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相關的資源已經整理好了,可以直接跳過介紹,前往文章底部”閱讀原文“進行下載。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1. 偷影子的人

(法)馬克·李維

《偷影子的人》的作者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也是其第10部作品。這部作品展現了馬克·李維溫柔風趣的寫作風格,有催人淚下的親情、浪漫感人的愛情和不離不棄的友情,清新浪漫的氣息和溫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織,帶給讀者笑中帶淚的閱讀感受,是一部喚醒童年回憶和內心夢想的溫情療愈小說。

一個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 偷別人的影子” ,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秘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

某年燦爛的夏天,他在海邊邂逅一位又聾又啞的女孩。兩個人許下了日後重逢的承諾。

男孩長大了成為了一名醫生,終日忙碌。而他與女友的關係也總是不盡如人意,他幫助好朋友實現了當醫生的夢想,然而朋友覺得還是當面包師更能帶給他幸福。女友覺得和男孩也並不合適,離開了他。

當男孩的母親也去世了之後,男孩決心去尋找真正的所愛,海邊的聾啞女孩已經成長為一個大提琴手。兩個人重逢,影子重新交疊在一起。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2. 無聲告白

伍綺詩

《無聲告白》的作者是伍綺詩,是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緻,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

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莉迪亞的屍體被發現後,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係,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3. 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

(加)克里斯多福·孟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也體驗過狂喜與極樂,我們渴望建立永恆真摯的親密關係,卻又害怕再度受傷。

本書是克里斯多福·孟繼《找回你的生命禮物》後,又一力作。

他告訴我們如何穿透自我障礙,用愛釀造幸福秘方——沒有人能年復一年地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係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樑。

這本書引導美國、加拿大、日本、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及內地的數十萬家庭從“幻滅”走向“和諧和愛”。2005年以來,全國37個親密關係工作坊將這本書作為指定教程書。

這是真實婚姻成功見證者的生命經驗。

本書探究了長期以來詩人、劇作家、哲學家,乃至醫學家對親密關係的理解和論斷。

由於數千年來科學家對親密關係研究的忽視,當通俗心理學佔據了關係學的主導地位時,人們對人際關係的瞭解和領會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是錯誤的。

然而如今,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將使我們對愛情、婚姻、承諾、友誼、激情、理解、溝通、親密、依戀、伴侶選擇、嫉妒等各個方面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4. 挪威的森林

(日)村上春樹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於1987年所著的一部長篇愛情小說。

故事講述主角糾纏在情緒不穩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林綠子之間,展開了自我成長的旅程。

自該書在日本問世,截止2012年在日本共銷出1500餘萬冊。

渡邊的第一個戀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學木月的女友,但後來木月自殺了,直子一人生活著。

一年後,渡邊同直子巧遇開始了交往,此時的直子已變得嫻靜靦腆,眸子裡不時掠過一絲陰翳。

直子20歲生日的晚上兩人發生了性關係,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

幾個月後直子來信說她住進一家遠在深山裡的精神療養院,渡邊前去探望時發現直子開始帶有成熟女性的豐腴與嬌美,還認識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離開前渡邊表示永遠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館渡邊結識了綠子,因為綠子問他借了《戲劇史II》的課堂筆記,以後就漸漸熟絡。

當綠子的父親去世後,渡邊開始與低年級的綠子交往。綠子同內向的直子截然相反,顯得十分清純活潑。

這期間,渡邊內心十分苦悶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纏綿的病情與柔情,一方面又難以抗拒綠子大膽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

不久傳來直子自殺的噩耗,渡邊失魂落魄地四處徒步旅行。最後,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勵下,開始摸索此後的人生。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5. 少有人走的路

(美)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它出自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

斯科特的傑出不僅在於他的智慧,更在於他的誠懇和勇氣。

他第一次說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說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開篇所言:人生苦難重重。M·斯科特·派克讓我們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

但是,他沒有讓我們感到恐懼,相反,他帶領我們去經歷一系列艱難乃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6. 城南舊事

林海音

《城南舊事》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該作品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對童年往事的回憶,講述了一段關於英子童年時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對童年的懷念和對北京城南的思念。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裡。

經常痴立在衚衕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的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思康暗中相愛,後來思康回了老家,再也沒回來。

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牆根腳下,不知去向。英子對她非常同情,於是答應幫秀貞找小桂子。

英子在不經意間發現妞兒的身世與小桂子極其相似,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

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尋找爸爸,但最終在趕火車時母女二人一同喪命於火車下。

英子發著高燒,昏迷了十天,差點丟了性命。後來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衚衕,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

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便衣警察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因為失去了一個朋友。

後來,蘭姨娘來到英子家,英子發現爸爸對蘭姨娘的態度不對,英子想了一個辦法,把蘭姨娘介紹給德先叔,後來他們倆相愛,最後他們一起乘馬車走了。

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被淹死,女兒也被丈夫送給了一對沒有兒女的騎三輪的夫婦,心裡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麼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

後來,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了。

最後,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

英子因為爸爸的離開,體會到了自己的責任,覺得自己長大了。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7. 看 見

柴靜

《看見》是記者柴靜所撰的長篇自傳集。記錄了十年間重大的公共事件,如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藥家鑫事件等的記錄,更有柴靜個人的精神成長曆程。柴靜首次將十年央視經歷、個人成長心路與中國大事件糅合在一起,傳達了對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對“眾口一詞”的質疑。

《看見》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8.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四:失蹤的孩子

(意)埃萊娜·費蘭特

《失蹤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說聚焦了莉拉和埃萊娜的壯年和晚年,為她們持續了五十多年的友誼劃上了一個令人心碎的句號。

“我”為了愛情和寫作,離開丈夫帶著兩個女兒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與莉拉,還有我曾想要逃離的城區再度變得親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懷孕、生子,並經歷了恐怖殘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離析,一切又將被重建。

“我”在不自覺中捲入莉拉秘密的企圖——她希望利用我的名聲和寫作技巧來對抗城區陳腐而猖獗的惡勢力。但在經歷了生命最恐怖的打擊之後,莉拉選擇以一種怪異誇張的方式在城區徹底將自己流放。

而“我”也將以驚人的韌性和誠實面對寫作、愛情、家庭的失敗。在經歷了多年的自我懷疑之後,“我”決定忤罔顧莉拉的告誡,將“我”和她一生的友誼寫成一本小說,卻招來了深深的背叛……

中年人也可以像小孩子一樣擁有溫暖的救贖

9. 孩子你慢慢來

龍應臺

這本書裡的龍應臺是一個母親,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有著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

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十五年前龍應臺以一位母親的親身經驗寫下《孩子你慢慢來》,她在書中說:“誰能告訴我做母親和做個人之間怎麼平衡?我愛極了做母親,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覺得幸福。可是我也是個需要極大的內在空間的個人……女性主義者,如果你不曾體驗過生養的喜悅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訴我些什麼呢?”

十五年過去,龍應臺不僅成為華文界最有影響力的一枝筆,也以她自己的智慧走出女性在個人事業和母親角色的衝突,而這本書也給無數讀者帶來感動和啟迪。

習讀書之業,便當知讀書之樂。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

好書資源獲取方式
1.右上角點擊關注
2.私信回覆“好書”

3.私信方法:點擊我頭像,進入主頁面,右上角有私信功能,在關注的上方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