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媽媽的言行舉止!

在"新冠疫情"下,最無奈的教育,就是父母"宅"在家裡陪伴孩子。

當然,家庭教育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複雜和系統的過程。想要教育好孩子,既不能憑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也不能靠眼高手低的"說服教育"。可以說,如果不掌握專業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不接受過相關的教育知識培訓,也不借鑑學習其他人的育兒經驗,那麼大多數人都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

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媽媽的言行舉止!

不提升自己的父母,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近些年,通過手機和網絡,我們能夠了解到很多孩子和家庭教育失敗的悲劇,有的家庭爭吵不斷,有的家庭支離破碎,而孩子則深受其害,有的離家出走,有的甚至輕視自己的生命,義無反顧地跳下高樓、大橋。

這些孩子怎麼了,他們的父母和家庭發生了什麼?

我們很容易可以辨別出:大部分教育案例都源於母親和孩子的爭執,而惡性事件的受害者也往往都是孩子的母親。

十月懷胎、含辛茹苦,天下沒有過得輕鬆、活得容易的母親。

可是,當母親的生活、教育和經濟壓力達到不堪重負的時候,就會情不自禁地將這些壓力,轉嫁和施加在孩子身上。有研究表明:在高壓力、不和諧的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對自身的壓力反應會產生混亂,即便是母親不再嘮叨數落、打罵責罰孩子,孩子也會敏銳察覺到家裡潛藏的壓力和窘迫,並且直接表現為情緒和行為問題。

控制慾很強的母親,只能教育出自卑怯懦的孩子。

什麼活都要包攬,凡事都要插手,脾氣火爆、性格急躁,對孩子以"挫折教育"為主;這樣一個"女強人"式的母親,往往源於一個懦弱無能的父親;父親的無能,必然使得母親越來越強勢。

當然,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的煩惱,父母之間的糾紛離合,雖然事出有因,但也是所接受家庭教育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一個好母親,那就自己做一個好母親;如果沒有一個好家庭,那就經營好自己的家庭,讓孩子過得幸福快樂。

每一對母親和孩子,都是生死之交。

每個母親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因為不懂事、想法單純,在生活和學習中犯了錯誤或是出現問題,就只會用哭聲來訴說自己的委屈和害怕。這個時候在情感上離孩子最近的母親,所選擇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思維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

好的教育,往往是和風細雨、潤雨無聲,而壞的教育,則可能是大吼大叫、推卸責任。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被母親吼大的孩子,長大以後多半也是性格暴躁,在別人面前總是趾高氣昂,喜歡大吼大叫、亂髮脾氣。而在母親的"打擊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因為從小就經受了太多失敗和挫折,會導致心理出現一種絕望和無奈的心理情緒。這樣的孩子遇事只會逃避,而且性格懦弱。


懶父母,教不出好孩子。

一般來說,專制型的父母喜歡端著權威和大人的架子,要求孩子凡事都要無條件順從自己的計劃和規則,卻很少去正面激勵和讚賞孩子;放任型的父母總是任由孩子的身心行為自然發展,對於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既不太瞭解,也缺乏學習探究的興趣和動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去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也不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

而那些對教育理念爛熟於心的教師、教授或專家的教育方式 ,則偏向權威性,對孩子更尊重理解,會制定相對明確和一致的規則要求,在平等溝通的基礎上教育和引導孩子。

顯然,積極陪伴孩子,和孩子更多地親子互動,有利於孩子形成樂觀、健康的情緒;而簡單粗暴的"棍棒教育"和"打擊教育",會破壞或毀壞孩子正常的情緒人格。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尤其是每天在身邊照顧自己的母親。面對社會壓力,父母如何處理、調整自我情緒,怎樣和別人交往,怎樣辨是非、明善惡,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發展。

1、母親要重視孩子的情緒人格。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作為母親都要尊重和維護孩子的情緒人格。比如,孩子不小心摔碎了碗碟,考試發揮失常,或是受別人欺負,有些母親就會不分青紅皂白,朝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對孩子進行嚴厲懲罰。這樣,孩子的負面情緒只會越來越糟,並且會阻礙孩子正確處理問題的方式。

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見影的事情,想讓孩子乖巧懂事,作為父母就要選擇積極的教育方式來培養親子之間的信任感、成就感和價值觀,改善孩子的情緒人格。

2、母親應正確回應孩子的情緒

面對世間萬物,每個人都有情緒,更何況是孩子?

其實情緒本來沒有對錯之分,都是出於家庭環境、教育程度和理解水平的自然反應。母親應該主動和孩子坦誠溝通,瞭解、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鼓勵孩子描述自己的情緒體驗。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可以被父母傾聽、理解和接受,而不是被嘲笑、漠視和打擊。

在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父母採用不同的聲調語氣,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影響。平緩柔和的語氣,能讓父母把道理講得更明白,也能降低孩子的防禦心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有利於親子間的互動和溝通。

3、母親要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再優秀、謹慎和細緻的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面對自己的錯誤和負面情緒,每一個孩子都會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大吼大叫、蠻不講理,能夠更理智地對待自己。

母親應鼓勵孩子坦誠、自信和勇敢地表達自己,尤其是自身的負面情緒。這樣一方面能夠增進親子感情的積極互動,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孩子認真審視和正確認識自己的言行舉止,讓孩子變得更加開朗明理,樂於和父母、他人溝通,有利於塑造良好的情緒人格。

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媽媽的言行舉止!

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流行著一句話:"男孩要窮養,女孩要富養"。

這句話雖然有失偏頗,但是對於男孩和女孩來說,父母進行"區分教育"是恰當的。

富養富養,跟錢無關,和愛有關

男孩和女孩,在遺傳學和生物學上都是有差異的。男孩一般喜歡挑戰、刺激的遊戲,而女孩往往喜歡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下讀書玩耍。母親在教育孩子時,除了重視孩子的情緒人格,還應區分了解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特質。

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媽媽的言行舉止!


1、給男孩成長空間

男孩的天性就是調皮、好動,富於創造力和冒險精神。作為離孩子最近的人,在男孩進行嘗試和探索的時候,一定要給予鼓勵和理解,適當給孩子成長空間。

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男孩總是會產生稀奇古怪和令人驚奇的想法,不管他的情緒和思路是否正確合理,母親都應該耐心傾聽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合理就贊同,不合理也不能妄加指責。

總而言之,只要孩子在面對問題時能提出新的想法思路,那麼他的行為就值得我們去讚揚和肯定。

2、冷靜對待男孩

但凡是男生,沒有不喜歡拆卸機器和玩具的,在對事物的破壞、建設和重構中,男孩可以感受到滿足和快樂。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把男孩的這些拆卸、破壞行為,看作是他進行試驗和思考的過程。

不管怎麼說,再貴重的機器和物品都是有價的,但如果男孩能從拆卸和探究的"暴力"行為中得到收穫和經驗,能感受到父母最自己的支持和理解,這樣的父母之愛和引導教育,卻是無價的。

3、培養"男子漢"

男孩就要有男孩的樣子,不要像現在某些火爆網絡的"小鮮肉",根本沒有一點"男子漢"氣概。而對於男孩來說,真正的男子漢擁有不屈的意志和無畏的精神,這才是在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力量。

身為男孩,以後必然要擁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能否肩負起生活的重擔,不但取決於他的學識、眼界和人品,也取決於他能否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勇於迎接挑戰,敢於嘗試和突破未知的困境。

而這些,都需要父母注重培養孩子的"男子漢"氣概。

在教育男孩時,作為母親要原則分明,避免反覆過度地嘮叨說教,讓孩子產生煩躁和排斥的情緒;要適度對男孩進行挫折教育,增強孩子心理承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撫養男孩,父母應大膽放手,任由孩子頑劣調皮,給他適當的生存空間,允許孩子去探索和發現這個未知世界。母親要懂得向孩子示弱,偶爾讓男孩充當自己的"小保鏢";讓孩子在照顧和保護母親的同時,激發出自己的保護欲和責任心,更懂得體諒和照顧別人,讓他成為真正的男子漢!

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媽媽的言行舉止!


如何教育女孩?

和男孩相比,女孩更注重父母評價,也更乖巧聽話,但是女孩一旦犯錯誤,父母們就會遇到另一個教育難題:如何教育女孩?

女孩的自尊心和羞恥感更強,批評得重了,會挫傷孩子的情緒人格;批評得輕了,又起不到教育的效果。這的確是很多女孩父母都要面臨的問題。

1、讓女孩自尊自愛

對於女孩的教育,不管家庭條件如何,無論是不是"富養",尊嚴都是最重要的教育。作為孩子身邊的母親,從小時候起,就應該好好呵護女孩的自尊心。首先言語行動上不能粗暴,不能孩子一犯錯就跳起來連吼帶罵,甚至提著棍棒追著女孩跑,這肯定不是正常範疇的教育。

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母親在言語上應該給予獎勵;如果孩子做得不好,或是犯了錯誤,母親就應該以"說服教育"為主,擺事實講道理,不能動不動就橫眉豎目、大發脾氣。

女孩的自尊自信是緊密聯繫的,母親要注意培養和引導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在自己擅長的唱歌跳舞或是彈琴寫作方面不斷進步,才能在學習、生活和社交中情緒樂觀、信心十足。

母親要避免用命令式口吻和孩子講話,更不宜在其他人面前隨意批評、指責甚至打罵女孩,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變得性格孤僻,親子間的感情也逐漸消失殆盡。想要教育好女孩,讓女孩在成長、生活和社會中有自尊,就要從小呵護和關愛孩子,這樣女孩才會形成健全的情緒人格。

2、培養女孩的善良

雖然現代社會紛繁複雜,到處充斥著名利、慾望和騙局,但是作為母親,依然應該培養孩子做一個善良的人。擁有財富和名譽的人,容易被人尊敬和認可,但是隻有善良的人,才會被同樣友善的人接納、信任和喜歡。

母親應該學會賞識女孩的善良,要和孩子達成共識:善意的言行即便犯了錯誤,也值得被人尊重和原諒。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母親也要注重自身的言行舉止,不能讓成人世界的謊言欺騙,破壞了孩子天真善良的本性。

都說"女孩要富養",太過奢侈肯定是不好的,但是為了讓孩子自尊自信,作為女孩的父母,還是應該在家庭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儘量為女孩提供溫馨美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從小能夠感受到父母之愛的溫暖和家庭生活的美好,自然也就會心存善意,並且願意相信和堅持善良的本性。

3、鍛鍊女孩的交際能力

想要在現代社會有一席之地,光靠學識眼界和踏實肯幹肯定是不行的,一個人在生活和職場上能不能走好,能走多遠,往往取決於他的人際溝通能力。

對於一個自尊而善良的女孩來說,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學習與人溝通交流,和其他人友好相處,這樣以後在生活中有所依靠,事業上也會有更多夥伴和幫手。

母親應該鼓勵女孩平時積極和人打招呼,多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聊天玩耍,或是多帶孩子出去遊歷參觀,都可以很好地促進女孩的交際能力。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需要怎樣的愛?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動物心理學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實驗,其中有一個試驗,叫做"代母試驗"。

將剛出生的小猴放在鐵籠裡,然後做兩個假猴子來替代母猴。其中一個只用鐵絲做成,身上綁上奶瓶,給小猴提供奶水,可以隨時喝到;另一個假猴,是用柔軟的絨布做成的,沒有安裝奶瓶也沒有食物。

可是所有參加試驗的小猴,都做出了相同的反應: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去尋找鐵絲母猴吃奶,除此之外的時間,幾乎都會趴在絨布母猴的身上。甚至有的小猴餓了也不願跑到鐵絲母猴那裡,只是把頭伸過去吃奶,而身體依然抱著沒有奶水的絨布母猴。

哈洛為了試驗小猴面對恐懼的反應,還特意做了些會動的道具,比如外形恐怖的蜘蛛等。結果放進籠子後發現,小猴感受到恐懼後,就會緊緊抱住絨布母猴。即使拿掉絨布母猴,籠子裡只剩下鐵絲母猴的時候,小猴子即使再害怕,也不會跑到鐵絲母猴的懷裡。

這個實驗說明:愛,源自接觸。

母愛的本質,應該是擁抱、撫摸和親暱;而母親的性格、語言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作為母親,想要在孩子的教育中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而不是教育出性格懦弱、自暴自棄或是忘恩負義,缺乏道德觀念的孩子,就要從孩子年幼時開始,從小事做起,對自己嚴格要求,在心裡時刻裝著孩子,一切為教育孩子著想。

1、調整好自我情緒

現代人的生活和經濟壓力越來越大,每天回家前,大多數母親因為忙於工作,已經辛苦了一整天,不但要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任務,還要處理同事領導的問題要求,早就已經疲憊不堪。但是既然我們要面對無辜的孩子,就不能把和孩子無關的壞情緒都帶回家。

孩子的快樂需要父母的陪伴,卻不需要父母的壞情緒。

2、重視孩子的榮譽

孩子因為年齡小,生活閱歷和見識都比較短淺。可能孩子認為某件事對他來說非常重要,比如在幼兒園或學校得了老師獎勵的五角星或小紅花,往往會興奮好幾天,甚至回到家裡還要纏著媽媽眉飛色舞地說個不停。這時候母親應該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用心去感受他的快樂和激動,千萬不要表現出不屑一顧甚至不耐煩的情緒。

3、避免語言暴力

孩子肯定會犯錯誤,生活中偶爾會撒潑耍賴,學習成績也會有起伏波動;但是在孩子遭受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母親一定要表現得堅強平和,應該告訴孩子:

人生路很長,失敗只是一時的痛苦,但是不努力就會一世挫敗。

或許,不是每個母親都溫婉善良、知書達理,但是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最差的教育就是用刻薄刁鑽的語言來挖苦諷刺孩子,讓他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對於人生和未來看不到一絲希望。

俗話說"禍從口出",經常口不擇言的母親,只能教育出失敗的孩子。

母親在孩子面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語言,不要嘮叨囉嗦,也不能"語言暴力"。其實,孩子最害怕的就是母親的沉默,所以想要教育好孩子,與其對孩子冷嘲熱諷地說個沒完,還不如言簡意賅地幫孩子指明錯誤、講清道理,這樣的教育更有效!

每一對母親和孩子,都是生死之交;而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母親的言行舉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本號管理人員。

如果喜歡我推薦的文章,請關注我!每天不定時更新教育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