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性灵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广为流传

他是清代“性灵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广为流传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论诗》的作品在国人中间可谓耳熟能详。它的作者赵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史大家,影响深远,而且还是一位能吏。用儒家传统的三不朽标准评价,可以说立德立功立言齐备。

赵翼,字耘松,一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江苏常州府阳湖人。赵翼早年家境清贫。自六岁起,即随在私塾任教的父亲就读于外,当跟班和书童。“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

后来父亲去世,他也考中秀才,就一直给有钱人家当私塾老师为生。二十三岁时落魄京师被当时的大员刑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刘统勋所赏识聘请到家,帮助纂修《国朝宫史》。此时,他一边修史​一边读书,文史功力大进。后由另一位大臣汪由敦举荐任礼部教习、内阁中书,入值军机。

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计西北准噶尔,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赵翼“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几非君不办。”

赵翼正式踏上官场是在考中进士之后,他本来应该是第一名状元,但乾隆认为陕西从没出过状元,该年应该有一位,为了平衡起见就点了王杰,而把赵翼屈抑为第三名。但实际上赵翼应该是获此殊荣的。赵翼随后被正式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以后数年,他相继参加了《平定准噶尔方略》和《御批通鉴辑览》两部官修史书的编写,还数度主持乡试会试等事宜。

他是清代“性灵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广为流传


赵翼在大半生为官的经历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能吏。史书记载他为政有度,造福一方的事迹很多。比如他在出任广西镇安知府时,发现有关部门改用大筐代替旧小筐收敛粮食。百姓怨声载道。赵翼允许改回旧筐纳粮,改变了常平仓谷出轻入重的弊端。同时对横征暴敛的监仓奴和书吏严加惩处,制定了各种利民的改革措施。镇安百姓感激涕零。

在任广州知府时。抓获海盗一百八人,按律皆当死,赵翼“乃条别其轻重,戮其魁,馀多遣戍。”任广西镇安知府时,“因地固边徼,虽民淳讼简,而仓谷出入,吏缘为奸;为痛革其弊,民大悦服。”

赵翼告别官场,据说是因为一次中风,他回家探亲途径台儿庄,忽然双臂麻痹不能举动,故辞官隐退回家。以著述自娱,主讲安定书院。往来常苏间,所至名流倾倒,传写诗篇,江左纸贵。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如唐之“元、白”。时人评价他“君高才博物,既历清要,通达朝章国典,尤邃于史学,非袁、蒋所及也。”这的确是持平之论。

赵翼在家居数十年,手不释卷。所撰《廿二史札记》三十六卷,勾稽同异,属辞比事;其于前代弊政,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又撰《陔馀丛考》四十三卷、《檐曝杂记》六卷,虽未逮《日知》《养心》,并足为多闻之助。其馀《皇朝武功纪盛》四卷,亦征史才。在考据盛行的乾嘉时期,赵翼自觉继承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超越了对历代正史、文字史实、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的单纯考证,着眼于社会现实的变化趋势及治乱兴衰的内在原因,与同时代其他考证史学家相比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的旨趣。被称作“乾嘉三大考史著作”的《廿二史札记》,是仿《日知录》而作的读史“札记”。钱大昕赞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他是清代“性灵三大家”之一,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广为流传

赵翼早年是以诗文名世,中年以后由文入史,转向史学研究。在考据盛行的乾嘉学界,时人推重他的诗文,其史学因疏于考证不被重视。嘉、道以降,经世之学兴起,赵翼史学因契合经世之风渐为世人所重。清末,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备受张之洞青睐,借助张之洞的名人推广效应,三年内被翻刻数次,影响遍及海外。

赵翼所为诗,无不如人意所欲出,不拘唐宋格律,自成一家。有集五十三卷。又《唐宋十家诗话》十二卷。作为清代性灵诗派"副将", 赵翼对以学问入诗持有包容却又清醒的态度,他认为学问与才情不可分割,学问入诗可以使用典更加自如,但不可将其等同于以奇字或考据为诗。其次,史学训练使赵翼的咏史诗更具深刻的洞察力。

赵翼与其同里学人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号为“毗陵七子”。

赵翼晚年参加过朝廷恩赏的鹿鸣宴,被赐三品冠服。于八十八岁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