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归途》的沈巍,在《呼吸之间》,看FIRST纪录片实验室


在4个月前,开启纪录片实验室征案之时,我们对在未来一个多月能见到的项目并不敢抱有太乐观的想象: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整个纪录片创作生态似乎一直都在释放着消极的信号


在创作端,纪录片创作人口逐渐减少,“沉重”或“笨拙”的题材与拍摄方式的缺席越来越明显;在节展端,各个节展平台上的项目常有重复,而反复的露出也似乎并不能为作者带来更多实质的帮助;在播映端,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外,更多的纪录电影难有机会与国内观众见面。


因此在今年的纪录片实验室征案中,我们更加开放了对作者身份的限制,也邀请范立欣导演与朱贤亮先生作为评审一同参与对项目的面谈考核,试图在更前端引入更贴近制作与播映的视角,为项目后续发展提供更全面的考量与指导。两位评审也正式加入FIRST纪录片实验室推选委员会。


《流浪归途》的沈巍,在《呼吸之间》,看FIRST纪录片实验室


范立欣:

纪录电影导演、制片人。代表作《归途列车》《沿江而上》,欣欣向阳联合创始人。

朱贤亮:

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现任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


在将征案范围扩大到华语纪录片创作者后,今年实验室所征集的项目数量成倍增长,整体水平也相较往年有一定提升。随着样本量的提升,题材、类型、制作方式、发展阶段的分布也更加广杂。其中,儿童体育励志与残障/罕见病边缘人群是今年项目中尤为突出的两个题材方向。


在今年所征集的项目中,约70%的项目未曾在任何节展与扶持平台亮相。超过六成配备有初步的制片团队,其平均制作预算达到了

119万元人民币。播映渠道依然是纪录片制作整个工业流程环节中最为受限、不明朗的一个环节,仅有7%的项目获得了初步的播出意向。


综合多元标准的考量,9个进入最终面谈环节的项目覆盖了个体人物、私影像、城市景观、边缘青年、家庭记忆、极限运动、社会议题、实验影像等不同的题材和面向。


《流浪归途》的沈巍,在《呼吸之间》,看FIRST纪录片实验室

《呼吸之间》剧照


《呼吸之间》见证中国首位女性自由潜水冠军陆文婕挑战100米自由潜水的过程。在经历过低氧昏厥的濒死体验后,陆文婕再次面对自己的心理阴影,挑战新的纪录,也重新触碰自己的生活。


《呼吸之间》将自由潜水的轻盈、挑战、高危与女性自身所面临的生命历程与挑战相结合,既有来自视觉景观的绝美震撼与极限挑战的紧张激烈,也兼具极其细腻、温柔亦深入的对人物内心的探寻和对话。


《流浪归途》的沈巍,在《呼吸之间》,看FIRST纪录片实验室

《呼吸之间》剧照


《流浪归途》则聚焦去年爆红的“流浪大师”沈巍,在流量浮华背后,窥视其个人意志与时代撕裂的巨大张力。在既丰富又匮乏的时代,记录一个无产者在反向的时代洪流中的行走。


《流浪归途》的沈巍,在《呼吸之间》,看FIRST纪录片实验室

《流浪归途》剧照


被反复消费、解读、包装的沈巍打开了关于时代精神困境的切口,缀连起更宏大的议题。导演徐玮超、陈玮曦在前期的拍摄中保持着尊重与定力,带着清晰与缜密的视角注视沈巍的旅程。


《流浪归途》的沈巍,在《呼吸之间》,看FIRST纪录片实验室

《流浪归途》剧照


两部入选的纪录片固然在原型人物与题材的选取上已经具有相当的优势,但让它们被寄以更多期待的原因,更在于无论面对复杂、厚重与广博的现实,或是表达手法、介入方式、观众面向的选择时,作者呈现出的对于视角、方向、与选择的坚定和准确。


新一期纪录片实验室即将陪伴三位作者继续前行,除去基金的支持外,纪录片实验室也将在完整的制作链条上,以电影节的系统性作为平台,陪伴作者尝试与论证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


上一期实验室的项目也相继报捷:《旷野歌声》已完成制作,并入选加拿大Hot Docs纪录片节与瑞士真实影展(Visions du Réel )主竞赛;还在拍摄中的《冰上时刻》也已确认了出品公司与监制。不同的影像,可以在实验室探寻不同的路径,亦抵达不同的答案。


感谢FIRST纪录片实验室联合发起人陈坤先生、荣誉出品人郭麒麟先生、董成鹏先生与纪录创作者们一同前行,也期待有更多的伙伴与作者加入我们。


《流浪归途》的沈巍,在《呼吸之间》,看FIRST纪录片实验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