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時期,蘇聯是否在各領域達到抗衡美國的水平?

軍武吐槽君


蘇聯沒有了,但是美國還在,這算不算是答案呢?從整體來看,蘇聯只是在軍事方面做到了基本抗衡,而且這其中“戰略核力量”起到了相當關鍵的作用。雙方互相基於戰略核威懾能力並沒有做出“出格”的事情,所以形成了長期的“美蘇對峙”。但是在常規軍力方面蘇聯一直是在靠陸軍裝備和兵力數量形成對歐洲方面的優勢,而不是全方面的技術“碾壓”。下圖為1970年代美蘇兩國航空母艦,美國為9.1萬噸“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蘇聯為4.2萬噸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

雖然美國在1945年和1952年實爆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和核聚變裝置(74噸的邁克),然而後發的蘇聯在美蘇冷戰期間對美國形成極強的核威懾。1953年8月,蘇聯爆炸了自己首顆氫彈,而且直接就是空投型氫彈(40萬噸當量),這就先於美國一步將氫彈做到了實戰化。1957年5月,蘇聯成功試射世界上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R-7A,直接具備將氫彈投送到美國本土的能力,而美國同類產品直到同年12月才試射成功。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一直將“核”作為整個國家的軍事和政治戰略,將大量資源投入戰略核力量當中。下圖為空投RDS220氫彈,莫斯科時間1961年10月30日早上11時32分爆炸成功,當量5500萬噸TNT炸藥,是人類實爆當量最大的核武器

下圖為美蘇兩國1961年-1994年核武器保有數量,可以看到從1975年開始蘇聯核武器總儲量超過美國,1986年以45000枚核武器達到將近美國的2倍。1987年時,蘇聯擁有59艘戰略導彈核潛艇、58艘巡航導彈核潛艇和44000件核武器,雖然在彈道導彈和核潛艇整體技術水平並不如美國,但是依靠這個數量已經足夠形成對美國的全面毀滅。或者說當時的美蘇同時具備相互毀滅的能力,這種情況下美國對蘇聯已經沒有絕對的優勢。美蘇基於對等的戰略核力量在對抗中保持了基本的“剋制”,並沒有想象中的核戰爭爆發。

戰略核力量的相互摧毀能力在冷戰期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除了戰略核力量之外,在80年代蘇聯以龐大的常規陸軍力量對歐洲形成了極大的壓力,在那段時間甚至出現了“蘇攻美守”的形式,下圖為“西方81軍演”,此次軍演蘇聯動用的坦克及各型車輛超過1萬輛,重點展示了蘇軍開戰後對西歐的快速突擊能力,以真正的“鋼鐵洪流”和多兵種作戰集群讓西歐處在蘇聯陸軍的陰影之下。為了抵抗蘇聯的“鋼鐵洪流”,北約甚至以戰術核武器來阻礙行進中的蘇聯裝甲部隊的作戰方案。在80年代,蘇聯保有的坦克和機械化師數量達到192個,機械化空降師7個,擁有現役及庫存的坦克數量高達驚人的55200輛,火炮51700門,戰術攻擊機4900架。而同期美國戰術攻擊機數量為3210輛,坦克11920輛。

從上面兩點來看蘇聯其實已經可以對美國構成極大威脅,也就是所謂的“抗衡”,特別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戰略和戰術性核武器。而航天方面,蘇聯對美國也是具備很強的優勢,先後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世界上首次艙外活動、世界上第一顆月球著陸探測器、世界上第一顆偵察衛星/氣象衛星、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等等一系列世界“首次”。1961年-1984年先後發射7個“禮炮”空間站,之後又發射“和平”號空間站,是世界上空間站應用最成熟的國家。就現在來說,俄羅斯“聯盟”系列載人飛船是世界上唯一能夠往返地球和國際空間站的交通工具。下圖為俄羅斯《太空救援》電影劇照,裡面出現的是“禮炮7號”空間站,是根據1985年6月真實事件拍攝的,“聯盟T13”載人飛船和失控的“禮炮7號”進行了人類航天史上首次非合作對接,成功拯救了“禮炮7號”

但是如果我們把雙方的比較放的更寬泛一些就會發現,蘇聯其實只有上面這些優勢,其他方面幾乎都在美國之下。從1982年《蘇聯基本數字手冊》中出現的對蘇聯的經濟和工業數據來看,蘇聯的人均收入為2667美元,而美國為4730美元,蘇聯是美國的56%。而國民總收入,蘇聯7056億美元,而美國則達到了10528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67%。下圖為1980年-1989年美蘇人口級國民生產總值對比,其實可以發現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這段時間內一直沒有超過美國的40%,在1975年蘇聯勉強達到美國的40.6%

在其他工業方面(1980年),還是引自《蘇聯基本數字手冊》:

發電量:蘇聯12940億度,美國23544億度 鋼產量:蘇聯1.48億噸,美國1.04億噸 石油產量:蘇聯6.03億噸,美國4.3億噸 家用轎車產量:蘇聯133萬輛,美國658萬輛 塑料:蘇聯360萬噸,美國1386萬噸 化學纖維:蘇聯117.6萬噸,美國390萬噸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輛,美國3.18萬輛 財政收入:蘇聯4572億美元,美國4659億美元 對外貿易:蘇聯1225.4億美元,美國3962.4億美元……

這樣看來蘇聯佔優勢的領域並不多,除了鋼鐵、水泥、化肥、收割機和部分農業對美國佔優勢之外,在化學工業品,部分農產品並沒有達到美國的水平。特別是經濟方面,蘇聯在冷戰期間將大量的經濟水平花費在軍事發展當中,甚至一度超過GDP的10%。

所以拋開軍事和航天領域,如果拓展到其他方面,除了軍事之外蘇聯各方面整體並沒有達到美國的水平。


雛菊西瓜Peterpan


第一,軍事方面可以和美國抗衡了,兩國在當時都是“超級大國”,軍事實力也就無可非議了,各有強處,導彈、船艦、坦克等武器裝備兩國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甚至有些方面蘇聯的實力略勝於美國,例如:核潛艇,以此來彌補蘇聯海軍統轄方面的不足。

第二,經濟方面還不能與美國抗衡,蘇聯因二戰國內經濟受損,一切都處於百廢待興的狀態,而美國因為在二戰中大發“戰爭財”,軍工企業獲得了迅猛發展,且戰爭的硝煙沒有波及到美國本土,所以美國經濟一直朝有利方向發展。事實說明,蘇聯的GDP直到1980年代,都只是美國的70%,如果把美國及其盟國的GDP與蘇聯及其盟國的GDP做個對比,可能是兩倍甚至三倍的優勢。蘇聯與美國搞軍備競賽,雖然給美國也帶來了沉重負擔,但歸根結底是上了美國人的當,在與美軍的競賽中,蘇聯並沒有合理分配發展重心,一味的忽視經濟發展,進而導致全面崩潰,最終面臨著解體的局面。

第三,體育競技方面可以與美國一決高下。美國政府支持國際體育競賽,因為這些活動提供展示美國文化和促進國家之間的關係的機會。美國在一些領域至今都有著統治地位,例如:田徑、籃球等。而蘇聯也毫不遜色,其運動員在許多項目上都代表著世界的頂尖水平,如滑冰、冰球、國際象棋、體操、田徑等,前蘇聯競技體育強大,是因為採取舉國體制,從全國範圍內挑選運動員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專業訓練。


怪咖像風一樣


蘇聯時期,總體的戰略佈局,從現在來看就是錯誤的,那就是世界大戰不可避免,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蘇聯所有的動作都在為戰爭準備,都在和核大戰做準備,說白了也就是軍事力量可以和美國相抗衡!蘇聯人認為,一旦戰爭打贏了,其它方面自然會有機會發展。


所以蘇聯時期的發展,有些畸形,說蘇聯是超級大國,大多是基於蘇聯的軍事力量和核力量,所以美蘇之間,我覺得也就是軍事力量可以正面抗衡了。具體的就不說了,單說核武器,也可以和美國抗衡,甚至有段時間,超過美國了。

接下來就是政治了,蘇聯這方面它比軍事差一些,但是比經濟要好。蘇聯的政治也是不如美國的,這裡不說國內的,就說國際的吧,也是美國處於上風,美國有著強大的北約組織,雖然蘇聯也有華約,但是實力無法和北約相比較。而且站隊的話,站在美國這邊的,發達國家居多,而站在蘇聯這邊的,大多是第三世界國家,而且很多還是扶不起的阿斗。甚至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蘇聯要花錢來扶持那些第三世界國家來站在蘇聯這邊,而美國這邊的,是需要給錢給美國來保護自己的,一個花錢,一個賺錢,差別非常明顯!所以蘇聯這邊的政治隱患很大,隨時都有可能的坍塌,加盟共和國,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就隨時可能退出去,蘇聯最終解體也剛好印證了這一點!



最後就是經濟了,這是蘇聯最不如美國的,即使是蘇聯經濟最頂峰的時期,經濟總量也不超過美國的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八十!而且我們再來看看蘇聯的經濟結構,大多說依靠的都是能源和資源經濟,靠出口石油和礦產資源提升經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經濟靠這些自然資源來維持肯定不會長久,其它不說,這些都是不可再生資源,總有用完的那一天。蘇聯的經濟模式總體上和工業革命時期並無兩樣,蘇聯地大物博人又多,很多產業都是自產自銷,除了石油和鋼鐵出口創造的經濟貢獻有限,科技出口更是很少。



而同時期的美國,經濟來源靠的不是什麼自然資源,雖然也有依靠軍工產業,但是美國開始依靠科技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科技產業,各領域科技實力都排在世界前列,美國才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最先和最強踐行者。


所以綜合起來,蘇聯也就只有軍事力量方面可以和美國正面對抗,其它方面比如政治經濟等,蘇聯都不是美國的對手,這也就是非戰爭情況下蘇聯解體的原因。


資訊所長


蘇聯在冷戰時期,確實在某些領域達到了抗衡美國,甚至超過美國的地步。但是在經濟上制度上對外的政策所犯的錯誤上使它,在於和美國的世界爭霸中敗下陣來。 美國人可以說是美國的猶太資本家在金融,實業方面強過蘇聯的官僚太多太多。蘇聯只有美國的一半的經濟總量。 蘇聯的軍事力量有海外軍事在德國有二個海軍基地,分別是羅斯托克,扎斯尼茨。

空軍基地17個,分別是雷西靈,維爾諾伊新,策爾普斯特,麥爾斯堡,格羅申海音,皮特尼茨,格羅斯-德倫,維特施托克,諾伊魯平,帕爾希姆,菲諾,於特博客,克騰,阿爾滕堡,菲斯滕瓦爾德,奧朗寧堡,施普雷姆貝克。駐紮飛機1000餘架。

中程彈道導彈基地有二個,在波蘭有三個海軍基地。

空軍基地有7個,分別是霍伊納,斯塔爾加爾德,科沃布熱格,累格尼察,施普洛塔瓦,布熱克,熱幹。駐紮飛機400餘架。中程彈道導彈基地有4個,科沃布熱克和華沙附近的三個。在捷克有3個空軍基地部署飛機250架。中程彈道導彈基地有5個,分別是利貝雷茨,卡洛維伐利,奧羅茂威茨,捷克-布迭約維策,亞沃里納。在匈牙利有6個空軍基地部署飛機340架。中程彈道導彈基地有6個。在保加利亞有二個海軍基地,分別是瓦爾納,布加斯。中程彈道導彈基地有二個,分別是弗拉查,布加斯。在亞非拉的海軍基地有安哥拉的羅安達,昂博因,洛比託,古巴的哈瓦那,西恩富戈斯,伊拉克的烏姆卡斯爾,巴士拉,南也門的亞丁,索科特拉島。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拉塔基亞。北也門的荷臺達,埃塞俄比亞的阿薩布,利比亞的班加西,土布魯克,阿爾及利亞的安納巴,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幾內亞的科納克里,赤道幾內亞的盧巴,毛里求斯的路易港,朝鮮的南浦。越南的金蘭灣。蘇聯空軍基地有敘利亞的T-4機場,利比亞的阿克巴本納菲,納賽爾,庫弗拉,安哥拉的恩裡克的卡瓦略,羅安達,盧足以,古巴的西恩富戈斯,安東尼奧,卡瓦尼亞斯。 1、海軍實力對比:美國海軍有96艘攻擊潛艇,15艘航母,4艘戰列艦, 36艘巡洋艦,驅逐艦68艘,護衛艦115艘,支援輔助艦船約100艘, 海面巡邏艦船91艘。此外,當時美國海軍還有36艘SSBN搭載著640枚導彈。蘇聯海軍:潛艇360艘,其中62艘SSBN,14艘常規動力導彈潛艇, 200艘攻擊潛艇,84艘儲備,航母6艘,巡洋艦37艘,驅逐艦63艘,護衛艦168。特種船隻80.。2、雙方地面部隊和地面支援部隊總對比:蘇聯有主戰坦克55200輛,各型壓制火炮/火箭炮51700門/輛,共有坦克和機械化步兵師190個,炮兵師10多個,機械化空降師7個,戰術攻擊機:4900架。美國有主戰坦克11920輛,各型壓制火炮/火箭炮9130門,共有重裝師9個,步兵師3個,空降/空降突擊師2個,海軍陸戰師3個,戰術攻擊機:3210架。蘇聯在常規軍事力量同美國比較是不落下風的。 蘇聯的科技制度上前期對美國的制度是有優勢的。他可以集中國家大量的資源來開發其武器裝備製造業。這也是蘇聯在中遠程彈道導彈,大推力火箭,彈道導彈核潛艇,遠程防控預警雷達等一些列裝備趕超美國提供了條件。但是蘇聯有許多點歪的科技樹,比如說一味地使用晶體管技術,再比如同美國的太空競賽。總的說科技力量上和美國還是有一點差距的。 美國在冷戰時期所犯的錯誤,就是陷入越南的戰爭泥潭,美國在越戰前對蘇聯軍事政治上是保持的戰略優勢的。美國駐越軍隊最多時高達54萬,在越南投下了800萬噸炸彈,5.8萬美軍喪生,2300人失蹤,15多萬人受傷。損失固定翼戰機2600多架,直升機4000架。耗資4000多億美元。一下子使蘇聯扭轉了局勢,結果蘇聯沒有抓住機會,反而使自己也陷入阿富汗戰爭的泥潭。阿富汗戰爭1979年開始1988年底結束。以蘇聯狼狽撤兵結束。在冷戰時期的對外擴張上,美國和蘇聯都沒有體現出對與對方的巨大軍事優勢來。 在核武器方面,美國的裝備先進,但不如蘇聯的簡單粗暴。切都有把對方毀滅幾次的能力,他們在核武器方面實力應該是一樣的。 從經濟,常規武器總量,對外戰爭的結果,核武器數量上來看。蘇聯是具備與美國抗衡的水平的。


笑談天下客


蘇聯在經濟領域沒有優勢,但是在科技,軍事領域,足以與美國相抗衡。事實上,蘇聯的軍事力量,與美國不相上下,有些方面,甚至超過美國。蘇聯的科技實力,也不輸於美國,例如在空間技術領域,蘇聯曾一度領先。

相比較於蘇聯,美國的劣勢,主要在於體制。很明顯,蘇聯的制度,更有利於凝聚國力,這在軍備競賽活動中,尤為重要。但是,蘇聯的經濟體制,是指令型的計劃經濟,隨著時間的推移,該體制日益僵化,雖然有利於軍事工業的發展,但對於輕工業來說,這種體制的優勢不大。如此一來,蘇聯難以提升經濟活力,時間一久,弊端就會顯現出來。

美國的經濟活力,明顯優於蘇聯,比較注重多樣性。但是,美國的國力,難以凝聚,這是很大的問題。有人感到奇怪,為何美國在表面上,要超出蘇聯,但卻只能和蘇聯競爭個平手,這是為何?原因就在於,蘇聯的綜合國力,雖然弱於美國,但蘇聯更善於凝聚國力。舉個例子說,假如蘇聯的基礎是80,美國的基礎是90。表面上看,美國更勝一籌,蘇聯好像沒有贏面。但是,美國由於其體制的劣勢,所能利用的基礎,只有70左右。這樣一來,蘇聯的體制優勢,使得蘇聯可以利用的基礎,大概也在70左右。這就導致,美國自身的優勢難以長期發揮。

總的來看,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主要的競爭點,就在於軍事領域。雖然,經濟很重要,但對於蘇聯來說,美國人不可能坐視他們發展經濟。因為在軍備競賽過程中,美國一定會拼命打壓蘇聯的經濟。這樣一來,蘇聯難以悶聲發大財,只能硬碰硬的比拼軍事。有些人,認為蘇聯犧牲經濟去搞軍事,這好像得不償失。事實上,蘇聯人當然也明白,但外部環境不允許。

對於蘇聯來說,只有充分凝聚國力,爭取將來壓制美國,逼迫美國認慫。這樣一來,美國可能被迫妥協,蘇聯就可以贏來喘息之機。1970年代,美國陷入劣勢,但蘇聯並沒有把握住機會。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從此掉入一個大坑。緊接著,在1980年代,蘇聯經濟也出了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反倒撐不住了。

1985年,某某某上臺後,蘇聯開始改革。然而,某某某的改革路線,並不符合蘇聯的國情。他的改革,導致蘇聯的凝聚力垮了。假設在剛開始,蘇聯可以聚集70的國力,但某某某改革後,蘇聯能夠凝聚的國力,可能連40也不到了。如此一來,蘇聯更加無法與美國抗衡。幾年之後,冷戰也便結束了。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美蘇冷戰時期,美蘇主要在軍事上互相抗衡,其它方面蘇聯不都是能與美國抗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