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30%优秀孩子患“空心病”,是孩子病了,还是家长和社会病了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曾经做过一项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北京大学30%优秀的学生都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的症状,很多人甚至因此而自杀,他把这种症状称为“空心病”。

他在演讲里分享了一些他接触过的案例,而最让人难受的是对一位省高考状元的描述:

“有个高考状元说,他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他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所以他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

明明生活条件在变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了,为何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了?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教育上,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北大30%优秀孩子患“空心病”,是孩子病了,还是家长和社会病了

家庭教育:过度的爱毁了一切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一出生,身边就围绕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此人当中,也许方式会有差异,但是他们对孩子的爱却是一致的。

所以,孩子从出生就一直“被捧在手心”,婴幼儿时期是身体一直被捧着,而慢慢长大了,是心和思想被捧着。

他们不需要自己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也不用去做任何选择,因为父母会给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考个好成绩。至于生活,那就像一件跟他没有任何关系的物品。

没有真正的体验过生活,他们又如何能爱上生活呢?生活的意义在于其包含酸甜苦辣咸,只有体验过五味杂陈,才知道什么东西该珍惜,哪些东西该舍弃;哪些人该爱,哪些人该遗忘。

所有快乐和痛苦均来自自身的体验感受,没有深刻的体验,自然也不会有深刻的生活领悟。

北大30%优秀孩子患“空心病”,是孩子病了,还是家长和社会病了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毁终身

徐凯文在演讲里提到:

某所著名的超级中学,所有的走廊和窗户都装了铁栅栏,我在精神病院里面工作,精神病院才是这个样子,我的博士论文在监狱里做的,监狱才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居然有本事把学校变成了监狱和精神病院,只要守住这些孩子,让他们考上大学,然后让他成为我的来访者。

相信大家都有体会,在学校的时候,一个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往往会拥有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特权,很多纪律也不用遵守。而一些学习成绩差的生,做什么都是错,甚至明明不是他们做的事,老师也会首先怀疑是他做的。

小学时有个成绩很好的学生丢了样东西,具体什么忘记了,她找到老师,老师立即当着全班人的面质问另一个成绩很差的同学,无论那个学生怎么否认,老师始终觉得是他偷的。而这一切的依据,只是因为他是个“差生‘。

德智体美劳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学校里注重的,却一直都只是成绩,一切唯分是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除了考高分,是很难有人生目标的。

北大30%优秀孩子患“空心病”,是孩子病了,还是家长和社会病了

当无法改变外界,父母就先改变自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爱不是替孩子做决定,甚至替孩子生活。爱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生活,让他成为他自己。

所以,身为父母,不要让你的爱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生活的权利,在些路必须自己走过,才会印象深刻。

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体验生活以及在生活中犯错的权利,让他自己去品尝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最好的爱,是尊重和给予自由。

最后用纪伯伦《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的一部分结尾: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大家好,我是 ,天不能永远放晴,但心情可以。我在这里,用温暖的故事,许你每天好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