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我每次去大明塘吃下午茶,都會路過鰲臺書院。而不巧的是,每一次路過,鰲臺書院都是大門緊閉著。不知是因為它平時不對外開放,還是因為我挑選的下午茶時間不對,總之就這樣一次次在書院門前徘徊而不得進入。只要心心念念,目標總會實現,有一天我終於遇上鰲臺書院開門了。我有些許興奮,立馬走進了書院,連下午茶都顧不上去吃了。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在參觀之前,我對鰲臺書院已有大致的瞭解。鰲臺書院是厚街的文化符號,至今已有54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曾任寶慶知府的王恪回到家鄉厚街,在鄉族中呼籲捐資助學,於鳳林長生廟側創建了鰲臺書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書院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王恪的後代族人將書院移建於菊山之側,也就是如今的這個位置。據說,移建後的鰲臺書院面積達700多平方米,院內設有學堂、宿舍等場所,可同時容納150多名學生。


昔日的鰲臺書院有多輝煌呢?據統計,書院於明清兩代共培養出兩名進士,以及二十多名舉人。其中,從書院走出來的最高級別官員,是明朝戶部尚書王縝,他是書院創建者王恪的兒子。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鰲臺書院是東莞罕見的一家曾有“三甲留墨”的書院,即是說狀元、榜眼及探花都曾為書院題寫匾聯。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狀元莊有恭,寫下手書“師古聖賢”,曾高掛於書院的中堂之上。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榜眼馮願,為書院題寫對聯:”學貴因時,通古今之謂士。地原毓秀,樹棟樑以成材。”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探花陳伯陶,題寫“鰲臺書院”四字,曾為書院正門上方的石匾。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我在鰲臺書院裡慢慢走著,感受著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書院是一座三進大院,三進分別為正門、中堂及奎星樓,兩側為迴廊和廂房。我沿著迴廊行走,跨上一級級臺階,不知不覺已繞了書院一圈。書院十分典雅大氣,但是所有的建築都太新了,怎麼看都不像是已歷經500多年的歲月。原來,現今的鰲臺書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是全新的建築,只是基本上保留了當年的格局。鰲臺書院為什麼需要重建?則要說一說它在20世紀後的坎坷命運了。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20世紀伊始,也就是1900年,鰲臺書院進行了重大維修,重建了正門並鑲嵌了牌匾和對聯。當時已是清朝末年,國家已處於衰落的狀態,重修書院可能是對未來的一種希望及寄託。而之後局勢越來越動盪了,清政府倒臺後,國家進入軍閥混戰時期,不知當時鰲臺書院是否還有授課教學?在抗日時期,日軍徵用了鰲臺書院,並在撤離時破壞了書院後堂。新中國成立後,鰲臺書院改為厚街中心小學,其間兼辦民辦中學,它作為厚街的最高學府,一直持續到1958年。


隨後到了文革時期,書院遭遇了更大的災難,它在“破四舊”的浪潮中,主體建築被完全拆毀,偌大的書院只剩下大門匾額和斷成兩截的大門對聯。文革結束後,書院兩側廂房被改建成二層樓房,作為新的教學樓使用。直到1990年,鰲臺書院舊址被列為文物保護點,它才終於被有意識地保護起來。緊接著,厚街中心小學於1998年遷出,厚街鎮政府於2007年決定修復書院。最終,鰲臺書院於2012年在舊址上完成重建,它根據文獻記載的歷史草圖進行復原和擴充,佔地面積達到4000多平方米。在這一個多世紀的歲月裡,鰲臺書院經歷了毀滅,又重獲了新生。幸運的是,它又煥發了新的風采,再次承載起那曾斷裂的文脈及記憶。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我站在書院的中堂裡,抬頭看著那塊金色匾額,匾額上“師古聖賢”四字已並非狀元莊有恭的墨跡,卻依舊傳達著當年的治學態度。匾額兩側的柱子上,雕刻著榜眼馮願的對聯,如今默讀仍可感受到他的才思及學問。而探花陳伯陶題字的石匾,其原物就存放於書院文物室,這是“三甲留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真跡。雖然狀元和榜眼的手書早已不見蹤影,但他們所流傳下來的精神如光芒萬丈。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穿過中堂,便來到了位於書院最後方的奎星樓,它也是整座書院的最高建築。鰲臺書院採用傳統的榫卯結構,建造過程中沒有使用釘子和水泥,是東莞市首例完全按照古建築方法進行建造的建築,而奎星樓更是創造了全國首例二層木石結構安裝的範例。這在仿古建築中是十分難得的,鰲臺書院不僅竭力還原了歷史風貌,連建築工藝都與古代一脈相承。雖然現在的書院是重建的,幾乎已沒有歷史上的痕跡,可這份用心及講究,我覺得已經把書院500多年的靈魂給喚醒了!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奎星樓裡有木製的樓梯,沿著樓梯可登上二樓。樓上是一個寬敞的大廳,陽光透過一排敞開的木門,在地板上留下了光影。走出大廳,即可站在石欄前眺望書院,中堂及兩側迴廊屋頂上的雕刻也盡收眼底。仔細觀察會發現,其實書院屋頂有著許多獨特的景觀。例如中堂的屋脊上,有兩頭倒立著的怪魚,它們左右對稱,彷彿正對峙著。迴廊屋脊上的某一塊灰雕中,有一隻藏在筆壺與卷軸之間的精靈,它怒氣衝衝地,眼神似乎正向我發出警告。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正門屋頂上的雕刻最為豐富,各種工藝精美絕倫。首先,最頂部是一輪如旭日般的石雕。接著,屋脊被分為了上下兩層,佈滿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和山水景色的磚雕及灰雕。再往下,在綠色瓦片下方,是一塊長長的紅底金箔木雕,木雕上正演繹著一個古代的戰爭故事。這些雕刻就像是一本本書籍,它們可能在屋頂上,或者出現在書院的某一個角落,只要認真去凝視它們,就可以閱讀出不少有意思的信息。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我來分享一段在網上看到的遊記,那是曾在鰲臺書院讀書的網友寫的。大致內容為:”跨進大門,依稀記得小學時的格局。左邊廂房和裡面是古舊的瓦片房教室,右邊是新建的二層教學樓,如今都拆了。飄著玉蘭花香的操場空蕩蕩的,換上了古建築風格的展廳,中堂是以前升國旗的地方。而書院裡的後門,是學生通往幸福之門,因為後門有好多小吃攤,那裡有炸番薯、豆角串、豬皮……“我覺得這段文字寫得特別好,它生動地描述了當年鰲臺書院的狀態。如今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已不復存在,但這一切曾真實地發生在這個地方,雖然看似無跡可尋了,但卻深深地存在於每一位親歷者的心裡。


探訪東莞厚街鰲臺書院,感受昔日最高學府的新風采!

可能有人會這麼覺得:鰲臺書院都是新建的,沒什麼意思,也沒什麼看頭。但我認為,一座建築的價值及意義,與它的新舊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在變遷的歲月中,在動盪的時代裡,總會有一些事物不可避免地破損,甚至消亡。但那沉澱的歷史、流傳的故事、發揚的精神,都可以不斷煥發出新的風采,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去感受和傳承的。現在也將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每一次傳承都將增加歷史的厚度,如果我們現在無動於衷,那後人該通過什麼去了解歷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