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先讓自己成為被別人羨慕的父母”你對此怎麼看?

老孫遁世無悶


對於教育孩子,我覺得最基礎的觀點就是:

言傳不如身教,你是什麼樣的人,你的孩子最終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優秀,無形之中,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

沒有考過的第一名,沒有上過的大學,沒有夢想中的婚姻。我們期望孩子完美,然後發現,隔壁家的孩子,總是率先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歷:

小時候父母責罵我們,我們會一邊哭一邊會暗暗的想:等我有了孩子,絕對不會這樣責罵我的孩子,我會成為一個慈愛的父母。但是,當我們正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孩子哭鬧不停,我們大聲喝止,完了又很後悔,想起自己那句“我不要做這樣的父母”。是的,我們最終成為了我們的父母。


“聽過很多道理,但仍過不好這一生。”這就像是一個循環的噩夢一樣。我們的父母,講很多的人生大道理,希望我們活得像道理一樣明智。而我們,並沒有因此變成一個智者,而是仍然和我們的父母一樣,變成了一個平凡的人。


到了我們自己做父母,我們該覺醒了:

一個人要取得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受教育程度、智力程度、人生際遇等等,我們生活的城市、見過的世面、讀過的書,都是構成我們成功與否的條件,就更不用提朝夕相處的父母了。


我們最終成為了我們父母的樣子,那麼,同理,我們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子,我們就要去做那樣的父母。


“龍生龍,鳳生鳳”當然不是絕對的,但是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不是嗎?富人家的孩子當然也出敗類,但是成功的還是多數。優秀的大學當然也教出失敗的學生,但是大多數是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的。


進入20年代了,做父母的都是80、90後,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也都沒有經歷過戰亂饑荒的年代。我們的時代再很少有“賭徒”,我們也不要再做“賭徒父母”:妄想靠提及別人家的孩子有多優秀,就能點化那個整日沉迷遊戲和手機的少年。如果我們自己是“低頭一族”,其實是沒有理由責怪孩子的。


還記得哪個考上清華的狀元嗎?


連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家長又幹嘛總是裝瘋賣傻呢?


但是,是不是這樣就代表農村地區的孩子、窮人家的孩子,就沒有出路了呢?不是這樣的。我們不是要極力倡導這種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分化、社會階級固化,這些方面太大了,這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問題,我們做家長的,唯一能改變的,就是:

教育,以及對待教育的態度。


別人家有成功的孩子,那別人家的父母是怎樣做的呢?


也許別人家的父母,創設了很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許其他的家庭非常注重孩子的讀書,從小就引導孩子閱讀精良的圖書;也許別人家的父母,非常非常的勤勞、善於動腦、熱愛學習......


我們總是自己做得太少,而要求別人做得更多。在教育上,我們也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明智的父母,會自己先成為想成為的自己,而作為燈塔,榜樣,孩子自然會被他吸引,想要成為那樣的人。


“你長大後想做什麼樣的人?”

“我想成為媽媽/爸爸那樣的人。”


也許,這是我們最大的驕傲吧。


我是大小愛讀書,每天和你一起讀書。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