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简文帝萧纲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想?

佐书妍


王阳明他的心理学,尤其是“知行合一”仍然受到高度尊重,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如此。心学杜东日本在明治维新日本期间也有很大影响。他在心理学方面取得了阳明成就,也被称为儒家的最后一位圣人,还有孔子、孟子、朱熹。让我们讨论为什么王明阳成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圣人:

(399,000)说,人们希望保存自然原则,这与新儒学非常相似。满足一个人的自私欲望是自然的,一个人的内心也是自然的。去除蒙蔽心灵的自私欲望,回归心灵的本性。王阳明还说行动和知识的统一,行动和知识是一体的,提出恢复良知的本来面貌是行动和知识统一的前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有责任心,并且王阳明认为心灵的纯洁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不希望被切除,他的心脏就不会恢复。也许王阳明四句教导“没有好的身体也没有恶心,有好的和坏的行为,知道好和知道坏是良心,消除好的邪恶是理所当然的事。”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心的本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

该学派主张“心即理”、“知行合一”、“良知”等理论。总的来说,不受外界事物干扰的人和不同于理学家的人应该遵守自然法则来熄灭人的欲望。根据阳明学派,我的心是世界,我的心是自然法则,我遵循我自己的意志。王阳明在某种程度上提倡“心学”,这类似于道家的“顺其自然”。然而,与老庄无为相比,王阳明主张“无为之下的行动”,即以退为进的真正心态。圣贤们在学习中追求一种“主路简朴”的境界。

总之,王阳明中国是历史上唯一无可争议的立德、功勋卓著的三位不朽圣人。


鉴心


我是“不识书中仙,终日太疯癫”的疯癫妍,我来回答。

开宗明义,萧纲的文学思想,可归纳为以下4点。

1、倡导提高抒情感物类作品的文学地位;

2、强调文学作品要有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3、在文学创作中,强调“天才”的作用;

4、在形式上,要求文学作品结构紧凑,语言明朗、工稳、流美。

我将从以上四点回答问题。

01 提高抒情感物类作品的文学地位

自汉末建安文学进入自觉发展的阶段之后,大多数人对于并不直接为政教服务、只是表现个人情感和日常生活情景以及描绘物象的诗赋作品,都很重视。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说的文章“不朽之盛事”, 就包括此类作品。萧纲也同样如此,其在《答张缵谢示集书》说:

“日月参辰,火龙黼黻,尚且著于玄象,章乎人事,而况文辞可止,吟歌可辍乎不为壮夫,扬雄实小言破道非谓君子,曹植亦小辩破言。论之科刑,罪在不赦。”

引文中的“文辞”、“咏歌”就是指抒情感物之作,他在这段话里非常鲜明地表现了热爱“文辞”、“咏歌”的心情。

他接着写道:

“至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且晴。檐梧初下,浮云生野,明月入楼,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倾,伊昔三边,久留四战,胡雾连天,征旗拂日,时闻坞笛,遥听塞笳,或乡思凄然,或雄心愤薄。是以沈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

这段文字可以看做是他对于创作兴感的原因:因季节变换、亲宾宴赏、边塞征战而“寓目写心”慨然有作。

结合萧纲的创作,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对于文学中抒情感物的重视。 他在《昭明太子集序》中说:

“窃以文之为义,大哉远矣……故《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籍生,书契作,咏歌起,赋颂兴,成孝敬于人伦,移风俗于王政,道绵乎八极,理浃乎九垓,赞动神明,雍熙钟石,此之谓人文。”

从字面看来,萧纲确并不否定“人文”对于移风易俗、治国平天下以至感动鬼神的政教作用。但既泛称为“人文”,其中也就包含了一般抒情体物的诗赋作品。


从萧纲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抬高诗赋地位的论证方法,一是将“人文”与“天文”相附会,以“天文”之崇高证明“人文”之重要,二是将并无政教意义的诗赋之类与礼乐刑政、儒家经典以及封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性文章合在一起,泛称“人文”,借后者以抬高前者。

抬高一般抒情感物之作的地位,体现了他对文学审美性能的重视。

02 强调文学作品须有打动人心的强大艺术力量

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说:

“比见京师文体,懦钝殊常,竟学浮疏,争为阐缓……既殊比兴,正背《风》《骚》。若夫六典三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嘉宾,用之则有所。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摹《酒诰》之作迟迟春日,翻学《归藏》,湛湛江水,遂同《大传》。吾既拙於为文,不敢轻有所奇摭,但以当世之作,历方古之才人,远则杨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

这是萧纲立为皇太子后写给弟弟萧绎的信,他这段文字里所批评的“京师文体”,就是指当时充斥诗坛的庸杂之作,萧纲批评那些作品“儒钝”、“浮疏”、“阐缓”,乃指其总体风貌而言。是说它们没有生气,软弱无力、虚浮迟缓,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感染力,不能给读者带来审美的兴奋感。

《与湘东王书》节选


他认为那些作者背离了《诗经》《楚辞》所开创的优良文学传统。这自然不是指汉儒所强调的美刺讽谏,而是指《风》、《骚》优美的艺术风格而言。


如“既殊比兴”的比兴,等于是说“风骚”,也是从艺术表现角度而言,并非如汉儒释“兴”那样要求在物象中寄托有关政教的微言大义。

萧纲认为司马相如、扬雄、曹植、王桀、潘岳、陆机、谢灵运、颜延之都是继承了《风骚》的优点的。

这段话中说到抒情写景之作不应模仿经书,那是指《诗经》以外的儒家经典如《易》、《书》、《周礼》、《仪礼》、《礼记》等。

萧纲的文学观点虽然不断更新,但决没有屏弃传统的意思。他曾在《劝医论》中论及诗歌创作说:

“或古或今,或雅或俗,皆须寓月,详其去取,然后丽辞方吐,逸韵乃生。”

事实上,他主张广泛借鉴,包括古代作品在内,态度颇为通达,作为一位有才能的作家,他自然懂得学习传统的必要性。

或许,在萧纲看来,诗赋之作若盲目模拟经书,便会形成儒钝阐缓的风格。其中自亦包括诗赋不应堆砌经书语汇之意。

这种观点是合理的,它体现了对于诗赋一类美文的风格、创作特殊性的认识。

03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强调“天才”的作用

萧纲在《与湘东王书》中,批评当时人盲目模仿谢灵运,他认为谢的优点是“吐言天拔,出于自嗽”,称谢“巧不可阶”。

这即是说谢灵运诗语言高妙,乃其天才所致,非积学所得,一般人学谢,难以获得那样高的成就。这体现了萧纲对于诗歌创作天才的重视。

魏晋以来人们论写作才能,常常归之于自然享受。如《典论·论文》说“不可力强而致”;葛洪《抱朴子外篇·尚博》也说文之佳恶,是由于“情浊参差,所禀有主,朗昧不同科,强弱各殊气”。都是泛指各种文体以至学术著作的写作而言。

萧纲则不是泛论各体文章,而是专论诗歌,因此他主要是赞赏诗人对于外物之美的极其敏锐的感受,就谢灵运而言,即对于山水自然美的领略感受能力。

他还在《答新渝侯和诗书》中称赞一位作者宫体诗写得好,誉其为“性情卓绝”。这里的“性情”是指受之于天的审美能力、创作才能。

此种先天决定的观点固然片面,但高度重视诗人的审美能力却是很值得注意的,表明萧纲抓住了诗之所以为诗的本质,这便是王国维提出的:

“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

在这一点上,萧纲也早有所识,其在《答张缵谢示集书》中描述自己创作冲动的情形时,说道:

“时命亲宾,乍动严驾,车渠屡酌,鹦鹉骤倾。伊昔三边,久留四战,胡雾连天,征旗拂日,时闻坞笛,遥听塞茄,或乡思凄然,或雄心愤薄。”

有了此种境遇,诗人于是慨然下笔。对于诗人而言,这种非由一般途径可以获得的心灵感受,这种特殊的才能,是至关重要的。

萧纲本人的作品,正体现出对外物敏锐细腻的感受。写自然景物的诗句,如《采桑》中的“细萍重叠长,新花历乱开”,由细微处感受到生机蓬勃的春之喧闹。

《玄圃寒夕》里的“曛烟生涧曲,暗色起林隈。”、《饯别》里的“窗阴随影度,水色带风移”,注意到光色暗影的微妙变化;《折杨柳》中的“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秋夜》里的“檐重月没早,树密风声饶”、《赋得入阶雨》“渍花枝觉重,湿羽鸟飞迟”等等,更体会到物色间的相互联系,则表明他对壮阔的境界也能够感受。

写日常生活情景的,如《春江曲》写离别“客行只念路,相将度江口。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从顿还城南》写重逢“暂别两成疑,开帘生旧忆。都如未有情,更似新相识。”都可见出诗人善于捕捉某种易为一般人所忽略的微妙意绪。凡此。均可与其重视诗歌创作天才的言论相印证。

04 要求结构的紧凑,追求语言的明朗、工稳、流美

萧纲在《与湖东王书》中,对谢灵运诗也有所批评,说谢诗“时有不拘,是其糟粕。”又批评仿效谢灵运者“不届其精华,但得其冗长”。

对善于于学习谢灵运的人,萧纲是欣赏的。如梁代王籍以学谢著称,其《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句,即博得萧纲再三赞赏:“吟咏不能忘之”。

他批评的只是并无谢灵运那种天才,却盲目模拟,恰得其短处的平庸作者。

在萧纲看来,谢诗有时有“冗长”之弊。谢灵运感兴既多,唯恐“言不尽意”,总想将登涉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和盘托出,而不知含蓄吞吐。

其诗往往逶迤铺陈,有如游记,时或失于剪裁。在抒写游览感受时常借助于典故玄言,又贵尚排偶。

凡此都易于给人冗漫之感,若不知鉴别,盲目效法,便易于形成懦弱阐缓的风格。

萧纲本人的诗,在结构上便常能做到紧凑凝炼。其五言诗以一首八句或十句者最多,反映出逐渐定型的倾向。

这一趋势,后来便发展为律诗的以八句为定式。所以,晚明时期的许学夷在《诗源辩体》评论萧纲诗时,说道:

“然五七言律绝之体于此而备,此古律兴衰之几也。”

谢灵运诗除了时或失之冗漫之外,其句法有时显得板拙,加以喜欢用典,故其语言风格较为沉重滞涩。单萧纲的诗作,其语言风格与谢诗显然不同。

他用典较少,尤其少用生僻的典故,其用字造句虽也注重锤炼,工稳精圆,与后来唐代律诗的句子已很接近,对偶精切,但不连篇连犊,加以注重声律。总的说来,他的诗作给人以明朗、和谐、圆转之感。

如《饯别》中的“水色带风移”、《经琵琶峡》中的“夕波照孤月,山枝敛夜烟”、《和湘东王首夏》中的“冷风杂细雨,垂云助麦凉”、《春日》里的“落花随燕入,游丝带蝶惊”等句,都可谓句中有眼,显然是精心锤炼所得,但都轻灵流转。

从萧纲的创作实践中,可以窥见他对于诗歌语言之明朗和精美的追求。


综上所述,萧纲文学思想里,对于文学中抒情感物内容的重视、对于诗人创作天才的强调,对于诗艺术形式美的追求等,都反应了此时期“文学的自觉时代”的文艺特征。


回答完毕。


疯癫妍


萧纲(503―551),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太清三年(549年),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文帝自幼爱好文学,因为显赫的身份,在他身边形成了一个以幕僚为主的文学集团。他们倡导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宫体文学,在当时风靡一时,蔚然成风,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我们想要探究萧纲的文学思想 ,就有必要对其为代表的“宫体”文学进行一个初步了解。

宫体诗孕育的历史背景

自东晋南迁以来,军阀割据、战火连绵,大大小小的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汉族政权偏安一隅,历代虽间或有奋发有为的君主,但大多数帝王贵族都安于逸乐,纵情声色。在重情和享乐观念之外,门阀世族以“不经世务”为名士风流,而鄙薄“时用”。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在文学创作和观念上的表现为注重修辞和情致。这种创作方向促进了宫体文化的出现。

宫体文学的特点

每逢战乱就是思想和学术大爆发的时代,比如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创作也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盛况,齐梁文学,尤其是梁、陈“宫体”文学在观念、题材、风格等诸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

宫体诗非常注重形式美,因为审美意识的转变,宫体诗对于女性外在美的欣赏尤其深刻。今存萧纲作品中,就有大量描写女性的声容情态,比如《咏内人昼眠》、《咏舞》、《美人晨妆》等。

另外,自汉以来,因为政治正统观念的确立。绝大部分藩王为了避嫌,开始把注意力放到政治以外的地方。尊崇的社会地位及富足的生活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影响文学创作。宋、齐二代尤其如此,如临川王刘义庆、南平王刘铄与鲍照、汤惠休等人创作了大量的描写纵情声色的绮靡之作,被文人追捧。藩王时期的萧纲及其文化集体在创作体制和风貌上也正是沿袭他们,而绮靡色彩更甚。

所以宫体文化这种完全基于感官审美体验的特征与儒家注重教化之功的诗教、乐教大相径庭 。

宫体文化的影响

首先,它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在宫体之前,诗歌要表现教化之功是历代文人的共识。而宫体诗为后人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原来诗歌也可以用来表现一些生活化的东西,甚至是女性的人体美。这是之前所没有的。后来诗圣杜甫写他的妻子“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还有婉约词中大量闺情词,也可以看到宫体诗的影子。

其次,宫体诗促进了人们对诗形式美的重视和自觉追求,它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

虽然以萧纲为代表的文化集体所提倡的宫体诗在当时被大多数人追捧,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由于其基本摒弃了教化之功,追求纯粹的感官愉悦,引来的非议也不少。与他同时代的裴子野就表示出强烈的不满,认为他的创作是亡国乱代之兆:“‘乱代之征,文章匿而采。’斯岂近之乎!”

对此,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写道:

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这几句话精辟生动地阐明了萧纲的文学创作思想。前所未有地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使文学创作从讽喻教化的框架中摆脱出来,回归到文学的自身。

A,立身先须谨重

首先,我们要肯定萧纲的私德 。他曾题壁自序云:“有梁正士兰陵萧世缵,立身行道,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弗欺暗室,岂况三光,数至于此,命也如何!”――如此激愤 ,显然也是对自己立身行道有着高度自信。历史的评价也证明了这一点,他虽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绝对是一个品性端正的优秀文学家。

他通过强调“立身先须谨慎”进行道德正统预设,将儒家传统诗教观念中的“道德”即“文章”区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

B,文章且需放荡

在萧纲看来,写诗的目的无非是表达情感。一味摹仿儒家经书雍容典雅、质朴古奥的遣辞用语,这样的作品既背离了《诗经》、《楚辞》写景、抒情的比兴传统,又不会对客观物象有真切敏锐的审美感受,产生不了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所以他张扬“文章且须放荡”,使创作回归到文学的自身。

传统观念中广义上的、所承担的政教功能的文学被区分开来 。从长久以来所遭受的道德非难中把纯文学解放出来,追求美感成为创作的第一要义。这也是萧纲在理论上的最大突破和标新立异之处。

总的说来,萧纲的“放荡”文学观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文学主张,他的重视文学创作要注重日常生活的写景、咏物、抒情,强调文学作品要以表现个人情性为目的等主张,应当说是有进步意义的。 

不过我们在肯定他的文学思想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南朝统治者不仅在物质财富的占有上表现出极度的贪婪,同时在精神上也表现出肆无忌惮的糜烂与放纵。史书记载了不少当时帝王贵族追求感官刺激、性欲宣泄的腐朽淫荡之事,随着“道德”枷锁去除,赤裸裸的情欲暴露了丑陋的一面,如《娈童诗》这种东西就是我们要大力批判的。


燕子的涛宝


梁简文帝萧纲爱好文学,他自己也是一位诗人。在他的提倡和实践下,形成了一种"宫体诗"。这个诗歌流派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地运用典故来写诗,以描写女性的姿态为主要内容,有的还有很浓的色情意味,这种诗风是当时统治者糜烂生活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