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书法是实践的艺术,理论百看不如一练,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

皇甫荔


书法是实践的艺术,从汉字的诞生到不断应用和发展,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从不同历史时期实践总结提高和创新发展中走到今天的,可谓博大而精深,凝聚着华夏儿女的勤劳和智慧,凝结着中国民族的文化融合和精神!我们今天学习书法,就是要学习和继承中华先民们的传统文化,就要从传统书法中通过长期不断的临帖实线,掌握书法的笔法,墨法,结体和谋篇布阵的夲领,创作出具有书法共性又有一定自己个性风格的书法作品。要实现和达到这个目标,就要既临帖又要学习书法理论,用理论指导临帖实践,以期达到既要知其然,又要达到知其所以然,就能把书法的传统文化精神精髓充盈于心,创作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具有正大气象的书法作,有效地弘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精神!











孙伯伦草書


分享一下我的字,请各位大侠帮忙指正。



工会田俊


当然是错误的。任何一门科学或艺术,如果离开了理论的支撑,都不能称其为科学或艺术。所谓书法,书而有法,它是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产物。


从纯书写技能上说,书法的实践性很重要,讲得出来没用,还要能写得出来。从书法艺术维度而言,理论是对书法实践从艺术认知高度的抽象概括。理论与实践是推动书法艺术发展创新的两个车轮。

拿书法理论中的技法理论来讲,它就是书法实践的现实指导。无论是老师教还是自己悟,学书习书,必须得固化为自己的理性认知,否则与打字机何异?又何谈书法?再比如书法审美,不仅要过眼,更要走心,还要有历史参照。所以书法理论绝不只是流于空洞、纸上谈兵,而是书法艺术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书法实践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书法艺术最终还是要落实在纸上,体现在笔下的功夫。但就是写技能而言,人手不是复印机,虽然也有肌肉记忆,主要还是靠大脑来指挥运筹,而大脑的这些指挥信息,本身就包含着理论认知层面的因素。因此,在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上,把理论与实践完全剥离开来去分析解构,是不具现实意义的。



题主所旨,应是当下有不少书法理论者活跃在今日头条上,他们理论一套一套的,可自己却不会写。对待这个问题,我认为也要客观辨证的看待。书法理论者有两种,一种本身就是书法实践者,既能说又会写;另一种就是长期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人,虽然自己不会写,但对书法理论研究很深,我想,也是可以去品评鉴赏书法作品,发表个人看法的。



抱庸妄谈。


抱庸詩書


书法是实践的艺术,这句话没毛病。理论百看不如一练,这句话也没毛病,但是容易产生歧义,就是让人会忽视读帖和理论的学习,百看不练和百练不看都是不可取的,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缺一不可。

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才是打开书法之门的钥匙

学习书法,如果你写不好那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写好,这是“知”的问题;但是如果只是“知”,并没有“行”那不是真知。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自己业余练书法也有多年,但多东西似是而非,有的时候还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但是自从开始在头条写自媒体,主要是书法方面的文章,然后又加入悟空问答,每天要写很多东西,这个时候才发现自己以前的所谓的“知”真的是微不足道。

去年有一段时间为了做自媒体,也是天天录视频写字,但是折腾了几个月,先不说没赚什么钱吧,关键是字也没见怎么提升。年底的时候开始静下心来写文章,主要是写书法史方面的,这样逼着自己学习一遍书法史。在这一段时间里,虽然练字的时间少了很多,但是因为学习书法史,让自己在书法理论和对书法的认识这块提升了很多,直接的表现就是写字虽然少了,但提升了很多。

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好像又没怎么提升了。于是在9月份孩子正式开学之后,自己给自己规定了每天开始临帖,先从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开始临,然后穿插着也临摹了赵孟頫的一些字。这个时候还是每天在写文章,但是这样理论联系上了实践之后,就明显感觉自己的字又开始进步了。

在这期间自己还在百度阅读上出版过一本硬笔书法的书,在写书期间,自己又重新系统地学习了一下《黄自元楷书结字九十二法》,通过这个学习,也让自己在汉字结字方面有了很多系统地认识。

但我学黄自元的《楷书九十二法》不是死学,而是把其中的每一条法则去历代名家的经典之中找范字,看看是不是大家都是这么写的。经过这样比对之后,发现虽然有些地方有出入,但大部分还是很正确的。而那些有出入的地方就是书法家自己的高级发挥,体现出了他们的艺术创造性。

然后我又按照每一条,自己书写范字入书,那两个月感觉自己进步很快。我想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缘故吧。

所以从的学书经历来看,练字不临帖是不行的,只能写出一手江湖体。但临帖不读帖是是事倍功半。如果临帖的同时加上读帖以及对书法理论的一些学习,这样的学习方法是进步最快的。

我是翰墨今香,只专注分享传统书法文化,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支持和关注。


翰墨今香


书法原没有理论,所谓书法理论都是从书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的是自我总结,有的是后人的总结。有微观性总结,有宏观性总结。这些理论很繁杂,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类是诸如书法是中华文化(阴阳文化)的外在表现这种宏观理论,一类是诸如解体、笔法、章法、墨法等微观理论。

书法理论的产生,一方面被学习传承,指导书写实践,使后人的书写少了摸索,走了捷径,每个书法人都不得不承认曾受到传统书法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每种书法理论,都受到后人的质疑和挑战。因而,书法理论具有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两种特质。

书法理论在抽象的条文里,也在具体形象的碑帖里。后学着,都要学而化之,悟而行之,使理论藏之于心,流动于笔端。

对于书法,可以说,没有书法理论指导的书写都不叫书法;对于个人,只空谈理论,不重实践,也难有表现。有无正确理论指导与勤奋实践二者的结合度,基本决定了书法成就的高低。

我认为,现在人心浮躁,要紧的不是强调实践,而是要强调理论学习的问题。





享受书法


虽然纸上谈兵永远不如实练出真知。但是,从传播的积极意义上来讲,若真有理论家与书法家争鸣书法之道,那就说明书法热度上升,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艺术需要创作者,更需要传播者。没有人传播书法艺术,就不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书法艺术,那书法艺术就无法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所以,理论更易书法传播并推动书法实践。

单从习书而言,没有理论做支撑,你永远掌握不了习书之秘,也无法一日千里始终为一字匠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真正的书法家必须理论与实践一统才能开宗立派。

古人云:″学书妙在神摹,神摹之法,将古人之真迹置案间,起行绕案,反复远近,不一观之,必已得其挥运用意处。若旁立而视其下笔者,然后以锐师追之,即未授首亦直薄城下矣。"这段古文就是习书之论,书家必学之法。习书在形似的基础上要力求字之神韵,善学之人,取其神而得笔意成竹于胸始得书之风味。

书法既为心画,当有节气出于笔端,神韵出之而得性灵,此中灵性非善笔而不能。不以理论为写书之基,你永远只是一个模仿者,只有神明之,取古人之象而得其妙才书成。如果你真习过书应该明白书法除了每天练习之外,还必须去了解书法之道,在熟谙笔法的基础上,反复观摹意临才能挥洒自如。

回归正题,书法艺术需要实践,更需要理论,缺一不可。只要你不当书法家,钻研理论也是一门学问。至少你可知,学书如刻舟求剑,你知道字无常态,书体各不相同如枝间之叶千变万化,艺痴者习书之狂,书痴者明世间之理!

水寒雅芙随笔










水寒雅芙


有人说书法是实践的艺术,理论百看不如一练,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回答:个人认为书法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艺术。学书法,实践固然相当重要,但理论也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更好的学习方法是两者结合,才能不断自我修正。

第一:学书法不是拿起毛笔就练,首先得有自己喜欢的帖子作为参照物,所选择的帖子其实也是一种有形的理论。没有帖子作为参照物,书法从何而起。

第二:学书法的人都知道读帖很重要,读帖读的是什么呢?读的是古人怎样用笔怎样用墨怎样布局怎样结体,这些都是理论。

第三:古人留下了很多学书法的心得和方法,比如孙过庭的《书谱》、王羲之的《书论》,将自己所读出的心得与古人留下来书法的理论对比,更有利于实际的练习中修正自己的不足。

学书法离不开长时间大量的练习,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理论作为对比和思考的材料,会更利于书法水平的提升。


星墨阁书法


问:有人说书法是实践的艺术,理论百看不如一练,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

答:我在刚开始学书法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认为书法必须靠练,并且要苦练才能写好书法,理论不理论的没啥关系。我估摸着一开始学书法的人,像我持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但是,学过几年以后就完全改变了这种观念。我现在认为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绝不是光靠练而能完成的。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理论性,即该艺术理论方面的书藉。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又指导着实践。正像孔圣人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代一些书法大家多数都留有在书法方面的名言、名句或著书。最著名的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书谱》成功者必须读懂他们。

另外,当今社会在书法方面的探讨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书法不是艺术,最多不过是实践的艺术。另一种观点认为书法是门艺术,并且是门很深奥的艺术。本人持后者观点。我认为书法不仅仅是实践的艺术,她更是中国文化的一笔巨大的遗产。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书法已失去了她的实践性。但书法决不会随之而消失,国家、社会和人们会更加重视她。我甚至认为书法这门艺术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成为全人类要研究的物象。到那时她就象一棵高大曜眼的大树傲立在东方。


40后17


有人说书法是实践的艺术,理论百看不如一练,你怎样认识这一观点?不太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书法艺术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若是不正确的练习只是在重复自己的错误而已,倘若当这个错误形成习惯,那就难以改正了。因此,正确的练习应该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再进行练习。

一、书法理论

中国书法发展至今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古人所留下关于书法理论方面的书籍(包括题跋内容)是非常之多的,学习书法,不外乎技巧和神采,而这些,古人在其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不站在巨人的肩上的人是成不了人上人的,一样的,不继承古人而独自瞎琢磨的人是学不好书法的。

以下为历代书法理论的部分目录,特上传以供选择阅览。

图片:从秦汉到近现代局部书法理论目录表

二、书法实践

书法实践可以包括:临摹练习与创作等方面。

如我上面所述,书法的学习一定是通过临摹范帖来进行的,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书写那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理论指导则使我们在练习中有更多的感悟与收获,练习,一定是在写正确的字,你若将一个字写得不到位,然后拼命地去强调练习,每多练习一个字你就多错误一次,倘若一直不改正持续下去那这种练习会害你的,使你养成了一个坏的习惯,再想改就难上加难了。

如此练习,是害你而不是使你进步的,因此,用理论的指导来练习书法,则是一条可以到达巅峰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

书法艺术是需要实践,但实践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而非盲练瞎练。


书法有云


有人问我,书法是不是一种实践的艺术,而不是理论的艺术?

从根本上来说,书法的确是一种实践的艺术,因为它是以书法作品和书法家的活动轨迹作为它最基本的一个载体的,无论是书法家还是书法理论,都是依据书法家的书法实践,以及书法作品前后的远流演变和字体,以及文字发展脉络历程,构建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

所以从最基本的要素来讲,艺术作品,书法家,文字以及社会文化,是书法艺术构成的几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在这一过程当中,书法家的书法创作实践当然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方面。

但其实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书法理论到底能不能脱离书法实践而独立的存在?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的,因为就其它的艺术门类,或者说其他的学科来说,纯粹脱离于实践,而专注于理论的,也不是没有,比如说搞文学理论的,那么他们这些文学理论家,他不一定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而是纯粹的去研究文本以及文学创作方法和文学史论的人。

同样的,搞物理学的,也有专门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和实践理论研究的人,理论物理研究的就是纯粹的去搞理论,去构想和假设,进行逻辑的推算演绎,而不是去做物理实验。

如果这些纯粹搞理论的人能够在他们的理论研究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作用,或者说有一定贡献的话,那么,为什么书法不可以这样?

很多人基于自己朴素的理念,认为书法家,写书法是份内的事。不懂书法实践,就无法进行书法的理论构建。

我认为搞书法理论的人和搞书法实践的人,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理论家,尤其是文艺理论家,他们主要的贡献就在于阐述艺术作品,从一个艺术发展史的角度,从艺术创作论的角度,来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甚至他有可能比创作者更能够体会出这些艺术作品的言外之意,一针见血的指出艺术作品所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是艺术家和艺术理论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对于当时曹雪芹写这部书的动机而言,他无非是想给自己的后人留下一部他自己通过对整个社会的观察和自己家族兴衰的历史,来表现自己个人的一个情感和思想的文学,但是,文学和文艺理论家对它进行研究,总结和升华之后,《红楼梦》就不再仅仅是一部表达雪芹个人观点的文学作品了,他甚至成为了反映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的研究标本,因此,很多学者研究红楼梦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学问,叫做红学。

其实红学,说白了就是一种纯粹搞理论而不是去搞实践的工作,那些搞红学的,他们也没有参与到红楼梦的创作中来,如果按照我们之间所说的,不进行实践,就无法去搞理论的话,那么,这些理论家似乎也是不可能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的。这样的研究必须要有参与过红楼梦创作经历,这样看来的话,后世的红学理论家没有一个合格的。

所以,文艺门类下的理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分离的,尤其是文学和书法上的理论和实践,往往是分离开来的。

中国文艺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滥觞是在魏晋时期,魏晋时期不仅诞生了王羲之那一代伟大的书法家,而且在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说,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曹丕的《典文 论文》等等,这些文艺理论著作,对于以后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羲之也留下了一大批书法理论著作,这对于后世研究他的书法以及他的书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如果文艺理论家能够把他们的文艺理论和他们的文艺实践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他们既能够创作出支撑自己观点的艺术作品,用文艺作品实践来支撑他们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理论体系,那么,这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因为单纯的只是提倡自己的文艺理论,是非常单薄的,比如说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他就撰写了代表自己观点的《书谱》,这是一部纯粹的书法理论作品。

但比较特殊的是,《书谱》也是孙过庭留给后世的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

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完美的将自己的艺术理论和自己的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他的艺术理论就体现在他的艺术实践过程中,而他的艺术实践又从另外一个方面支撑了它的艺术理论。

而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书法大家,他们都是书法理论家和艺术批评家,他们对于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说苏轼就曾经提出“我书意造本无法”。

这些同时是书法家,又是书法理论家的人,他们的书法理论特点是这其中充满了他个人的创作经验和自己的经验总结,有时候对于我们学习书法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的,但他的缺点也非常的明显,那就是个人经验化的色彩太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具有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一个特征。

由于每一个书法家,他所进行的书法理论都是为自己的书法实践而服务,为自己的艺术主张来发声,所以他艺术主张就不可能完全的公正,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比如,对于执笔姿势,这个问题苏轼和欧阳询就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分歧,苏轼认为,执笔要虚而宽,也就是说不要执的那么死板,一定要非常轻松,要非常的宽放。

而欧阳询则认为,执笔一定要非常的紧,尽可能地抓牢笔杆,尽可能把自己执笔的重心下放,“急捉短搦”。

而我们进一步考察欧阳询和苏轼的书法之后,就会发现,它们之所以会产生执笔姿势上的分歧,并不为因为它们对于执笔姿势这一个问题有不一样的认识,而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的书法实践的基础上,这是他们自己书法经验的总结。

苏轼的书法非常的扁平,所以他的执笔姿势也相应的要求要宽放,欧阳询的书法则非常的紧凑,那么这就要求他书写的准确性要高,就不可能像苏轼只比那样随便了。

所以我们看到,搞书法理论的人和搞书法实践的人,这两部分工作虽然可以相得益彰,结合在一起,但是他们有时候也只是从自己狭隘的书法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个人的书法见解,而并不能从整体上对于艺术问题和艺术本质做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因此,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是完全可以分离的,搞艺术实践的人只搞艺术实践,而去搞艺术理论的人可以从每一个艺术家所进行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抽离出艺术的本质,概括出艺术最为精髓的内容,这大概就是艺术理论的价值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