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先让自己成为被别人羡慕的父母”你对此怎么看?

老孙遁世无闷


对于教育孩子,我觉得最基础的观点就是:

言传不如身教,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最终就会成为那样的人。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优秀,无形之中,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没有考过的第一名,没有上过的大学,没有梦想中的婚姻。我们期望孩子完美,然后发现,隔壁家的孩子,总是率先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父母责骂我们,我们会一边哭一边会暗暗的想:等我有了孩子,绝对不会这样责骂我的孩子,我会成为一个慈爱的父母。但是,当我们正真有了自己的孩子,每次孩子哭闹不停,我们大声喝止,完了又很后悔,想起自己那句“我不要做这样的父母”。是的,我们最终成为了我们的父母。


“听过很多道理,但仍过不好这一生。”这就像是一个循环的噩梦一样。我们的父母,讲很多的人生大道理,希望我们活得像道理一样明智。而我们,并没有因此变成一个智者,而是仍然和我们的父母一样,变成了一个平凡的人。


到了我们自己做父母,我们该觉醒了: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受教育程度、智力程度、人生际遇等等,我们生活的城市、见过的世面、读过的书,都是构成我们成功与否的条件,就更不用提朝夕相处的父母了。


我们最终成为了我们父母的样子,那么,同理,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我们就要去做那样的父母。


“龙生龙,凤生凤”当然不是绝对的,但是这是一个概率问题,不是吗?富人家的孩子当然也出败类,但是成功的还是多数。优秀的大学当然也教出失败的学生,但是大多数是有更好的发展机会的。


进入20年代了,做父母的都是80、90后,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也都没有经历过战乱饥荒的年代。我们的时代再很少有“赌徒”,我们也不要再做“赌徒父母”:妄想靠提及别人家的孩子有多优秀,就能点化那个整日沉迷游戏和手机的少年。如果我们自己是“低头一族”,其实是没有理由责怪孩子的。


还记得哪个考上清华的状元吗?


连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家长又干嘛总是装疯卖傻呢?


但是,是不是这样就代表农村地区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出路了呢?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是要极力倡导这种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分化、社会阶级固化,这些方面太大了,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我们做家长的,唯一能改变的,就是:

教育,以及对待教育的态度。


别人家有成功的孩子,那别人家的父母是怎样做的呢?


也许别人家的父母,创设了很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许其他的家庭非常注重孩子的读书,从小就引导孩子阅读精良的图书;也许别人家的父母,非常非常的勤劳、善于动脑、热爱学习......


我们总是自己做得太少,而要求别人做得更多。在教育上,我们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明智的父母,会自己先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而作为灯塔,榜样,孩子自然会被他吸引,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样的人?”

“我想成为妈妈/爸爸那样的人。”


也许,这是我们最大的骄傲吧。


我是大小爱读书,每天和你一起读书。谢谢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