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風雲:文宗在翦除宦官的行動中,引發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大事變

晚唐風雲:文宗在翦除宦官的行動中,引發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大事變

晚唐風雲:文宗在翦除宦官的行動中,引發了一場震驚朝野的大事變


  自德宗以來,宦官典掌禁軍成為制度,宦官勢力的膨脹有了充足的理由,已經無法簡單根除。由於文宗是宦官擁立,所以宦官的權勢更是不斷擴大。

  太和二年(公元828年)三月,文宗下詔制舉,以賢良方正與直言極諫問策取士。進士出身的幽州昌平(今北京)劉蕡對策,劉蕡直陳宦官專權,天下傾覆,海內大亂,國家政治危機,都是由於宦官的專權所導致的,他還論述了藩鎮擅兵、奸臣當道的危害,在當時引起了極大震動。由於唐文宗剛剛即位,羽翼未豐,所以他任用了其他的對策者,惟獨沒敢用劉蕡。隨著在位時間越來越長,他也開始著手解決專權的宦官。

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文宗任用宋申錫為宰相,要他秘密剷除宦官勢力,但因時機不成熟,計謀破產。後來,文宗又重用鄭注、李訓開始剪除宦官。鄭注本姓魚,因為冒姓鄭,人稱“魚鄭”,以精通醫術得以進用。李訓原名李仲言,出身名門,以精通《周易》得以進用。鄭、李二人都善於揣度人心,思路敏捷,口才極佳,文宗把二人視為“奇才”。鄭注幾番死裡逃生,都得益他的擅辯,他本來是因大宦官王守澄推薦得到重用的,太和九年(公元855年),他建議文宗剝奪了王守澄的實權,並將他毒死。同時,李訓建議唐文宗,將擔任山南東道監軍的陳弘志,召回京城,宮中一直認為,此人當年殺死了憲宗,由是,唐文宗便派人將其杖死於回京途中。

唐文宗在翦除宦官的行動中,引發了一場震驚朝野的“甘露之變”。

本來,鄭注和李訓計劃在下葬王守澄的時候,要求所有宦官都為王守澄送殯,然後,以所率親兵懷藏利斧,將宦官全部砍殺。但李訓求功心切,決定搶先下手。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訓提前在宮中部署了兵力,等文宗上朝後,假稱大明宮左金吾大廳之後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甘露是預示天下昇平的祥瑞),誘使神策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今本《舊唐書》偶有誤為“魚志弘”處)等前往,想一舉誅殺宦官。沒想到,被仇士良看出破綻,他們立即返回大殿,挾持著唐文宗直往內宮,奪路而逃。緩過神來後,立即派兵關閉宮門,對宰相和朝廷官員下了殺手。

李訓喬裝出宮,一路上假裝瘋癲逃到終南山的寺院中。後被地方官抓獲,他擔心押送到宦官手中,會遭羞辱和酷刑,在到達京師附近時,便對押送的人說:“現在禁軍到處抓我,是因為有重賞。等他們見到我,肯定會將我從你們手裡搶去領功,不如你們把我殺了,拿著我的首級去領賞更直接了當。”結果,李訓被殺。鄭注和全家老幼被仇士良派人誅殺,與事變有關無關的朝廷官員也有上千人被殺。

這次事變後,宦官更加盛氣凌人,對待皇帝也很不禮貌,常常出言不遜,文宗羞懼難當,從此也不再做聲。據說,只是在獨居無人的時候,文宗才會自言自語:“須殺此輩,令我君臣間隔。”

唐文宗留下了一首“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時。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的詩,正是這一淒涼無奈神情的寫照。

  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唐文宗在一次延英召對的間隙,退坐思政殿,悄悄地問當直學士周墀:“在你看來,朕是什麼樣的君主?”周墀再拜:“此事不是臣所能夠有資格評價的。不過,天下都說陛下是堯舜一樣的君主。”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與周赧王、漢獻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駭跪奏:“陛下之德,周成、康二王和漢文、景二帝也難與相比,怎麼要自比那二位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漢獻帝不過是受制強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為遠遠比不上他們。”說罷,不免又一陣傷感。宦官對待皇帝尚且如此,對待宰相更是不在話下了。天下大事,從此都由宦官的北司決策,南衙宰相機構只是“行文書”而已。

歷史對唐文宗留下了這樣的一句評價:有帝王之道,而無帝王之才。就是說,文宗雖然勤勤勉勉、宵衣旰食,但是,自身缺乏治國的才幹,最終也不能消除禍患。

似乎上天也不眷顧唐文宗,在開成中的四年時間裡,各地水旱蝗災不斷,彗星頻頻現於天際,百姓的房屋倒塌,田苗顆粒無收,文宗發出了存撫百姓,實施賑濟的詔書,但能夠取得多少賑荒的實效,他已經顧不上了。

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正月初五,京城內發生了宰相李石遭到刺客襲擊的嚴重事件。李石中了一劍,刺斷了馬尾,還中了一箭,人傷得並不重,但引起了京城的巨大恐慌。第二天,常參官入朝者僅有九人而已。

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六月,久旱無雨,派往各處祈雨的使者卻沒有帶來多少值得鼓舞的消息。文宗一度對宰相表示,如果上天再這樣不下雨,他就將退居南內興慶宮,另選賢明之主,不再做這個皇帝了。十二月,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發生了大火,文宗的身體也出現了不適。

開成五年(公元840年)的新年,唐文宗沒有接受群臣的朝賀,正月初四,唐文宗在大明宮的太和殿,走完了他三十三歲的一生。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