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波及全國,4萬多名醫護人員從全國各地迅速集結,馳援湖北,一群年輕的身影格外耀眼,他們就是人們常說的“90後”;他們是父母眼中還未長大的孩子,也是抗“疫”戰場上的戰士,勇敢挑起了時代賦予的重任。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是一支年輕有實力的隊伍,全隊137名成員中有70餘名“90後”。曾經被守護的“90後”已經成為疫情最前線的骨幹力量、青春力量。疫情當前,他們衝鋒在前。這群年輕的醫護中間,有剛博士畢業卻有6年黨齡的臨時黨支部書記,有揮手與同為醫務人員的愛人和半歲孩子告別的急診大夫,有為奔赴武漢一線而再次推遲婚禮的新娘……

在這場疫情大考中,“90後”們繪上了青春最靚麗的一筆。讓我們走近幾位抗疫一線的“90後”,聽聽他們的故事。


吳超:137人的醫療隊中20多位“90後”黨員,神經外科的“90後”吳超大夫和王奔一樣,擔任著臨時黨支部書記。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抗擊疫情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作為一名“90後”,自2月7日奔赴武漢以來,吳超一直被“90後”的隊友感動著,他們在看不見“敵人”,危險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戰場上,與病毒搶奪生命。作為一名“90後”臨時黨支部書記,他也見證了在這場抗疫戰爭中“90後”黨員,以捨生忘死的行動,踐行入黨的初心與誓言。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在病房裡,吳超一直掛念的患者是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郭阿姨。

2月底,郭阿姨來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是吳超和李超大夫接診的,當時她嚴重呼吸衰竭,立即為其上無創呼吸機治療後,才轉危為安。疾病的痛苦,呼吸機的不適,眼神裡充滿恐懼和焦慮的郭阿姨一度不配合治療,呼吸機面罩又使得醫患之間無法正常交流。住院前3天,新冠肺炎帶來的痛苦恐懼和本能的求生欲交織著、折磨著郭阿姨。醫護們不僅需要治療疾病,還要給患者以信心。“不能用語音交流,那就用筆寫,通過文字來交流。”於是吳超和小夥伴們與郭阿姨之間開啟了“筆尖”上的交流。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在武漢有機會看、學習高段位大咖處理事情,收穫滿滿。”吳超說,針對郭阿姨的恐懼焦慮,喬傑院長親自制定了心理輔導方案。組建了心理護理小組,每天給郭阿姨加油打氣;並且建立了“微信加油群”,將家人為郭阿姨錄製的加油視頻放給她看。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郭阿姨逐漸適應了無創呼吸機的治療,病情也漸好轉,焦慮和恐懼的情緒也逐漸消散。

再次和郭阿姨進行“交流”,她寫的字明顯有力了很多,筆尖上也多了些許自信和堅強。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這場疫情中,醫生給患者的不僅是身體上的治癒,更更多的應該是心靈上的溫度和安慰。

吳超感慨,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參與這場抗疫鬥爭,無疑是一次彌足珍貴的人生經歷。青年一代有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是有遠大理想的一代,是有家國情懷的一代,也一定是能夠擔當大任的一代!不管是這次抗疫勝利,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青年一代一定是闖關奪隘、攻城拔寨的先鋒力量,也必將肩負重任。“抗擊疫情是給我的最好成長禮。”


付源偉:北醫三院第三批國家抗鄂抗疫醫療隊隊員,急診科住院醫師。儘管女兒只有7個月大,但同為急診科醫師的愛人非常支持他到一線去。作湖北孝感人的付源偉對武漢人民的境遇感同身受,認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去幫助武漢人民渡過難關。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現在輪到我們90後來履行對社會的責任,這是中國精神的傳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句話時常徘徊在付源偉的腦海裡。

作為湖北孝感人,他的家鄉也是重災區。來到武漢後,看到曾經最繁華的江漢路如今門庭冷落,繁忙的長江輪渡如今冷冷清清,付源偉心中五味雜陳。隊員們下車後,司機師傅熱情地幫搬運行李,環衛師傅對著隊員們高聲大喊“武漢加油”,酒店的工作人員放棄休息,盡最大努力為隊員們提供生活保障,還有社會各界人員為隊員們捐助的物資,他又強烈地感受到一股力量:“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全社會眾志成城”。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新冠肺炎往往病情進展迅速,重症與危重症患者較多,很多需要高流量氧療,無創通氣甚至氣管插管有創通氣,作為急診科醫師的付源偉有重症患者救治經驗,因此承擔起了危重患者的管理。在接管病區後,醫療隊收治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從患者們迫切想要得到治療的言語中,他感受到武漢病患的不易。

在6小時工作時間裡,對氣管插管患者進行動脈血氣分析,調整呼吸機參數,調整血管活性藥物,中心靜脈置管等,這些在急診搶救室很熟悉的操作,在穿上厚重的防護裝備後付源偉感覺自己十分笨拙,沒一會就出一身汗,護目鏡也起霧變得模糊,每一個動作都需要付出雙倍的體力。儘管每一位醫護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根本無法被分清,但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醫務人員”。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17年前,全社會都在保護90後,而17年後輪到我們90後履行對社會的責任,這是中國精神的傳承。”付源偉說。


霍天依:北醫三院第三批國家抗鄂抗疫醫療隊隊員,普通外科主管護師,2月7日出徵武漢。10年黨齡。28歲的霍天依因為堅守崗位,婚期一推再推,原本計劃2月8日和愛人去領證。因為出征武漢,婚期不得不再次推遲……“2003年非典爆發時,我們還在上學,現在也該我們‘90後’衝在前面了!”霍天依笑著說,“他說了,等我回來就領證!”

抗疫“90後” | 這是我最好的成長禮

疫情不破甲不脫

自疫情初始,天依就和男友說,可能會去一線,如果去的話,“家裡交給你”。男友沒有任何遲疑的答應著。

收到馳援的消息,第一反應是:怎麼才能從媽媽手裡騙回身份證?因為預計2月2日的婚期,受疫情影響改為2月8日,身份證被媽媽以結婚登記為緣由進行了強制性扣押,實際是怕她不告訴家人偷偷跑來武漢。結果出發的日期訂在7日。電話打回家,媽媽出奇地平靜,說這就和爸爸把身份證從家送來。那天北京下了很大的雪,老兩口從順義開車近一小時到醫院給天依送來身份證。

2月7日出發那天,恰好是父親54歲生日。心懷愧疚,霍天依對父親說了一句“生日快樂”,起飛前,收到父親的回覆:“為國為民馳援武漢,是送給老爸最好的生日禮物。”

真正進入隔離病房工作,說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但沒有一個人退縮,隔著護目鏡也能看見一雙雙堅毅的眼睛。霍天依所在的小組基本上都是被稱為“佛系青年”的90後,工作6年的天依作為組裡的高年資護士,主動承擔了主管護士的工作,除掌握責任區內患者的基本情況,主要負責病危患者的護理。病危患者病情發展快、變化多、護理難度大,可是有著北醫三院多年的培養,對完成艱鉅的任務充滿信心。並且,她相信,每個共產黨員都是這樣,越是困難,越是第一個上。

隨著疫情走向高峰期,抗疫也進入膠著狀態。面對患者離世,平日裡再苦再難也總是能苦中作樂的她沒能忍住眼淚。記得那天,武漢下了一場很大的雪,天依先是笑稱自己是“一定是因為眼睛太小才存不住眼淚”,之後有感而發一首逆行者:“位卑不敢忘憂國,佛系青年譜戰歌。暴雪難礙行醫路,疫情不破甲不脫。”傳給家人,父親見後,感慨萬分,隨即和詩一首:“爸媽愛你更愛國,英雄前線戰病魔。惟願我兒多珍重,萬眾一心志必得。”

如今方艙醫院已全部關閉,大量重症患者也已經順利康復出院,勝利在望,此次戰役,幸不辱命。


在這場抗疫中,“90後”表現出勇敢與堅強、擔當與責任。未來,他們已經做好準備,慎終如始,善作善成,不忘初心,守望家國情懷。


來源 | 健康報、生命時報

文 | 宣傳中心 仰東萍

圖 | 北醫三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