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34期

《論語》日日談 第34期

本章為《論語》:公冶長篇第八章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①,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②?”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註釋】

①宰:古代縣、邑一級的行政長官。卿大夫的家臣也叫宰。

②赤:公西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

【翻譯】

孟武伯問:“子路算得上有仁德嗎?”孔子說:“不知道。”孟武伯又問一遍。孔子說:“仲由呵,一個具備千輛兵車的大國,可以讓他去負責軍事。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又問:“冉求怎麼樣?”孔子說:“求呢,一個千戶規模的大邑,一個具備兵車百輛的大夫封地,可以讓他當總管。至於他的仁德,我弄不清。”孟武伯繼續問:“公西赤怎麼樣?”孔子說:“赤呀,穿上禮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讓他和賓客會談。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

【解讀】

   子路

  仲由,字子路,卞地人。比孔子小九歲。子路性情粗樸,喜歡逞勇鬥力,志氣剛強,性格直爽,頭戴雄雞式的帽子,佩戴著公豬皮裝飾的寶劍,曾經欺凌孔子。孔子用禮樂慢慢地誘導他,後來,子路穿著儒服,帶著拜師的禮物,通過孔子學生的引薦,請求作孔子的學生。

  子路問如何處理政事,孔子說:“自己先給百姓作出榜樣,然後才能使百姓辛勤地勞作。”子路請求進一步講講。孔子說:“持久不懈。”

  子路問:“君子崇尚勇敢嗎?”孔子說:“君子最崇尚的是義。君子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叛逆作亂。小人只好勇而不崇尚義,就會做強盜。”

  子路要聽到什麼道理,沒有馬上行動,只怕又聽到別的道理。

  孔子說:“只聽單方面言辭就可以決斷案子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崇尚勇敢超過我之所用,就不適用了。”象仲由這種性情,不會得到善終。”“穿著用亂麻絮做的破舊袍子和穿著裘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認為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仲由的學問好象登上了正廳,可是還沒能進入內室呢。”

  季康子問道:“仲由有仁德嗎?”孔子答說:“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可以讓他管理軍政事務,至於他有沒有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子路喜歡跟隨孔子出遊,曾遇到過長沮、桀溺、扛著農具的老人等隱士。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孫問孔子說:“子路可以說是人臣了嗎?”孔子回答說:“可以說是備位充數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辭行。孔子說:“蒲邑勇武之士很多,又難治理。可是,我告訴你:恭謹謙敬,就可以駕馭勇武的人;寬厚清正,就可以使大家親近;恭謹清正而社會安靜,就可以用來報效上司了。”

  當初,衛靈公有位寵姬叫作南子。靈公的太子蕢聵曾得罪過她,害怕被謀殺就逃往國外。等到靈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讓公子郢繼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說:“太子雖然逃亡了,太子的兒輒還在。”於是衛國立了輒為國君,這就是衛出公。出公繼位十二年,他的父親蕢聵一直留在國外,不能夠回來。這時子路擔任衛國大夫孔悝采邑的長官。蕢聵就和孔悝一同作亂,想辦法帶人潛入孔悝家,就和他的黨徒去襲擊衛出公。出公逃往魯國,蕢聵進宮繼位,這就衛莊公。當孔悝作亂時,子路還有事在外,聽到這個消息就立刻趕回來。子羔從衛國城門出來,正好相遇,對子路說:“衛出公逃走了,城門已經關閉,您可以回去了,不要為他遭受禍殃。”子路說:“吃著人家的糧食就不能迴避人家的災難。”子羔終於離去了。正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就跟了進去。找到蕢聵,蕢聵和孔悝都在臺上。子路說:“大王為什麼要任用孔悝呢?請讓我捉住他殺了。”蕢聵不聽從他的勸說。於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於是叫石乞、壺黶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帽帶。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帽子不能掉下來。”說完繫好帽子就死了。

   冉有

  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二十九歲。作李氏家臣之長。

  季康了問孔子說:“冉求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有千戶人家的城邑,有百輛兵車的采邑,冉求能夠把那裡的軍政事物管理好。至於他仁德不仁德,我就不知道了。”季康子又問:“子路有仁德嗎?”孔子回答說:“象冉求一樣。”

  冉求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情就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立刻行動。”子路問孔子說:“聽到應做的事就應該立刻行動嗎?”孔子回答說:“有父親兄長在,怎麼聽到就能立刻行動呢?”子華感到這件事很奇怪,不解地說:“我大膽地問問,為什麼問同樣的問題而回答卻不一樣呢?”孔子回答說:“冉求做事畏縮多慮,所以我激勵他。仲由做事有兩個人的膽量,所以我要抑制他。”

  孔子聽到衛國發生暴亂的消息,說:“唉呀,仲由死了!”不久,果真傳來了他的死訊。所以孔子說:“自從我有子仲由,惡言惡語的話再也聽不到了。”這時,子貢正為魯國出使到了齊國。

公西赤

公西赤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亦稱公西華,春秋末年魯國學者,公元前509年生於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渠村鄉公西村(村南尚有唐明皇御封公西華和閔子騫同奉的二賢祠)。孔子弟子,72賢人之一,比孔子小四十二歲。

他束帶立朝,嫻賓主之儀,曾言其志說:“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孟武伯曾經向孔子問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說:“赤也,束帶立於朝,可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在孔子弟子中,公西赤以長於祭祀之禮、賓客之禮著稱,且善於交際,曾“乘肥馬,衣輕裘”,到齊國活動。唐開元二十七年(739)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加封“鉅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改稱“先賢公西子 ”

此章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了評價,認為他們各有專長,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內政,有的可以主持外交。在孔子看來,最重要的標準——仁,他的學生們都沒有達到,這也反映了為仁之難。在孔子心目中,仁的標準很高,是一種理想和完美的人格,故孔子不輕易以仁來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