要關注的是人口屬性、社會屬性、營銷傳播屬性、生活形態和不同的觸媒習慣。

人口屬性一般包括年齡、性別、星座、教育水平,社會屬性一般包括從業類別、所屬行業、工作狀態、消費水平、車產房產、人生階段,營銷傳播屬性一般包括對媒體的認知、對品牌的認知以及對明星人物的認知,生活形態則一般則體現這對生活各個領域的關注程度和佔時比重,其中會包括娛樂休閒、金融投資、美食餐飲、商務服務、建材家居等等,但凡涉及到日常生活的領域,都會被歸納在內。 即使筆者已經分得如此詳盡,其實算下來關鍵詞也不超過20個,每一個關鍵詞對應的標籤數量也有限。而絕大部分人的絕大部分生活樣態,都已經在這些有限標籤的輻射範圍之內了。廣告主所要做的,就是基於產品的定位,匹配媒體與用戶的標籤,進而完成精準投放,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提升業務轉化。

廣告營銷:用戶標籤在精不在多

因此,這些標籤是否精準和貼切,就成了決定營銷效果的關鍵因素。嚴格來說,大數據企業對於用戶的畫像描繪,基於的是一種合理的歸納和推測。一個用戶經常消費化妝品、口紅、衛生巾,我們即判斷ta是一個女性用戶,一個起初判斷為30歲的男性突然開始購置奶粉、尿布、嬰兒車,我們即判斷他剛剛有了新的家庭成員。這是兩個簡單、鮮明的例子,但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數據從原始狀態歸納整理為用戶畫像,是一個複雜得多、冗長得多的過程。

這個過程體現了不同公司之間的能力差異,有一些可以很好地完成這個轉化的工作,準確反映現實情況,還有一些受限於技術、算法等因素可能就沒有那麼出色的洞察能力。而這最終就將成為決定轉化效果差異的一個分歧原點。能否將有限的幾個關鍵標籤做精、做細、做準,是營銷投放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