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与”日记体“是两码事儿

笔者2008年开始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的一个日记课题,提倡师生写日记、人人写日记,因为日记对训练观察思考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文从字顺的能力,是个很好的手段。所以,一定意义上,日记是可以当作一种特殊的成功学的。

日记作为一种公民个人的生活内容,用文字记录下发生、思考过的或者任何觉得值得记住的事情,发挥的是个备忘录的作用。日记是对抗忘记的一种生活技巧。千百年来,无数成功的或者幸福的,或者被今人记住的人,不少保留了写日记的习惯。这一方面是人生 的延长,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所以,日记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真实。真实是日记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日记就不存在。

正因为如此,一些文人骚客看上了日记的这个好口碑,希望用日记包装自己的创作,于是就出现了”日记体“。”日记体“的文学创作还是非常多的,经典也不少。比如作家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徐霞客游记也是一种日记。一些想象的,虚构的,也可以用日记来包装,比如方方日记。

说方方日记是日记体,而不是日记,很多人不会认可。因为人在武汉,写的是疫情,所以大家想当然非以为她靠近了事实,是真实记录了疫情的。其实,看过她的日记的人,都不难发现一个秘密,两个月以来,方方跟我们绝大多数宅家的人一样个,足不出户。她与疫情的距离,与普通宅家的你我完全一样。一毫米的误差都不会有。她所有的真实,都是“耳听为实”,医生说,朋友说,网民说,听说……她的日记属于日记体文学随笔,而且偏重于议论。那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只是充当了她发表议论的引子,她需要的也不是事实本身,她需要的是适合他的观点的由头。也就是说,因为需要,所以找到了“事实”。

除了这个“日记体”具有先天的蛊惑力,容易给人真实的感觉,还有,第二个,蹭到了超级热点。我想,武汉、新冠、疫情,是最近两三个月全人类最大的热点,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

第三,方方对自己的日记体议论性文学随笔,采取了卓有成效的营销。一是请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夏春平,这位当初武汉大学的老同学,到家里来做了个专访。这个专访和相关衍生的报道,被各路媒体广泛转发、改编,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第二,一个毕业于北大的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文学爱好者,美籍华人,二湘,做了一个系列公号,执着顽强地承担起方方日记的独家首发任务。最后,最近宅家的靠电脑打发日子的网民,得有十几个亿吧,总的说点啥吧。

总之,日记体+热门题材+纸媒和数媒的联合营销,方方日记不被关注根本不可能。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方方日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说白了就是她的日记体议论散文与主流的抗疫文艺相对立的情感和倾向,引发了持续的争议。这在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比较激烈、left和right严重对立、中美关系持续趋冷的大背景下,加上自媒体空前发达,火上浇油、火借风势,方方日记肯定要火爆,还要持续一段时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