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了128年的領土,最終在2011年迴歸祖國

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位於中國、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國交界處。對蔥嶺一詞的解釋,在《漢書·西域傳》中記載道,

“《西河舊世》雲,蔥嶺其山高大,上悉生蔥,故以名焉。”除了蔥嶺之外,帕米爾高原還有一個名字——帕米爾山結。自大漢王朝絲綢之路開始,直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清帝國的滅亡,各個朝代的興衰都與帕米爾高原有緊密的聯繫。

丟失了128年的領土,最終在2011年迴歸祖國

帕米爾高原一角

從史書中瞭解,驚奇的發現每當王朝強盛之時,帕米爾基本上都歸中國管轄,就如兩漢、唐、清。每當中原王朝衰弱自守之時,帕米爾往往歸屬於中國的藩屬國,就如如隋、宋、明。在清朝以前,史學家對中國是否真正統治過帕米爾高原基本出自史料推測,沒有實質性的證據,直到1890年英國著名探險家榮赫鵬在帕米爾地區雅什庫裡湖畔發現了乾隆紀功碑。這才驗證了帕米爾高原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容分割的一部分。

丟失了128年的領土,最終在2011年迴歸祖國

乾隆紀功碑遺址

乾隆紀功碑,在清朝疆域極西之處,被稱為“中國西極之碑”。1757年,新疆統治者發動叛亂。次年,乾隆發兵征討新疆,大小和卓屢戰屢敗,隨即逃到帕米爾高原。1759年,清軍翻越帕米爾高原,兵臨今天阿富汗東北部和塔吉克斯坦東部的巴達克山國。巴達克山國扛不住大清王朝強大的軍事實力,於是交出了大小和卓的首級,以用來討好大清帝國。

丟失了128年的領土,最終在2011年迴歸祖國

清軍收復新疆

至此,清朝的疆域到達了巴達克山國與瓦罕國以東,並佔領大部分帕米爾。之後,在征討大小和卓最後一戰之後,清朝樹立了一塊石碑,用滿、漢與維吾爾三種文字詳細地記述了這次戰役的經過,是為“乾隆紀功碑”。

隨著清朝日漸的落敗,沙俄勢力開始向帕米爾地區進行滲透,在剿滅阿古柏叛亂之後的清朝加強了帕米爾的防務。規定:外國人進入帕米爾地區,必須向清朝提出申請,清朝發給准許通行的文書方才可以。若非法肆意闖入,則會遭到清軍的驅逐。1881年,中俄簽訂《中俄伊犁條約》,規定中俄兩國在帕米爾的邊界線‘照兩國現管之界勘定’,即承認帕米爾為中國領土。誰知,沙俄慾壑難填,在1884年勘界和簽訂《中俄續勘喀什噶爾界約》時,不顧剛剛簽訂不到3年的《伊犁條約》的規定,強行將兩國在帕米爾的分界點從阿賴嶺移到了烏孜別裡山口,並規定‘俄國界線轉向西南,中國界線一直往南’,中間形成一塊頂角為45°的三角形地區為待議區。

這樣以來,沙俄不但侵佔了屬於我國的帕米爾西北部大片土地,還把屬於我國的領土變為了待議區。

丟失了128年的領土,最終在2011年迴歸祖國

沙俄侵佔帕米爾地區示意圖

1891年,沙俄再次出兵帕米爾,侵入待議區。第二年,沙俄又擴大侵略,勢力擴展到了薩雷闊勒嶺以西。面對沙俄的侵略,清朝新疆巡撫陶模堅定地認為不能向沙俄低頭,否則“不單色勒庫爾等處恐非為所有,全疆斷難晏然,關內屏藩又豈堪設想”。在隨後的函件中,清廷明確地告訴陶模“交涉之事,邊釁不可輕開”。見清廷加派軍隊,沙俄開始恐嚇清廷,逼迫清朝強令陶模撤軍。1892年4月,無奈的陶模率領心有不甘的清朝兵勇撤到薩雷闊勒嶺以東。

清朝撤軍後,佔領印度的英國人又開始感到不安了。看到沙俄一步步地接近薩雷闊勒嶺,他們擔心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沙俄將直接進入瓦罕走廊侵入印度,危及到他們的統治。於是,繼1872年俄英協定之後,二者又在1895年3月再次達成協議,瓜分了帕米爾地區東南部,將本屬於中國的瓦罕帕米爾地區劃分給英國保護國阿富汗,作為英俄之間的緩衝地帶,此地也就是上文談到的瓦罕走廊。而八帕之地,除塔格敦巴什克米爾和郎庫裡帕米爾屬於中國外,其他六帕全被英俄瓜分。正是因為英俄瓜分帕米爾是非法的,所以後來歷屆中國政府都未承認。但彼時中國多事,內亂頻頻,屢受列強欺凌,無實力亦無精力解決帕米爾問題。

丟失了128年的領土,最終在2011年迴歸祖國

清朝與列強簽署條約

直到蘇聯解體,塔吉克斯坦繼承了中蘇在帕米爾地區的邊界。如此,中蘇邊界問題,便轉而變成了中塔邊界問題。因此,一個新的問題又來了,塔吉克斯坦面積狹小,僅有14.31萬平方公里。若中方堅持收回中塔2.8萬平方公里的爭議地區,那將是這個小國所不能承擔的。中國懷著平等、協商的精神,於2002年與塔吉克斯坦簽署《中塔國界補充協議》。2011年1月14日,協議生效,歷時一百多年的中國西部領土爭端終於劃上歷史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