弒六皇,未一統,為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弒六皇,未一統,為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天下紛爭,風雲變幻,大一統的王朝並不是一直存在,群雄並起的時代,戰火紛飛,南北朝戰事不斷,僅北方就有五胡十六國之多,南方的東晉也是風雨飄搖,整個中華大地風起雲湧,但凡是手中有點兵,似乎就敢稱帝為尊,就在這樣一個波譎雲詭的形勢下,有一位傳奇人物應運而生,他在這亂世之中,殺掉整整六位君王,統一了半壁江山,堪稱南朝第一帝。

北府兵與劉裕的淵源

中國古代的精銳作戰部隊,為人所知都有很多,大漢周亞夫有"細柳營";三國有"虎豹騎""白耳兵""陷陣營";南朝梁有白袍將軍陳慶之"白袍軍";再往後有大唐"玄甲軍";大明"關寧鐵騎"數之不盡,今天故事也是要從一支令時人聞風喪膽的精銳部隊開始,這就是"北府兵"。

所謂"北府",是東晉時,稱京師為"北府",而這隻軍隊的創始人謝玄於東晉太元四年加領徐州刺史,鎮京口,這支軍隊由此得名"北府兵",並將這個名字留在了中國軍隊史上。

晉安帝元興元年也就是402年,割據荊州,北府軍將領劉牢之前往征討,可是不知道哪片雲彩有雨,計劃沒有變化快,劉牢之並沒有像朝廷想象的一般殲滅叛亂,而是率領部下投降了桓玄,藉助這支勁旅的支持,桓玄在這一年勢如破竹,殺入建康。

人心難測,自古同患難易,共享樂卻難得多,劉牢之並沒有像想象中那樣得到重用,而是遭到猜忌,桓玄開始削減劉牢之兵權,意圖削弱北府兵勢力,剪除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對此十分不滿,企圖聚集北府軍勢力奮起反抗,但在之前。劉牢之見風使舵投降桓玄使他大失人心,此時的北府兵在他的手下已然人心渙散,結果可想而知,起事不成,劉牢最終自縊而亡。滄海橫流,風雲變幻,這位曾經名震一時的北府軍將領從此謝幕,新的英雄即將登場。

英雄從此起航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我們用這首辛棄疾的詞作,作為這位傳奇君王故事的開篇。從一位北府兵的下層軍官,一路高歌,終為一代明君,橫掃五胡,破除門閥制度,讓我們來看劉裕劉寄奴如何書寫自己的傳奇一生。

在桓玄建國號為楚後的第二年,我們的主人公正式登場,曾經北府軍的下級軍官參軍、現在的北府軍領袖、未來的南朝宋武帝——劉裕在京口起義,聚集北府軍殘餘勢力一千七百餘人,被推舉為盟主,反攻桓玄。四個月之間,劉裕無往不利,一舉蕩平桓玄,迎回了晉安帝,從此成為東晉王朝的武力支柱,這往後,劉裕一路加封,元興三年劉裕都督八州軍事、任鎮軍將軍、徐州刺史,總制百官行事,身居高位的劉裕並沒有放縱懈怠,而是以身示範,以威嚴約束宮廷內外,百官皆恪盡職守,數日之內,朝綱為之一振。義熙元年,劉裕遣使入後秦,從姚興手中收回淮北的南鄉、順陽、新野、舞陰等十二郡,一大片土地迴歸東晉。到義熙四年,已經被封為豫章郡公、食邑萬戶的劉裕,接替王導之孫王謐揚州刺史、錄尚書事之職務並又獲加封侍中、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徐兗二州刺史,接掌朝政,權傾朝野。

親手埋葬南燕


弒六皇,未一統,為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劉裕此時的位置已經足夠尊貴,他已經獲得了無數人窮極一生都得不到的東西,可他志向在於此卻又不止於此,此時的劉裕已經準備好了亮出他的獠牙,第一個被劉裕拿來墊腳的,是南燕。

義熙五年,慕容超即位,為南燕新國主,他縱兵侵擾,肆虐淮北,濟南太守、陽平太守均被俘虜,劉裕果斷下令出兵,反擊南燕。南燕人恃勇而驕,不把劉裕軍放在眼中,慕容超拒絕了徵虜將軍公孫五樓"據險而守、堅壁清野、偷襲晉軍糧道"的正確策略,而是派遣公孫五樓等人為前部,帶領騎兵、步兵五萬餘人,進據臨朐,自己帶領騎兵斷後。兩軍前鋒在臨朐城南相遇,惡戰一場,晉軍得勝,劉裕把戰車四千輛分左右兩翼,兵、車相間,騎兵靠後,列成陣勢,乘勝追擊,卻遭遇慕容超精銳騎兵前後夾擊,兩軍皆死戰不退,戰事一時間陷入僵局。

在這種膠著的局面下,假如你是指揮官,會如何指揮?可能一個小小的決策,就會決定你是失去身家性命,還是問鼎天下,相信十有八九的人都不能做出理智的決斷,可這裡的劉裕,展現出了他高超的軍事水平和戰略意識,他參考了屬下的建議,分兵繞道燕軍之後,直接趁亂攻佔了臨朐,慕容超陣腳大亂,劉裕率兵追擊,斬殺南燕將領十餘名,將慕容超圍困在廣固城中。

勝利唾手可得的情況下,劉裕超乎常人的理智、冷靜在此凸顯出來,他並沒有身先士卒強行攻城,而是圍而不打,就地取糧以戰養戰,收買人心,招降納叛,南燕軍心動搖,慕容超走投無路,不得不求救於後秦,此時後秦也是戰事吃緊,無暇顧及南燕,只得派出萬餘兵馬援助,詐稱十萬大軍整裝待發,企圖恐嚇劉裕,為南燕拖延時間,可劉裕識破了後秦虛張聲勢之計策,並抓獲了慕容超派出求救的的使臣,將他押到城下繞城而走,南燕軍心大亂,最終南燕尚書獻城納降,劉裕將士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企圖突圍,被晉軍將士截獲,後壓赴建康斬首。

平叛盧循,半壁一統


弒六皇,未一統,為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攻滅南燕之後,正趕上嶺南的盧循、起兵作亂,劉裕火速回兵,回防建康,盧循手握十萬大軍,而劉裕因為遠征過後倉促回兵,部隊傷病極多,建康城本身兵力又少之又少,面對如此危急的情況,劉裕堅決不同意奉晉安帝放棄建康北上廣陵,立志死戰到底。

但劉裕絕非匹夫之勇,他以木石修築障礙,阻斷石頭城及淮口,修復城池,修建堡壘,嚴防死守。盧循數次攻擊都不能得手,反而死傷不少,又不能得到糧草軍需,只好退兵江州,劉裕抓住機會,一路追殺,並且提前分兵抄了盧循老家番禺,失去根據地的盧循不久之後被刺史侵殺。

平定盧循之後,劉裕一鼓作氣,接連平定劉毅、司馬休之的反叛、攻滅譙蜀,在義熙十一年平定司馬休之之後,整個南方所有割據勢力,已經全部覆滅,東晉或者說劉裕的勢力至此實現了半壁江山的一統。可能之前劉裕萬戶之封,都督八州已經駭人聽聞了,可那時的劉裕,相比現在,卻也是不值一提,已經成為東晉王朝的實際統治者(注意這個說法,此時東晉是有名義上的皇帝的,可劉裕已經儼然是實際的最高統治者了)的劉裕,現在的待遇已然比得上當年漢初第一功臣的蕭何,是"、、",各類頭銜不計其數,自己一人都督二十二州軍事,無上榮耀。

劍指後秦,逐鹿天下


弒六皇,未一統,為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可就是這樣,半壁江山、無上榮耀,還是不能滿足他的雄心壯志,劉裕向北方的後秦亮出了屠刀,尚書左僕射劉穆之代替自己管理朝政,打理後方,籌措糧草,大將王鎮惡、檀道濟帶領步兵延淮河向洛陽進發,自己統帥水軍,順黃河北上。

此時的後秦,早已沒有了當年苻堅投鞭斷流的強盛軍事實力,姚泓也不復苻堅當年之勇,再加上劉裕恐怖的戰鬥力,後秦軍隊節節敗退,無奈之下,只得向新崛起的北魏求救。當時北魏快速崛起,鮮卑人的勢力已經拓展到了黃河北岸,拓跋嗣見後秦求援,便集中十萬兵馬,駐紮在黃河北岸,又派騎兵在河岸這邊一路跟隨,不斷騷擾,遇到被風浪吹到這邊的晉軍一律擒殺,可當晉軍上岸進攻時,魏軍又快速退卻,拒不交戰,搞的晉軍十分頭疼,給行軍增添了很大的困擾。

劉裕見此情形,安排丁旿和率領千餘勇士百乘戰車攜帶強弓硬弩登上北岸,擺開一個半圓形的陣勢,兩頭緊緊靠著河岸,中間向外突出,陣中間埋伏著兩千名士兵,當中的一輛兵車上高高地插著一根白羽毛,魏軍三萬騎兵圍攻上來,晉軍先是弓弩齊射,殺掉一批魏軍,可魏軍騎兵人多勢眾,衝鋒不停,眼見就要衝破晉軍陣勢,只見晉軍鎮後,佈置了千餘支長矛,安裝在大弓上,士兵們用鐵錘敲動大弓,長矛飛射出去,魏軍騎兵瞬間被串了人肉串,眨眼間殺掉數千北魏騎兵,魏軍大亂,晉軍趁勢掩殺,大敗北魏軍,打通了黃河北進的通道,一路順風,在潼關與王鎮惡、檀道濟合兵一處,勢如破竹,攻下長安,至此後秦覆滅。

推行改革,革除弊政


弒六皇,未一統,為何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後秦滅亡後,劉裕徵求了部下意見,選擇不再北進,留下部分文武,自己南歸建康,可還沒等喘口氣,長安留守的文武之間內訌,互相攻殺,赫連勃勃又趁此機會進攻長安,劉裕只得再度統籌全局,長安轉危為安,北方獲得的土地暫時安定下來。

兩年之後,劉裕進封宋王,一年之後,代晉稱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

建國後,劉裕積極推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整頓戶籍,厲行土斷之法,降低農民的賦稅,休養生息,規定政府所需的物資,派有關人員用錢從民間購買,不再像過去那樣向農民徵收,農民身上的負擔減輕了下來。同一詔令還禁止向百姓徵發車、牛,也"不得以官威假借"。這些舉措都很大的照顧到了貧苦人民的情況,劉裕還規定不再收舊日欠交的租債,並適當減降市稅。這些規定在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緩解了階級矛盾,對生產和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使得國家逐漸從連年戰爭中恢復過來。

另外,在人才的選拔上,劉裕懂得"擇優錄用",破格起用人才,在門閥森嚴的晉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制度下,不可能選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而劉裕做的決定破除這個桎梏,堅持唯才是舉,選拔出了一批真正有真才實學的平民人才。他的重臣劉穆之(當初代劉裕理政的那位),有"一日百函"的美稱,雖只是小官吏出身,一切要務都交付給他,即帝位時還說:"穆之不死,當助我治天下。"又說:"穆之死,人輕易我。"可見劉裕對有才幹的平民子弟也一視同仁,朱齡石、王鎮惡的啟用也都極富戲劇色彩,這樣的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也註定了劉裕能夠建立自己的一番事業。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對於後世影響也極為深遠,科舉考試所堅持的原則,真是劉裕的"唯才是舉"這樣的思維,可見他的選拔策略的影響之大了。

出身苦寒的劉裕又下層百姓生活之苦,以身作側,不喜奢華,寧州獻琥珀枕,十分華麗,他聽說琥珀能治槍傷,馬上搗碎分發北伐將士。他保留了曾經用過的農具來教誨後代,使得奢靡之風不能在宮中盛行平日裡清心寡慾,一心國事,稱得上是一位明君。

盛極而衰,英雄落幕

在位三年國力強盛起來,就在這一年,劉裕審時度勢,認為出擊北魏已經時機成熟,計劃北伐,可惜患病,只得暫時作罷,短暫病癒後,劉裕再度身患重病,這次並沒有奇蹟發生,這位傳奇的君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安排了司空、傅亮、領軍將軍及護軍將軍四人為顧命大臣,輔助太子。在它看來這些人一定能輔佐太子,完成自己統一天下的志願,於是黯然離去。

也許有萬般不捨,捨不得家國臣民,捨不得自己的千軍萬馬,捨不得錦繡江山,可劉裕,還是走完了人生最後一步,至此畫上了句號。

滅南燕這一戰,劉裕揚名立萬,這位偉大的帝王充分展現了自己的軍事家的一面,破城之後,因為廣固拒不投降,他以此為藉口大開殺戒,盡殺南燕鮮卑族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洩憤。俗話說,"殺降不詳",自古來,嗜殺成性,喜好殺戮之人不少,武安君白起坑殺失去反抗能力的趙軍數十萬,最後一代戰神未得善終;大明開平王常遇春,驍勇善戰,可喜好殺害俘虜,三十餘歲就暴病身亡;也有並不喜好殺戮,但因為有殺降行為而一生不得封侯的飛將軍李廣。正應古語"善惡到頭終有報"大概積下的業障,總會清算到自己的頭上,劉裕在自己的王朝剛剛成立不久,正要一統天下之時,暴病身亡,恰如天邊的流星,璀璨而又短暫,也許也是命運的一部分吧。

一路走來,從一個小小的下層軍官,底層出身的年輕人,數十年來南征北戰,滅南燕、破後秦,平定大小叛亂不計其數,打下半壁江山,傲視群雄,他本該成為又一位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君主,像漢高祖、明太祖一樣,可卻正在最輝煌的時候,正在向著一統天下的宏圖偉業大步邁進之時,他的生命卻戛然而止,後世兒孫也沒能完成這個目標。遺憾太多,難以道盡,千秋功過,留給後人評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