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科洛弗道10号》?

阮小虎


《科洛弗道10号》是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丹尼尔·特拉切滕贝格执导,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约翰·古德曼、小约翰·加拉赫领衔主演。该片根据约翰·坎贝尔和马特·司徒肯所写的小说《地下室》改编,讲述了一个女孩因车祸失去知觉,醒来后发觉自己被囚禁在一个地下室里的故事。

电影的前半段打一个满分,后半段7分,加起来很奇怪。作为女主逃出来的分界点,电影的前后半段让作为观影者的我五味杂陈,不知所措。大叔充其量只是变态控制狂,无奈挡不住危险的外面世界和黑暗的人心。Trailer讲了前半段,让所有看过的人都想去影院看看女主到底看到了什么,配乐大的吓死人。还不错的惊悚片。不知道结局的外星生物跟前面脱节这么严重时为哪般。剧情里有很多铺垫梗。莫名地很喜欢三个人其乐融融的场景。三个人在一起,无论是开心滴游戏还是争吵或是逼迫,都表演的很有味道。最出彩的地方在于电影在极小的格局里,却将人物冲突推到了极致,让电影所处的封闭空间里的气氛真实的展现出来,在演员的表演下让恐惧感更有说服力,同时也保持了它的神秘感,亦不乏紧张刺激。惊悚元素大杂烩却毫不荒诞,超过瘾。

但真正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其实是老戏骨约翰•古德曼对霍华德这个神经质角色的传神表演。他的表演尤其出色,颠覆了他此前的形象。可以说,这部电影所制造悬念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观众们是否相信霍华德这个角色,而电影一个鲜明的特点正是观众们对实际情况理解的多次180度大转变。霍华德肯定是一个绑架犯;不对,霍华德是对的,他是个好人;又不对了,霍华德是个变态杀人犯;我去,原来霍华德真的是对的,这个世界疯了。相信要说这是大多数观众的心路历程一点都不为过吧?而这种观点的改变除了剧情的发展以外,更多的来自于古德曼这位从未被奥斯卡提名的演员这次杰出的演出。而这甚至是今年第一个配得上奥斯卡提名的演出,却一点都没有炫技的嫌疑。他大多数的表现都是那么的精妙而传神,无论是回忆女儿时看似柔弱的表情,还是杀掉密室中另一人时的无情,抑或是在整体气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随着音乐摇摆的舞姿,都是那么的让人信服。


小芳心


《科洛弗道10号》是一部由Dan Trachtenberg执导,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约翰·古德曼、小约翰·加拉赫、马特·瓦里奥等主演的恐怖悬疑电影,于2016年3月11日在美国上映。

感觉好诡异的一个片,开头模式毫无疑问是密室心理战的类型,而且以后也是严格按照这种模式来拍的,中间还掺杂进很多这种模式的小套路,有BOSS有队友的挺像那么一回事。

我的思路也是停留在琢磨这事怎么圆,到底谁是BOSS谁是队友,结果路子虽然越来越不靠谱,但是我仍然还是再思考,这事到底怎么回事呢?结果突然的,几乎毫无征兆的,给你泄底了,原来这个事真的没这么复杂,之前种种的不靠谱,都TM是真的,我实在是难以理解这种思路。你不是一个悬疑片,不需要分析人物关系,你整前边一大堆干吗呢?难道是纪录片吗?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最后部分竟然成了相当神棍的热血格斗系作品,女主打怪兽能力直逼异型,这就更让人看不懂了。西餐就着炸酱面,这能好吃吗,刚被气氛弄得有点沉醉,突然上来个抠脚大汉端菜,这感觉实在让人酸爽的想摔盘子。

据说这还是个原作很NB的续集,我不理解是不是就是有人喜欢这种套路,反正我是接受不了,这完全有一种被人欺骗了智商的感觉。

抛开这个剧情上的恶心之外,别的方面倒确实做的可圈可点,密室斗心理的部分还是做的挺靠谱的,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靠谱,反而更衬托了他剧情上的恶心吧。





天下影院


剧情简介

年轻女子米歇尔(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 Mary Elizabeth Winstead 饰)不久前刚和男友发生争吵,她夜晚驾车奔驰在黑暗的公路上,突然遭遇严重车祸昏迷过去。当她再度醒来时,发现自己被绑住手脚,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少顷,一个健硕冷峻的男子霍华德(约翰·古德曼 John Goodman 饰)走了进来。军人出身的霍华德声称地球刚刚遭遇可怕的生化危机,地球人几乎灭亡殆尽。他在数年前未雨绸缪修建了这个设备、资源齐全的避难所,只为生存下去。避难所内,除了霍华德、米歇尔外,还有另外一个年轻男子埃米特。米歇尔对霍华德的说辞半信半疑,她坚信自己遭到了变态狂的拘禁。 真相究竟为何?威胁无处不在……

《科洛弗道10号》彻底满足影迷的推理欲望,就像是一出实境真人秀,观众被迫只能从女主角米歇尔的周遭找寻蛛丝马跡,电影丢出线索,却又在下一段彻底推翻观众猜想。当我们以为眼前这位脾气古怪的陌生男子霍华,只是位满口谎言、囚禁女生的变态的时候,下一秒就让我们看见被外星毒气感染致死的老妇人。又当我们开始对他产生信任感时,他反覆暴躁的个性又让人不安,然后这时突然发现他过去是位绑架犯,甚至还可能将被害者撕票。那么,这个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男子,到底是谁?电影以相当精巧的方式,不停制造问号,再遗留线索,逐一破解问号,无形之中又制造更多问号,而当电影演变到终点时,又发现真相跟当初想的一模一样。

《科洛弗道10号》精准运用观众情绪,包装一则惊悚密室电影,与《科洛弗档案》的相呼应,填补了更多当年未被完整拼凑的拼图,纵使到最后我们仍摸不著头绪到底发生什么事,但整趟观影旅程充满惊奇与转折。从悬疑到惊悚又到科幻,跟着剧情跳跃反转的感觉真的好畅快!






暖暖影视酱


已经记不清首部曲的《科洛弗档案》的内容了,所以这部虽然号称为《科洛弗档案》续集的《科洛弗10号》的影片个人也就不再多阐述其与前作的关联了。不过说实话,对于前作的关联在《科洛弗10号》当中也是相对甚少的。为什么这么说?相对于前作的2500万美元的庞大制作经费而言,本片500万美元的成本真是实在低廉的有些可怜。成本的压缩,也就意味着全片当中的特效内容会大大缩减,这也是为什么个人认为这是一部“伪科幻电影”了。由于成本的缩减导致整部影片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一个名为“科洛弗道10号”的地下室里面所进行演绎的,只有到了最后阶段才“冲出地窖”看到了“未知生物”。所以个人认为严格意义上来讲与其称之为是一部科幻电影,着实的不如叫做为一部密室类电影。电影剧情也是颇为简单,刚刚失恋的米歇尔(玛丽·伊丽莎白·文斯蒂德饰演)独自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刚刚分手的男友本(布莱德利·库珀饰演(仅声音))试图不停的在与米歇尔通电话。当米歇尔摆弄电话时自己不慎受到了撞击。当米歇尔从昏迷的状态苏醒后发现自己被一根铁链固定在了一件房间的墙上。意识到身处异地并不安全的米歇尔盘算着如何逃出这间密室。当逃跑计划失败之后,并且与密室当中那位身高体胖的壮汉霍华德(约翰·古德曼饰演)熟悉后,并且发现密室当中还有一名成员艾梅特(小约翰·加拉赫饰演),三个人在这间身处地下的地窖中慢慢熟悉了对方。并且了解到密室外的空气已经被污染,并且被未知生物占领,只有这间密室才是最安全的。日子一天天过去。当所有人都认为事情就会这样继续下去的时候。米歇尔逐渐发现事情并未有那么简单,最终她只有一条出路——逃出密室——即便自己将身处与未知生物面对面。

全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好像特点十分鲜明的叙述文章一样,“总-分-总”的结构挪移到影片当中就是“紧张-平缓-紧张”。实际上全片的气氛都给人很压抑的感觉,这也是密室电影的特点。在狭小的空间内将恐惧、惊悚等等让人感到压抑的内容全部演绎出来。这也正是密室电影的精髓。就好像当你从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身处陌生地点,每个人都会下意识的有着自我保护意识。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与你身边人的接触。往往,很多人的警惕心理会逐渐下降。只是片中的米歇尔很明显并没有这样,利用一切自己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来进行联想。影片当中的一个点成为了全片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米歇尔看到有人呼救就要打开地窖窖门的时候,她发现来求救的这位女士已经面目全非,刚好这一点与之前霍华德所讲的内容不尽相同。此时此刻,她犹豫了。也正是这样的一幕让她彻底相信了霍华德,相信了这位外表凶悍的大叔,内心实际上是善良的,也只有他能拯救她与密室当中的另外一个人,艾梅特。

然而,当米歇尔一次不经意的重新启动氧气阀门后发现天窗上面的help字样后,霍华德之前所讲的关于自己女儿的事情不禁露出马脚。这,又是整部影片的一个转折点。再次将全片的气氛压抑到最低。警惕心理瞬间死灰复燃,而霍华德也随之露出了那本就狰狞的面庞。而此时可以说是米歇尔唯一希望的艾梅特被霍华德残忍的使用强酸溶解。此时此刻的米歇尔并非彻底崩溃,而是用尽最后的气力与霍华德缠斗。因为这样缠斗的结果只有一个——你死我活。

对于电影的分析最近几年才开始的我对于约翰·古德曼这种老戏骨而言知之甚少,唯一的印象莫过于《怪兽电力公司》当中毛怪的原生配音。但当我看到《科洛弗道10号》那个面部狰狞的霍华德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面瞬间想到了一位亚洲人,一位将狰狞、狡诈演绎到极致的亚洲影帝。没错,就是——崔岷植。将韩国青龙奖、百想艺术大赏、大钟奖拿到手软的崔岷植个人认为和约翰·古德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崔岷植的《看见恶魔》、《与犯罪的战争》可以说将所谓的阴险狡诈的反面角色演绎到家。而《科洛弗道10号》当中的约翰·古德曼有着同样残忍的手法。他可以将那阴险的一面伪装到无辜的表情之后,而当他整理好发型与衣装时,这也就意味着杀戮的开始——强酸将艾梅特溶解,以及自己不慎跌落到强酸上之后毁容的样子让人记忆深刻。如果之后还能看到这位面部狰狞的老戏骨继续演绎这种反面角色,那恐怕就是影迷的幸福了。

实际上本片所谓的科幻元素只有到了当米歇尔真正逃出密室后才展开,而整体十分黑暗的色调只能说是成本所限。但是在这仅有的科幻内容当中,对于未知生物的刻画还是可圈可点的。未知生物的一次次试探,让米歇尔仓皇逃窜。但最终米歇尔还是暂时逃脱了未知生物的追赶。而再次以一个开放式结局收尾,着实让人感觉打着科幻片名号的本片有些仓促了。不过作为密室电影来说这也算是可以说通的,毕竟离开了地窖,离开了密室,电影也理应到了一个结点。

当身为时装设计的米歇尔在密室当中与艾梅特共同设计了一款抵御“污染气体”的服装后,米歇尔穿着这怪异的衣服来到地上世界后,不慎将衣服划破,那时候的米歇尔早已没有了与霍华德斗智斗勇时候的机制,而是十分慌乱的将破洞快速弥补,生怕污染气体侵蚀到皮肤,最终导致死亡。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在片中的结尾再次摆上荧幕。对,世上有几个人是真正不惧怕死亡的呢?恐怕少之又少了。可是当米歇尔发现外面的空气并没有像霍华德说的那么恐惧的时候,自嘲之后的米歇尔继续着前进脚步。与其与一个身处于井底密室的变态男人相处,她更愿意选择自由。而这样的代价就是要与未知生物进行战斗。米歇尔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而未来是否会对于影片真正的“补完”谁也不清楚。就好像这部《科洛弗道10号》一开始并不是为了《科洛弗档案》续集专门制作的一样,一切,都是未知元素。包括,那,未知的生物。


雷死人不偿命囧图集


很荣幸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是一名专注于影视领域的创作者,专为大家提供各种精彩的电视剧、电影剪辑片段,还望大家多多关照。下面请允许我对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这部电影整体还是很精彩的。我将这部电影划分为两个部分来评价:

  1. 女主逃出地窖之前的故事。在狭窄的拍摄空间里,米歇尔、霍华德和埃米特之间,不停发生的故事,是剧情很紧凑。代入感很强。当女主在饭桌上诱使胡子大叔生气的时候,趁机偷到钥匙,突然从窗外扑过来的邻居吓死个人。相当带动气氛。当刮掉胡子的大叔出现在女主面前,真实的人格表现了出来,这段相当恐怖又很刺激,再配上女主完美的演技。相当令人震撼

  2. 就是整个电影感觉看懵逼了的一部分。电影的最后十五分钟,一场完全看不懂的打斗结束了整个电影,看的是真的尬。一把火灭掉的外星人真的是太逗了。完全不符合整个电影的基调。


以上回答纯属个人观点,若想了解更多精彩的电影电视剧,请关注我。如果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research


非常火爆的新片,北美上映首周票房仅次于《疯狂动物城》,以2520万美元雄踞第二位。之所以会有如此好成绩,想必是与当年那部《科洛弗档案》积累的口碑分不开。多少科幻迷翘首以盼《科洛弗档案》的续作,在八年之后终于等来又一部名字中带有“科洛弗”的电影。但其实正如制片人JJ艾布拉姆斯所说,本片并不是一部续集,而是带有同样血统的,也可以说是在同一个框架下诞生的姊妹篇。

今天观影结束后的感觉也是,本片在营造悬念,烘托氛围,吊观众胃口方面确实与《科洛弗档案》很像,不过内容上与前作无任何关系,摄影风格上也没有再采用手持摄像的第一人称视角。本片如果从类型上来划分的话,绝对算是一部大杂烩,包括了密室/悬疑/惊悚/科幻/灾难等元素,同时也有些烧脑。另外这居然是新人导演丹·特拉亨伯格的处女作,虽然有大神们保驾护航,但是也堪称是了不起的处女作了。

影片最出彩的是剧本和两位主演的精彩演出。本片编剧之一是《爆裂鼓手》的导演兼编剧沙泽勒,将一个密室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剧情不断反转再反转,实在是让人一刻也不能放松。而约翰•古德曼和女主玛丽•伊丽莎白•温斯特德为观众奉上了绝佳的表演,古德曼借自己庞大的身躯,成功表现出了一个囚禁者的内心活动,以及可怕的控制欲等。而女主演活了一个外表娇弱,实际冰雪聪明,会做防毒面罩会开锁会打怪的角色。二人加上另一名男演员小约翰·加拉赫,共同将占据影片大半篇幅的密室戏演的跌宕起伏,拍案叫绝。

其实本片与前一阵大热的《房间》有一些相似之处。除去二者都是密室的主题之外,从密室中逃出后的遭遇也让人玩味。《房间》中,女主逃出后面对的是来自媒体,家人,社会伦理的种种压力,这些也是她在被囚禁时所没有想到的,导致她有一段时间情绪崩溃,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她所面对的外界的“怪兽”;而本片自不必说,女主在被囚禁时一直处于外界到底有没有危险的怀疑之中,当出去后发现,原来真的有怪兽。

然后再说下结局部分,涉及到剧透,请慎重阅读。

个人认为结局稍显突兀,外星怪物的出现可以理解,但是被女主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有点让人无语。。。其实我觉得如果结局改成女主自以为逃出生天后,出来发现了外星怪物,然后被怪物杀死了,那么本片就是神作了,和《迷雾》有异曲同工之妙。

顺便说一句,看完电影后发现演员表里居然有布拉德利库珀的名字,然后奇怪一共三个主演,哪里有他出现,想了一会才意识到原来他是声音出演。。。


霸占N1的美


恐惧是人性唯一的牢笼

自从奥地利兽父事件发生之后,有关女性被囚禁的电影已经拍了不止一部。比较早的应该是彼得·杰克逊执导的《可爱的骨头》,还有德国人拍摄的《3096天》,再有就是2015年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的《房间》。这些电影都还原了女性遭受劫持并囚禁的过程,让观众难以直面这种人性至为丑陋的一面。

《科洛弗道10号》也延续了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但无疑是一个异数。这部片子借了十几年前一部末日灾难片《科洛弗档案》的壳子。当年的电影用伪纪录片的形式描写了纽约被外星人入侵的惨相,是一部纯粹的科幻片。但现在这部一样带有“科洛弗”名字的电影,却只是把故事设定在外星人入侵的那一天,成为整部片子的背景,直到片子快结束才出现外星人。其余大部分却在讲末日笼罩下一个避难所的故事。

女主角米歇尔根本没有经历末日的降临。她是与男友失恋吵架后离开寓所的,一路开车,在深夜发生车祸昏过去。醒来后一条腿断了,还被锁在管道上,自己身处一个地下室中,这时米歇尔判断自己一定是被囚禁了,而随之出现的中年大叔霍华德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不修边幅的变态。不过让人奇怪的是,米歇尔发现还有一个叫做埃米特的年轻男人也躲在这里,埃米特证实了霍华德所说的外星人入侵说法。两男一女、密闭空间、外星人入侵,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这是简单的巧合还是真相?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接下来故事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米歇尔想尽办法逃出地下室。霍华德与埃米特看起来并非共谋,也没有侵犯米歇尔,但外星人入侵地球、末日降临这种事情怎么会让人相信。米歇尔找到机会偷得钥匙,打伤霍华德,一路逃到地下室的门口,却隔着窗户真的看到被外星人毒气毒得面目全非的邻居。米歇尔想要逃出去,邻居却拼命想要进入,显然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第二段米歇尔回到地下室,霍华德也原谅了米歇尔的鲁莽,三个人相安无事稳定下来。慢慢的,米歇尔改变对霍华德的看法。霍华德拿出女儿的照片,显得异常悲伤,两人生出一种类似父女的情愫。米歇尔与埃米特交流各自经历,显得很像兄妹。末日世界的岁月静好,然而一天发电机停止,为了重启,米歇尔顺着通风管道进入天井,在天井的玻璃窗户上发现用血写下的“救命”字样,并发现带血的耳坠。带着怀疑与埃米特私下交流,发现霍华德拿的照片中的女儿竟然是两年前失踪的高中生。米歇尔再一次怀疑霍华德的真实目的。

第三段,两人为了逃出去,一边制造防毒衣服,一边想要设法霍华德的手枪。霍华德很快发现他们的密谋,终于露出凶相,枪杀埃米特并将其用酸液化掉。此时,霍华德也不再假装什么父女情深,刮掉自己的胡子,捧着冰淇淋,显然要对他认为的这个“小女孩”下手。混乱中,米歇尔踢倒酸液桶,弄伤霍华德,然后带着做好的防化服顺着通风管道一路逃出天井。逃出后,天空万里无云,鸟儿飞来飞去,米歇尔犹豫再三,摘下制作的防毒面具,一切似乎都像一场梦一样。

难道这一切都是霍华德为了诱骗她而导演的骗局?

如果这部戏停在这里,那就与《房间》一样,只是一部简单的纪实电影。但外星人真的来了,“科洛弗”三个字也不是简单的噱头,片中的外星人正是《科洛弗档案》中把自由女神像斩首的外星人。总之,霍华德并没有欺骗米歇尔,他确实给米歇尔提供了一个末日的避难所。

正是如此的故事反转,才凸显出这部电影意义和价值:米歇尔的逃出避难的地下室是否是个正确的选择?

霍华德确实曾在两年前绑架了一个女孩,并且将其杀害,但他不是个简单的坏人,不然他为什么会接受埃米特的避难呢?他完全可以将埃米特拒之门外,与米歇尔独享避难所。相反的是,他接受埃米特避难后,反而在相互制约的三角关系中,扮演了负责任的家长角色,虽然这个家长霸道、专制。反而是两人发现他的秘密后,他才决定除掉埃米特,重新扮回自己恶魔的角色。如果两人没有发现他两年前的恶行,这个岁月静好的避难所是否能一直持续下去?米歇尔是否应该一直待在这里呢?毕竟这里可以保全性命。

可见,导演探讨的并不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人性面临抉择的问题。

埃米特在剧中讲述自己少年时一段经历。他曾经努力学习,获得了路易斯安那州理工大学的奖学金,并收到寄来的机票,希望他离开小镇前去学习。他内心非常为此事自豪,向人炫耀机票,但在临出发的前一晚,他却喝得烂醉,在第二天错过班车,而且没有为此补救。他从此再也没有走出过小镇40英里外的地方,他只是恐惧城里的学生都比自己聪明,自己怎么能和他们竞争呢。

正是埃米特如此的故事,一度让米歇尔庆幸自己在末日有如此的避难所,免遭外星人的屠杀。这也成了岁月静好、得过且过的理由。

但躲开外面的恶魔,躲不开身边的恶魔。霍华德这个变态大叔,数年前遭受了婚姻巨变(剧中没有说什么原因),妻子带着女儿远走他方。或许正是这种内心惨痛造就心灵的畸形,他在面对米歇尔的时候,甚至意识不到她是一个“woman”(女人),而一再坚称她是个“girl”,而自己潜意识里把自己暴虐、专制、掌控一切的“上帝”性格当成了无私送出关怀的“圣诞老人”。两年前被他杀害的女孩就是他内心恶魔的牺牲品。

所以,米歇尔的困境代表的是所有人类的困境。是选择一个不如意、恐惧、暴虐但却能保持 基本生存的避难所里,还是勇敢地闯出去面对一切未知?是活得如同老鼠一样苟且,还是死得也要死得有人的尊严?是活在权威、迷信、昏聩的统治下还是死在朗朗乾坤之下?

这不仅仅是一个性别的抉择,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过于保守的寓言,更不仅仅是哲学、宗教、科学所要探索的伦理边界,实际上这部电影指向每个人的困境。著名佛教学者宗萨钦哲仁波切说:“如果我们真正对自己诚实的话,就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并非神圣,而是不安全。”对于不安全的恐惧贯穿人的一生,所以人寄望外界的保护,特别是神灵的保护,于是出现了上帝神灵。然后在神话的编织中,我们认为自己遭受的厄运是因为我们无法虔诚神圣地供奉上帝,而我们如同蝼蚁一样勉强生存又是出自上帝神灵的恩赐。当神话被揭示为谎言之后,上帝神灵不存在了,但我们的恐惧依然存在。我们畏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畏惧外星人,畏惧世界末日。同时,我们以浅薄的科学知识和贫乏的想象创造超级英雄,他们是新世纪的神灵。当超级英雄也不能拯救我们的时候,我们只好在恐惧中想象我们自己可以控制一切的不安全,控制儿女,控制金钱,甚至控制我们的身体。

所以,恐惧是人性唯一的牢笼。它驱使大多数人像老鼠一样苟活在自我构筑的避难所里,同时它也驱使另外一部分人变成野兽,希望以兽性驱逐恐惧。

正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言:“我们唯一值得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逃出避难所,确实会遭遇外星人;逃出恐惧的囚笼,并不能避免损失和死亡。但人总是会死的,无论你如何逃避。如果知道恐惧不过是我们多余的担心,我们才能真正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如鱼得水。所以,逃出避难所的米歇尔刚刚遭遇外星人确实被懵了,以为自己死期将至。然而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何不奋力一拼,于是她无师自通打败庞大的外星飞船。

最后,米歇尔在广播中听到两则消息。一则是在巴吞鲁日建立了安全区,她可以开车去那里避难。一则是休斯顿一家医院里有幸存者,希望有人前去救援。米歇尔义无反顾地把车开往休斯顿。

因为,当一个人走出恐惧的牢笼时,他就是一名英雄。


朵朵明星解说


“2008年,一部叫做《科洛弗档案》的电影横空出世。海报是被削了脑袋的自由女神像。电影讲述怪兽入侵,纽约城在一夜之间走向灭亡。最后敲定的片名《科洛弗档案》,也是艾布拉姆斯工作室所在街道的名字。《科洛弗道10号》在筹备和拍摄期间,代号是《地窖》和《瓦伦西亚》。

2008年,一部叫做《科洛弗档案》的电影横空出世。

《科洛弗道10号》秉承了前作的末日题材,同样是怪兽出没,同样是以微观角度展现宏大事件。

不过,《科洛弗道10号》讲述的故事跟前作基本无关:

一个女人在一个地窖中醒来,发现自己被陌生人囚禁,这人告诉她外面的世界已经完蛋了。电影讲述怪兽入侵,纽约城在一夜之间走向灭亡。

首映票房就打破了《星球大战》保持了10年之久的纪录。

以区区2500万美元的成本,换回了1.7亿美元的票房,堪称小成本惊悚片营销经典案例。



白皮的娱乐天地


该片在103分钟的时长里,情节扎实,引人入胜。这使得《科洛弗道10号》不只是一部合格的续集,而且是本身卓越的电影。它使用了前集的设定,将其更出色地发挥,同时又不重复任何角色,结构或者是情节。或许可以这样说,《科洛弗道10号》最大缺点就在于“过于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即,比起大场面动作片更关注人物关系的冲突,同时又让封闭空间内的戏剧性比任何在人物行动自由的情况下有趣得多。

影片尽管从一开始便显得很经济、节制,但是电影的节奏很美好。

科洛弗道10号

影片的那种紧张感是植根于心理层面而不是恐怖片的那种小伎俩,用传统的制作方式显得该片改头换面。

影片极有效地带动着观众的想法,并让观众感受着片中角色正在经历的一切。

影片唯一的问题便是跟前作之间那种故意而又牵强的联系,除了那个显得失望而又脱节的伪高潮结局,该片还算一部成功的、令人神经紧张的惊悚片。

该片的导演作为一名新手显得技艺娴熟,尽管他还没完全达到我们的期望。






淦淦剪辑


影片尽管从一开始便显得很经济、节制,但是电影的节奏很美好。影片的那种紧张感是植根于心理层面而不是恐怖片的那种小伎俩,用传统的制作方式显得该片改头换面。

影片极有效地带动着观众的想法,并让观众感受着片中角色正在经历的一切。影片唯一的问题便是跟前作之间那种故意而又牵强的联系,除了那个显得失望而又脱节的伪高潮结局,该片还算一部成功的、令人神经紧张的惊悚片。该片的导演作为一名新手显得技艺娴熟,尽管他还没完全达到我们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