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印度在線雜貨平臺如何突圍?

3月17日,《印度時報》報道:“隨著新型冠狀病毒在印度的爆發,越來越多的印度人採取居家隔離的措施。電商、外賣平臺積極採取措施,以保證消費者對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需求。”疫情之下,印度在線雜貨零售行業首當其衝,積極發揮作用。

在線雜貨平臺釋放潛力

近一週內,印度在線零售雜貨平臺BigBasket 和 Grofers的訂單激增80%-100%,釋放出極大的潛力。

疫情之下,印度在線雜貨平臺如何突圍?

用戶數量和訂單增長情況來看,二者均快速增長。BigBasket的訂單數量增長了2倍,存量用戶單筆消費客單價增長15%-20%,除此之外,大量新用戶湧入平臺。Grofers全國業務平均增長75%,德里 NCR 和海德拉巴等地區業務增長60% ,孟買、班加羅等城市的業務增幅接近80%,訂單數量增長45%,訂單價值增長18%。用戶需求主要集中在主食、個人衛生類產品上,而對提高免疫力的產品的需求尤為旺盛。

在發貨和訂單的履行情況上,平臺快速應對,基本達到穩定。BigBasket的次日發貨量為16萬,其微遞送業務BBDaily為14萬,Grofers次日發貨量也高達90,000件。而之前通常的1天內交貨,目前也已經推遲到3-4天。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BigBasket 和 Grofers也正加大響應力度。穩步提高效率,疏通上游產品供應,確保運力,加大人員儲備。

至於大眾最關心的安全問題,平臺也都做了充分的防護措施。監控供應鏈和交付網絡,安裝熱掃描儀和噴槍以檢查員工的溫度,定期擦拭雜貨箱,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產品交付時,避免與消費者的直接接觸,充分保護消費者和員工安全。

BigBasket 和 Grofers

BigBasket 和 Grofers分別成立於2011年和2013年,在印度在線雜貨市場上,共佔據70%的市場份額。同為在線雜貨零售平臺,BigBasket 和 Grofers的發展模式卻有各自的特色。

疫情之下,印度在線雜貨平臺如何突圍?

作為印度第一家綜合性在線雜貨零售平臺,BigBasket就像印度人的雜貨籃子。提供從蔬菜水果、魚肉海鮮、美容護理、清潔家居、糧油百貨等2萬多件產品,覆蓋1000個品牌,服務印度25個城市400多萬名用戶,疫情前,每天有超過10萬份訂單。

Grofers是印度最大的低價在線雜貨零售平臺。在曾業務大幅縮水,9個城市業務暫停之後,砍掉瓜果蔬菜等成本高、利潤低的品類,聚焦於日用百貨,與廠家合作,專心經營自有品牌,採用低價策略。覆蓋印度27個城市,300萬名用戶,每天交付4萬份訂單。

如果要類比大眾熟知的中國生鮮平臺,那麼BigBasket更類似於“每日優鮮”,而Grofers則更像“京東到家”。

印度的在線雜貨零售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據諮詢公司Redseer2019年10月發佈的報告顯示,在線食品和雜貨零售目前僅佔整個市場的0.2% ,到2023年預計將達到105億美元,佔整個市場的1.2% 。在行業巨大的風口之下,各大電商巨頭紛紛試水。然而現狀卻是“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樓塌了 ”。

疫情之下,印度在線雜貨平臺如何突圍?

在線雜貨平臺“枯木逢春”

在線雜貨零售行業極具挑戰性,回報率低,試錯空間小,對供應鏈要求高。市場上各大平臺快速洗牌,Flipkart、Patytm和Ola等巨頭在試水食品配送之後,相繼關閉業務;亞馬遜斥資發展的一小時送貨上門服務Amazon Prime Now目前也僅在班加羅爾開通;一大批中小型電商陸續消失在市場上。毫無疑問,印度在線零售雜貨平臺正經歷一場“寒冬”。

雖然疫情是人們都不想看到的局面,但在本次疫情中,BigBasket 和 Grofers也確實是“枯木逢春",獲得了一輪新的增長。引用同樣經歷“寒冬”,又同樣“枯木逢春”的中國平臺每日優鮮合夥人王珺的一句話:“轉回到商業角度,所有的疫情本質上是對生鮮到家的供給側能力的挑戰,供給能力越強,這個時候就會有商業機會的出現,能夠抓到溢出的需求。”

對於印度消費者而言,品類豐富全面,品質優良的BigBasket是被需要的,而價格更低,品類稍全的Grofers也是為消費者所青睞的。

疫情之下,印度在線雜貨平臺如何突圍?

激增的需求褪去,是增長還是下滑?

疫情之下,平臺需求的增長是必然的趨勢,然而BigBasket 和 Grofers都面臨著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疫情之後,激增的需求褪去,如何留存用戶?

毫無疑問,疫情之後,損失一部分用戶是平臺的必然局面,但同時也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宏觀環境。在線零售雜貨平臺在印度市場仍處在早期階段,用戶需求潛力極大。疫情期間,用戶對平臺的好感度,平臺對用戶使用習慣的養成,平臺在疫情期間加強的配送網絡,供應鏈都必然為平臺帶來新的、穩定的增長。

而BigBasket 計劃在2023年 IPO 前獲得2億美元融資,Grofers要以10億美元的估值躋身印度獨角獸的日子,也將加速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